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如果把 杭州 比作一本书,那西子湖仅仅是它的封面。在 杭州 生活了将近十年,依然觉得这本书很深邃,需要慢慢翻阅、细细品读。当旅游巴士、私家车和人流把西湖围得水泄不通时,我却着迷于走进城市里的古坊小巷。像一个考古者试图从那些布满青苔的青砖黛瓦里探寻这座城市曾经的蛛丝马迹。或许猎奇和怀旧是人类的本能吧,只是巨蟹座的我更强化了这种能力。行走在这些千百年的愔愔坊巷里,那些故事、历史、过往如同时光倒流一般,慢慢浮现出了当年的斑驳模样。随之牵出的是800年前 临安 城那场轰轰烈烈的城市革命:旧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更为人性化的厢坊制所取代。
从此, 临安 城大街小巷,商铺林立,繁荣程度超过了北宋的首都汴梁。根据《梦梁录》里记述,“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可以想象当年 临安 城夜市之繁华。时至今日,杭城的街道巷陌依然延续着800年前的城市格局。有人说山水决定一座城市的性格,历史则决定一座城市的气质,而杭城的气质便流淌在这些富有诗意的坊巷里。
我想写下这篇游记,不但是用镜头捕捉那些坊巷如今的模样和老 杭州 人的生活百态,更重要的是收集在那里发生过的往夕故事,故游记取名为「愔愔坊巷的太平今夕」。这些收集的素材就像一本书的注解有助于和我一样深爱 杭州 ,亦或是想要了解 杭州 的人们去读懂西湖身后这座太平之城。如果有一天,你因为这篇游记,选择再次出发,重游 杭州 ,那便是我写这篇游记最大的意义。
杭城坊巷印象
一条坊巷,一种气质,一段故事!
厢坊制 | 宋代的一场城市革命
800年前,金灭北宋,宋室南渡,定都于 杭州 ,并改 杭州 为 临安 城,意为临时安顿的都城。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汴梁、长安、金陵、 扬州 等大都会都已在战争中惨遭蹂躏和破坏,而 杭州 像是被上天眷顾,不但没有硝烟弥漫,更因贵为天子之宅而一跃成为当时 中国 乃至世界第一大都市。虽然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赵宋王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朝代。但这个朝代的经济实力和 富裕 程度远高于盛唐。只要对比一组数据就知道,即使外患如此严重的南宋,财政收入达到10000万贯文,而在盛唐时,年铸币也只有32万贯。大宋的子民殷实富庶,所以南宋乃至整个宋朝几乎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这样富足的生活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发生在宋朝的那场城市革命。
唐朝时,为了便于管理,城市格局采用的是坊市制。坊是居民居住区,市是从事商业活动的区域,也就是居住和商业严格区分,夜禁期间百姓不得随意出入。这种方式有效维护了城市治安,但也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百姓开始在坊内开店,开设夜市等现象,朝廷屡禁不止。后来朝廷不得不做出让步,在城内设厢,厢下设坊,各厢各坊虽相对独立,但出入买卖自由。居住区和街市融为一体,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生活。这种城市格局和今天几乎一样,这样超前的城市管理模式用一场城市革命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临安 城由南至北共分九厢八十余坊。时过境迁,很多厢坊早已被新屋所覆盖,但是坊巷的格局却依然是800年前的模样。走进这些古韵悠长的深深巷陌,仿佛打开了一扇时光穿梭之门。
馒头山•皇气 | 宋室余韵下的老杭州风情
感受宋室遗韵下的老 杭州 风情,最佳的一处便是馒头山社区。
在老底子 杭州 人的心中,馒头山的知名度很高,因为这里是正宗的“皇城根”。
根据考古证实,当年南宋皇城东面就在馒头山一带,皇城是在原吴越王城基础上修建的。
作为南宋的首都, 临安 城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座帝都。无论是唐代的长安,北宋的汴梁,还是明清的 北京 ,无不都是四 方城 垣、规划整齐。只有 临安 城受制于 江南 山水地形,只能依山水而筑,曲折多变。皇城居城南,百姓居城北,通过中央御道形成 南宫 北市。整个 临安 城的格局如同一条跃跃腾空的巨龙,曾经的皇城大内便位于龙头处,馒头山也是在这一带。
走进馒头山社区,漫步在凤凰山脚路,老 杭州 的生活气息便会扑面而来。
电线杆上,挂满了晾晒的衣物和被褥。
因为居住空间有限,住房之间的过道都被充分利用起来。
这里的拥挤不像那些高楼大厦那么令人窒息,而是更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老人们有的摇着蒲扇在树下聊天,有的围成一群在打扑克,偶尔在路上碰到了便停下脚步唠唠家常。白发苍苍的老人也会自己拄着拐杖出来买点小菜。
看到眼前的一切,你会觉得在这样的一座城市里终老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但是,这里在多年以前是个非常破烂的社区。到处是电线、道路坑洼,住房大多也是危楼。
2015年政府启动了社区改造工程,老房子得到了统一的整修,还引进了年轻时尚的创意园区——凤凰御苑。 台湾 漫画大师蔡志忠在大陆的首个工作室便在园区内。
一夜之间,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里也摇身一变,成为年轻人打卡的热门景点。
杭州 像这样旧房改造,利民保民的政策自古就有传统。
在唐朝和宋朝之间的五代十国, 杭州 是吴越国的首都,王城也是在这一代。吴越国王钱氏在位四十一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 杭州 经济繁荣,富甲一方。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后,钱王为了百姓免受兵刃之害,向宋朝纳贡称臣。
宋高宗赵构定都 临安 后,作为皇城根上的老百姓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享受浩荡的皇恩。
如今馒头山社区像一个没落的贵族,叹息着辉煌的落幕,也欣慰在曾经皇气的护佑下所保有的安逸和幸福!
十五奎巷•阳刚 | 江南人的血性
江南 人给大家的印象多是温润清秀,尤其是在那个重文抑武的宋朝。但是在杭城的吴山脚下,有一条巷子却以忠勇尚武而闻名,那就是鼓楼旁边的十五奎巷。据古书记载:巷人多擅长骑射。
江南 人的血气方刚在这里展示得淋漓尽致,从十五奎巷的名字由来就可以看出端倪。
十五奎巷原名竹竿巷。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一带倭患肆虐,时任闽浙总督胡宗宪在 杭州 修建城垣并广募武士。消息一出,巷子里一群习武青年纷纷去参加校场比武,最后竟然有十人中了武举。一时间,竹竿巷的名声传遍了杭城的大街小巷,于是竹竿巷从此改名为“十武奎巷”,后来叫着叫着就变成了如今的十五奎巷。
名字的由来虽只是传说,但在南宋时这附近确实出现过一位有据考证的忠义之士——施全。
南宋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等人害死在风波亭。百姓都十分愤慨,这位义士施全更是怒发冲冠。
据《汤阳县岳飞庙志》记载, 绍兴 二十年(1150年)正月,施全携刀藏于众安桥下,待秦桧路过时,向前行刺,未中被捕,秦桧亲审。施全正气凛然,破口大骂:“举天下皆欲杀虏人,汝独不肯,故我欲杀汝也。”秦桧大怒,将施全处以极刑。
杭城百姓都被施全的义举感动了,修建了很多施公庙祠。如今多数已不复存在,只有十五奎巷的施公庙旧址依然还在,目前作为上城区危旧房改善服务中心的办公室。
现在,十五奎巷仍然保留着老 杭州 的韵味。沿街两边是一些传统小商贩:手编竹筐、菜店、足浴、理发店、算命馆等等。这一带也有很多有名的美食餐厅,充满了市井烟火气息。
五柳巷•温暖 | 从皇家御园到平民陋巷
杭州 城站附近有一条河叫 东河 ,曾经是 杭州 的护城河。
小河两畔烟柳依依,楼宇亭亭,是 杭州 人理想的生活寓所。
当河水流经斗富二桥一带,依然可以看到一片白墙黑瓦的 江南 居民群落。
这就是五柳巷。
如今,和周边的繁华街市相比,这里的老屋显得陈旧破败。
如果有时光穿梭机,回到80年前,居住在这一带的大多是家境殷实的富商或者是步入仕途的权贵。
如果再回到800年前的南宋,这里就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可以涉足的,因为那时这里是皇家的御园,出入的都是达官贵人。
经过800年的历史变迁,这里的繁华早已不再,已经成为平民栖息之地,居者大多为小手工业者和商贩。
闲逛时,被我发现了这家颇有怀旧韵味的理发店。门口红辣椒专业理发店和烫发焗油的招牌有种岁月沉淀的烟火气息。
老板娘爽快地同意我进到店内拍摄。进去之后,惊讶地发现墙上挂满了证书。原来,老板娘是国家高级美发师,获奖无数。瞬间更相信高手在民间。
了解后得知,这个10平米的小理发店已经开了30多年了。街坊邻居都是几十年的老客,从不要求顾客办卡。老板娘还经常为社区做义工,尤其疫情期间为社区的孤寡老人免费理发。
很多顾客喜欢来这里剪发,除了老板娘的技艺,还因为在这里可以轻松地聊天。
久而久之,小小的理发店成了一个情感驿站。
在我提议下,给老板娘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50多岁的老板娘身穿红色连衣裙,看上去很年轻。很幸运我也能在这家小小理发店的时光里,在这个数十米外便是川流不息的城市角落里,记录下有人情温度的画面。
老板娘的故事让我觉得平凡其实很有力量。
漫步在 东河 畔的五柳巷,两岸柳树婆娑,掩映着清末民初的民居。繁华落尽,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沧桑却温暖的 江南 气质。
思鑫坊•优雅 | 民国第一名流居住区
在 杭州 市区最繁华的湖滨商圈,有一处闹中取静的小巷,依然保留着浓厚的民国风情,这就是思鑫坊。
这里自古就是杭城的主要区域之一。清朝时,迫于满人的淫威,这里的百姓被赶走而作为 镶黄旗 的营地。清朝灭亡后,有一位叫陈鑫公的丝绸富商买下了这片营地,建了数排石库门里弄建筑,用以出租。后人为了纪念陈鑫公,将里弄命名为“思鑫坊”。
因为濒 临西 子湖畔,身处繁华闹市,却又独善其身,深受当时社会名流精英的喜爱。慢慢地,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民国第一名流居住区。
胡藻青旧居📍地址:思鑫坊直弄2号这栋豪宅的主人是曾经 杭州 金融界的风云人物, 浙江 兴业 银行的创办人之一胡藻青。你可能不太熟悉他,但他的叔叔就是晚清第一首富,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院子里有一棵百年银杏树,满地金黄时拍照绝美。
胡公只是众多思鑫坊名流中的一位,还有原 东北 军将领何柱国, 杭州 市银行董事长徐梓林,金庸先生的第一任妻子杜冶芬娘家等等。 韩国 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在杭避难时也曾住在这里。
思鑫坊是杭城最早通电,最早引进物业管理等的高端街坊。可能住在这里的都是社会精英,都有极高的教养,所以邻里间非常和睦。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多是名流的后人,这种和谐的街坊传统延续至今。
可以说:百年思鑫坊,半部民国史。
在思鑫坊发现了这家笑语旗袍,进去探店结识了主理人旗袍姐姐,感觉她就像是从民国穿越而来。我们聊得甚欢。
除了旗袍馆,姐姐还把对面的25号小楼租了下来,改造成了一个民国会客厅。
这是一栋还原民国真实生活场景的民宿,共有3层,一层是一个老式的旗袍裁缝铺,里面展示了各种旗袍面料和老式的缝纫机。
二楼的会客厅还原了民国时名流的生活场景,怀旧的留声机,老式的钢琴,还有那些沉淀着岁月气息的旧家居。置身其中,仿佛穿着旗袍和佯装的名流们依然在《夜来香》的舞曲中觥筹交错。
了解后知道姐姐祖上都是做旗袍的,她在思鑫坊已经5年了,经营着自己的旗袍时光,传承着旗袍文化。
大井巷•财气 | 百年前买卖最盛处
在人潮涌动的河坊街的一墙之隔,有一条静谧的小巷,咫尺之间,却如同喧嚣和宁静两个世界。这条小巷便是大井巷。
这里没有河坊街上那样的民俗表演,也没有商贩的叫卖,是一片难得的清净之地。
然而,你相信这样的安静古巷在百年前却曾是杭城买卖最兴盛的地方吗?短短的数百家米老街上,商贾云集,名号迭起。
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保大参号、朱养心药店等老字号皆汇集于此。直到如今,胡庆余堂依然在这里营业着。可以说这里曾经充满着财源之气。
之所以叫大井巷是因为巷内有一口千年古井,被称为“钱塘第一井”。
据史书记载,“钱塘第一井,山脉融液,泉源所钟,不杂江湖之水,遇大旱不涸。”
南宋时, 杭州 曾遭遇大旱,全城的井水皆枯,唯有大井依旧水位不减。人们相信是龙王在此,便在井上筑亭并立龙王祠,以求风调雨顺。
明朝的史志方志将大井巷与虎跑、 龙井 、玉泉、郭婆井合称为“ 杭州 之圣水”
大井巷的财气历经千百年不断,仿佛和巷内历经千年不干的大井仿佛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即便在几十年前,大井的水质依然清澈可饮,周围的百姓生活都离不开这口井。近些年,因为人为的污染,大井的泉水不能再饮用,但依然没有干涸。
大井巷仿佛像千年不涸的井水,流淌着生生不息的匠心基因。
现在除了老字号胡庆余堂,巷子里也开出了几家年轻富有创意的茶空间和咖啡馆。
这两家在两对面的ceremorning 和 查小文茶客厅,有种莫名的默契和和谐之感。原来两家都是出自同一个设计师之手。Ceremorning的门头用200多根柱子营造出了风气的模样,查小文茶客厅的门头则是波浪的形状,两家连起来寓意风生水起。
不得不说设计之精妙,而且和大井千年不枯的井水有着跨越千年的默契。
年轻却能够静下来用心经营的 新店 入驻大井巷,仿佛让大井巷在历经曾经的繁盛后重新焕发那种匠心精神,像一位致力于灵魂作品的高手隐匿在这喧闹的城市角落里。
中山中路•儒商 | 杭城华尔街
中山 中路可谓是杭城最著名的一条历史街区。
不仅仅因为它曾是南宋御街, 临安 城的中轴线,作为皇帝去太庙祭祖的专用之道,而且它是 杭州 保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最多的街区。
那些西方古典主义的建筑百年前都是著名的商号和银行,简直就是 杭州 的华尔街,云集着太多的浙商。
这些浙商作为 中国 古代商帮的后起之秀,既有兼善天下的儒商气质,又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意识,还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正是他们创造出了一个个影响 中国 工商业发展的商号,其中也包括 中国 金融业的发展。
中国 最早的商业银行就是浙商创办的 浙江 兴业 银行。 兴业 银行初期的掌权者就是我们前面思鑫坊提到的胡藻青,晚晴首富胡雪岩的侄子。
像胡公这样的浙商敏锐地嗅到了金融的前景,很快从传统商业领域转向金融资本运作。 浙江 兴业 银行, 浙江 实业银行、四明银行等十余家银行,在 中山 中路上建起了一栋栋华美的西式洋楼,并且很快遍及全国各地的黄金地段。直到今日,在 上海 、 天津 、汉口、 南京 等地依然可以找到许多冠以“ 浙江 ”的老式银行大楼。
在 中山 中路上旧式银行大楼中, 浙江 兴业 银行是最华丽的一栋。这栋楼的前身是 浙江 铁路公司铁路银行。 浙江 人首创商业银行就和铁路有关。当时, 浙江 民间筹资建造苏杭甬铁路,资金高达2300万银元,当时传统的钱庄根本无法承接如此巨资的业务。面对发展困境, 浙江 人展现出了创新精神,创立了 中国 第一家商业银行—— 浙江 兴业 银行。 兴业 银行资金运作灵活,利率高,资本快速积累。1919-1927年,五年蝉联全国各大商业银行之首。
除了金融, 中山 中路至今还保留着 万隆 、状元馆、高义泰、九芝斋、豫丰祥等十几家老字号。
而且有很多新鲜有趣的创意店,就像这家只卖童年的回忆。
曾经的御道已被埋在地下难以一睹全貌,但是繁华的 中山 中路,历经千年依然商铺林立,车水马龙,川流不息。
中山 中路就像一位怀有家国情怀,敢于创新,勤奋拼搏的儒商。
清河坊•商业 | 江南第一坊
与中河中路交汇的另一条热闹无比的古街便是 清河 坊,自古是 杭州 最繁华的商贸中心,也是 杭州 悠久历史的缩影。
南宋时因为 清河 郡王张俊的府邸就在此处,故被命名为 清河 坊。这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王星记、张小泉、 万隆 火腿栈、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保和堂、状元馆等百年老店均集中于此,还有闻名全国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也出于此,被誉为“ 江南 第一名坊”。
每当华灯初上,这里便是人间乐土。根据《梦梁录》记载,“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可见夜市繁华,风雨无阻。
如今的 清河 坊是 杭州 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旧街区,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每天依旧是游客如织,热闹非凡。
每一家老字号都有一段传奇的发展历史。
保和堂的名字,大家也许都很熟悉。《白蛇传》里许仙就是在保和堂做学徒那段时间,在西湖认识了白娘子。保和堂门口立着一尊铜像便是许仙。他手上拿着一把伞,正准备去西湖游玩,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即将开启。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千年前的保和堂的确经常为附近的穷苦百姓无偿问诊,在 清河 坊一带享有极高的声誉。到了清末,胡雪岩在 清河 坊开设胡庆余堂,保和堂才逐渐走向衰败。
这样的故事传说在 清河 坊上数不胜数。如果说去西湖是看风景,那么来 清河 坊便是看 杭州 民俗风情,感受 杭州 自古的商业气息。
大马弄•市井 | 老杭州人的生活百态
有人说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才是城市的灵魂。而想要看看老 杭州 人的生活方式,就要去最有烟火气的旧菜市场。吴山脚下的大马弄就是老 杭州 人生活百态的一个缩影。
大马弄是一条老底子的热闹菜场,里面有来自 富阳 的新鲜蔬菜,也有 金华 的火腿, 临安 的土鸡还有各式水果、海鲜、卤味熟食,价格实惠,童叟无欺,人气鼎旺,深受附近居民的欢迎。
来到大马弄的牌门前,似曾相识的“大马弄”豁然在眼前。原来这三个字是从毛主席笔墨中拓下的。
民以食为天,一座城市的原味并不是来自高档的餐厅,而在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 比如 这样的老旧菜场。
菜市场里往往藏龙卧虎,很多店老板在那里一开就是几十年。
这位王大姐原来是一个来 杭州 打工的保姆,薪资微薄,后来她和一位 杭州 的老奶奶学做了 杭州 的传统小吃油墩儿,从此改变了命运。
她几十年如一日,在大马弄几平米的小摊经营着油墩儿生意,几十年下来竟然在 杭州 买下了3套房,还给儿子买了一辆奔驰轿车。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大马弄里的社区也是老小区。夏日的傍晚,居民们在社区院子里打麻将,邻里间其乐融融。 杭州 人给人的感觉特别会享受生活。
这条朴实的大马弄里藏着老 杭州 人的人生百味,是真正的市井人生。
孩儿巷•传统 | 陆游深巷小楼听春雨
说起孩儿巷,杭城几乎无人不知。
著名的省儿保医院就在附近,而且这条巷子连接了武林路和 中山 北路两条重要的商业街。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孩儿巷的出名要归功于南宋爱国诗人陆游。
陆放翁曾在小巷的南楼居住过,并在这里写下了闻名遐迩的诗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吟诗的小楼原址被认为是现在的98号,也是巷子里最后一处老宅。目前是陆游纪念馆。
这最后一栋古宅曾经也差点因为拆迁而毁灭。
1998年,一所中学为扩建操场,孩儿巷包括98号在内的多户居民被划入拆迁范围。屋主钱希尧心急如焚,多方求助想要力保祖屋都未果。眼看着前后五进的大门已经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轰然倒塌了两进。
随后钱老继续多方奔走,并抛出了“陆游故居旧址”的说法,瞬间数千市民联名上书要力保老宅。市民的口诛笔伐引来的却是校方的一纸罪状,将百年老宅告上了法庭。虽然法院还是判定拆除老宅,但这件事惊动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还有新闻媒体。
最后又经过几年的拉锯战,最终老宅还是被挽救了下来。虽然原先的五进只剩三进,但剩余的品相尚好,高墙乌瓦,天井回廊,精致至极。
后来,市政府又在保存原样的基础上改建成了陆游纪念馆。
保护历史古迹在传承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钱老和那些热心的 杭州 市民们就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先锋。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我们现今依然能从这些历史古迹中依稀窥探到我们灿烂的华夏文明。
孩儿巷就像一位传统的守护者,既包容着城市的更迭,也守护着无价的文化瑰宝。
桥西直街•工业 | 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
所谓桥西,是指拱宸桥以西的这一带泛称。
而拱宸桥是京杭大运 河南 端终点的标志,这一带也是大运河 杭州 段最精华的部分。
“拱”即拱手,“宸”是帝王居住的地方,拱宸便是拱手迎接帝王的到来。
拱宸桥以西的桥西直街,保留着典型 江南 水乡的古建筑群。
明清时期,这一带是著名的“北关夜市”。因为运河的交通便利,沿河云集着六行(米行、鱼行、纸行、酒行、柴行、洋行)、六馆(烟馆、茶馆、戏馆、菜馆、赌馆、妓馆),号称“小 上海 ”,人声鼎沸。古时外地游客来杭,白天游西湖,晚上多宿于此,久而成景。北关夜市成为了钱塘十景之一。
清雍正《西湖志》记载:“篝火烛照如同白日,凡自西湖归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杂沓,不减元宵灯市。”可见当时北关夜市的热闹。
桥西直街一带也是 杭州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1889年,清代 杭州 名绅丁丙、晚晴官僚 南浔 富豪庞元济等共同出资40万两 白银 ,在拱宸桥西建起了 杭州 最早的机械纺织厂——通益公纱厂,拉开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序幕。通益公纱厂是当时 浙江 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三家民族资本开办的棉纺厂之一。
后因经营不善,于1902年停办。李鸿章的远亲 安徽 商人高懿承接了通益公纱厂改名为鼎新纱厂。新 中国 成立后,这里改名为 杭州 第一棉纺厂。住在这附近的居民,很多从十几岁就在厂里上班,一直干到退休。
如今旧厂房已被改建成了运河工业三馆—— 中国 伞博物馆、 中国 扇博物馆、 中国 刀剪剑博物馆。
在那个洋货当道的时代,我们的民族企业家们敢为人先的创办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虽然因为技术落后、条件有限,通益公纱厂在历史的潮流中走向了没落,但是这种民族探索的自强精神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
桥西直街就像一位身先士卒的民族企业家,唤起国人振兴民族经济的士气。如今在完成历史使命后,以活得历史馆的身份依旧诉说着国人的骄傲。
蔡官巷•文艺 | 你是人间四月天
从西湖边的清波门,穿 越南 山路,往东走进清波街第二个十字路口便是蔡官巷。街道两旁的五金店、小商店、小菜场充满着 杭州 旧社区的味道,而这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里诞生了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
这条约200米的小巷,经常会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都会在蔡官巷23号这栋白墙黑瓦的小院前驻足观望。游客们把这里当成了林徽因的故居,但这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曾经有一条和蔡官巷交叉的巷子叫陆官巷,后因城市改建慢慢消失了。蔡官巷附近的老人们经常会提起:陆官巷里出过一个毛有名的女孩子叫林徽因,长得漂亮,家底也厚。
老人们的话印证了林徽因确实生活在这一带。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曾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与梁启超是莫逆之交,两家定下了娃娃亲但双方都很开明等孩子长大自己决定。
长大后,林徽因和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在 美国 求学真的擦出了爱的火花并在 加拿大 成婚。
作为一代才女,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改造了 景泰 蓝还留下了不少传世文学作品,尤其是那首著名的“人间四月天”
虽然她与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的“三角关系”让她一度成为“民国绯闻女王”,但她为 中国 古建筑保存和修复所做的努力,和她的才华会穿越时空的距离一直影响后人。
可能是林徽因的强大气场,让这条本是平凡的小巷显得文艺清新。
后记
条条坊巷通院落,坊巷深处有人家。坊巷作为古代城市的基本单位,承载了人们对家的寄托。而南宋国都 杭州 的坊巷是人们对更理想的城市美好生活的探索。在这些市肆交错的坊巷里,深藏着生活的五味杂陈,流淌着 江南 的迷人气质,也沉淀着历史的文化精髓。“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当我步入这些坊巷,仿佛那些叫卖声,那些谈笑声依然萦绕在耳畔。有人说:如果你去一个地方,感觉似曾相识,那也许是你前世的故乡。江南 于我便是这种熟悉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吧。白居易的《忆 江南 》开了赞美 杭州 的先河,随后的千百年间,刘禹锡、苏轼、欧阳修、陆游等历代文人墨客对其更是吟咏不绝。即使是在惨遭 蒙古 大军蹂躏后 杭州 ,依然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杏花烟,梨花月,谁与晕开春色。坊巷晓愔愔,东风断,旧火销处近寒食。杭州 的美藏在山和水中,而她的千面气质却流淌在这些千百年的深深巷陌里。如果你想读懂 杭州 ,请用行走的方式,翻开愔愔坊巷的太平今夕,慢慢品读 杭州 这本厚且深邃的书吧。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