“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出自《左传》,直译为:国家的重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作为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表达人们对于天地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希望得到天地的庇佑。古代祭祀有严格的等级,‘天’只由天子祭。传说黄帝曾祭天于莲花台,黄帝的祭祀掀开祭天的开端。......莲花台位于甘肃平凉的华亭,这次有机会能来华亭,定要前去拜谒。
隐匿于关山的莲花台
莲花台距华亭市区35公里,属于陇山山脉,其北段称为六盘山,南段称为小陇山。它是泾河、渭河和葫芦河的分水岭。整个陇山又称为关山,莲花台所在的青龙山位于小陇山中间地带。历史上这一带战乱频繁,关山成为边关的代名词,所谓“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而莲花台这一带是秦人的发源地。早在西周,秦始皇的先人秦非子曾是周天子的养马官,因技术高超、敬业受到天子重视,天子慷慨地把这里封给他,命其在关山大规模养马。秦人励精图治,逐渐强大。西周末期战争爆发,犬戎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在这场惨烈的乱战中,秦襄公护佑周平王(东周第一位天子)有功,后爵位晋升至诸侯,得到了关中更多的封地。
秦人的发源地
我们一行是下午四点多才赶到莲花台景区,原因是进景区入口的道路被损毁,耽误了行程。抓紧时间,急忙升起小飞机,俯瞰巍峨的关山。蜿蜒盘旋720余里的关山,把大地分为陇西、陇东。成为平凉、华亭与长安的一道屏障。这藏龙卧虎之地,孕育曾经弱小的国家,以此为根据地,凭借关山天险,逐步发展力量,走出关中,走向辉煌,秦始皇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在那些残存古栈道和陡峭的山路,那首《陇头歌辞》似乎在回荡:“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随着这歌声穿越时空,仿佛看见了商贾、僧道和拓疆者们,一步步艰难走过这崎岖的山路,过陇西,渡黄河,奔向西域,走出了闻名后世的“丝绸之路”......
莲花台修坛祭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倍感其强大离不开上天的庇佑,于是,仿效黄帝祭祀炎帝的先例,在公元前220年建五畤——鄜畤、密畤、上畤、下畤、畦畤,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告谢五帝神灵!其中上畤、下畤就建在莲花台,秦灵公下畤祭炎帝,上畤祭黄帝,开创帝王将相,在莲花台修建祭坛,并封禅祭祖之先河。
探寻莲花台
上畤、下畤建在莲花台景区的腹地,我们要翻过雄奇的青龙山,才能到达山谷底部的大牛窑沟。从这儿必须徒步进山,才能寻觅神秘的上、下畤。攀爬的路是沿袭以前的“回中道”而修建的,蜿蜒曲折,犹如进入幽邃的迷宫。
沿着潺潺溪流激荡的峡谷而下,听阵阵松涛在耳边回响,眼睛却在不停搜寻着“畤”。何为畤?畤是古代帝王专门用来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地方,指神能到此止之意。既然是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地方,那建畤的选址一定是非常讲究的。“当建在大山之下,小山之上,于泽之中园丘上。”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建在四面高山环绕的高爽之丘,并且要溪环水润。
对照上面的信息,现在:“大山之下、溪环之水”有了,要寻觅的就:中园丘上。但隐匿在崇山峻岭之中能与神灵交流的圣坛会在哪儿?好吧,动要辅助工具,我升起了小飞机。
上畤祭黄帝
青龙山的植被很茂密,沟壑纵横。小飞机巡视了好久,终于发现在青龙山南面方向两边环抱如箕的山弯里,有一座孤峰兀立于深壑之中,高耸如塔,在小石山顶的右柱上,矗立着一个两米多高的小石柱,上面支撑着一方巨大的石块,整体如同一位尊者,在苍松的华盖之下目视着远方,这就是莲化台。
一缕阳光洒落在形似莲花盛开的台上,那棵熠熠生辉的苍劲伴着天然的石塔,固守着天地之间的祥瑞之地。莲花台被当地人民传为:“高耸顶天堂,夜间发毫光”,赋予了她神奇的色彩。这个地方就是上畤,是秦灵公祭黄帝的地方。
秦始皇祭祀炎、黄二帝之举深入人心,影响深远。此后,汉高祖、汉武帝等帝王均仿效秦始皇在莲花台进行祭祀活动。汉武帝把祭祀活动推向了一个高峰。元狩元年,汉武帝在祭祀活动中得了一个瑞兽,大喜,改年号为“元狩”以示庆贺。并将祭祀活动定为一年一次。为了方便庞大的祭祀队伍的住行,在秦御道的基础上又扩修成了“回中道”,恢复了文帝十四年被匈奴烧掉的秦回中宫,以做行宫。
颓废的千佛洞
后来,因战争和朝代的更迭,莲花台祭祀活动进入了低潮期。但到了唐朝,李渊不仅恢复祭祀,而且恢复了封禅。到武则天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唐玄宗于天宝五年又封西镇吴山(既青龙山)为“得成公”,并派大理少卿李稹代他去祭祀。
其后的唐皇李纯,敇封其山为“西陇之名山”,据《青龙山碑》记载:敇封食粮僧道 3500 人,那时青龙山佛道儒三教并存,莲花台原有寺庙50多处,古建筑200余间。公元763年,吐蕃大肆入侵,战火延及陇山周围,使这一带变成了人烟稀少的战区,耕地荒芜,城、村成为废墟,“西镇吴山”的祭祀终止......
我们继续前行,在上、下畤之间有一千佛洞,这些建筑为上畤遗存,洞内雕塑历经沧桑,残缺不全,但依稀可见雕像之生动,雕塑之精美。最令人惊奇的是:千佛洞邻近一高大的石崖,崖下又有一石洞,洞内石缝中流出一股清澈甘美的泉水。据说此泉“十二三人注水水不涨,千万人用水水不减”,饮用泉水有袪病延年之效,故而被人们称为“神泉”。
千佛洞附近还有大殿、菩萨殿、灵官庙、山神庙等遗址十几处,这里虽然在吐蕃霸占之后,帝王祭祀炎、黄二帝不再进行,但由平民供奉的香火一直在延续......“莲花台”现存石碑21块,其中字迹清晰较完整最早的唐元和十二年石碑为宪宗李纯敕封碑,清晰地记载着:“西陇名山之主山,群山要朝主山。主山居中为黄帝仙山”。
我们见天色将晚,便向敬香的朝拜者打听下畤的情况。他们告诉我:下畤有灵官台、八仙台、玉皇顶、三清台和老君台等等,分布各台的寺庙遗址有二十几座。但道路艰险,都是废弃的古栈道和陡峭的山路,你们要去至少一个多小时,赶过去可能天就黑了......
下畤是黄帝祭祀炎帝
下畤是传说中黄帝祭祀炎帝的地方,炎帝神农氏是农耕的发明者,黄帝祭祖其实是对农神的祭祀。而此地也是秦始皇仿效黄帝,恢复华亭莲花台祭祀炎帝的地方。我真得很想实地去看看,但天色太晚,无奈之下,再次冒险起动小飞机,沟壑之中小飞机信号很弱,容易失联,但必须升空看看......
顺着朝拜者指导的方向,沿着山脊的走向,在峻岭与沟壑之间去仔细找寻。终于发现在峡谷之间,有一座几十米高的圆锥山峰,形如石塔拔地而起,顶端的两棵松树苍劲挺拔,似在探问苍天。这难道就是下畤黄帝祭天处吗?在得到朝拜者的肯定后,很是欣慰,如愿以偿地返航了。
历经三个多小时的探寻,或许看见的仅仅是莲花台冰山一角,却能感受到帝王将相翻越关山祭天的不易,之炽诚!体会到汉武帝凿空西域之英明,一直在体会这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