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11日】行程:八宿---(走G318)---怒江大桥---怒江72拐---业拉山口---邦达草原---(G214)---邦达机场---奇莫那湿地草原---浪拉山、德玛雪山---吉塘镇---澜沧江恐龙大脚印---昌都市区。【10月12日】行程:昌都市区---珠角拉山---宾达乡---类乌齐县---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甲桑卡乡。主要看点:全部为G318国道和G214国道沿线景色,代表性景点:怒江72拐;业拉山口;德玛雪山;澜沧江峡谷;大脚印;昌都市区;昌都西景线风景;扎西贡村塔林;类乌齐湿地;类乌齐查杰玛大殿;君达村经石堆。两日行程:八宿至昌都262公里,昌都至甲桑卡188公里,共计450公里。
幽深葱翠的冷曲峡谷
起身时已是早上八点,旧雨煮了包方便面,就着牛肉干和鸡蛋吃过早餐后从八宿出发,沿着318国道向东漫行,过了拉根乡进入一段险峻的峡谷,又一处G318落石险段。峡谷中伴行着的激流,旧雨翻遍手机上的几种导航软件也没能查到河的名字,按说这条水系也不算小,算是流经八宿的“大河”,而且在八宿县城东北汇入怒江,但在地图上却没有留下名称,难道是被几种地图软件统一忽略了?经过多方查询才得知河名叫冷曲。 峡谷中公路紧贴崖壁,路状不错,但路边巨大的落石和老虎嘴一样的石崖总令人有些担心。冰冷的河中布满碎石,不知是山体崩塌滑落下来的还是修路堆积而成?峡谷中很安静,只有冷曲的激流声和清晰的大货车轰鸣回响成为峡谷中的主旋律,加剧了峡谷中的惊悚气氛。谷中看不到什么植被,满眼都是灰褐色崖壁,一些垂直的绝壁上刻画出沟槽,大概是经年累月雨雪冲刷的结果。不敢多停留,旧雨加快了在峡谷中的车速。
“川藏线上的咽喉”-怒江大桥
峡谷中行驶了三四十公里,9:45分,峡谷口突然一亮,冷曲与一条大江交汇,不用多想,横断山脉的三江之一怒江到了。怒江水从深切的峡谷中由西向东奔流,浑浊的江水看似平缓,但流速却很高,深不可测。穿越怒江隧道,跨过紧邻的怒江大桥,找了一处平地,旧雨停下车,走向大桥。 处于高山峡谷中的怒江大桥,地势十分险要,是318川藏线上的咽喉,可称“怒江天堑”,在国家战略上是一处常年战备的军事通道。大桥飞架两山,横跨怒江,虽然长度仅有几十米,但却是318国道上重点的重点,桥边有武警把守,属于军事管制区,不允许随便停车和拍照。怒江老桥边耸立着一根旧桥墩,是为纪念当年开山修路的战士特意留存下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十八军在此修建大桥时,一位战士不小心掉进深深的水泥槽中,当战友们发现时,战士已经被掩埋在桥墩混凝土中,这根桥墩从此成为牺牲战士的永恒纪念碑,傍边岩壁上镌刻上“征服怒江,英勇顽强”的誓言。 过怒江大桥,峡谷逐渐开阔一些,沿江行驶不远,荒芜的山体上零星有了几丛植被,怒江也在根要附近消失于视野中。眼前的怒江峡谷让旧雨想起过去,他曾几次走过怒江,1996年10月,他从云南泸水(六库)驱车并行怒江大峡谷,穿越过丙察左,脚边的怒江峡谷与丙中洛至察瓦龙的峡谷有些相像,但行车难度要比丙察的路好上数倍,丙察路时速每小时15公里已经算够快了。趁着歇脚功夫,旧雨查看了些怒江相关数据,得知八宿县的怒江大桥距离江源还远得很,发源于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源头到此,大概只是3240公里怒江总长度的三分之一,由此地怒江开始流入横断山脉变化多端,险峻异常的峡谷。
G318国道上著名的72拐
从根要驶离怒江峡谷盘山北上,开始驶入318国道著名的72拐路段。怒江72拐并不在怒江边,距离南面的怒江还有十多公里,是翻越业拉山口的一段盘山公路,长度大约16公里。72拐并不是一个准确数字,实际路弯有130多个,所以72拐又有“九十九道回头弯”、“业拉山108拐”、“川藏九十九道弯”的叫法。至于“72拐”称谓因何而得名?大概是单指“之”字形最多的那一段盘山路,“九”在中国是最大数字,九的倍数则形容更多。 1950年前,西藏没有1公里公路,据《西藏始末纪要》记载,一位西藏探险家对西藏地理的描述:“山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1950年4月,解放军十八军奉命组成筑路大军,开始在崇山峻岭、高原腹地修建川藏公路,经过11万军民战天斗地,以牺牲2000多名军民的代价,在1969年贯通整个川藏南线,并正式成为G318国道的一部分。驻足观景台,目睹盘山公路的壮丽,观赏雄峻雪山的峻美,体验到的不只是行驶在72拐上的便利,更能感受到修建此路的先辈们的大无畏精神。“怒江两岸出英雄”的石崖题刻,不仅是誓言,更是铭记。
业拉山垭口“喜”遇降雪
翻过72拐,自然就是318国道众多垭口之一的海拔4658米业拉山口,在成都到拉萨的所有14个垭口中,海拔高度排名第四。业拉山口在地理上已经处于横断山脉,山口两端各短短二十几公里与山口形成的落差超过2000米,形成温暖带、高原温带、高原寒温带的垂直气候,造就了业拉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高山峡谷、雪山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瀑布湖泊、地热温泉,在业拉山周边形成丰富的地质地貌和气候多样性。 山口处设有业拉山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四下观望,除了环绕的雪山,最显著的就是业拉山山顶上雕塑般存在的“天门洞”。传说,石洞是格萨尔王为震慑妖魔,张弓搭箭射穿山顶石崖形成的,从此妖魔再也不敢兴妖作乱。也有传说,石洞是上天之眼,为世人指引前程,驱散人生中的厄运。不论传说如何,业拉山顶的“石洞”都算是一个奇观异相。 正值午时,旧雨在业拉山口莲花广场驻车休息,用携带的干粮饱腹。云层诡异,才呆了十来分钟,天空开始降雪,气温已降到零下,肆虐的寒风夹杂着雪花打在脸上生疼,冻得旧雨只好龟缩在车里,开启暖风。山路崎岖,此地不可久留,万一大雪封路,想顺顺利利下山可就困难了。旧雨检查了一遍刹车和轮胎,把防滑链挪到方便取出的位置,然后驱车下山,直奔邦达。
从业拉山驶往邦达
业拉山的天气就是捉弄人,车沿山路下行不过几公里,雪居然停了,海拔大约降到4400左右,连路面都变得干爽。到了邦达镇,天似乎有要云开雾散的感觉,云层已裂开缝隙露出了蓝色,看来只有业拉山头顶的云层才会下雪,这也证实,西藏高海拔的山顶气候阴晴不定难以预测。 邦达,海拔4300米,不大的一个小镇,却是318国道上的一个节点。向东继续走318,经左贡、芒康进川;向北踏上G214,经昌都、类乌齐进青海。旧雨要走的路就是继续向北,到类乌齐,尽可能完成环藏闭合环线。
阴霾下的邦达草原
没有在邦达停留,旧雨沿着导航驶往还有160多公里的昌都。出邦达走G214,即驶上所谓的西景线,进入邦达草原路段。草原属于三江流域高山峡谷中地势宽缓的高寒草原地带,是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分水岭他念他翁山脊一个宽阔平坦的山源盆地,平均海拔在4200米左右。至清的怒江支流玉曲在草原上蜿蜒,两岸广阔湿地上植被茂密,水草极为丰美。尽管草已枯黄,牛群依旧悠然散布在草原上,背衬着他念他翁雪山,若不是阴沉的天气,蓝天白云下将会展现出一幅如画般胜景。 邦达草原在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贯通着西藏与青、川两地,G214公路的建成,使得从青海玉树方向进藏、进川、进滇成为便捷的通途。1995年在邦达草原北部,更建造了邦达空港,开辟了昌都至成都、拉萨等地的空中航线,大大缩短了两地的行程时间。邦达机场海拔4330米,建成后,机场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长的机场。当然邦达机场不光民用,JS意义更大,如今机场还在大规模扩建中。
雪色奇莫那草原
过邦达机场不久,玉曲流向西北方向。在达宗普、玛杂、扎那堆、多青崩搜、拉弄拉等高原丘陵脚下,也就是奇莫那村周边,形成有一片湿地草原。与邦达草原一样,奇莫那草原同样宽阔平坦,在玉曲的润泽下,草原似乎更丰茂。喜人的是,旧雨抵达时,这里居然成为雪的世界。不知何时,高原丘陵和草原被披上银装,白与褐斑驳的地表山坡,衬上多云的蓝天,景色极致。飘忽不定的云,更像是抬手即可触摸,感觉距天近了不少。置身广阔,苍穹之下,地广人稀的大地上越发觉得人的渺小。想象一下,若是在盛夏时节,蓝、白、绿三色成为这里的主色,无垠的草原该用怎样的画笔和词汇去描绘?
世界上12座神山集中在一起的德玛雪山
过奇莫那草原远离玉曲,沿G214拐向东北,平缓的坡地突兀出一座雪山,犬牙交错的尖峰排列在一起,十分独特。旧雨开始并不知道雪山的名字,草拟的攻略里更没有它的存在,直到登上海拔4572米的浪拉山垭口观景台,才从宣传牌上知晓雪山的名字—德玛雪山。 德玛雪山藏语为“扎岭德玛觉尼”,意思是世界上12座神山集中在此的地方。传说《格萨尔王传》中的扎岭德玛觉尼,指的就是德玛雪山。德玛雪山海拔5480米,峰顶积雪终年不化,雪线以下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山脚下有一个藏族小村雪瓦村。据说从雪瓦村有骡马驿道可通雪山顶,骑马上山需要一整天时间。浪拉山与德玛雪山对望,有7公里的土路连接着山口和村子,据介绍,村中民风古朴,村边溪流清澈,杉林葱翠,到了春季,半山腰的杜鹃花更是争奇斗艳,抬眼就是亮丽的风景线。可惜旧雨到的不是时候,眼前雪山虽然巍峨,无奈阴云压顶,实在不给力。
吉塘至卡若的澜沧江峡谷
山路下行,海拔迅速下降,至业拉山北面的西西村,落差下降了超过千米,山谷中有了大面积的森林。西西村是个比较有特色的村落,白色的藏房上部装饰着红色的条纹,与其他地方的藏式民居装饰有显著不同。跨过美丽的紫曲,进入吉塘镇。距离昌都60公里的吉塘镇整体规划建设过,是察雅县西景线上的一处观光旅游小镇,最为知名的是此地温泉集中,所以镇上建有许多温泉酒店客栈,常年的服务对象是昌都市区的度假旅游者,如昌都的郊区一般。 驶过吉塘年拉山隧道,横断山脉的另一条大江澜沧江进入视野,G214开始溯江而上。红褐色的山体束缚着江水向南奔流,江面上不时会出现横跨的悬索桥,伴随着江水中奇异突出江面的尖利礁石,这些礁石顺江纵向排列,极好地注解着澜沧江冲刷河床留下的痕迹。
澜沧江边的大脚印
距离昌都市区40公里的澜沧江边一处石壁上,清晰显现出4个形似人足的巨大脚印,最大的长1.69米,最小的1.31米。1999年初修建昌都至邦达机场公路时,施工放“炮”炸出了这些足迹。据中、美、加多国古生物学者多年研究,证实脚印为侏罗纪时期古脊椎动物的遗迹,距今已有1.5亿年。根据足迹推断,巨龙可能长达18米,这是西藏恐龙足迹的首次发现。大脚印发现后,轰动当地民众,藏族同胞将“大脚印”奉为神迹,互相传颂是格萨尔王留下的足迹,加以崇拜。为更好保护遗迹,昌都政府2014年在此修建了挡墙、休憩亭、停车场、卫生间和景观雕塑等设施,为过往游客在此停留和藏民朝拜提供便利
走进昌都
傍晚17:10,旧雨驱车驶入昌都市区,穿过市区中的昂曲和扎曲,在昌都体育文化中心附近茶马路找到一家酒店驻车。随后漫步街头,在家川菜馆用完晚餐。本想到市中心昂曲、扎曲汇流处的天津广场看看昌都夜景,但开了一天车,有些疲倦,便作罢回酒店休息。
昌都水上广场观览“两河一江”汇流
昌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位居西藏东部,是川藏、滇藏和青海进藏的必经之路,有“茶马古道”要地之称,市政府所在的卡若区成为连接内地的枢纽,G317、G214贯穿东西南北。两大河流昂曲、扎曲在市中心交汇,由此成为澜沧江源头,藏语昌都的意思就是“水汇合处”。昌都历史悠久,早在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就是著名的“东女国”和苏毗王国的所在地。公元13世纪元朝将西藏纳入版图,在昌都设置了朵甘思宣慰使司都元帅府。1950年昌都解放,1960年在昌都镇设昌都地区行署。2014年撤销昌都地区和昌都县,设立地级昌都市和卡若区。卡若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昌都市区。 上午闲逛市区,超市采购完路上用的补给,为看“两河一江”汇流,旧雨驱车到位于昌都西路澜沧江边的卡若区水上广场。凭栏观望,西面的昂曲和东面的扎曲在天津广场三角地处汇合,澜沧江由此诞生。刚过丰水期,昂曲、扎曲都有些浑浊,汇流成的澜沧江直入城区外的峡谷,江河两岸高楼林立,楼宇缝隙间隐约可见昌都著名的寺院强巴林寺。强巴林寺修建在昂曲和扎曲之间的镇马拉山上,依附在横断山脉之下,耸立于古冰河切割而成的红壤层上,是昌都卡若区的制高点。寺院由宗喀巴祖师晚年弟子西绕桑布主持修建于1444年,在昌都地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寺院,寺内主供强巴佛。旧雨此次没有前往寺院参观,仔细游览强巴林寺,已是第二年(2020年)昌都庆祝解放70周年纪念日的时候。
西景线上的丛林峡谷
西景线一直沿着214国道向北延伸,过俄洛镇后,离开昂曲,公路向南折返进入一段幽深的峡谷,也就是从日托村至珠角拉山隧道段。峡谷中满目都是极为茂密的森林,斑斓的秋色遍布红壤之上,清澈的溪流在谷中道边欢唱。晴空之下,行驶在多彩的世界里,心情格外舒爽。
峻秀的珠角拉山
海拔4688米的珠角拉山是从昌都卡若区至类乌齐必须翻越的大山,道路非常崎岖,好在2019年1月1日珠角拉山隧道修通后,往来车辆已无需翻越此山天险,不过同时也失去观赏珠角拉山壮丽秀美风景的机会。珠角拉山隧道全长4.6公里,缩短翻山路20公里,天堑变成通途。旧雨想走老路翻山,但老路岔路口堆积的砂石,无情拒绝了他登上山顶垭口的,他只能乖乖穿过隧道。尽管瑰丽的珠角拉山山顶风景没看到,但隧道两侧呈现的山清水秀,以及积雪覆盖的山峰,还是可以窥见珠角拉山一带崇山峻岭藏匿的峻秀。
滨达乡的记忆
过珠角拉山,进入一段相对开阔的河谷地段,类乌齐地区主要河流紫曲就流淌在谷地中,河边坐落着一个小镇滨达乡。滨达是昌都战役的主战场,1950年10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破裂,解放军在昌都地区发动战役,排除阻力,以战促和,在昌都城关消灭藏军主力,进而解放昌都,迫使西藏地方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西藏的主权。 滨达和珠角拉山脚下的朱古寺是昌都战役主战场之一,昌都溃败后藏军开始西撤,当得知所有退路均已被进行大迂回作战的解放军堵住,阿沛率领的藏军2700余残部在滨达全部放下武器,1950年10月24日昌都战役结束。 昌都溃败令西藏上层统治集团混作一团,分化严重,摄政达扎下台,达赖喇嘛提前亲政。1951年2月,达赖派出全权代表前往北京,与中央政府和谈,首席代表就是阿沛.阿旺晋美。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70年过去,宝石般的紫曲河依旧,新面貌的滨达也仅仅用遗址留下当年的记忆,但依然在表明祖国的山河一寸也不能少。
震撼的扎西贡村塔林
驱车到达扎西贡村,路边上百座白塔组成的塔林震撼到旧雨。一模一样的白塔一个挨一个构成阵列,后面还有几座高大的佛塔和灵塔,一座小经堂隐在塔林后面,幡棚般的风马旗下面是用卵石和石板堆集而成的经石堆。旧雨不知小庙和塔林的名字,询问在塔林边晒太阳的藏民,语言又成为障碍,网上查找半天才不确定认为是卡玛多塔林。塔林依山傍水,齐齐整整,洁白的塔身没有一点儿污迹,显然是在最近刚粉刷过。小经堂边的石经堆,堆满上千片石经,用刻着六字真言的卵石围住,傍边飘动的风马旗似乎是在默诵经文。 扎西贡村紧邻秀美的紫曲,紫曲河畔有着较为平坦的草甸,草甸上牛马悠然,几十个身着僧袍的僧人席地围坐,发出好听的和声。村庄安宁,村民质朴,美丽的风景加上丰富的物产,让扎西贡村在2020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上,获得“2020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
类乌齐县城 遭遇大堵车
位于西藏东北部的类乌齐县城,东毗昌都卡若区,南接八宿县,西临丁青,北通青海囊谦,G317和G214在城中交汇,若干条县乡公路在这里集结,蛛网状的公路使类乌齐成为藏北最重要的交通节点,南来北往、东西穿行的车辆令类乌齐十分热闹。 旧雨按既定的攻略抵达类乌齐,过了这座G214国道上西藏东北部最后一个县,他将离开西藏,虽然这里距离他进藏的第一个县安多还有700多公里,离真正完成“环藏”还有一大段里程,但为不走回头路,他只能从这里向北重新进入青海,经玉树返程。 高德导航将旧雨引向紫曲河边的一条无名路,极其狭窄的公路让他出城遇大堵车。堵车对于旧雨来说似乎已经习惯,他也没什么好担心的,尤其是刚刚采购完补给,就算堵上三天,他也坦然,到达不了预定的目的地,充其量在宽大的车床上睡上一晚。近一个小时停顿之后,旧雨重新踏上G214,前方的路再无障碍。
紫曲河畔的类乌齐草原
紫曲河在类乌齐县境是流经全县的吉曲、紫曲、格曲三大水系之一,数怒江支流。蓝色的紫曲蜿蜒在类乌齐镇附近的草原湿地,溪水淙淙,鸟语花香,德曲颇章神山近在咫尺。每年到了藏历六月十五日,开阔的草原就成为“仲确节”的主会场。仲确节起源于为感谢建造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的僧侣和工匠而举行的宗教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集宗教仪式、踏青、交易、文娱、朝拜神山的社会活动。每到节日,昌都及邻省的信众都会穿上节日盛装,背上充裕的糌粑、牛肉、青稞酒,扶老携幼来到类乌齐草原,搭起帐篷,欢歌笑语在草原上度过几日,牧民和商人们也借此进行交易,彼此获得心仪的用品。 正值傍晚、夕阳斜照,弯曲的紫曲河波光粼粼,棋盘似的草原牧场金黄一片,白色帐篷升起袅袅炊烟。站在观景台上,眼望紫曲、凝视神山,放眼广阔的草原,仿佛能看到“仲确节”活动时的盛况,听到《多闻子》经文的诵读声。
声名仅次于大昭寺的查杰玛大殿
旧雨驱车驶入类乌齐镇(非类乌齐县城),镇中心开阔的广场上,十分突兀矗立着一座大殿,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查杰玛大殿建造十分奇特,坐西朝东方方正正的三层建筑体,迥异于藏区别的寺院大殿经堂,红白黑竖条装饰的墙体下环绕着转经廊,最顶端金顶也缺少法轮、神鹿等饰物,只有宝钟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距离大殿闭殿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旧雨走进大殿内。就见,108根朱漆大柱将殿顶托起,其中首层64根高约15米,足有两人合抱粗,大柱将殿顶和天窗托举,使得原本封闭的大殿透进明亮的光线,将大殿中央区域映照得与室外别无二致,极好地解决传统藏式寺庙殿宇通风不畅,光线不足的缺陷。大殿四周高大的墙壁处围满观音、莲花生等神佛塑像,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就连密宗中不轻易示人的欢喜佛,也坦然供奉在殿中。殿内无处不在的唐卡更是不计其数,据介绍,大殿内有大大小小4万尊佛像,可见其规模。时间关系,旧雨没能登上二层红殿和三层白殿。介绍中,二层红殿巨大的墙上绘制着噶举派历代祖师和大德高僧的画像壁画,三层白殿则珍藏着镇寺之宝:有相传桑吉温在建寺时从上部带来的释迦摩尼紫金铜像;有元明清时代的唐卡精品;有用金汁、银汁书写的经文;还有雍正皇帝赐赠的象牙碗、象牙桌面和格萨尔王使用过的马鞍、佩剑。 查杰玛大殿始建于1285年,由桑吉温奠基主持修建,1328年建成,系达垅噶举派的主寺。殿藏经书装潢精美,佛像雕塑艺术高超,在藏传佛教寺庙中首屈一指。边长51米乘56米,高48.15米的大殿一经建成就远近闻名,成为信众趋之若鹜的朝拜圣地,其地位之高从流传的谚语中即可得知,“先朝大昭寺,再拜查杰玛”。类乌齐寺属白教大寺,历史上在康区极具影响力,曾长期掌控类乌齐一带的政教权利。寺院做为下部达垅主寺,拥有属寺58座,遍及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并且创生出“仲确节”传统宗教节日。 时间不够,未能仔细观览查杰玛大殿和类乌齐寺,旧雨在大殿前广场逗留一段时间,跟着转经的藏民围绕大殿转足一圈后,恋恋不舍离开。
路遇规模庞大的经石堆
或许是毗邻类乌齐寺查杰玛大殿的缘故,类乌齐境内西景线沿途的宗教氛围很浓厚,沿途寺院多不谈,经过的村落基本上都建有佛塔、经石堆、转经筒等宗教供奉祈福物。距查杰玛大殿以西不远的君达村附近,路边就聚集着一处规模比较大的塔林和经石堆。塔林较比扎西贡村的卡玛多塔林稍小,但鹅卵石构成的经石堆却很庞大,幡棚状的风马旗招展在经石中,方、圆两座佛塔首尾经石两端,经石堆外围合着用整块岩石雕刻的浮雕佛像。佛像雕刻圆润,除了释迦摩尼佛祖像外,还有观音、金刚、神女、大德高僧等神佛像,大多施以彩绘,个别白色岩石雕像保持原色。 石经堆处没有说明,为何在此处堆放这么大一片石经?虽说旧雨不明白,但多年游走藏区的经历告诉他,肯定是与某位神佛,或格萨尔王,或赞普,在传说中到过此地有关。根据类乌齐寺的介绍,有种可能,传说释迦摩尼佛虽未亲临西藏,但用神变在寺院西北留下过足迹,经石堆的方向正好处于这个位置。不过这只是旧雨的猜测,并不能确定。
西景线昌都北部的风景
伴着夕阳,旧雨驰骋在昌都以北的西景线公路上,路两边无论是被斜阳照成金色的牧场,还是蜿蜒流淌的紫曲,亦或山脚下的藏族小村,还有无处不在的佛塔,在旧雨的视野里,一点点,一段段幻化着,展示秀美画卷的同时,也净化着他的心,路上最美风景不断养着他的眼。 到达达唐,紫曲向西北方向上溯它的源头,G214延伸向正北的青藏边界,与紫曲分道扬镳。翻过吉拉山口,进入吉曲河流域,傍晚19:00,到达吉多乡,又行驶了十几公里,天黑前,旧雨终于在青藏交界的甲桑卡乡踩住刹车,村边宿营,等待第二天出藏重新进入青海。
本篇游记分享到此,谢谢阅读!下篇游记继续分享10月13-14日在青海囊谦、玉树等地的游历所见所闻,敬请关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