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北京是祖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周灭商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开始了北京建城的历史。元朝在此设立元大都,明朝永乐皇帝迁都于此,开始了明清两代都城建设的高潮,形成了北京如今的格局和许多著名的建筑。 北京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如故宫、景山、北海、颐和园、圆明园、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著名的万里长城。很多人估计也去过很多次了,然而北京有一条路,穿起了北京许多著名的景点,不仅如此,它还穿起了现代与古老,时尚与传统,东方与西方,高贵与世俗的许许多多的北京的风貌。这条路就是朝阳门到阜成门,由朝阳门内大街、美术馆前街、五四大街、景山前街、文津街、西安门大街、阜成门内大街组成的一条街。在这条街上你可以看到银河soho的现代派、皇城根的古老、故宫的高贵典雅、北海的典雅、国家图书馆的内涵、西什库教堂的庄重、万松老人塔的沧桑、老胡同的幽深、历代帝王庙的悠久和妙应寺白塔的灵动。有人说这是北京第一的文化一条街,我认为一点都不为过。 这条街东起朝阳门,西至阜成门,长度大约6公里,路程补偿,加之景点密集,停车位稀少,这条街交通便利,所以没有开车而是选择了公共交通+步行的方式。朝阳门没什么名胜古迹,因此坐车直接到了美术馆东,下车步行。
中国美术馆
中国美术馆(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1号,是中国唯一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始建于1958年,1963年由毛泽东主席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并正式开放,主楼建筑面积18000多平方米,展览总面积6660平方米;另有有3000平方米的展示雕塑园和4100平方米的现代化藏品库。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1万余件,覆盖古代到当代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兼有外国艺术作品和丰富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 中国美术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1万余件,从古代到当代,各时期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作品,构成中国美术发展序列,兼有外国艺术作品,同时也包括丰富的民间美术作品。藏品中有苏轼、唐寅、徐渭、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潘天寿、蒋兆和、吴作人、李可染、董希文、吴冠中、朱德群等中国艺术大家的作品,于右任、高二适、沙孟海、启功等书法家的作品,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萧传玖、张充仁、王朝闻、潘鹤、刘焕章、文楼、朱铭等雕塑家的作品,也包括毕加索、达利、珂勒惠支、安塞尔·亚当斯等在内的外国艺术家作品。是中国最高的绘画、书法、雕刻艺术殿堂。徜徉其间,与大师的作品亲密接触,感受艺术的气息,是非常享受的感觉,抽一天时间去接受艺术的熏陶是非常值得的。
北大红楼与五四大街
离开中国美术馆向西行进,不远处就来到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宽29米,长2.8公里,南起东长安街,北至平安大街。在这个开放式的街心公园里种植了数千棵各种树木、3万多株花卉和灌木,在市中心形成了一条浓郁的绿化带。在公园中设置了10处阶梯式喷泉和3处原城墙实物展示,还有数十处城市雕塑小品和休闲建筑。 智慧的构思,巧妙的设计,精心的雕琢,使北京皇城根遗址公园与古城的历史、文化、环境隽永和谐,颇具特色。 公园内有五四运动纪念碑,五四大街与公园相交,之所以叫五四大街,就跟那场掀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运动——五四运动有关。1919年五月四日爆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当时游行的学生队伍就是从不远处的北大红楼出发的,因此这条大街就被命名为五四大街。沿着五四大街继续向西就到了著名的北大红楼——北京大学旧址。 北大红楼建筑通体红砖砌筑,红瓦铺顶,砖木结构,平面呈工字形,东西宽100米,正楼南北进深14米,东西两翼楼南北进深各34.34米,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北京大学红楼汇集了许多学者和新派人物来此授课,还集中了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就设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鲁迅、胡适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更是重温五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具有重要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价值 。
故宫景山北海
过了北大红楼,在北池子大街与景山前街交口东南角有一座建筑,这就是宣仁庙,俗称风神庙。清雍正六年(1728年)敕建,以祀风神。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其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赐号(应时显佑),庙曰"宣仁"。庙内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前殿祀风伯,后殿祀八风神。它与位于其南、并排而坐的凝和庙(俗称云神庙),与位于紫禁城西侧、北长街大街路西的昭显庙(俗称雷神庙),与位于中南海紫光阁北面的时应宫(现已无存,宫内供奉龙神),合并为清代皇城祈雨庙。 走过北池子大街,宣仁庙对面就是著名的故宫角楼了,这里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情侣拍摄婚纱照的热门地点。故宫角楼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庑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于一身,由于角楼的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角楼有四座,最著名的就是东北和西北角楼,因为临近护城河,角楼与护城河辉映,形成非常美的意境,东北照晚霞,西北照朝霞,每天都有很多摄影爱好者在此守候,希望遇到独一无二的天气,拍到独一无二的景致。 角楼里侧就是昔日的皇家禁苑——紫禁城,如今是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三大皇宫之首,据说有9999.5间房间。著名的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寓意天地人。沿着护城河前行就到了故宫的出口神武门,门上故宫博物院匾额为郭沫若所提。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公园,在这里登上景山万春亭可以一览故宫全貌,游完故宫,登景山可以感受“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妙义。这里还有著名的崇祯皇帝殉国处的歪脖树。景山高耸峻拔,树木蓊郁,风光壮丽,为北京城内登高远眺,观览全城景致的最佳之处。南望故宫、北看奥森、东眺CBD、西瞧北海。 景山西侧隔壁就是北海公园,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区,东邻景山,南濒中南海,北连什刹海 ,属于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全园以北海为中心,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 。曾是辽、金、元建离宫,明、清辟为帝王御苑,1925年开放为公园。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临根据西藏喇嘛恼木汗的请求,在广寒殿的废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因为岛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改称为“白塔山”。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水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描绘的就是这里,这里也是燕京八景之一”太液秋波“的所在。
文津街与国家图书馆
过了北海就是文津街,30年代前是西安门大街东段。文津街不长,但颇有名气,它在北海公园西侧,与府右街为邻。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在这条街上有历史悠久的北京图书馆;而它之所以被命名为“文津”又与这图书馆有直接关系。 北京图书馆是中国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一座图书馆。它的前身是清末的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曾接收五百年前明代皇家图书馆——“文渊阁”的藏书,其中少数珍本图书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南宋“缉熙殿”的藏书。据说,北京图书馆收藏的罕见珍本古籍有20余万册,其中主要是唐人写经,宋、元刻本,明初纂修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纂修的《四库全书》等。 处现为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方志馆。馆址前面国务院,东邻北海、红墙绿瓦,金钉朱门,一双雄健石狮分列大门两旁。院内松墙苍苍。圃经四达,两座华表,庄严地立在松墙旁侧。东墙下的文源阁记石碑和西墙下北平图书馆记的石碑(碑系蔡元培撰文,钱玄同书,1931年6月25日立)相互对视,使整个庭院典雅安静,幽美宜人。门前的石狮,院内的华表,以及文源阁记碑和馆记碑的碑石等,都是30年代建馆时,从圆明园废墟中移来的。
西安门大街和西什库教堂
西安门大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府右街,西至西四南大街。因西安门得名。西安门是明清北京皇城西门。位于今西什库大街南口偏西。七楹、歇山顶,黄色琉璃瓦。1950年焚于火。西安门大街西端位于西四商业圈,店铺颇多。沿着西安门大街有许多幽深的胡同,保留着老北京的风貌。
与西安门大街垂直的有一条街叫西什库大街,这里有一座教堂——西什库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西什库教堂是一处中西合壁的建筑,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曾经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入口拱门之间雕刻有圣若望和圣保禄等四圣像,建筑正立面上的门窗均用汉白玉石刻装饰,正门中央主跨上有一扇瑰丽的圆形玫瑰花窗,礼拜堂四周则有大小不一的80面玻璃花窗。围绕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是传统的中式台基,环以汉白玉栏杆,栏杆和栏杆上的装饰均为传统的中式设计。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为黄顶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设计,庭内安放乾隆皇帝手书御碑两统,碑亭内侧则是四尊中式的石狮子,还有一对石供。疫情的关系,进入教堂需要预约,这次匆匆路过,门口拍张照片,有时间去里面参观一下。
正阳书局和万松老人塔
西安门大街走到头就是西四大街了,在T字路口向南一点就是砖塔胡同,胡同口有一座塔耸立,这就是万松老人塔正阳书局坐落在万松老人塔下。这也是全北京第一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北京砖读空间”。这是一家充满“京味”的书局,古籍、旧书、老照片、地图……都是与老北京文化相关。正阳书局创办于2009年,原来位于大栅栏廊坊二条。创办人是一名80后的北京小伙子崔勇。因为书局所售图书都与老北京文化相关,有很多人慕名而来。2014年的世界读书日这天,正阳书局“掌柜”崔勇接管了北京首个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砖读空间”:它既是一个文物活化使用的展览展示馆,又是兼具图书馆和实体书店功能的阅读空间。这里也是正阳书局现在的地址。 万松老人塔,此塔始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因古塔得名的砖塔胡同则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自元大都时代即有文字记载并沿用至今的胡同,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现塔为1927年叶恭绰等人集资重修。万松老人塔塔高16米,为八角九级密檐式,古朴典雅,玲珑精致。院内有桌椅可以供读者小憩,一些北京老地图,老物件烘托了书局的文化氛围。
阜成门内大街
离开正阳书局沿着西四南大街向北行走约250米,左转就到了阜成门内大街了。阜成门内大街,商店众多,街面繁华,为北京城区的交通干道。阜成门为旧时北京内城九门之一。元称平则门。明正统四年(1439)改称阜成门。这条街上古迹众多,广济寺、历代帝王庙和妙应寺(也称白塔寺)。中国地质博物馆也坐落在西四南大街与阜成门内大街的交口。
广济寺创建于金代,初名西刘村寺。元代时改称报恩洪济寺,住持为万松行秀禅师,寺旁现有万松老人塔存世。禅师在该寺从容庵中,撰写了著名的《从容录》等二十余部巨著,行化于世。元朝末年,广济寺毁于战火。 广济寺中轴线建筑现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多宝殿、舍利阁。殿宇之顶,或覆黄琉璃瓦、或覆绿琉璃瓦、或黄绿相间,熠熠生辉,庄严肃穆。两侧建筑有钟鼓楼、东西配殿、僧寮、东西方丈室等。此外还有东西跨院,尤其在寺院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用汉白玉砌成的戒坛,真可谓雕栏玉砌,十分精美。戒坛今称三学堂,这是北京市内唯一一座清初戒坛,至今保存完好。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庭院深深,曲径通幽,古朴素雅,庄严寂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官式佛寺建筑。政府拨专款进行过多次修缮,使殿堂更加清净庄严,环境优雅。
妙应寺,俗称白塔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71号,是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元朝,初名“大圣寿万安寺”,寺内建于元朝的白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 寺因塔而名,足见白塔名气之大。妙应寺白塔总高51米,砖石结构,白色体躯,塔基是用大城砖垒起,呈T形的高台,高出地面二米,面积为1422平方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叠高9米,共三层,下层为护墙,二、三层为须弥座,每层四面各左右对称内收两个折角,因此拥叠出许多角石和立面。须弥座束腰部分,每块立面都被两边角柱及上下枭枋所衬托,整个塔座造型优美,富於层叠变化。座上的塔身是硕大的白垩色的覆钵体,形状如同葫芦;上半部为圆锥形的长脖子,有13节,称“十三天”顶上花纹铜盘的周围悬挂36个小铜钟。风吹铃铛铎,声音清脆悦耳。铜盘上坚八层铜质塔刹,高五米,重四吨,分为刹座、相轮、宝盖和刹顶几个部分。 白塔形制即源於古印度的窣堵坡式,中统元年,由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首传西藏,後传入元大都。妙应寺白塔融合了中尼佛塔的建筑风格,不仅具备内涵丰富的佛教意义,能适应各种活动的要求,而且更以其巍峨、情美的塔式,为元大都建筑增添了光彩和气势。
这条横贯东西二环的道路,沿途景点众多,可以一览京城景点的精华。如果有时间可以慢慢的欣赏,细心的体会京城文化、风貌、生活。这次用半天的时间走马观花的走了这条路,今后一定会抽更多的时间一个一个的慢慢去游览。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