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大鱼海棠与客家文化
许多人对于土楼的认知始于《大鱼海棠》这部电影,其实早在十年前,电影《云水谣》等影视作品就已经把神秘的土楼带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关于土楼,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上世纪60年代,米国卫星第一次拍到了藏在闽南深山中的土楼,居然以为是导弹的发射井,结果其实只是当地一种特色民居,而距离厦门150KM的南靖和永定,就是中国客家人土楼的故乡,这里青山怀抱,碧水荡漾,一座座土楼或圆或方,静静点缀在村落中,绝对是一档亮丽的风景线
土楼怎么玩?
既然决定要去土楼看看,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里成百座土楼究竟如何取舍呢?我就实际体验与网络收集的信息做一个简单的总结:1.华安大地土楼(115公里)距离厦门最近的土楼,因为无法与其他土楼串联,所以游客稀少而边缘化,有闲情逸致其实可以去探索下2.云水谣土楼(150公里)名气最大的土楼群,其实只有两座土楼申请世遗成功,游客最多,商业化程度也最高,绝大部分的旅行团必打卡之地,大榕树与水车是这里的招牌3.田螺坑土楼(155公里)闻名海内外的“四菜一汤”就在这里,属于必看的土楼,夜晚住在塔下村很宁静4.河坑土楼(155公里)《爸爸去哪儿》拍摄地,不过也没有把这里带火,13座世遗为几个目的地之最,俯瞰呈北斗七星状的奇妙布局也很漂亮,因为一直都不温不火,所以游客冷清,得益于此,这里也保留了许多原生态的文化,值得一逛5.高北土楼(160公里)有着最大“土楼王”的乘启楼,商业化同样比较严重6.洪坑土楼(165公里)高北有土楼王,洪坑有土楼王子,基本属于一个土楼撑场子的点7.初溪土楼(200公里)最想去的土楼群,地理位置最为偏远,景观很棒,商业化基本无,如果想看最纯正的土楼景观,来初溪不会后悔综合来看,最合适的自由行游玩方法是一个较为原始的土楼景观+一个较为商业化的组合,既体验了原汁原味的土楼文化,又能看到名气在外的土楼景观,由于时间有限,我在做功课时不得不舍弃了初溪土楼而选择了河坑土楼,在云水谣与田螺坑中犹豫了很久最终选择了景观更为丰富的田螺坑土楼,最后的体验也还不错
河坑土楼
起了个大早却赶上细雨绵绵,好在过了南靖后雨势渐停
越接近土楼核心区域,路上遇到的土楼形状建筑就越多,有种正餐前先来点开胃菜的感觉
河坑土楼的大门就在这里了,买过了50元的门票就可以入村自由参观,其实村子有一条小路可直接进村无需买门票的哦,想知道可以私信我(机智小蜂)
明朝年间,河坑的先辈们迁徙至这山清水秀的山谷,建了7座方形的土楼,随着人口不断壮大,后人们陆续在方楼的间隙中又修建了7座圆形的土楼,不过这没那么简单哦,登高俯瞰河坑,你会发现7座方楼和7座圆楼,居然分别连成了2个北斗七星,两阵相辅相成,方圆相配阴阳相合
得知这一典故的我先在村口放飞了无人机来一窥究竟,近观其形,远观其势,上帝视角下的河坑土楼群呈现出了双北斗的奇妙布局
从最早的朝水楼(1549—1553)到最晚的永庆楼(1967—1972)的落成,建造时间足足跨越了423年,反映了不同年代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沿革
14座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土楼错落有致地分布于山谷间,东、西、南三面青山环绕,一条小溪流自东而西穿过土楼群,汇入西北面的曲江溪
进村右手边第一座楼便是眼前的春贵楼,春贵楼建于1963-1968年,是一座圆形土楼,坐西南朝东北,占地1808平方米,建筑面积3304平方米,楼高三层,每层32间,这座土楼是《爸爸去哪儿三》主要拍摄楼,吃晚饭、吃西瓜环节等都在此进行。
穿过楼门口的走廊来到内庭,奇妙的景象呈现在眼前,近百间紧密相邻的房屋围成一圈,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世界
河坑土楼群保留着大量原生态的土楼文化,在这里可以看见最真实的居民的生活,他们祖辈居住在这楼中,以血缘凝结成一条强大的纽带,关上门是小家,打开门是一个大家庭
一如现在大部分的乡村,土楼内基本见不到年轻人,大部分都是留守在家的老年人,再过几十年,这里会不会慢慢消亡呢?
鸡鸭等家禽也是大家庭的成员,它们成群结队,或出没于田间,或出没于院落
离开春贵楼,紧接着来到永贵楼,永贵楼位于朝水楼的北侧,建于清代光绪二年(1876年)。方形土楼,坐南朝北,楼中建有“三间一堂式”祖堂,砖木结构,装饰精美
门廊内坐着的老人热情招呼我进来看看,从她浓重的客家方言里我依稀听出她已在这里生活了70多年,外边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她不关心也不在意
永贵楼内只有7户人家,多为老婆婆,共同守着这么一栋“豪宅”
楼上久未有人走动,已经结了蛛网
每个土楼的院子里都打有水井,完全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自给自足,这样即使有外敌来攻打土楼,居民只要紧闭大门,跟外敌耗上个数月都没有后顾之忧。
“六个鸡”站到了,请下车的旅客拿好行李
永贵楼不远处是朝水楼,朝水楼是河坑土楼中最古老的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张氏四世张六益所建,也是现存不多的无石砌地基土楼
河坑的土楼绝大部分都为三层,从一层到三层,每间房屋的建筑面积均等,完全公平。早先的土楼外墙不开窗户,只有朝内才有窗户,并且土楼的房屋使用都有讲究,一楼用来摆放柴火,做厨房;二楼是仓储,屯放粮食和武器,三楼才是起居卧室。
土楼中心都有一座庙宇样式的建筑物,其实这是楼内居民的祠堂,在先祖的庇佑下,居民们繁衍生息,香火延续了几百年
眼前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永盛楼,里面已无人居住,茂盛的植物几近把他遮蔽了起来
度过石桥来到坐落在稻田中的大圆楼永庆楼,建于1967-1972年的大家伙其实是这里最年轻的一位
永庆楼内居住着100多名居民,这里也呈现出了难得一见的热闹
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福建的土楼虽以客家人居多,但河坑的人无一例外都姓张。其实整个河坑村包括不远处的塔下村就是一个庞大的张氏家族。据说张氏的祖先从广东迁来,在河坑盖完第一座土楼后,发现不够住了,便接着盖第二座、第三座土楼,直到盖完今天人们能见到的完整的14座土楼,工程之巨大、时间之漫长,也只有在河坑能见识到。
听闻在几处热门土楼景区等楼需要额外给居民登楼费,在河坑这些统统不存在,在这里可以自由探索土楼的奥妙
门楼字迹已经脱落斑驳的晓春楼位于东升楼西侧,建于1967-1970年
晓春楼旁边的东升楼建于1958-1961年,里边也仅剩7户人家
家家大门紧闭,透露着冷清与寂寥
继续前行,下一座是南薰楼,南薰楼建于清代道光年(1821一1850年),是河坑土楼群唯一的一座五角形土楼,初建时楼门坐东向西,因门对山峰,楼建成后对居民不吉利,把楼门改为坐北朝南,成为一座厅堂在楼右侧的土楼。
一路行至村中最深处,眼前这座山谷最深处的方楼名曰绳庆楼,建于崇祯年间(1634-1644年),楼外又建有25间二层土房护着土楼,形成楼包厝、厝包楼的景观
中庭的祖庭,青苔隐隐,提名“槐庭”,祖堂上悬挂着清乾隆癸末年制的“德式乡闾”牌匾,堂内有木雕“狮子夯梁”,墙上有梅兰等花草彩绘
走了一圈发现还有几座楼没有探到,看了看原来是村中另一角的几座楼,一路来到同样建于崇祯年间(1638-1643年)的阳照楼,发现竟然还有护城河
阳照楼前一条大路径直通向两座“裕字辈”的楼——裕昌楼与裕兴楼,在这里遇到了今天除我之外的唯二游客:两名外国友人
其实在二楼旁还有一座比较另类的土楼——裕南楼为什么另类呢?因为它是河坑独一份的二层土楼。只有18间房间,最为袖珍的他现在扮演着河坑幼儿园的角色
沿着土路直奔裕昌楼
看着眼前的裕昌楼,你可能会有点疑惑,裕昌楼不是在塔下村吗?没错,说到裕昌楼,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位于南靖塔下村的“东歪西斜”楼,没错,那确实是叫裕昌楼,已经叫了快700年了,而眼前的河坑裕昌楼可要年轻得多了
河坑村的裕昌楼建于1955-1957年,在塔下那座裕昌楼面前只能算是弟中弟
看着居民们的锅碗瓢盆我想起了小时候北方的圈楼,这是个暴露年龄的名词,那种好几家共用一个厨房的建筑现在应该已经不存在了
裕兴楼是我在河坑探索的最后一座楼,建于1969-1971年的他同样是一座年轻的楼
回来整理照片发现还有一座楼没有拍到,查询资料发现是绳庆楼旁的永荣楼,其实土楼在地面看大同小异,走几座就分不清哪座是哪座楼,要不是每座楼都有自己的名字,估计会跟走迷宫一样晕头转向
离开河坑土楼群,来到狮子山观景台,据说这里拥有俯瞰河坑的最佳机位,已经放了一圈无人机的我本来已经没什么兴致,但实在挡不住村民们纷纷告诉我这里的角度如何之美,不去等于白来云云,便爬到了观景台
我觉得这个角度其实是看不出北斗七星的,因为站的还不够高,不过在大部分游人和当地人眼里这里已是最佳位置了
安静怡人的河坑,再见啦
田螺坑土楼
离开河坑,驱车前往塔下村,需要一提的是田螺坑景区包含塔下村、裕昌楼、以及“四菜一汤”,通票90元,如果需要乘坐景区内摆渡车还需要再买10元的车票,对于自驾来的我就不需要啦
一路直奔田螺坑闻名海外的“四菜一汤”,路上会经过下中上三个观景台,景观大相径庭,素有上看“四菜一汤”,下看“布达拉宫”的说法,到底像不像布达拉宫,你们说了算
四菜一汤由四座圆楼、一座方楼组成,圆楼分别是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 文昌楼,方楼叫步云楼两座长方形楼恰似一双筷子,远处几座低矮的房子有如一把汤勺,一桌饭菜就这么齐了,请用吧
五楼中的小弟文昌楼,有没有发现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答案:他是椭圆形的哦
离开下观景台来到中观景台,这里其实就是近村的入口,由于在河坑已经充分领略了土楼的内部结构,另外对于商业气息浓厚的田螺坑有些抵触,便没有入村,直奔上观景台而去
田螺坑村原名叫田寮坑村。传说,田螺坑的祖先黄百三郎,有一天在田螺坑放养鸭子的时候,被突然来到的雨淋湿全身,欲找地方避雨,却听见呼救声。黄百三郎冒雨冲向坑边,但只有声音不见人影。黄百三郎发现声音是从坑里一只大田螺里传出,当黄百三郎抱起大田螺时,田螺变成一位貌似天仙的姑娘并自称是田螺姑娘。后来,黄百三郎与田螺姑娘终成眷属,因为田螺姑娘的神助,黄百三郎得以从一个养鸭少年成为一方富绅。黄百三郎为了让儿孙纪念田螺姑娘的功德,就把小山坑取名田螺坑。
田螺坑土楼群按“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合,被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称为“世界建筑奇葩”
今天阴雨伴随了我一路,皇天不负有心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层中竟然透出了绝妙的丁达尔光,耶稣光穿破云隙,点亮了四菜一汤
日落西斜,土楼里升起了袅袅炊烟
把相机对准远处的山,看到的画面应了那句话:“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夜幕降临,土楼亮起了灯光,好像童话仙境
塔下村
起初我塔下村与云水谣中挣扎了很久,最后还是听从内心的第一感觉安顿在了塔下村,事实证明选择是正确的,塔下村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五十多座方、圆土楼和三十多幢小巧别致的青砖小楼错落有致地散布在狭长的山谷中,一条小河流过村庄,十座石桥横跨小河。被誉为“闽南周庄 ”。
村里的居民大多从事民宿等旅游相关产业,不过虽然改了行,手艺还是有的,比如我在村里发现的老伯拥有一手绝活,一根根粗大的竹子在他手下变成了板凳、水杯等物件,令人赞叹
这座楼的名字真是霸气
说起塔下村最有名的地方,那一定是眼前这拥有23根石龙旗杆的张氏家庙——德远堂了
石龙旗不是用来悬挂旗帜的,而是客家人用来显耀其家族人才显赫的标志,每根石龙旗杆都是塔下村张氏家族历史的记载,古时候,只有中举的人才有资格立一个旗杆,后来,凡对为国家,民族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也可以立旗杆。最近的一只,是2006年南洋的一个华侨立的旗杆
石龙旗杆全部采用石雕,结构分为底座和旗杆,旗身又分为上中下三段,下段刻有竖旗年代、身份、辈分和姓名,中段有形态各异的蟠龙围绕,上段文官镌笔锋武官雕座狮。
居高临下的张氏家庙,半月形的水池,高耸的石龙旗杆,确实有那么一些威严的气势
离开塔下村不远,重头戏——“东倒西歪楼”出现在眼前。裕昌楼(东倒西歪楼),创建于元朝中期。是目前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被誉为“ 福建土楼之母”。高5层,直径36米,50个开间,内环楼一层,中心是祖堂。仰望楼房,五层结构,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似乎随时都会倒塌。但是裕昌楼建成700多年来,经历多次地震和无数风雨,却有惊无险安如山,足见其牢固程度。
仔细看去,楼的上三层的支撑柱确实犬牙交错,感觉重心不稳
那么问题又来了,好端端一座楼为什么东倒西歪呢?关于裕昌楼东歪西斜的原因,在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据说当年建造这座楼的木工师傅带了一批徒弟,个个技艺高超。在裕昌楼建造到第二层时,师傅为了检验众徒弟的真实功夫,搞了一场“技艺大比拼”。任务来到大徒弟手里,老大接到这“半截腰”工程,苦思冥想了七天七夜,随即利用圆形土楼内部相互挤靠的力学原理,从第三层起,故意把木梁柱锯成斜角,使人们看到梁柱虽歪,但墙体仍然坚固,大徒弟在技艺大比拼中,获得了第一名,也成就了“ 福建土楼”的一大奇观
裕昌楼初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兴建居住,故整座楼设计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大卦13开间,小卦9开间,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
祖堂不在大门对面的大土楼一层,而是在大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祖堂有三个门:正门为喜门,喜事、祈神由此进出;左为生门,祈愿孩子平安有作为,由此进出;右为死门,办丧事由此进出。祖堂前面用河卵石铺成一个大圆圈,根据金木水火土等分五格,形状各异。
白天裕昌楼有数名保安人员负责组织游客登楼,不过此行来到唯一一座五层土楼怎能不登楼呢?于是在田螺坑欣赏完落日之后,我胡汉三又回来了,没有了喧嚣的游客,没有了商户的叫卖,裕昌楼回到了他原有的样子,这座已经700岁的建筑跨越了数个王朝与时代,一直静静伫立在这里,像一个精神矍铄的古稀老人,等着跟你讲述他的故事
裕昌楼共有五层,一层为灶间(厨房),二层为粮仓,三层老人居住,四层年轻人居住,其实由于现在村中基本没有年轻人了,所以四层以上基本是无人居住,那么问题又来了,五层是干什么用的?
答案:五层是放棺材的。。。。。。另外求一个男子在黑暗中撞见一口棺材的心理阴影面积。。。。。。
我不会忘记这个裕昌楼的夜晚,土楼特有的气味与窸窣的虫鸣像那晚闪烁的星星一样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回到住处已经晚上9点多钟,到了夜晚,旅游团纷纷散去,只剩下自由行的散客,塔下村还是很安静的。坐在溪边的餐座上,来上一碗热汤面,再来一瓶小酒,真是悠然自得。
塔下村虽然偏僻幽静,但白天还是有无数游客,要想体会他的美,必须感受一下塔下的清晨和夜晚,夜晚体验过了,清晨也如约而至
走在鹅卵石路上,听着耳畔溪水潺潺,眺望远处山间的阵阵薄雾,这是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得不到的简单的幸福
无人机爬升500米,云雾缭绕的塔下村好似一处隐世绝境
塔下村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构筑于“两山夹水、铁扇关门”山川形状中的太极状村落格局保存完整
两座大型圆形土楼正好处在太极眼位置,古人辩山水之势的本领属实高明
这座位于太极眼位置的圆楼—— 裕德楼也大有来头, 这座圆楼,坐西北向东南,背依青山,清澈溪水自门前缓缓淌过。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后半楼只有一堵半月形的围墙,形成了“一半高一半矮”的奇观。在远处的半山腰观看,就像女孩子飘逸的围裙,故而又名“围裙楼”。
厦门——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数年前我曾到访一次厦门,那时厦门在我印象中完全属于文艺小清新,鼓浪屿这三个字不知骗来了多少不谙世事的小女生,如今时光荏苒,文艺小清新我已不再感兴趣,再度来此当然是要探索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些扎根于这座“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东南门户城市中最接地气的东西
八市——中山路
“菜市场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厦门城市探索的第一站我来到了八市,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里并不在游客活动的范围里,但我深信这座有数十年历史的菜市场里有我想要寻找的烟火气
“八市”的全名叫厦门第八市场,作为厦门一个老地标,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厦门味道”,也可以说是老厦门的缩影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这里便是厦门的海鲜集散地,深藏“八市”附近的传统美食,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厦门记忆”
案子上的大鱼基本我都不认识,不知道好吃与否
因为八市离第一码头很近,所以这里的海鲜都是一手鲜货没有经过中间环节,价格便宜,新鲜、齐全成了这个菜市场最大的卖点生活在北方内陆城市的我,看到这么多“罕见”的海鲜还是挺大开眼界
还有“恶魔果实”可以吃
“八市”另一处吸引我的点就是周围许多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依然保存完好的南洋骑楼
三四层高的骑楼外墙的色彩早已被风雨所催老露出古朴怀旧的质感
巷子并不是很宽,但两边却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一个摊位挨着一个摊位,中间留下了一条更窄的行人通道,两三个人并排走感觉都比较困难
从民国时期起这里就是海关、商行、酒楼的集中地而现如今这是厦门现存最古老、菜品最丰富的菜市场也更是美食饕餮、黑暗料理藏身之所
一路逛到深处,误打误撞找到了有名的月华沙茶面,来上一碗海鲜沙茶面,味道劲!
来到厦门怎能不吃蚵仔煎呢?这道东南沿海特色美食在内陆可是很难吃到哦
这里无需讲究什么优雅吃相,在街边大快朵颐就好
一路往中山路慢慢逛,路边的骑楼与张牙舞爪的电线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图画
厦门是闽南骑楼的发祥地,在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东西方建筑文化交融的印记。清代以来,源于古希腊的外廊式建筑,开始传入作为通商口岸的厦门。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遮蔽风雨和烈日,在东南亚十分风靡。
在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丛中,闽南骑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它的出现只有百年,但已成为厦门、泉州等城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足见它独特的魅力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
不少从南洋回来的闽南人在修建商铺时,将异国建筑形式用在本地建筑上,建成了骑楼这种“商住合一”的居所。如今,这些古老的老街和现代的厦门深深的融为一体,成为极具闽南特色的建筑。
如果你喜欢老建筑,那么从八市步行到中山路绝对会令你目不暇接
走出小巷来到中山路,马路变宽了,烟火气却变淡了,与小巷里的骑楼不同,中山路的骑楼高大气派,外墙粉刷得很靓丽,却少了一丝人情味
还是回到小巷去寻找人间烟火吧
环岛路
离开了中山路,各色小吃也吃了不少,那么就换换口味,去海边吹吹海风吧,由于今年的yq,各种出行计划纷纷泡汤,整年过半我竟然还没有看到过大海,这说出来莫名的心酸
从厦门到最西边出发,开着车沿着环岛路一直开,过了鼓浪屿附近车流会减少一半,再过曾厝垵又会减少一半,等你发现车窗外的大海边的越来越安静时,环岛路的精华路段就出现了
车窗外的风景
路边有收费停车场,可以把车子停在这里然后去海边玩耍发呆
漫步在海中的栈道里,觉得神清气爽
从厦门岛的最西边一直开到东南角,吹着清爽的海风舒服极了
天气好的时候,在这里可以直接看到金门岛,这八个字也是给对岸看的哦
途中经过黄厝海滩,这里拥有细腻的沙子和干净的海滩,还有各种会玩的人,比如礁石上的海钓二人组
还有性感的破洞装小哥
无人机的视角下,随便拍拍都是壁纸
苹果壁纸同款哦
远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钢铁森林
环岛路国际会展中心附近是一个cbd区域,高楼大厦林立,与路边的椰树构成了一幅热带都市的美妙画卷
沙坡尾
开车沿着环岛路兜了厦门半圈,收获了足够多的好心情,该回城市里去继续寻找一些有趣的东西了,今天的最后一站是沙坡尾,这是厦门港的源起之地,从清代起就作为避风港。 其名来源是因为这里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
无数小渔船静静躺在水面上,仿佛述说着过往的历史
根据闽南文化研究者陈复授先生整理的资料,沙坡尾避风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以前。早期的厦门港是一处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型,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美称
如今沙坡尾两岸遍布着各色小店,上世纪小渔村的风貌早已一去不返
说实话我对沙坡尾是比较失望的,好比一个没落贵族被打扮成了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处处透着别扭与不协调,比如岸上开着一间间小资的店铺,水边却淤泥遍布,不时散发出阵阵异味
这边的老板都是绝顶聪明的生意人,各个圈地为界,沿河的位置不消费连靠近都不行哦
不说别的,这里的夜景还是蛮漂亮的,透过街头的牌楼,可以看到厦门的新地标——双子塔,古往今来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既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也有老建筑的质朴无华,沙坡尾的文化碰撞在夜晚显现出来了另一层的意义
泉州——半城烟火半城仙
虽然走过全国大大小小无数座城市,但在来到泉州之前,我对这座城市的了解近乎于零,简单翻了翻资料,隐隐觉得这是一座宝藏城市,后来的体验也没有让我失望。这是闽南文化的源头,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马可波罗眼中的“世界第一大港”短短的一天时间,已足够让我爱上这座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
西街
泉州第一站来到了西街,今天的泉州下着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游玩的心情
趁着雨势渐停,赶快飞一下无人机,泉州古称刺桐,因其城郭形似鲤鱼,又名鲤城,没有看出鲤鱼的形状,却看到了从海边奔袭到来的暴雨团,就在几分钟后,瞬间倾盆的暴雨把我浇成了落汤鸡
西街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早在宋朝,它就已经象征了泉州的繁荣,它还是泉州市区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现在目前西街片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20多处,分属古建筑、古遗址、石刻等多种类别,还有未列入级别但保护较好的古建筑、古民居12处。
这一片片红砖厝民居,瞬间把你拉到了另一个时空
走在西街上,总有一种身处东南亚的错觉,低矮的民居,闷热的天气,群魔乱舞的电线,满大街的电动摩托车,彷佛来到了泰国
小巷里曲径通幽,远处的古塔便是开元寺中的千年古塔,透露着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我在泉州行走的时间太短,没有时间去慢慢体会这里的历史,只能多记录一些照片,待以后再来故地重游
泉州虽然满街都是电动车,但这里的经济总量却历年来都是福建no.1,力压省会福州与网红厦门,“藏富于民”这种终极哲学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除了古典红砖建筑,骑楼建筑也是泉州的特产,而且味道比厦门正得多
一条条小巷中要么隐藏着文物,要么隐藏着美食
来上一杯烧仙草,泉州的物价也是很亲民
一千多年来,这条古街区犹如一串耀眼的珍珠链,将泉州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和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一一贯穿起来
除了开元寺、东西塔、城心塔,名人宅第、近现代洋楼外,还保留着大量风姿独特的古大厝,古色古香的木楼群
据统计,西街区域内已知历史名人故居含遗址有二三十处,自唐代欧阳詹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大人物与西街结缘。
随着电动车大军走到西街尽头,可以看见另一座有趣的文物建筑——白色的泉州钟楼
泉州钟楼是1934年建设东西街十字路时建的标准钟楼,于次年完工。钟楼高13.8米,由留英设计师设计,本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是福建省首屈一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开元寺
开元寺坐落在西街一隅,国内叫开元寺的寺庙数不胜数,寺内有塔者亦然, 比如河北正定开元寺那座须弥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朱熹先生的名言如今刻在殿内的石柱上,在那个文化灿烂的年月里,泉州人能得如此美誉,必不是浪得虚名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是福建省内最大的佛教寺院。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建,唯有一棵古桑树传说为唐代所植,是中国最古老的栽培桑树
开元寺最著名的地方,无疑是建于南宋时代的东西二塔,这一对我国现存最高的宋代石塔,代表了十三世纪 中国 石塔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改七级砖塔,今石塔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间重建,高48.24米。西塔仁寿塔,建于五代梁贞明年间(915-920年),建7级木塔,号无量寿塔,宋政和四年(1114年)改名仁寿。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遭火灾,淳熙年间(1174-1189年)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年),改建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年)完工,先东塔十年而成。规制和东塔同,略小于东塔,高44.06米
当年旅居泉州的外国商人,带来了自己的生活习惯,也带来了自己的信仰。泉州城中,清真寺传出的礼拜划破宁静;摩尼教的圣火熊熊燃烧;基督教堂里的祷告虔诚平静;梵音称颂自佛堂中幽幽传出。它们没有打扰道观里的清修,没有阻挡天后宫里的顶礼膜拜,更不会遮蔽书院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朗朗读书声。
宋元时的泉州,达到了一种精巧的大和谐。几乎同一时间,西方正经历着十字军东征——人类史上最漫长的宗教性战争。而泉州人的字典里,几乎连隔阂与误解这两个词都不存在。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每层塔身外壁的石像各有不同,自下而上逐层分别为诸天神将、罗汉、高僧、 菩萨 、佛尊,一共八十尊。
镇国塔和仁寿塔是国内目前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石塔历经千年沧桑,地震侵袭,始终稳如泰山,据说在新世纪初的几年游人还可以登塔,如今为了保护文物,游客已不能再登塔瞭望
清静寺
想要一睹伊斯兰教的风采,不必跑到遥远的新疆,泉州就有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离开了西街一路前往各种宗教并存的涂门街,第一个目的地便是伊斯兰教大寺——清净寺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
进门左手边,与门楼相联的礼拜大殿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圮,留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圆柱虽已搬移或散失,可是柱基、柱础却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四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础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但是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于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现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寺内还有一块石碑,为公元1407年明永乐皇帝颁发《敕谕》碑刻,内容是要求当地官员、军民不得怠慢欺凌穆斯林和清真寺,能让杀伐果断的朱棣颁布此令,当时这里的开放程度可见一斑
关帝庙
与清净寺相隔不到百米,就是关帝庙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宗教在一起相安无事数百年,也属实难得。关帝庙原来称为关岳庙,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明代朱元璋改弦更张为关帝庙,从明初到现在也有600年的历史。闽南属于沿海城市,泉州最早信奉水神,明太祖朱元璋信服关羽,于是命泉州七个城门打造七座关帝庙,然而当时泉州经济不发达,刚刚历经战火摧残,要建一座寺庙难度很大,于是将这座水神庙换为关帝庙。
关帝庙风格以闽南古建筑艺术为主,殿宇内是装饰精美的木雕、泥塑和石雕,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花鸟走兽形态逼真,令人肃然起敬。从庙内到庙外,香炉面前不断有磕头礼拜之人,香案上满是香客带来的贡品,从庙外老远就能看见青烟袅袅,闻到浓浓的香火味。
关帝庙里遍布各时代文人墨客的手笔,大门之上的“正气”二字就是大儒朱熹题写的,朱熹少年时曾居住泉州,是闽学派理学代表。而理学发展到明代把关羽当成“忠义礼智信”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关羽渐渐被民间尊崇和官方认可,进而一步步被道家抬上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帝庙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每年前去进香的多达数十万人,驰名海内外,分灵遍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在台湾先民心中,关帝是来自故乡的神明,既能保护他们,也是他们心中故乡文化的一种象征
关帝庙绝对算是泉州市区香火最旺盛的庙宇了,众多善男信女到此求签祈福
进入寺庙内部便不能拍照了,细数在泉州只呆了不到一天,却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想必这里会是让我二刷三刷的城市
——关于自驾——
闽南地区出行自驾是最好的交通方式,尤其探索土楼时有一个灵活的交通工具可以省掉许多麻烦,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极少选择公共交通的人,租车自驾也是我最喜欢的旅行方式,这次我同样选择了租车自驾出行,除了在厦门吃了两个违停郁闷了好久,其余还都很方便,推荐大家自驾出门
——美食篇——
NO.1:好成财牛排馆在泉州,牛肉羹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根据泉州人的饮食习惯改良的牛排与肉羹,牛排连着肋骨的肉,香气中夹杂着南洋地区的肉骨茶味道,而羹汤的肉滑鲜美,配上一碗店家的咸饭,温暖的味道瞬间融化心头。
NO.2:后城面线糊面线糊是泉州的传统小吃,也是闽南古早味的代表。这家开在祖师桥巷子里的小店,是《舌尖上的中国2》的取景地。有人说,不吃面线糊,就等于没来过泉州。浓郁的大骨汤与海蛎、香菇、虾仁等佐料放在一起,撒上胡椒粉,一口汤一口肉,热腾腾的实在享受。
NO.3:候阿婆肉粽侯阿婆肉粽也是《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的地道闽南小吃之一。与西南肉粽不同,泉州的肉粽更为丰富,店里的“招牌干贝肉粽”有着丰富的香菇、干贝、海蛎、五花肉与卤蛋,淋上秘制的花生甜辣酱,配上一碗肉燕汤,完美!
NO.4:塔下村小桥流水塔下村大多为当地农家菜,小桥流水算是这里的网红美食,味道纯正的福建菜不知你吃不吃得惯
NO.5:202特色大排档在厦门与数年不见的好友把酒言欢,一桌海鲜大排档吃的酣畅淋漓
NO.6:竹笋冻这种用沙虫做的小吃,其实一点都不可怕,沾着放有芥末的 酱汁,冰凉凉的很好吃,里面的沙虫很有嚼劲,是吃得出的新鲜。不过第一口属实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建设
——航拍部分——
【 泉州 】因为晋江机场在泉州市区以南15公里,所以市区的部分区域完全禁飞。不过好在泉州老城的位置比较靠西,所以处于限高区,120米的高度拍摄开元寺、西街都足够了。
【 厦门 】同样是因为高崎机场在厦门岛上,所以厦门市区的大部分都是禁飞区,不过比较精华的路段同样在限高区内,无人机还是有用武之地,只有位于 厦门 岛东南边的一条狭长地带无限高。【 南靖】无限高,可以爽飞500米。 土楼非常适合航拍,从空中俯瞰土楼视角很独特。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景区内(例如田螺坑土楼群等游客较多的地方)起飞尤其需要小心。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