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这次旅行:
我们很多人对西藏都充满了向往,西藏的神秘不仅来源于其浓郁的宗教文化,地域景观的壮阔也让人无限神往。布达拉宫、纳木错、珠穆朗玛峰……这些壮美的风景都吸引着我们前去。其实,在西藏还有众多偏居一隅的村镇,它们或是风光旖旎,或是藏情浓郁,如果你想西藏深度游的话,那就千万别错过。
行程安排:
9.13: 拉萨 八廓街——仓姑寺—小昭寺;9.14:巴松错.错高村;9.15:鲁朗小镇——扎西岗村——高山牧场;9.16:南伊沟——卧龙奇石;9.17: 巴卡村;9.18:玉麦村;9.19:麻麻村—哲古错;9.20:德吉藏家—行者.黑帐篷;9.21:达 东村 —维巴村;
最佳旅游时间:
西藏每年最佳的旅游时间为夏季和秋初,这个时候空气湿润,气候适宜,在每年的十一月到五月的气温会比较低,有的地方还会因为大雪封路,冬季气温干燥,高原反应也会比夏季明显。
行前准备:
1. 证件:来西藏旅游除了带上自己的身份证之外,如果有学生证、军官证、教师证、老年证也要带上,这样在一些景区可以减免门票,能帮你省去一大笔的门票费用。2. 衣服:西藏的日照光线很强,来这里最好带上防晒衣服和防晒霜,如果是寒冷的季节,要携带足够的衣物以保暖,西藏海拔比较高,建议带足氧气瓶以备万一。3. 现金,信用卡:可以备一些零钱,以备做公交车的时候用。现金可以不用多带,一些酒店和餐厅也刷卡和使用支付宝微信结账。4.语言:藏语是这里的通用语言,其次是普通话,在西藏大多数藏民都能听懂普通话并会说,如果遇到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也没有关系,这里的藏民都很朴实,微笑是最好的语言。5. 西藏的天气比较干燥,建议多喝水多吃水果,近视眼游客尽量不要带隐形眼镜,因为眼睛很容易干涩,如果怕有高原反应的游客可以服用红景天来预防6. 去亚东等地一定要办理边防证,这里的安检非常严格,游客可以提前在户口所在地或者拉萨办理,也可以在网上办理。在珠峰一带的饮食比较贵,建议自带一些干粮和水
交通:
飞机:拉萨贡嘎国际机场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贡嘎县甲竹林镇,坐落在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南岸,机场至市区班车是与航班同步结束,有航班就有班车。车程时间:70分钟(1小时10分),大巴票价:30元/人。火车:拉萨火车站是西藏重要的铁路枢纽,很多游客喜欢乘着火车去拉萨,一是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二是可以逐步适应高原的高海拔气候。汽车:拉萨目前为止一共有四个客运站,分别是西郊客运站、东郊客运站、北郊客运站和柳梧客运站。具体来说,西郊客运站主要是发日喀则、山南和省外的班车,是拉萨客流吞吐量最大的车站;东郊客运站主要是发去拉萨附近近郊各县和林芝的班车;北郊和柳梧客运站承担分流西郊客运站部分线路,柳梧客运站还有发往阿里的长途班车。
美食:
奶茶和青稞酒是西藏各地都会有的食物,在西藏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类藏式美食,像灌肠、青稞酒、酥油茶、牛羊手抓肉、凉拌牦牛舌、包子、糌、各种糕点,以及甜茶、奶茶、酸奶、烤肠、风干肉、夏普青等,在藏式餐馆无论是高档的餐厅还是简陋的饭馆,其装潢设计大都体现了西藏的民族特色:“狗蹄”木桌、铁皮火炉、“八瑞”瓷碗、藏式蒲团、吉祥图与壁画等。此外除了藏餐最多的就要是四川菜了。
住宿:
在西藏拉萨的住宿条件比较好,有很多酒店、客栈和青旅可以选择,在一些藏式村落中虽然没有大酒店,但是也有藏式民宿和藏家乐可以选择。
购物:
西藏的伴手礼以法器、饰物、念经轮等民族手工艺品为主,拉萨八廓街是当地藏民最常去的购物点,无论是否喜欢购物,这条街还是值得去转一转的。
特别提示:
高原反应和预防:1、高原反应一般表现为:头疼、胸闷、气喘、乏力等,有些人会因为缺氧导致嘴唇发紫、嗜睡或者失眠。严重的话,可能会发生浮肿、剧烈咳嗽、高烧等症状,并可能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严重疾病。2、初次进藏者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反应,刚抵达时需静休一两天以适应高度。3、在西藏,可购买相应药物随身携带,可有效对抗高反,保证舒适睡眠,如“高原安”等。4、无论何时都尽量不要大喊大叫和急速奔跑,这会导致缺氧并诱发高原反应。5、抵达西藏的前一两天,尽量不要洗澡洗头,因洗澡会带走热量导致感冒并诱发高原反应。6、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高原反应,迅速离开高原,下降到低海拔地区即可恢复。7、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和哮喘者,不适合进藏。出行防护及安全:1,西藏地区号称世界屋脊,紫外线强烈,早晚温差很大。所以无论何时来西藏,都要记得携带保暖衣物和防晒霜、太阳眼镜。2,西藏属青藏高原,海拔高含氧量低,空气干燥,记得多喝水,多吃蔬菜,随时涂抹润唇膏。3,西藏旅行的危险主要在于天灾,塌方、泥石流、暴风雪等,所以旅行中,对于车辆的选择、司机技能和经验、路况等都要严格筛选。4,如果去往阿里等地区,建议准备一条薄的睡袋。即可保暖又能隔脏。5,藏区多野狗,无论是荒野外还是小集镇。尽量不要“发善心”喂食,否则会越聚越多。遇到也无须担心,可弯腰作捡石头状吓跑它。边境证: 西藏地理位置特殊,很多地方必须持有《边防证》才能进入。在拉萨各市县旅行只要带好身份证 即可,但如果想去珠峰大本营,或者阿里等地,则必须办理边防证。建议事先在户口所在地的公安分局办理好。如果没有事先办理边防证,在拉萨林廓北路的西藏公安厅门口,那里有专门办理边防证的房间,凭身份证和交1寸的照片1张,免费(押金10元, 回来可以退),当场就可以拿。
本文作者:
落榜进士: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旅游杂志撰稿人、摄影及游记经常见诸于各类报刊杂志,新浪旅游名博、中国国家地理风景审评师,曾接受过河北电视台、河北电台、新浪山西、南海网、台旅会、台湾TVBS、日喀则电视台等媒体的专访。
DAY1
对游客来说,在这里可以淘到许多小物品, 比如 经幡,转经筒,藏族饰品和 尼泊尔 饰品,琳琅满目。对于信徒们来说,来八廓街却是一种仪式性的修行,这里是他们宗教生活的一部分。
千年历史风雨的洗礼,数百万虔诚灵魂的叩拜,让这条古老的街道蕴藏着神秘的气息。“千年 拉萨 城,源头在八廓”,世界上恐怕找不到第二条街,像八廓街这样承载信仰的同时商贾云集,接受万千信徒膜拜的同时接纳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它,古老而繁华。
络绎不绝的藏民顺时针走着,在这条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圣道上,用一步步的脚印,一遍遍留下自己对释迦牟尼佛祖的虔诚。
藏式平顶楼房低矮而敦实,分居两侧地夹出一条条并不宽阔的道路。房顶四角插着迎风摇曳的五色风马旗,木门窗用橘黄、松绿等鲜艳的颜色描绘,整个街 道因 为这些靓丽的色彩,因为来来往往的人潮而充满了生机和热闹。
店铺中的商品五花八门,藏鞋、藏刀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日用品自不必说,灵芝、藏红花等雪域高原的名贵药材,铜佛、唐卡、转经筒等宗教用品,亦或是鸡血藤、松绿石、藏银蜜蜡等价格不菲的古玩饰品也都能看到淘到。
八廓街的出入口是大昭寺的广场,信众们摇着转经筒,带着希望和虔诚汇集而来,又带着不舍依依惜别。
这座黄色的小楼便是著名的“玛吉阿米”餐吧,相传是当年仓央嘉措与玛吉阿米(他的情人)相遇的地方,仓央嘉措在此写下“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月亮,未嫁娇娘的面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的优美情诗。
玛吉阿米的故事版本多到已经数不清,这只是其中一个:玛吉阿米是仓央嘉措的挚爱,黄教的人,二人在玛吉阿米一见钟情,也在这里私会。
布达拉宫的人知道此事后杀死了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从此沉迷酒肆,拒绝成为六世喇嘛,后被康熙罢黜流放。在押放途中,仓央嘉措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内,只留下一首首情诗让人回味。
玛吉阿米餐厅位于 西藏 老城区八廓街,土黄色招牌在 拉萨 湛蓝的天空下亮得格外惊心。餐厅里是古朴的藏式装饰,橘色的灯光迷漫在不大的空间中,铜黄色的饰品,影影绰绰的蜡烛,一张张古老的照片,一切都在告诉人们,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泛黄的图书带着岁月的痕迹,很容易让人回到以前的时光,让人不禁遐想,这古老的小楼曾见证过多少段人间悲欢离合。壁上摆满了麻布面的留言簿,里面是世界各地和全国各地来到玛吉阿米旅游者的留言,也是无数人的人生片段。
当年青春年少的仓央嘉措在明月当空的夜晚,脱下僧袍,换上普通人的服装,化名宕桑旺布,走过布达拉宫的某个暗道,来到小酒馆约会玛吉阿米的情景似乎浮现在眼前。玛吉阿米明月样醉人的姣颜,见到情人时闪亮如星的眼睛,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一定照亮了整个酒馆。
玛吉阿米餐厅的食物以 尼泊尔 、 印度 、 西藏 风味为主,味道并不那么惊艳,但人们来这里也并不为此,而是为那美丽的传说和露天餐厅的好风光。
仓央嘉措和玛吉阿米在小酒馆的甜蜜爱情戛然而止,后来的传说里,转世灵童出生在玛吉阿米的故乡,那是仓央嘉措挣脱一切去了心上人的故乡。
其实,他从不想做什么活佛,做什么雪域高原的王。从相遇的那天起,他就只想做她的男人。这一路,山高水长,荆棘丛生,但他从未后悔。
八廓街是拉萨最有历史风貌的古街,演变之路跨越了千年的时光岁月,凝聚了 西藏 不同时代的人文变迁。而街旁的老房子中,常常藏着惊喜。
说朗孜夏陈列馆是惊喜未尝不可,但对许多人来说,也许叫“惊吓”更为合适。朗孜夏陈列馆位于八廓街北端,南依大昭寺,总建筑面积720平方米。在游客眼中它并不起眼,其实却是旧 西藏 时期 拉萨 市内最大的监狱,罪名轻重的犯法者都囚禁于此。
深究起来,朗孜夏的历史缘起并不是从监狱开始的,它本是朗孜家族在 拉萨 的居所,之后改为 西藏 地方政府分管 拉萨 地区的办事机构,后用作监狱。《 西藏 志》中记载:“大召旁有黑房数间”,大召指的是大昭寺,数间黑房指的就是朗孜夏监狱。
西藏和平 解放后,1959年朗孜夏监狱被正式关闭,改建成一座陈列馆,馆内展示有旧监狱的管理、刑具、历史沿革等,其中不乏珍贵的视频资料。
从外观看,朗孜夏监狱是典型的藏式风格建筑,内部分三层,一层关押重犯,二层囚禁轻犯和女犯,三层是审判处和狱卒的住所。
现在的陈列馆内,在不同区域做了标示说明,结合这些文字介绍和实物展示,监狱内的恐怖尽在眼前,也让人不禁感慨,将解放前的 西藏 为“人间地狱”并不为过。
如今馆内的栏杆、墙壁、楼梯等都是经过修复的,颜色看起来鲜艳明亮,光线也比较充足。但不知为什么,在这样的氛围里,仍能感受到监狱特有的阴暗潮湿气息,倍感压抑。
据文书记载,监狱对犯人的刑罚极其严苛,曾施行鼻舌、割耳、抽筋、下油锅等酷刑。刑具更是极尽折磨之能事,有皮拍、木枷、钢丝鞭等50余种。这些刑罚和工具受在人身上,光是想象就已毛骨悚然。
据记载,监狱内除关押过一些普通的犯人外,还有一些有影响力的人。 西藏 大学问家根敦群培便曾关押于此。他是 20 世纪藏族史上的佛门奇僧、学术大师、启蒙思想家,是 西藏 人文主义先驱和藏传佛教世俗化的先驱,他的学术著作,绘画和诗歌对于 西藏 历史的影响不可磨灭。
从陈列馆走出,阳光异常明媚。过往游客脚步匆匆,很少有人为这里驻足,更少有人知道,在汇聚着全世界游客的八廓街上,多少黑暗时代的冤魂至今未得到安息,最明亮的街上藏着旧 西藏 最阴暗的一面,藏着旧 西藏 人民饱含伤痛的泪水。
在拉萨八廓街有两座著名的寺庙,一座是大家熟知的大昭寺,另一座是仓姑寺。仓姑寺有两个特别之处,一个特别因为它是 拉萨 老城区中唯一一座尼姑寺,另一个特别则是它特别难找。
仓姑寺位于大昭寺东南方向的小巷子里,寺门极不显眼,悄无声息地埋没在左邻右舍的商店中。再加上寺庙在外地游客中名气并不大,如果不特别注意,即使是看着导航也很容易便错过。
过狭长的过道走入庙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刚刚适应黑暗的眼睛瞬间被眼前浓烈的花团锦簇震慑到,随之跃入脑海的四个字便是“美轮美奂”。
从庭院可以看出仓姑寺的规模很小,主体建筑有两座,里面有可供参拜的大殿,其余建筑基本都是女尼的休息之处或底楼沿街用来做生意的门面房。主体建筑是明艳的黄色,古色古香,与 拉萨 其他寺庙迥然不同。
或许因为是尼姑寺,女性天生爱美和特质里的柔软活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女尼把寺庙打扮得漂漂亮亮,寺内花香弥漫,让人心旷神怡。
大殿内供奉了各路 菩萨 及历代班禅,对 拉萨 当地及藏区的民众们来说,到此朝圣已成为他们宗教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外来游客来说,即使不了解 西藏 的宗教,这里也有足够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从心底尊重它的美好。
仓姑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史书记载,公元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这里的自然岩洞中闭关修行,祈愿消除 拉萨 河水泛滥成灾的险情,该寺由此修行洞而得名。如今在寺庙中还可以看到传说中松赞干布闭关修行的地洞。
来寺庙朝拜祈福的多为女性,大殿里能听到女尼高声诵经的声音,铿锵悦耳中带着些许柔美。
仓姑寺真的很小,处处显出狭窄的感觉,即使是不紧不慢地逛,5分钟也足够走遍。
大殿墙壁上挂有佛陀和 菩萨 的画像,细细打量,颇为精美。
说出来有些奇特,仓姑寺内的尼姑是有编制和工资的,每人每月大约有四五百元人民币。如果想成为寺庙里的尼姑,要经过严格考试,其中一条是必须能流利背诵出500页经书才有资格,这一点听着就不容易,据说有的女子背了十几年都没考上。
工资和编制总给人是俗世中才有的身外之物,与寺庙的超脱格格不入。然而从仓姑寺跨出,转眼就徘徊在纵横交错烟火气十足的巷子里时,人们也确实会生出恍惚感,出世和入世,也许并没有那么分明的界限。
小昭寺与大昭寺建造的年代相同,两座寺庙只间隔几百米,但小昭寺并不像大昭寺那样每天有众多的游客,让人感觉到小昭寺反而是一处虔诚清净的好去处。
小昭寺的建立与 文成 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有着密切的关系。小昭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坐西朝东,面向东方建造的,它也寄托了 文成 公主思念家乡的一份情思。
在拉萨 ,小昭寺与大昭寺同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称为“ 拉萨 二昭”。小昭寺不仅是 西藏 最早的寺庙之一,也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 友谊 的象征,在汉藏民族关系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小昭寺本是松赞干布为供奉 文成 公主从汉地带到 西藏 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所建造,后来这尊佛像移到了大昭寺,现在小昭寺内供奉的是 尼泊尔 公主带人 西藏 的佛陀8岁等身佛像。
相传文成公主在进藏的时候,由力士贾伽与鲁伽二人将释迦牟尼12岁等身佛像送到 西藏 ,走到现在小昭寺的位置,载有佛像的车辆陷在河地之中,笃信佛教的 文成 公主通过历险,决定将佛像安置在此,于是便亲自主持修建小昭寺供奉。 文成 公主为此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中原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寺庙。
小昭寺内文物古迹众多,在佛殿内部有非常繁复的装饰,极具艺术价值,四壁绘有各种线描壁画,笔法流动生动,材料原始考究。
在此之后,小昭寺曾盛极一时,在松赞干布之后由于战乱等历史原因,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秘藏于大昭寺,局势平静后被供奉于大昭寺,原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等身佛像移供于小昭寺。于是,二佛像易寺而居。
在历史上,小昭寺曾经多次遭受火焚,现在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廊,柱子上镂刻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及文字真言等。
遥想当年, 文成 公主一定曾日夜依靠在这里的柱子上,遥望故乡东土大唐吧。在大殿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古朴端庄的雕刻,具有明显的吐蕃建筑早期特点,这也体现了藏汉建筑的巧妙结合。
小昭寺里面的佛像也充满了汉唐的风格,来到小昭寺的游客并不多,大多都是虔诚祈福的藏民。
置身于小昭寺,身边看到的是虔诚地朝拜和转动经筒的身影,她们也成为了这里最动人心魄的场景。
各色各样的人从四面八方涌到八廓街上,汇聚成一条五彩缤纷的人流。它仿佛一座巨大的时钟,钟轴是金顶耀眼的大昭寺,时针和分针则是那些虔诚的朝佛者和充满好奇的游客,人流循环往复地转动在这条围绕着大昭寺的环形道上,生生不息。
DAY2:巴松措有一座隐匿千年的村落
在 西藏林芝巴松措 ,隐藏着一座几乎与世隔绝的村庄,这里有着最让人向往的藏地风情,它就是被评为 中国 十大最美乡村之一的“错高村”。
错高村有千年历史传承,是 林芝 工布地区唯一完整地保持了工布藏族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风格、习俗、文化和信仰的村落。
村子安静地扎根在青山绿水中,缥缈的薄雾笼罩着整个村寨,四周非常安静,脚踩在地面发出的轻微声响都清晰可闻,真有种世外 桃源 的感觉。
木石混合而制的房子散发着莫名的神秘,无论是宅门上含义丰富的图案,还是色彩鲜艳搭配和谐的屋檐,都显示出工布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
牢固坚实的石头做底,多用来圈养牲畜,二层则为木制房屋,用来居住。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木头早已被岁月抹去了原本的颜色,呈现出乌褐色。
工布藏族无论在语言、风俗、服饰还是民居建筑上,都与其他藏区不同。工布地区是吐蕃时期对 林芝、 米林 、 工布江达 一带地区的称呼。这里曾被认为是未 开化 的蛮荒之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于相对割据状态,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工布文化。
老宅背倚青山,树林中鸟鸣幽幽,在如此亲近自然的环境中居住在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宅中,在外人看来想必是十分惬意的事。然而真正生活起来,这种房子因为年代久远,设施老旧,阴暗潮湿,漏风漏雨,对当地人来说并不舒适。
如今错高村的居民纷纷从老房子中迁出,住上了整齐规划、统一建造的新居。
老宅承载的是一个家族数百年的记忆,年轻人的记忆少一些,留恋少一些,老人却对这种牵绊难分难舍。因此新居也采用了和老建筑一样的半石半木结构,为人们延续着这种寄托和牵绊。
家家户户独立成院,同时又有平整的小径相连,散落村内的玛尼石堆和经幡柱,以及周边的雪山、神湖和口口相传的古老神话,和工整漂亮的新居一起,为错高村构建起一个物质舒适,精神充实的世界。
远远望去,石头堆砌的围墙、棕色的木屋与雪山、草地、松林浑然一体。
对于当地人来说,无论搬进新居还是继续留守在老房子里,属于 巴松措 湖区的美景不会改变,工布藏族的传承不会改变,村民的勤劳质朴也不会改变。
DAY3:林芝鲁朗小镇,川藏线最美的村庄
西藏林芝 的鲁朗镇有着“ 瑞士 乡村”的美誉,这里前有色季拉山,后有通麦天险,因交通不便,曾经是一处有着绝美景色的世外 桃源 。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也被称作“叫人不想家”的地方。如今,这个让人乐不思蜀的地方因着人来人往,变成了著名的国际旅游小镇。
扎西岗村离鲁朗镇4公里,鲁朗小镇美则美矣,但还不至于让人恋恋不舍,村却不一样。更宁静的乡村,像是每个人心中的岛,让人能沉淀下来,更仔细地打量每一寸风景,更用心地体会每一种心情上的波澜。
溪流蜿蜒,一座座山脉延绵相连,草坪上盛开着野花,生长着树木,喂养着成群的牛羊,木篱笆、木板屋和错落有致、星罗棋布的藏居村寨,一起勾画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的“山居图”。
崭新的民宿看着整洁而充满风情,仿佛一位刚着了新衣的美丽女子。和人们印象中藏民的艰苦生活不同,如今的扎西岗村给人的感觉是舒适而惬意的。
西藏 的村落总给人江湖高手藏匿人间的感觉。看似普通的扎西岗村其实也大有来头,它被藏民称为古朴苍凉的吉祥坡,古时只有几户人家居住,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直到有一天, 文成 公主路过扎西岗歇脚时,着迷于这仙境般的风光,将村庄取名“吉祥坡”,藏语名为“扎西岗”,村子才有了正式名称。
如果说壮美的景色让人对这里“一见钟情”,那么村落深处幸福的乡村生活会给人“深爱”上它的真正理由,让人们愿意在这里流连。扎西岗村在九十年代末就有了民宿旅馆,供背包族旅游者住宿,当年陈坤与他的“行走的力量”团队也是住在扎西岗村。
美丽的花朵旺盛地生长在围墙脚下,远处是墨绿色的山峰,萦绕着洁白的云朵,隐隐还能望到更远处黑白相间的雪山顶。时间似乎在此时此刻被定格,定格成一种永恒不变的美 和静 。
院内同样齐整有序,木质彩绘的围栏看着非常美,衣服整洁地晾晒在阳光下,摩托车停放在廊檐下,显出一派富足景象。
居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天独厚的环境让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人艳羡。城市逼仄的空间,让一丛玫瑰,一颗动荡的心都无处安放。
不知道多少人来过这个地方,花过多少时间去感受这里——扎西岗村,一个让人词穷的地方。
一片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下,坐拥着一望无际的牧场和茂密无边的森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神仙生活,人们完全融入了生态,只觉和谐且治愈。
树木旁若无人地肆意生长,9月初秋的阳光照得人身上暖暖的,人们慢慢走着,牛儿也慢慢走着,不因为游客的出现而生出一点点变化。
去西藏不能错过林芝 ,而到 林芝 则不能错过巴宜区的鲁朗高山牧场。鲁朗意为“龙王谷”、“神 仙居 住的地方”,素有“天然氧吧”、“生物基因库”的美誉,优美的田园风光,茂盛的植被让人有恍惚置身 江南 之感。
风在吹,云在飘,汽车在道路上奔跑,一切都在运动着,却神奇地营造出一种凝固的氛围,这种氛围让人们的心开始静默,开始感受到安详,变得从容,自足,优雅。
穿着藏族服装的老人在外来人眼中是 西藏 地区充满魅力的存在。不仅是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色,因为有了人,才使得藏区变得独一无二。
山脉高大入云,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体以绿色为基调,太阳照耀时,是生机勃勃的青绿无限,云朵遮盖时,是深沉稳妥的墨绿连绵。牵马走在牧场中,新鲜的空气渗透整个身心,让人充满力量,有种“重启”的感觉。
牧场的活动吸引了当地人也吸引了游客,在同一片景色中,你点点头,我笑一笑,不同民族的交流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鲁朗是一片典型高原山地草甸狭长地带,长约15公里,平均宽约1公里。在这片草甸上,可以骑马穿行草地,闲逛花海;也可以到林海中徒步,聆听小鸟的歌唱;或者坐在草甸上,看看雪山、晒晒太阳。
路边的经幡随风招摇,为藏 民和 神佛做着无声的交流。在 西藏 人看来, 西藏 的每座山每个湖,都有神灵居住。这些神灵出没于雪山草甸,游荡在帐房民居,关注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掌管着风云变幻、人间疾苦。
草甸中零星点缀着民宿,牛羊在草地上悠游,阳光时有时无,薄雾时聚时散,虽然秋天是鲁朗最美的季节,但无论什么时候来,这里都会敞开她宽广的胸怀,来接纳疲惫的每一个人。
DAY4:南伊沟,林芝的一处世外桃源
西藏 是无数人心中向往的圣地,而地处东南的 林芝 则像圣地上一颗熠熠发光的宝石,这里一年四季温润、深林密布,号称“ 西藏江南 ”。来 林芝 ,游过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看过了荐南迦巴瓦峰,走过了巴松错,还有一个地方不能错过,那里就是被誉为“天边的牧场”——南伊沟。
南伊沟位于 林芝 地区 米林 县境内的南伊乡,纵深40多公里,是喜玛拉雅山脉最惊艳的沟谷之一。南伊河有两处著名的拐弯,一处叫小拐弯,一处叫大拐弯。翠如玉带的南伊河在这里拐出一个U字形弯道,两端隐于苍木翠林之间,两岸是青翠好风光,让人隐约想起雅鲁藏布大峡谷那个著名的马蹄形拐弯。
高高的山峰青翠逼人,云杉笔直的树干兀自伫立,像支支利剑直指云天。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在朝向天空生长一般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原始森林体验区内车辆不能进入,游人只能步行。沿着千余米的环形木栈道,徜徉在原始森林的怀抱中,尽情享受对久居城市的人们来说足够奢华的负离子浴。
原始森林疏密有致,满山古柏、云杉、珙桐参天接云,河谷平野草甸如茵,藏牛在草地上旁若无人,不慌不忙地享受着美食。树木仿若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洗礼,黝黑粗壮的树干上长着厚重的苔藓,营造出电影《阿凡达》中一样真实又梦幻的秘境,也难怪《阿凡达》的导演会对这里一见钟情,用作取景地。
初秋金黄和绿色的草木交错,仿佛大自然编织而就的地毯。远方几处牧人的小屋提醒人们这里尚存人间烟火,而更远处,苍翠神秘的原始森林、高耸入云的山峰却又分明暗示着,这就是天边的牧场,是神 仙居 住的天堂。
如画的风景中,是珞巴族人居住的一座座小木屋。在南伊沟茂密的原始森林、在俊秀奔腾的南伊河两岸,处处回响着古老的珞巴传说,时时呈现着独特神秘的珞巴风情。
这里是 中国 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的原乡和最大集居地。珞巴族50多年前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家长奴隶制阶段,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生活,如今,他们从原始森林中走出来,短短50年,跨越的却是人类2000年的历史长河。
丛林环绕,牧场金黄,牛儿悠闲,静静的小木屋宛如童话故事中的仙境,天地间静谧悠然,时间的脚步似乎都停止了。
所有的房屋都是木头的,低矮规整,原木的建筑和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加上珞巴族独特的民族装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幽香的古柏、云杉和藏药,见证了一个民族仅用50年完成了从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两千年跨越。在这里,让人赞叹的,不仅是大自然。
林芝米林 县在藏语是“药洲”的意思,多变的气候也造就了 米林 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使这里成为了世界上呈现生物多样性最典型的区域之一,被誉为“生物基因库”。
这些石头呈深灰色,经过江水的冲刷从远处看上去很像各种动物,河马渡江、巨鳄吞蛙、野鸭浮游、海豚护子、巨鲸张口、海龟爬行、猴子望海.....形态惟妙惟肖。
相传在六百年前,“德童”(岩藏发现者)桑杰林巴大师在附近山洞中修行,有一次经过这里,发现江边的巨石中藏有“岩藏之法”(传教方法),于是开始吟诵祈祷文,这时藏有“岩藏”的巨石纷纷自动打开,隐藏着的佛教教法与圣物都纷纷呈现在了大师面前,大师因而得传法要,所有的石头也变成了现在人们看到的形态。
数百年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使 雅江 奇石这处怪石险滩充满了神奇。在每年七、八月份, 雅江水涨,这片奇石群大部分会被淹没在江水中,其它时节视水位有高有低,秋冬季节因为流水少,更可以看到险滩的全貌
置身在奇石群内,令人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进入了神奇迷幻的巨石阵,一时分辨不清方向。
在岸边有观景台,游客可以顺着栈道,走到最底层的观景台,近距离的观赏 雅鲁藏布江 潺潺急流的江水,以及在江边堆积分布的各种奇石,甚至有一些游客还会去江边有捡起块造型独特,体积小的石块。
距这里不远的镇子叫做卧龙村,是根据藏语译音,意为“下方的深谷”。
雅鲁藏布江 是我国最长的高原河流,孕育出远古的文化。她奔腾不息的江水,冲刷着这些造型各异的奇石,也向来到这里的游人们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DAY5:巴卡村,位于318国道旁
提起 西藏 ,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自不必多说,光辉灿烂的藏族文化和淳朴恬淡的乡村文化也同样吸引着人们,这里“山、水、林、田、湖、草”等乡村旅游资源要素齐全,可以说处处都是好风景。
拥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积淀, 西藏 地区近几年打造出许多美丽休闲乡村,位于 林芝波密 的巴卡 村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族村。
巴卡 村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起点,全村村民不过百人,曾经属于贫困村。现在村中办起好几家民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呈现出致富奔小康的藏区新貌,远近闻名。
质朴、憨淳一直是人们对 西藏 人民的印象,如今,在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钱包渐鼓后,这样的标签中还要加上“幸福”二字。
一座座藏式风味浓厚的民居散布在湖畔山坡上,村庄周边雪山耸立,终年不化。山间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云遮雾绕,全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
人们总说 林芝 的美赛 江南 ,许多人不不以为意,尤其若是出生水乡的人, 江南 的景又有什么稀罕。
然而当人们置身其间,却会生出大不相同的感受。这种清秀中略带着沧桑的景色,让人有种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表达的感动。
林芝 云杉林被《 中国 国家地理》评为 中国 最美的十大森林之一,它隐藏在岗乡深处,里面满是高耸入云的各类树木。
蓝天、草绿、房舍,在这里交织在一起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
直插云霄的高山松成片呈现在眼前,风吹得柔软,温度正好。脚步到处,只有窸窣的草声。鸟儿被惊起,突然张开翅膀,扑棱着飞向空中,各种虫鸣伴着雀鸟的啁啾。人在这里好像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惊扰了一幅恬静如诗的美妙画卷。
绿得发黑的高山松曲折盘旋,走在深处似乎要迷失其中。
帕龙藏布由 东北 向西南穿行于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林海之中,江河上跨着一架长木桥,将人和自然拉至无间的距离。
西藏 的好风光浑然天成,并不始于美丽乡村,但却因为有了星星点点的美丽乡村点缀在雪域大地上,珍珠般撒在峰峦叠翠之间,有了这一个个焕然一新的古老村落,才让更多人认识了一个始料不及的 西藏。
DAY6:玉麦乡,我国人口最少的乡
在西藏隆子县 有一座常年云雾缭绕,被积雪覆盖的山峰,它和周边的其它山峰一起合围着山脚下的玉麦河谷,在这座河谷里散落着我国人口最少的乡,这便是玉麦。
玉麦位于中印边境,这里山峰林立,道路险阻,也成为了最难抵达的一处地方。河流在这里被高山所阻隔,形成了一条长约七八百米,宽300米的河滩谷地。
来到玉麦村要经过陡峭的山路,这一条路可谓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在每年的11月大雪开始封山,一直到第二年的5月,通往玉麦的交通会更加不便。
曾经玉麦乡的住户仅有一家三人,如今的玉麦居民已经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随着游客的增多,村中的人家也大多实现了WIFI覆盖,并且很多居民家中都改建成为了家庭旅馆,这些家庭旅馆不仅干净卫生,性价比也很高。
很多人认为玉麦靠近中印边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孩子们上学会成为一个难题,但让人意外的是在村中央就有一座崭新的学校。
这座学校不仅负责学生们的饮食住宿,学校里的设施也很完善,国家每年还会有边境补贴,孩子们上学不仅不用交钱,家里还会获得额外的补贴。
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可以用自己学到的文化来促进玉麦更好的发展,用知识来改变玉麦。
玉麦气候湿润,海拔只有3430米,比 拉萨 还要低,但是这里却无法耕种粮食。原来,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玉麦冬季多雪,春夏秋三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常年的阴冷潮湿,光照少,就连高原上常见的青稞在这里也无法存活。
因为没有耕地,玉麦人只能用畜产品和土特产去附近的 曲松 村来交换粮食。目前玉麦乡仍是以畜牧业为主,靠酥油、奶渣、奶酪以及一些手工特产竹编篮子等来增加现金收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西藏山南 玉麦也成为了十条 中国 “西部行”自驾游的精品旅游路线之一。
站在蜿蜒的道路上俯览玉麦河谷,可以看到山间云雾缭绕,几十栋藏式小房子伫立在玉麦河边。玉麦乡周边林木参天,雨水充沛,千百年来形成的原始森林默默地守护着这一处避世天堂。
玉麦乡并不大,一个小时就可以走完,但是玉麦人却在这里终其一生,守护着玉麦的山山水水。玉麦人在这里生活,放牧守边也成为了他们的职责。他们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成就了今天玉麦的美。在玉麦还有很多动人的事迹,如果你想聆听更多的故事,不妨来这里看一看
DAY7:麻麻村,环境很美,名字很萌
西藏错那 县的麻麻乡有个听起来萌萌的名字,听过一次很容易便能记住。和这个名字相配的,麻麻乡的山村景色和居住环境同样让人过目难忘。这里绿树青山环抱,山中薄雾萦绕,清澈的河水从村旁流过,滋润着整个村庄,也滋润着人们的日子。
麻麻乡全称“麻麻门巴民族乡”,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门巴文化展示区、特色生态旅游小城镇。麻麻乡所在的 错那 县是少数民族门巴族的聚居地之一,门巴族人的文化在这里得以保留并原汁原味地呈现。
门巴族的传统民居依山势而建,以石头插砌到屋顶,石头间用泥浆填缝。房屋大都是3层,上层存放干草和秸秆,下层关养牲畜,中间一层是居室,虽然结实耐用,却并不太舒适。在乡村改建过程中,这种传统民居仍有遗存,但大多数村民已搬进了更加现代化的新房。
整个村子被好风光包围。村子不大但道路平整 ,房舍规划有序,小店铺、餐馆、学校、图书馆、民宿应有尽有。
新民 居改善了藏民的居住环境,在结构和外形上则保留凸显了门巴民族的特色,成为高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来来往往的游客总会为这些民居的漂亮精致所惊叹,同时为它们背后的民族文化所着迷。
麻麻乡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勒布沟,海拔相对较低,因此与雪域高原的很多地方迥然不同,气候更加宜人,呈现出山清水秀、树木繁茂的秀丽景色。
即使是秋天,触目可及的仍是活力满满的绿色。这个宁静的乡村是个不折不扣与山水辉映、与自然相融的美丽乡村。
一幢幢错落有致的民居,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村民身上有种满足的感觉……神秘和原始并不总意味着落后,在如此怡人的环境里,外来游客同样能感受到藏族代代传承的故事和历史。
漫步在村中,无论绿地还是河流,有自然天成也有人工雕琢,显示着人和自然的完美融合。
身处高原地区并未让村民的生活有丝毫不便,麻麻乡不仅拥有让城市人艳羡的自然环境,小汽车在村中随处可见,电视、WiFi等电器更是家家必备。
远山如黛,云雾蒸腾, 错那 县麻麻乡是个极易让人惊艳的地方。虽然眼前是一排排充满现代感的房屋,却仍给人“世外 桃源 ”的安逸感,似乎是还未被开发的“处女地”,引人流连。
哲古错位于 西藏山南 地区 措美县 境内,车行在这里的公路上就可以看到蓝蓝的湖泊。哲古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弯刀”,因这一条湖形状像一把弯刀而得名。
哲古错的湖水主要靠地表流补给,湖边有大片的三角洲湿地,这也吸引了众多的飞禽来此憩息。哲古错与 西藏 著名的神山之一雅拉香布雪山,成为 西藏山南 一处著名的朝圣之地
哲古错的海拔为4100米,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山间盆地,它与 西藏 著名的 纳木错 、巴松错有着不一样的风光。在哲古错四周环绕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连绵起伏的雪山。
哲古错也是一处水草肥美的天然牧场,在这里随处可以看到成群的黄羊、岩羊、藏野驴等在此食草嬉戏。
在公路边就有观光台,游客可以停车欣赏哲古错的美景,这里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 云和 雪山,甚至让人分不清那里是湖水那里是蓝天。在哲古错不远处是哲 古县 ,据说,这个县的居民爱养藏獒,有“藏獒之乡”的美称。
山南 也是整个藏区文明的发源地,这里拥有 西藏 第一块农田、第一座寺庙、第一个宫殿、第一位赞普、第一片藏王陵墓群。
在哲古错,湖水和草原相守相依,广阔无垠的草原不仅孕育了膘肥体壮的牛羊,更造就了这里独特的游牧文化。
哲古错远处的雪山在夕 阳西 下的时候可以看到 日照 金山的美景,十分壮观。雪山、草原、湖泊在这里和谐的构成了一幅唯美的自然风景画。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