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2020年,可能没有第二个人类学术语比“内卷”更出圈了。高度一体化、白热化的竞争现状其实就是“内卷”的由来。生活在城市里,竞争无处不在。外卖小哥争分夺秒送餐,上班族早高峰拼命挤地铁,连便利店都是24小时不间断营业...如果你不奋勇前进,你就会被这个时代抛弃。但大多数的人其实都向往着平安喜乐、与世无争的平凡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向往的生活》和李子柒的田园生活可以走进这么多人的心里。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可以过上平凡的隐居生活,有些人只能在大城市的牢笼中追求“大隐隐于市”。可冰冷的城市记忆中,缺失的温暖的美好,又该从何处寻找呢?
我曾想过,在35岁时能够退休过上隐居田园的生活。现在距离我的目标还有几年,我却已经厌倦起了城市的纷扰。正因为迫切地想过上隐居的日子,我每隔几周就想短暂地逃离都市,去一个安静、没人打扰的地方,独处一两日,这样我才能有更大的勇气重新拥抱城市生活。我很早就听说过桐庐——这个离杭州1.5h车程,还可以赏绝美秋景的地方,它也因为综艺《向往的生活》被大家所熟知。过往这个安静的中国式乡村开始渐渐热闹起来,而我这个向往田园生活的人,朝着我温暖的隐居理想奔赴了。

- 标清
- 高清
- 超清
- 1080P
请允许我用3分钟的时间,来带你看一场桐庐的秋。
// 行程安排
Day1探索青龙坞“柒竹”民宿——言几又胶囊书店——暸望塔Day2古村落之行石舍村——合岭村——深澳村
// 我们的“专属坐骑”
从杭州出发,到达桐庐需要1.5小时。如此宝贵的假期时间,这1.5个小时也要过得舒适惬意。鉴于之前良好的驾车体验,这一次我同样选择了“小蓝”——一台宝蓝色的领克01。
不同于以往沉闷的黑白色,“小蓝”的宝蓝色车身更加符合我在旅途时雀跃的心情,更活泼也更独特。车轮中间也有蓝色的点缀,轻巧、速度是我对它的第一感觉。内饰设计风十分现代化,也很有档次感。SUV车型的“小蓝”,车内空间十分宽敞,坐下五个人也丝毫不觉得拥挤。
DAY1 解锁不为认知的人间秘境
虽然杭州离桐庐不过几十公里,但是我对桐庐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高中课本中《与朱元思书》里提到的那样:“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从桐庐斜贯而过,宽宽的江水将小城一分为二,如同一幅遗世千年的石墨画卷。去往青龙坞的路上,最多的就是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但好在“小蓝”拥有超级强大的发动机性能,即使一面是悬崖,一面是峭壁也能丝毫不慌,从容开过。
// 柒竹——住在一个有故事的“小村庄”
终于来到了柒竹附近,正准备将“小蓝”安放在停车位里,却发现停车场背后旺盛生长的芦苇成为了一个超棒的背景板。站在车前和“小蓝”合影,在阳光的照射下,把整个车身线条的肌肉感都带了起来。
青龙坞拥有一个巨大的民宿群,而柒竹就藏在他们当中。但与面向马路的一排民宿不同,要想找到柒竹,必须要沿着一条小路上山。石板小路伴着溪水流淌的叮咚叮咚声响,道路两旁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颜色鲜艳活泼,配上时不时闪现的碧蓝色泳池,一点也没有秋天的萧瑟落寞之感。
柒竹的管家在民宿门口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简洁的店门招牌挂在粗犷的石墙上。打开落着老锁的大门,推开棕黑色的木门,闻到了一阵饭香,就像是小时候去外婆家吃晚饭,来村口迎接我的袅袅炊烟的味道。乡土和时髦一点也不违和散发着慵懒气息的小院子走进前院,视野顿觉开阔起来。石板、卵石、草地铺开了整个小院,草地失去了绿意,半黄的状态和却和卵石融为一体。左边是一间黄泥墙矮屋,沐浴着阳光沉醉在暖风中。阳光随意地撒了几丝光在木门上,树影随着微风微微摇动,把一切都笼上了一层回忆的光晕。
右边是一个凉亭,凉亭的黑色柱子给人莫名的肃静之感,但黄色的藤竹椅却让整个场景温暖了许多。我坐在竹椅上,抚摸着它的细致纹理,在城市的冰冷座位的对比下,这种和人同温的器具才最震慑心灵。
正前方是柒竹的主建筑,是一幢两层夯土小楼。彼时肆意生长的爬山虎,到如今只剩它的残影。转念想想时光确实是这样一个残酷的景象,世间万物,此消彼长。但我们仍然要对生活保持希望,因为到了来年,依然能看到一面绿山墙。
从小平房和两层小楼中间不易发觉的小径走去,是柒竹的后院。设计师在大片开阔的草坪上打造了一个mini高尔夫球场,细密的草地有着柔软的触感。还有几只小流浪猫时不时地会来到后院,在草地上嗅嗅花,抓抓蝴蝶,伸个懒腰别提多惬意了。虽说是流浪猫,却没有攻击性,拍照却贼有镜头感。不太会接近人,所以即使是怕猫的人也不用特别在意。毕竟它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柒竹的客人呀。
球场的另一侧是悬式超大泳池,三面用山作掩护,引用了天然山泉。虽然现在已是秋天,不宜游泳,但是满眼碧波和湛蓝色的泳池都有让我想跳下去的冲动。泳池的亮点在于池壁上加入了一个透明窗,无需专业的设备,仅仅用手机就可以拍出水下梦幻大片。
泳池虽然在入秋后使用率不高,但也需定期保养,包裹在山林里的水池,风常常送带来几片洒脱的落叶。大自然像个主意已定的艺术家,这片池子,必须来点落叶装饰,捞完一片,悄然又来一片。勿躁、勿扰、勿庸、勿我的野奢体验名人也来打过卡走进主楼,柒竹一楼的公共区域也做到了全面和精美。虽然本身是由旧宅子改造的,但房间的内部却是古朴又时髦的。夯土自带安静的卡其色,在推门而入的瞬间,那种温软的居住体验尤为浓烈。一楼的空间全部做成了公共活动区域,设有吧台、餐厅、客厅。
吧台上的酒出奇地多,洋酒、啤酒、红酒,你想要的这里都有。坐在吧台前,喝上一杯,旅行的疲惫感都被消解了一半。
公共区域的装饰元素有黑铁、黄铜等时髦的现代工艺,又有实木、竹子等乡野特色材质,同时也不乏老照片和旧时农具等复古的细节点缀。
餐厅的灯光低调不张扬,却极富设计感。木质餐桌配上竹质椅子显得分外野奢。和餐厅连在一起的是一个会客厅,客厅的真皮沙发躺下去就不想再起来。墙上有一幅画,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界各家的名字和小画,就连著名导演张纪中感和著名作家雪小禅也曾来此打卡。即便是名导名家,都需要一个放空自己的时候,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呢。
青龙坞共配置了客房4间。位于主楼二楼的两间客房以“勿执”和“勿躁”命名,每间客房都有独立的楼梯可进入,65平宽阔空间里,设有淋浴与浴缸。我们此次所居住的是“勿躁”,“勿躁”对着山景,相对幽静一些,是真正的“开帘当翠微”。
和我以前住过的民宿有所不同的是,客房内部特意保留了夯土墙和旧木地板的纹理,可以直接感受到老屋曾经的样子。偶尔还会发现一点从前的小物件,老式抽屉式柜子、质朴野趣的老竹篮等等。无论是桌子、椅子、土墙,都是亲切地像是带着温度。在城市中散发光和热的我们,同样也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把我们包裹起来,让自己来温暖自己。
这里虽然是一副粗犷的模样,但却有不少心细的地方。说起浴室,手工黄铜面盆和黄铜边框的镜子相互呼应,是在其他酒店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独特体验。淋浴室用两块大石头铺垫,四周留空,光脚踩在上面也丝毫没有凉意,反而是一种独特的亲近大自然的体验。
令人惊喜的早晚餐民宿里竟然也有这么好吃的饭白天管家会询问你用餐的时间,到了饭点你下楼来,迎面就是热腾腾的饭菜。桐庐在杭州市内,口味大多偏向杭帮菜,但也融入了一些地方特色。柒竹的厨师会根据时令搭配出不同的菜肴组合,以保证能吃上最新鲜的食材。
秋天躁字当头,此时喝上一碗鸡汤是再滋补不过了。当掀开砂锅的盖子的时候,清香四溢,橙黄色的鸡和暖黄的鸡汤最熨帖此时被秋风吹傻了的我了。正想拿起一个鸡腿大快朵颐之时,鸡肉就迅速从骨头上剥离开来,只剩我一个人拿着一个鸡骨头的尴尬场面。鸡肉被炖得很烂,几乎是入口即化,鸡汤也非常浓郁,香到我整个晚上都在回味着一碗鸡汤。
葱油鱼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气,对于我这种爱极了葱油做法的人来说,简直是致命诱惑。处理过的鱼肉被切翻开,白色的鱼肉配上绿色的葱末再淋上热腾腾的沸油,在我和同行小伙伴的争夺下,鱼很快就只剩一个骨架子了。
虾的做法是水煮,尽量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但更极致的吃法就是剥掉虾的外壳,让虾肉浸在酱料之中,虾的鲜配上酱料的咸,我光是写着这几句话都开始流口水了。鸭肉是红烧的做法,肉质很嫩,酱汁入味,喜欢吃鸭子的人一定不能错过。
干煸四季豆绝赞美味,红烧茄子一点也不油腻,我甚至怀疑厨师是不是从五星级大酒店辞职后隐居在这里。
柒竹不光提供晚餐,还提供每天的早餐。再晚上用餐完之后,管家便会询问第二天用餐时间,以便提前准备。因此,当你在睡梦中时,厨房早早就忙活了起来;当你掐点下楼准备吃早饭时,所有的一切都刚好准备妥当。
柒竹的早餐和很多民宿一样,鸡蛋、粗粮和粥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两样东西绝对是你在其他地方可能吃不到的。第一个就是桐庐的米粿,Q弹的粿皮包裹着新鲜的笋丝、雪菜等配料,像我这种热爱糯米的人,上桌的第一件事就是夹起这个软软的小白团。
如果说桐庐其他的民宿也会准备米粿,那么接下来这个才是真的只有在柒竹能够吃到——一碗并不普通的葱油拌面。作为一个葱油拌面的资深玩家,本来对这一碗普通的拌面没有太大的期望值,但真吃到嘴里却被这一口惊艳到了。面不是普通的面,是细软滑嫩的;葱油调味得恰到好处,配上一个荷包蛋,一整天都好满足。
不过据说除了葱油拌面,柒竹的油泼扯面也是一绝,只不过我这次只住了一天无福消受。如果你们来到柒竹,一定要来尝尝。一幢夯土小楼,一方土灶,一缕炊烟,院子里蹦跶奔跑的小猫小狗,路口遥遥等待你的人,也不仅仅只是存在于记忆里。试图在城市中隐居的我们,若感受这一份生活的温暖,着实不易。幸福是什么?就像柒竹一直倡导的那样:在最美的地方,饥来餐饭倦来眠。
// 言几又胶囊书店的N+1
很难想象,在这么偏僻的深山竟然有一家言几又。如果给我一本书或给我一个手机让我独处一天,我应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从柒竹出发开往言几又的路上,盘山公路的坡度越来越大,但领克01又以它不凡的爬坡能力征服了这里。
言几又胶囊书店整体是一个半开放式的小玻璃房子,据说是当地村长三兄弟的民房改造而成,古朴又别具特色,斑驳的痕迹还能看得出老墙与新墙的交叠感。
走进言几又,墙壁码放的一整排的书架,斑驳的土墙、原木色的书架、橘色的灯光,闭起眼睛深呼吸,竟都是迷人的味道。房屋高度有限,采用了错层和一层下沉的形式,让每一层的高度合理,而且还能拥有独立的私密空间。
通顶的玻璃窗下诗弧形的下沉空间,可以两三好友围坐看书、闲聊,也可以静静地晒一晒日光。泡在25000册图书中,一杯咖啡的时间都是美好的,难怪马爸爸也来了好多次。
我们来到胶囊书店的时候,正巧是整点。言几又二到四层的空间仅仅在整点开放15分钟进行参观,在为自己的好运欣喜的同时,又开始着迷于这不同的空间。言几又这个楼中楼是国内首次尝试book&bed理念的胶囊书店,其中有20个胶囊房间藏在一排排书架下,私密而富有趣味。上下铺的形式,让我一下子就想起来,那些年住在我下铺的姐妹。
胶囊房间又被分为“花儿”与“少年”两个部分,分别对应女生楼和男生楼,中间被一个吊网链接,就好像男孩和女孩时期暧昧的情愫,剪不断又理还乱。每一个胶囊房间,还有一个专属名字,这些名字都来源于书,书中的一字一句就是这个小房间的灵魂所在。
这让我想起来年少时期的暗恋,朦胧而又美好,是青春和昏睡交织的夏天。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不太多,立秋傍晚从河对岸吹来的风和那个秋天让我心动的你。
// 艺术与乡村碰撞的暸望塔
早在去柒竹的路上我们就看见了这座孤独伫立在花田野地里的暸望塔。虽说只能算上一个小打卡点,但每天来到这里的人依旧络绎不绝。
这是2018年在16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由香港建筑师林君翰所设计的暸望塔。作品原是云南省昭通县一所废旧的房子所拆下的木制部件,在当地工艺的帮助下,重新设计成一个暸望塔。
来到暸望塔时,刚好接近太阳落山。暖黄色的夕阳将整个暸望塔镀上了一层金辉,暖融融的。古旧的老木板斑驳的痕迹很难让人不幻想在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房子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什么。如果当时不是被改造成一个暸望塔,不知道它将会在哪一个角落逐渐腐烂。
在瞭望塔上远望,四周围绕着青山,日光朦胧,我甚至想大喊,宣泄心中颓废的情绪,但到了要喊的时候,却发现心中的情绪早已被这一场温暖的夕阳所融化。从瞭望塔回来,暮色降临。整个山头即将被笼罩上了一层灰蒙蒙的夜色,趁着光线还好,和“小蓝”和一张影,就当作到此一游。有人说:“人为什么要拍照?是为了让自己放心地去忘记。”对瞭望塔恋恋不舍的我,想到这句话的时候突然如释重负,我开着“小蓝”踏上了回去的路途。
DAY2 探寻“向往的生活”古村落与水的千面画像
来到桐庐,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桐庐的古村落。第一天晚上,我们就在房间内一起讨论明天的目的地,在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后,石舍村、合岭村、深澳村在本次竞赛中突出重围,成为了我们桐庐两日游第二天的目的地。出发时,晴天白云,又忍不住被“小蓝“阳光下的英姿吸引了眼球,简直就像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绅士在等待着我出发。
// 一个日式风格的慢生活村落——石舍村
从柒竹出发,穿过两个隧道,一条绿荫茂密的山路在眼前打开。像是《桃花源记》里说的那样,绿荫的尽头,就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石舍村。
一条江从石舍村蜿蜒而过,只留下一条潺潺的小溪。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小溪虽然清澈见底,但已然没有了夏天的生机。不过,正因为这缓缓流动的溪水,我们才能在溪边开始一场肆意的“泼水节”,水花扬起的瞬间,仿佛就看到了童年。
路边有不少观景台,倚靠在木制栏杆上,随便框起一张都是山景、水景的绝妙结合。走在溪边的小路上,就好像在秋日里去野餐的路上。进村的看守是一个铁皮做的机器人,手拿着小旗帜守护整个村庄,从这个看就觉得村里的人应该都很可爱。
继续往上走,走到石舍村的公交站台的停车场就可以俯瞰整个村庄。村子里的房子都很洋气,真的有种在日本乡下的感觉。所以,石舍是我的中国式乡村最爱的一站。如果可以,我也想生活在石舍。
从停车场旁的台阶往下走,我们才算真正走进了石舍村。迎面一只摇着尾巴的小白狗向我跑来,在我身边打了几个圈,又跑进了它熟悉的小房子里。村里依旧是黄墙黑瓦,给人莫名的安宁感。
石舍村是个三面环水的村庄,我们很快又到了水边。一条通往溪水边的隧道是这里隐秘的打卡点,隧道是用石块搭建而成,和日本漫画里的景色如出一辙。从隧道走出,是一个个石块台阶,不过因为水量并不充沛,台阶就孤零零地呆在了石板上。
// 一个拥有“向往的生活”的角落——合岭村
依依不舍离开了石舍村,我们出发去到《向往的生活》拍摄地——合岭村。在地图上看,石舍村和合岭村的距离并不远,但是却足足开了一个小时才到达合岭村。路况并不好,全凭“小蓝”为我们保驾护航。但是来到了合岭村,这里的景色确实让我们心服口服。
进入合岭村,最先出现的是一大片湖面,这是合岭村高山湖。靠近岸边的地方,有好多只大白鹅正在水中嬉戏,洁白的羽毛软萌软萌的,完全不像是小时候追我的那只鹅凶狠的样子。从我们这个角度看去,高山湖就像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湖泊,还有点神似《你的名字》中的那个小镇的风景。
高山湖距离蘑菇屋还有一小段距离,驱车前往时,路面越来越狭窄,正在我们担心是否有车会和我们迎面相撞时,蘑菇屋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现在的蘑菇屋被改造成了一家民宿,但外观几乎保持了节目中原来的样子:门头、茅草小屋、秋千、茶亭等节目同款都被保留了下来。但因为我们不是这里的住客,只能在门外和蘑菇屋的大门合个影。
自认为比蘑菇屋更有趣的,是门口这一大块稻田。秋天还未完全到来,麦浪翻滚,再带来一抹山间的清新,整个人都陶醉在这田间中。
我们一同坐在田埂上静默,“向往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其实我心中就有了答案。我向往的生活,是抛却尘世间的纷乱,一人隐居于山林,没有人打扰,没有人拜访。每天看书写作,静守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可当我说出我所“向往的生活”的时候,同行的小姑娘却说:“都说‘大隐隐于市’,只要心静其实无论何处都是‘隐’。”一时间说得我哑口无言,但仔细想来,多半是我的心境仍未真正安定,仍然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让我感受自然、享受内心的宁静。
田埂上的风带着点麦子的锋芒,撩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弦。其实有时候,向往的生活也很简单,两三个人,一片田野和一阵风。
// 一个孕育着江南的千年古村——深澳村
来到深澳,天上落起了小雨。其实我并不讨厌雨天,因为只要不用出门,下雨天真的很美妙。因为关于雨天,有我和母亲最美好的回忆。母亲说:下雨天,最适合睡觉。于是,这变成多年来,我最偏爱的事情。
天气情况丝毫没有好转,雨还是大的惊人。但是,不得不说这辆领克01是真的让人心安,全场景驾驶辅助,让我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丝毫不担心行车安全问题。
作为杭州周边的古村落,深澳是商业气息最淡的村子,未被完全开发。整个村子,一派自然景象,让人身心愉悦。村子里的大多数人都姓申屠。
撑着伞朝着村子里面走去,地上已经开始积水,且有点寸步难行的感觉。因为是古村落,所以可能排水不那么好,慢慢地我的球鞋已经无法再往里面走一步了。
于是就在村口最前面的老宅子里转悠——雨水顺着房檐落进水缸里,里面是木质结构散发出的独有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时光的味道了吧。当时我还不知道,这样的房子在深澳实在有无数,我只是见了冰山一角。
过了一会,太阳悄悄出来了。我在村口的小摊如愿的吃到了深澳特有的小吃——臭豆腐汉堡。一口下去,幸福感满满。外面的面包被炸的脆脆的,里面的臭豆腐嫩嫩的,配上酱料简直完美。走的时候又依依不舍的买了一个。果然,阳光下的深澳又是另一个样子。
村里的三个老奶奶看见在村子里乱转的我迎了上来——笑眯眯的说:“你们去看过那边没有啊,我们村子最厉害的地方?”我尴尬的说:“在哪里呀?我还没看见呢。”于是老奶奶干脆带着我往恭思堂走去,也就是老奶奶说的很厉害的地方。后面另外两个老奶奶笑嘻嘻的说:“哎呀,她呀,总是那么热心肠。”于是我跟着老奶奶们来到了深澳最有名的宅子—恭思堂。
恭思堂是由五进主建筑和北侧的三座抱屋组成的。以前,几进几的院子可是身份的象征,一般三进的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恭思堂的五进院就显得非常了不得了。现在的院子非常的陈旧,看起来也没什么维护,基本就是任由其自然发展。朝着房顶看去,好几窝喜鹊在这里筑巢生活。
恭思堂不远处是另外一个有名的老宅——戴公馆。这里是1944年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出资建设,用来训练特务和幽会情人的,解放后一度成为深澳乡镇府所在地。经年累月的建筑配上蓝天白云,简直不能太好看。二楼因为年久失修,被封闭不能供游人参观。整个院子因为只有我在参观,所以安静的很。
随后沿着村落的小路一路乱走,遇见懒散的狗狗在村子中间睡着觉。深澳秋天的傍晚,安静美好,只有零散的写生的学生。这里依然是一副淳朴、与世无争的模样,趁现在它还是一个小众得不能再小众的古村落,赶紧来看看逛逛吧。
在夕阳中,我驾驶着“小蓝”踏上了回去的路途。这短暂的“向往的生活”也慢慢落下尾声。城市生活继续前行,但在我的心中,又多了一块可以让我享受宁静、体味温暖的地方。在追求“大隐隐于市”的路途上,短暂的“小隐隐于野”对于我来说,可能是我更期待更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