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的阿里自驾游后续
还记得上一篇游记写了我和先生在而立之年选择辞职,自驾去西藏阿里的旅途经历,大概洋洋洒洒得写了好几万字。记录了从圣湖羊卓雍错出发,经过康马、定结、萨嘎、扎达,再到狮泉河,从阿里中线穿越到文布南村,最后从纳木错回到拉萨的15天。即便现在想起来,我都还有点小激动,回来之后也时常跟亲朋好友炫耀,听我讲阿里的旅游经历是他们约我出门的必要条件,那简直就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其实之后也有很多朋友问我们,100天的自驾旅途,那阿里之后的后续呢?迟迟没有整理出来一是因为懒,二是阿里后面的旅行我们并没有做系统的规划,更像是一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走哪玩哪,所以靠着回忆整理起来也有点费时间。不过说真的像这样走走停停,没有具体目的地的旅程感觉非常的奇妙,更能不经意间找到自己非常喜欢的地方。经历过后我也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旅行的人选择回到或留在钟爱的旅游城市中。没有目的地也有一样好处,那就是向着自己的喜好出发!
西藏到云南的全新旅程
这次归程我们选得是一部分318,然后走滇藏线到云南。选择318只是单纯想重拾6年前的回忆,想看看当年“九死一生”的通麦天险如今变得怎样。而走滇藏线却是第二条方案,第一方案本想体验进藏最难也最年轻的一条线路,丙察察。可惜的是我们到林芝的时候正好迎来西藏的第一场大雪,察隅到察瓦龙的垭口封路,碍于这份未知和不确定,我们最终还是决定走滇藏线。
西藏与云南相邻,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西藏神秘未知,云南多彩秀丽,行走在这两个地方或许一个需要勇气,另一个需要时间。我把我们的行程精简了一下,除去中途休整的几天,大致列了我们走过的地方,景点很多,所以回城这条线我也分为上、下两篇来写。这篇上集主要集中在出藏的路上,没有考究的行程安排,有的都是我喜欢的地方,推荐给喜欢旅游的你,踏出行走,你会收获旅行的快乐。
行程安排:DAY1,拉萨——林芝(巴松措)——结巴村DAY2,结巴村——错高村——鲁朗民宿村DAY3,鲁朗临海——通麦大桥——波密DAY4,波密——然乌湖——来古冰川——八宿DAY5,八宿——芒康Day6,芒康——德钦DAY7,德钦——德贡公路——丙中洛DAY8,丙中洛——老姆登——大理
西藏的另一种风情,叫林芝
从拉萨出来的第一站便是林芝,说起林芝就不得不提即将到来的桃花季,“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恰似形容林芝桃花人间仙境的景象。而刚从阿里出来的我们,能很明显的体会到阿里同林芝景色的不同,如果说拉萨的故事在于人文,阿里的魅力属于秘境,那么林芝的繁茂便是它的特色。所以也有很多游客称它为“西藏的江南”。
跟6年前第一次来西藏相比,拉萨到林芝的路非常好开了,除了国道318,还有一条崭新的林拉公路,对于自驾的小伙伴实在太友好了,难得能在西藏享受高速的待遇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到林芝最大的感受就是树多了,看惯了阿里一望无际的荒漠,我俩一时三刻倒还没适应这么茂密的丛林,一路大惊小怪,看上去就没啥出息。
平淡无奇?巴松措
在林芝我们没有走远,先去了巴松措景区,这个西藏首个评为国家级5A地方。来之前我也在网上看见有人评价巴松措,说是不过尔尔,作为西藏的景点,它美的中规中矩。但或许是因为我们来的季节刚好是淡季,走在隐秘的村子里,这份宁静和安逸是我喜欢的。
走过巴松措的旅客通常分为2种,一种觉得这个5A景区不过泛泛之辈,门票贵不说走的景点看的景色远不如羊卓雍措或是纳木错来的惊艳;另外一种却把巴松措视为治愈疗养圣地,看山观海,寻一处农家院子住上几天,让身心都慢下来,去去一身的浮躁。
巴松措景区里有一个湖心岛,又叫扎西岛,因为就在巴松措湖中,我喜欢叫它湖心岛来得顺口一点。
整个湖心岛不大,中间用简易钢架搭了进、出两条通道与岸边相连。湖心岛出名的就是岛上的一座袖珍寺院—措宗工巴寺。说是袖珍大概是因为比起藏区其它寺庙真的小了很多,大概5分钟就能走遍,但它却是西藏有名的红教宁玛派寺庙,建于唐代末年,已有1500多年历史了。(缺照片)
说起来藏传佛教真的有很多派系,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不搜还好,搜了以后更加搞不清楚这些派系的不同,信仰的不同。按照藏区几个主要的派系,简单区分的话就看僧人的僧帽,宁玛派带的是红色僧帽所以称为红教,格鲁派带的是黄色僧帽所以叫做黄教,其它的我也不懂了。(缺照片)
整个寺庙虽然小但是五脏俱全,你可以在这里诵经朝拜,也能在殿内供一盏酥油灯,留一份期盼。西藏的寺庙就是这么神奇,无论大小,无关信仰,你都不能忽略它的“真”。(缺照片)
在湖心岛还可以选择坐船去结巴村的遗忘码头,也可以选择去求子洞,无论哪一条路线,哪一种船型都需要花费150+的人民币,对于自驾的人来说其实性价比不高。如果买了车票的可以坐观光车去结巴村观景台,然后再走到遗忘码头。
我喜欢结巴村,喜欢在漫步丛林后喝上一杯温热香甜的藏式奶茶,我羡慕睡醒后推开窗户便能看见云烟氤氲下的草地和牛羊,体验西藏另一种静谧风情。
结巴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遗忘”,不知道是不是被人遗忘的村庄的意思,但是比起景点,结巴村才是巴松措的必看之地。在我们看来整个村子不大,但是它已经算是当地比较大的村子了,他们的自然风光、独特建筑、生活习俗,随处可见的淳朴笑容都是巴松措内引人入胜的地方。结巴村观景平台就是村内小山坡上的一座凉亭,在上面可以看见村子的全貌和不远处的巴松措及云雾缠绕的雪山。村子里的家庭旅馆多是当地藏民开的,如果你来一定要试试老板自制的奶茶,会让你念念不忘。
没想到到村子里后,陆陆续续下起了小雨,这还是我们进藏以来遇上的第一场雨,远处的山脉被雨雾遮盖后都显得不那么清晰了,巴松措原本的蓝色也显得格外幽深,我们俩人走在山间突然就有了一种回家的想法,或许就是这份江南烟雨的感觉勾起了我的思乡之情。
回到村子里的民宿,可爱的老板娘就让我们喝茶,特别得热情,只恨自己光顾着喝茶都忘了拍照。其实结巴村还是很原生态的,这边的民宿以本地人开得家庭旅馆为主,老板会说一点汉语,遇到语言障碍时,大家都以笑沟通,想想都觉得挺有趣。村子里的夜晚非常安静,除了我们,还有一队来自苏州的“驴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尽头处的世外桃源,是错高村
在西藏呆了快一个月,还是第一次早上被鸡鸣叫醒的,这感觉真奇妙。而且我想我们肯定是最懒的游客了,凡是我们起床的时候别人都开始出发了。听老板娘说,昨晚跟我们一同住店的客人今天打算去附近的山上徒步,真的很勇敢。记得去年12月,我和先生一起去雨崩转山也是一趟非常有意思的旅程。虽然第一天差点高反,而且在4500米海拔上爬山也十分考验体力,但就是有一种魔力,让人去了还想去。但是去在林芝一带爬山我是不敢的,因为我有蚂蝗恐惧症。(缺照片)
第二天的天气也不太好,烟雨蒙蒙的,随时都会下雪的感觉。向老板娘问了路,带上心爱的奶茶,我们就出发去错高村了。说起我来巴松措的原因,结巴村第二,第一就是为了这个仿佛与世隔绝的最美乡村了。巴松措又叫错高湖,而这个村子得名错高,仿佛就在说明这里汇聚着圣湖的所有精神世界和自然美景。
今天我们没有安排其它行程,就想在错高村这个桃花源寻块草地,喝着奶茶、啃着酥饼,学藏族同胞们最时尚的坐法,享受藏式田园风情的静谧。
通往错高村的小道大概10公里,说是小道其实相比几年前的泥泞小路已经变得很好开了。整条路沿着巴松措开着,沿途都是挺拔的树林,还有若隐若现的绿色湖水,让条路一点都不乏味。
在湖的尽头就是这座神秘得让人向往的古村,村子面朝红教圣湖巴松措,背靠杰青那拉嘎布雪山,一座因俊朗被很多人称为“燃烧的火焰”的山峰。整个村子就像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一块瑰宝,原始而神秘。
或许是曾经的道路难行,虽然巴松措盛名在外,但游客多半止步于湖边的结巴村,到现在也是如此。错高村里很少有游人问津,这就让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少了外界的打扰,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而整个村庄也完全保留了工布藏族最传统村落布局、民居建筑、习俗、文化和信仰。
但是很奇怪,我们导航到的确是一个房屋整齐崭新的村落,我们一度怀疑巴松措是否有2个错高村。往里走走见到很多村民和外地的工人在浇灌水泥地,修筑新房,隐约还能看见民宿的苗头。了解后才知道这是当地出于保护古建筑和村民安居的现实需求,原来的错高村已经实施整村搬迁,而神奇的是旧村和新村实现了无缝对接,走几步就能重新踏入那个一楼畜牧、二楼住人的石构房屋的古老年月。
旧村里虽然已经没人居住,但是随处可见的高耸经幡柱,门口斑驳的日月图案仍旧串起村民们的祈福和崇拜。可惜的是旧村已经鲜少有人居住,所以也没办法往里参观村民最初的生活,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
沿着旧村的小路一直往前走就是村前的湿地和牧场,10月底的河床虽然已经干涸,但是可以预见雨季时的肥美和葱郁,大片大片的牧场和不远处的巴松措、雪山构成了村民们岁岁年年赖以生存的空间。
就当我们坐在草地上享受悠闲田园风光的时候,天上突然下起了大雪,这也是我们在西藏偶遇的第一场大雪。炊烟袅袅的村庄,经幡柱山飘荡的风马旗,远处显得更加险峻的雪山就这样罩在大雪纷飞之下,这种景色无论是谁都会一见倾心。
也因为雪越下越大,我们不得不往下撤,告别错高村。不知道下次来的时候,这个村子会是怎样的面貌,很好奇也很期待。旅途温馨tips:1、 巴松措、结巴村、错高村都在一条沿湖线上,再远一点还有新措,据说风景更美。有人说在藏族人民心中,不管湖泊大小,也可能是神灵的化身,而巴松措的美远不止于此。
在出巴松措的路上偶尔发现的原始森林,流水、碎石,草木汇成一幅天然画卷。
石锅鸡与“雪域瑞士”的碰撞,在鲁朗
告别我们在结巴村结识的新伙伴,土狗“阿黄”,并交代了一份见面礼——王中王火腿肠之后,我俩开始往鲁朗前进,终于在晚上8点左右到达了林芝鲁朗镇,开始享受我这一天中最期待的鲁朗特产——石锅鸡。
石锅鸡是什么人间美味2014年,我们经历九死一生穿越完通麦天险后,已经没有吃石锅鸡的激情了,尽想着快点到旅馆休息。尽管那个时候大概只有我一个人有能力吃下一只鸡,但奈何不是掌权人,只能看着石锅鸡的招牌渐渐离我远去,最后含怨而睡。所以这次都来鲁朗了,不管多晚,这石锅鸡我是吃定了。我们挑的是一家318国道边的盐帮菌王府石锅鸡,也算是一家网红店。或许是因为太晚,进门的时候就一桌客人,是一对年轻的姑娘,貌似也是刚到正在点餐。一份2人特色石锅鸡,一大盘新鲜蔬菜,一篮香脆青稞酥,一壶大麦茶,我的快乐又回来了。
鲁朗石锅鸡为什么这么有名呢,一是材料,二是烹饪的石锅。除了用藏香鸡辅以党参、枸杞、天麻等药材以外,店家还放了厚厚一层菌菇。整个鸡汤还有一股清新的药材味,不腻相反回味有点甘甜,配上菌菇使得鸡汤更加醇厚。鸡肉更是鲜嫩有弹性,不柴不韧,软硬刚刚好。这炖鸡用的石锅也有讲究,用的是从墨脱定制的手工石锅,据说这种石锅有对人体有益的“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吃得好对身体也好,不管什么,反正吃得开心就对了。
我们一边吃,一边听着隔壁一桌的妹子商量下一站去哪里,一个兴致高昂的说着要去拉萨吃大餐,一个仿佛兴致缺缺吐槽着藏区环境恶劣。这期间闲下来的老板也来一起唠嗑,说着他前几天砸了自家的厕所帮一个主播捞上了掉落的相机,看见我们的车牌号跟我们回忆了自己年轻时候去浙江打拼的过往。渐渐聊到店里藏族阿姨们之间都听不懂各自的方言,聊到鲁朗的房价,聊到连本地人都无法忍受的寒冷。如果不是因为时间不够,我们大概还能在店里喝上三壶,怎奈最后只能护手道别,前往我们今晚入宿的地方——鲁朗扎西岗村。
推开门就到了“瑞士”,鲁朗林海
扎西岗村在318国道旁边,鲁朗镇的边上,原本的村子并没有名字,据说是文成公主和亲路过这里的,感悟这里的美景带来的宁静,就将这个村子赐名为“扎西岗”,藏语意为“吉祥坡”。
我们并没有住在扎西岗民俗村里,而是选择了路边的一家小民宿。晚上入住的时候并没有注意,早上推开门才惊觉咱们处在一个面朝高原牧场,背倚南迦巴瓦雪峰的美景之中。村里也有很多本地藏族风情、环境幽静的民宿,但是我更偏爱住在这种山山水水的地方。
鲁朗不止有林海,还有扎西岗村的经幡阵,和牛羊遍地的生生不息。从住的地方出来,约莫开了几分钟就能到达一个小山坡,山坡的顶部就是一个颇具规模的经幡阵。五彩的经幡一圈圈围着中心展开,挂不过的就往旁边的小树丫上挂,就这样经藏区的风一吹,经幡阵仿佛注入了灵魂,一遍遍的咏颂着神圣的经文。
藏族人民对信仰的执着和精神寄托在这一路上已经见得多了。他们可以带着小孩专门驱车来到经幡阵前,转经筒,颂经文,刻尼玛石,坐在经幡下吃着自带得干粮,对他们来说大概是一件再幸福不过的事情了。我俩都不是信教的人,但是在这里感觉和当地人一起转山是一件非常自豪和幸福的事情,这或许无关宗教而是心灵上的慰藉。
其实说来惭愧,在西藏晃荡了快1个月,至今分不清风马旗和经幡的区别,或许性质都一样,只是两种不同的叫法吧。但是我知道经幡有物种固定的颜色,特定的排序,蓝、白、红、绿、黄,不能有任何差错。蓝色象征蓝天,白色为白云,红色象征火焰,绿色为绿水,最后的黄色是大地,就像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绝妙无比。
走出经幡阵,一直沿着小路开就会经过一大片高原牧场,这里的牛羊散养,悠然自得,嚼着草任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游客打卡拍照。再向远处看,便是雪山下的连绵林海,与黑白墙砖的村庄,说是“东方小瑞士“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这里有着瑞士没有的美丽经幡和藏地风情。沿着小路向下,经过一处小森林,就重新回到了鲁朗镇,形成了一个环线。
不过下山的时候,我俩还是迷路了,开了一条不像是车子能开的小山路,开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小路上一点没有人烟的感觉,只有周围养着几批藏马。越往里开越没有路,离山下的城镇也越来越远,没办法我们赶紧折回。幸好在阿里的历练没白费,老司机极其艰难的在山路上掉了头。
等回到三岔路一看,原来通行的路被小铁门虚掩着,推开便能走了,还好当时没硬着头皮开下去,不然怕是被困在山上了。
景点小tips1、 经幡阵按理不用门票,你也可以向民宿老板拿门票,一般的民宿都有,但是假如开车上去,需要收取10元车费。2、 路况极佳,都是铺装路,但是重回鲁朗镇的路上会有小门,可以自行打开的。一开始我们不知道,从左边绕路,后来差点就在林中迷路。3、 住宿可以选择在扎西岗村里面,有几家比较有特色的民宿,喜欢藏式风格的可以选择在那里。4、 2人份的石锅鸡分量挺大的,完全够3个人吃,我们的配料都没有吃光,太可惜了。
318曾经的灵魂,通麦天险
因为318国道鲁朗段施工,我们逛到下午1点半,道路暂时开放的间隙赶紧开着我们的小吉奔向波密。这一路上与通麦大桥再次相遇,在米堆冰川景区前打了卡,遇见备受冷落的然乌湖国际自驾车营地,还有那座不识来古真面目,只缘未入冰川中的蔚蓝之地。
我会怀念那年的刺激
对于318国道,其实我俩都不陌生,毕竟2014年驾着一辆车龄8年的起亚轿车,一路哐当完成了川进青出,更巩固了我们这几年来侃大山的资本。那时高尔寺山上的道路在建,通麦天险仍是“死亡要塞”,林芝到拉萨还不平坦,路上难得看到轿车,更没有边徒步边直播的网红。有的是刷不完的卡口、限不完的车速,和一路上壮观的部队军车。但不得不说,那才是我印象中西藏真正的味道。2014年我亲眼目睹过越野车翻车,2020年就是这同一双眼睛见证了跑车都能翻越垭口,所以这世界也挺神奇的,时不时地巅峰我的想象。
当年的318记忆实在太深刻,我永远记得高尔寺山的颠,通麦的险,林芝的搓,大概就是在那个时候留了后遗症,一有不好开的路线就想下车用走的,至少在土地上能让人有一种脚踏实地的安全感,在阿里这个毛病也时不时发作,哈哈哈。
那时的通麦天险,号称“通麦坟场”,无论你多熟悉这段路,但是每一次穿越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山高、路窄、弯急、一面是高山临壁,一面是深谷悬崖,本来就是地势险要,再加上这段路又集结了所有地质灾害,泥石流、落石、雪灾等,就连当地的老司机对待这一段路也是慎之又慎。
恰好那时我们是选择在国庆节进藏,天气相对比较稳定,但是这段路照样泥泞不堪,再加上我们底盘低、手动挡、车龄高,这一路开来甚是提心吊胆。特别是在陡坡上会车,单车道的宽度,怕刮擦更害怕倒溜,2个司机加上一群在外面指挥的群众,将一个会车会了20多分钟。
那时的司机是我公公,原本一路上最活跃的就是他,在通麦上说过的话不超过3句也是他。幸好那时我们在内车道,不然我可能跟抓狂。就是这么一段14公里的通麦天险,为了等通行,我们凌晨4点半就开始排队等候,前前后后大概花了8个小时才来到铺装路上。可惜的是,那时候还没有记录旅途的习惯,翻来覆去都没有找到当时的照片,实在是再遗憾不过,不然还能与现在做个对比,不然还能和小孩吹嘘一句,你爸妈当年可以走过老通麦的人。
如果你问我还想走次通麦天险吗?我大概可能肯定是不愿意的。但是少了通麦天险的川藏线还是那个让人刻苦铭心的川藏线吗?
这次我和好神奇是反走川藏线的,出鲁朗的时候我就对他说我特别期待这次再去看一次通麦天险的老路是不是还存在,一定要拍照带回去给公婆看看咱们曾经的辉煌。
曾经川藏线上最危险的路段,在这里发生的交通事故真是多不胜数,即便是修路的武警官兵也有不少长埋死地,这不仅是“通麦坟场”更是“英雄之路“。现在这段路全程板油路,原来特别容易滑坡的路段被隧道群代替,过往的车辆也是一辆比一辆开得快,特别是普拉多,大概藏区的普拉多就是靠飞的。我还记得咱们在庆幸开出天险之后没来及关窗,被开过的普拉多溅一身泥地经验。
其实一路开下来,原来老路的影子我已经不太容易分辨了,只是在开到通麦大桥的时候才真正感叹,这就是当年我们开启征程时正在修建的飞石崖隧道。在未开通前,我们可都是从旁边的悬崖上过去的,现在看来真是一种特别奇怪的感觉。
现在的通麦大桥就是一个网红景点打卡点,许多穿越川藏线的游客在桥身边拍照攀谈,路边还有不少标语“318,此生必去“。我一人甩甩衣袖,看着这些初次到达通麦大桥而兴奋打卡的”小朋友们“,扯出嘴角一丝轻笑,心中暗爽:“哼,你姐姐我可是走过老通麦大桥,闯过天险的。”
在新的通麦大桥下方就是原来我们走过的老通麦大桥,那时武警官兵守在桥头桥尾,严格执行一辆车一辆车的通行,行驶在桥上你很明显会感受到桥身在轻微晃动。而且那时不允许拍照,没有留下任何影像,庆幸现在我们还能再次相遇。据说原本还有一座更老的,但是因为地质灾害已经不在了。而这一座就载满了我们曾经的回忆。
温柔只是我的表象,帕隆藏布江
从林芝鲁朗到波密,再往八宿,我们走了多少318的路,帕隆藏布江就陪伴我们流淌多久的路。大概林芝这种“似江南,非江南,又胜于江南”的精致有一大半就是来源于帕隆藏布的养育。我们一路开来,可能因为到了藏区的冬季,河道中的水量相比雨季来说大大减少,许多段都露出了大半个河床,帕隆藏布的水也不似以往那么湍急,这种“金黄伴雪山,翠林映碧湖”的景色给人一种静谧的美感。但是近看就会发现帕隆藏布一直都是“暴脾气”。
从通麦大桥下来后,当天晚上我们就宿在波密,但是时过6年,我已经找不到当初住的民宿,不然还能去看一下那个曾去我家乡拼搏的小姑娘是否还在原地热情等待我们光临,也想再听一听去墨脱徒步的夫妻大叔讲述怎么被蚂蟥围攻的悲壮。所以热闹以后的川藏或许有好也有坏,多了商业少了人情,让人又爱又恨。
我只是来打个卡,米堆冰川
早上我们照常9点才起床,自从经历过阿里8点半才天黑的洗礼,这2个小时的时差就一直没有调整过来,晚上12点多才睡,早上不过9点就不起床已经成了常态。每次又要开夜车的时候,我们都特别懊恼,每每下定决心一定一定要早起,谁起不来就扇他巴掌、掀他被子、踹他屁股,但是问题就是连执行人都起不来怎么破。所以为了压缩行程,选米堆冰川还是来古冰川,就成了一个问题。其实就这个选项,网上一直都有争论,就跟当年你喜欢谭咏麟还是张国荣,迷恋中森明菜还是松田圣子一个道理,不过还是得中庸得说一句它们各有千秋。
最后为了满足想近距离接触冰川得心愿,我们选择去来古冰川。相比来古,米堆冰川得路况相对顺利和简单。它的景区大门就在318国道上,从景区进去到观景台差不多8公里左右。从景区大门隐隐约约得就能看见远处得雪山和冰川一角,而冰川下是林芝常年郁郁葱葱得阔叶林,就因着这一处仿佛翠裙般的绿色,米堆冰川比其它冰川多了一份生气。
虽然不去米堆冰川,但是景区大门还是要打张卡的,为下次重来做个准备。整个景区基本没什么人,只有一班中年人的团。听口音是熟悉的上海话,这次出来看得最多的汽车牌照就是川、粤、豫,听得最多的就是“阿拉上海人”和软糯的吴侬软语。在阿里的半个月就只有我们一辆浙B,想操着硬邦邦的家乡话跟人侃大山都没有机会,寂寞啊。
我想在最美的季节遇见你,然乌湖
从米堆冰川下来,沿着318国道大概行驶50分钟就能看见然乌湖的小尾巴,由窄入宽,藏东第一大湖就这样呈现在路人眼前。然乌分上然乌和下然乌,彼此之间至少也分离几十公里。说实话,看过阿里的“一错再措”之后,我大言不惭地说一句:“一般的湖我才看不上”。但是到达然乌之后我又真香了,这里绝不一般,至少阿里的措们没有国际自驾车营地傍身,没有然乌湖温柔,没有裸露的河谷河道。
我和好神奇把然乌湖国际自驾车营地作为了我们欣赏湖水的停泊点。但是奇怪的是11月初的318国道好像是一个冷门的地方,没有我想象中的热闹和嘈杂。进入国际营地根本看不到什么人,更别说什么自驾车了,我们的小吉独自一辆停在偌大的停车场,特别的突兀。往观景台走才看到了寥寥无几的游客,稀稀拉拉得拍几张照片就走了。我俩大概是呆的最久的人了,至少我看到了远处山峰在然乌湖中的倒影。看水中倒影已经成为我的一种执念,因为阿里的措时不时的发脾气,看见“天空之境”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能看见倒影被我称之为幸运。
营地里有许多观景小木屋,地理位置也很绝佳,面朝然乌湖、雪峰,远处还有芳草如茵的牧场和炊烟袅袅的村落,给人一种处于红尘而又遗世独立的绝然之资,是自驾车绝好的露营地。但是我和好神奇还是决定离开了,因为这么大的营地找不到一个厕所,有的也关闭了,这个我忍不了了。
就像最美的风景总在路上一样,然乌湖的美也不止度假营地一处。如果你也去来古冰川的话,就得沿着公路朝察隅的方向走,从318国道换到559国道。差不多先从318国道右转进入559国道后几公里处有一个停车坪。连着停车坪有一条小道通往然乌湖中的小小半岛,岛上有一个废弃的观景平台,在那里可以拍到很好看的然乌湖和雪山,还有一旁盘旋的然察公路。这么好的一个点也不知道为什么遗弃了。从半岛下去还能直达然乌湖湖畔,可以近距离触摸湖水的温度。
这个停车坪是个风景绝佳之地,很适合自驾车休整。我们去的时候就看见同为自驾之行的“同行们”已经支起帐篷,架起烤炉,生火做饭。我们比较寒酸,既没有小桌板,也没有小板凳,只能蹲在地上用方便面对付一下。特别是一旁散落着新鲜的牛粪,这顿饭吃得又刺激又别有风味。
幸好没有错过你,来古冰川
在停车坪吃了一顿特别有味道的午餐,飞了无人机后,我俩赶在4点半之前往来古冰川开去。往察隅方向的车辆明显少了,而且这条路不是很好开,虽然是铺装路但是中间会有许多段损毁路段。速度太快的话说不准就容易爆胎或者鼓包,所以我们就一路急刹、哐镗、哗啦的循环中开进了去来古冰川的乡道。
乡道很好开,路面比较平坦而且风景很不错,一旁是中国最美湖泊之一的然乌湖,远处是一座座巍峨俊朗的雪山群,伴着芳草萋萋的田园风光和保持着最纯真生活状态的藏族村落,真的不必特意去某个景点,随处就是一幅好看的风光图。
从然乌镇到来古冰川差不多30公里,自驾或者包车的话很快就能到达景区。说它是个景区其实并不是特别正规,好在门口除了路障,还有一个公共厕所。从这个大门到来古村根据导航显示其实还有不到4公里的路程,但是除了本地人和去村庄住宿的车辆以外,就不允许普通游客开车上山了。因为那时已经将近5点了,再走4公里差不多要再花去1小时,基本拍不了照片了。但最后我们还是决定步行上山,能走到哪就算哪吧。
其实一开始,管门的小哥是不让我们步行上山的,要么去村里住,要么就花100元骑马去冰川观景点,还反复跟我们说这条路不好走,有狼和雪豹。但我投去怀疑的目光时,小哥还执意要让我看他手机里的照片,证明他没有说谎。但是像我们这种走过大江南北,上过无数次当的人还会信路不好走这一说辞吗。一般对于景区观光车,说路远大概不到20分钟的距离,说不好走差不多就翻越一些碎石路,这我太有经验了。也许是被我们的真诚感染,小哥最后让我们签了一份保证书,就放我们上山了。我一看,吼,好大一叠,说明聪明的人真不少。出发前,这位小哥还问我们有没有零食,只可惜我也好久没有吃零食了,有的话大概也在我的肚子里了。
其实来古冰川与米堆冰川不同的是,来古并不是单一的一座冰山,而是6个冰川的总称,因为冰川下有一座神秘的村落来古因此而得名。来古在藏语中的意思就是隐藏着的世外桃源,可知这个村落有多美了。
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一点,我和好神奇两人差点就要错过来古了。其实我们从大门进来,沿着一路按照马粪留下的记号爬坡的时候就看见右手边有一条巨大的悬冰川,但是周边没有任何说明。一看导航仍旧需要前行3公里多,就在我们踌躇不定的时候,好不容易逮到一位骑着摩托车的当地阿姐,奈何人家根本不会说普通话,当我问来古冰川在哪里的时候,热情得向我们指指前方。
好吧,那就走吧,我们两人都快到达来古村的时候,导航也快到达终点,但是只能看见雪山,根本没有看见冰川的身影。没有办法,看着西落的太阳,我们最终放弃前进,打算去那个路口不远的冰川看看。这时我们在路上碰见了一个独自骑行的小伙子,他说他刚从村里下来,也没有找到其它路,打算去我们看见的冰川瞅瞅。到这个时候我们才知道这个冰川叫做雅隆冰川,来古冰川的其中一条,网上很多来古冰川的照片其实就是在这里拍的。跟着骑行的小伙子到达入口我才发现,这离我们上来的路口大概500米,就在我们见到的车子旁。好了,我们这1个小时就算走了个寂寞,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遇到了骑行小哥。
其实这个路口的上方有一个比较隐蔽的观景台,但是被乱石挡住了,而在这个乱石堆中有一条很小的路可以直达冰川河岸,而这个乱石路可能就是门口售票小哥说的很难走的路吧。一找到路,好神奇这个人就消失了,飞也似地冲向了冰川,独留我和骑行小哥慢吞吞的一步一脚印爬过去。其实不远,从景区大门口开始算,到入口,再到冰川面前,顺利的话大概也就20分钟,而我们整整花了1个多小时,想哭。
其实我们国家好看的冰川不少,但是不翻山越岭、不徒步就能接触到的那就少之又少了,这段的来古冰川算一个。从上看能看到湖中间一条长长的悬冰川,而站在湖岸可以看到冰湖上漂浮着大大小小的冰山,对没有这么近距离接触冰川的我来说,真的有种到了南北极的感觉,新奇又刺激。现在才11月,当真正进入寒冬的时候,能踏着冰层从湖岸走到湖中的冰川上吧。因要赶着去八宿,我们最后并没有和骑行小哥同行,也没机会听一听他这一路的故事。
其实按照原本的打算,从来古冰川回来我们直接往察隅的方向,开启我们又一程的考验——最年轻的进藏公路“丙察察”。这是从西藏察隅开始,经察瓦龙乡,到达云南的丙中洛,全程300多公里,比起其它几条进藏路途不长,但是分外难开,不止全程土路,还有一段令人闻风丧胆的大流沙绝壁。我知道好神奇比谁都期待见一见这条著名的丙察察,但是我们到林芝的时候山上就开始下雪,运气不好就会封路。就像在结巴村客栈遇到的那位常年带客跑西藏的司机说的一样,这几季节跑丙察察就怕遇见风吹雪,那么十有八九就会封路。果不其然,我们到达波密的时候察隅到丙中洛有好几处封路了,为了赶到云南给我过生日,好神奇不打算等通路了,最后还是决定走滇藏线去云南。
据说明年丙察察就会修路,或许错过这个机会,对于喜欢许多越野爱好者来说就会少了一份乐趣,就跟现在的通麦一样,少了一份谈资。但是路会变,风景不会变,步履不停、旅途不止,不是嘛。
曾经的“天路十八弯”
路上遇见的莲花广场,几乎没有什么游客。
秃鹰与梅里雪山,德钦
早上从芒康出发,今天是我们在西藏的最后一天,按照路程计算,大概在下午就会进入云南界。或许是气候不同,越往云南开,路上的颜色也越来越丰富,滇藏线路况同样不错,除了路面不宽,路边偶有掉落的小碎石以外,对于自驾还是很适合的。开着车离开芒康县城,路过千年盐井镇,沿着214国道一路向南,便是红拉山了。
红拉山的垭口海拔为4448米,与川藏线山的其它垭口比较并不出名,当时据说是滇金丝猴的考察地。垭口上面挂满了五彩经幡,还是藏区的哪个味道。向远处望去,是一排尖尖的山峰,据说是噶托雪山,特别大气沉着。
在垭口还碰到当地的藏族小伙子也在拍照,看我们过去还问要不要一起拍照,也是很可爱的人。与阿里一路车辆很少情况不同,这边自驾游的车辆渐渐多了,还有房车旅行的,让我们羡慕的不得了,果然房车自驾游会是将来的一种旅游趋势。
原本我们以为今天一天会很顺利得到达德钦,但是就在离云南界还有集市公里得地方被堵住了,因为工程车修路作业,不少自驾车和本地车都在排长队等待通车,这种情况在藏区非常普遍,等着便是。路上还遇到了搭车旅行的一对小情侣,镇佩服他们的勇气,换我还真得没有这个勇气。
过了差不多1个半小时就开始陆续通车了,没有多久就以一路牌结束了我们的西藏之行。而云南,我们来了!
过了界碑不远能看见建在半山腰的村庄,好像滇西北这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村庄特别多,丙中洛的雾里村、秋那桶也是这种布局,特别漂亮也特别美。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漂亮的地方,上空却盘旋着特别多的秃鹫,我们和路上遇见的房车大哥都怀疑附近是不是有什么天葬台,不然无法解释这些秃鹫在这里停留不去。别看秃鹫带个“秃”字就认为它好欺负,这边的秃鹰展开翅膀也特别英俊潇洒。
终于又见到梅里雪山了,我记忆非常深刻去年爬完雨崩后,乘车出来时向导就说这边一条路通往德钦,另一条路前往西藏,今年我就从这条路回来了,回到了这个日照金山的福地。
熟悉的飞来寺,熟悉的梅里雪山
因为德钦来了2次,所以这么我们没有住在飞来寺附近,就在县城里找了一家浴室和住宿一体的旅馆,想着明早可以直接前往德贡公路,一条老司机非常期待的自驾路线。
滇西北最美自驾线,德贡公路
原本计划从西藏穿越丙察察线直达丙中洛,但下雪导致交通管制,我们只能绕道滇藏线,从德钦转走德贡公路,前往丙中洛。就是这一段仅9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却被许多旅友奉为“滇西北最美自驾线”。
早上从德钦飞来寺出发,在这里一定要早起看一场梅里浩大的日照金山。主峰卡瓦博格占据C位,彰显着他傲居四方的霸主姿态。据说梅里雪山一般不轻易展露真容,所以看到一次日照金山的景色便能交一辈子的好运。
开过50公里的德维公路,便能看到横跨在澜沧江上的德贡大桥,过了桥就正式进入德贡公路段了。澜沧江、怒江、金沙江,“一日三江”之景,孔雀山顶的初雪印象,航拍下茂密的原始森林,怒江两岸的沿途风光,即便是那沿路上因为高山流水形成的小瀑布、水潭都有不一样的韵味。
山顶的高山草甸孔雀山是整段公路最适合打卡的地方,特别有中世纪感觉。
而11月初孔雀山就已经覆盖了一层白雪,配上藏区特有的五色经幡阵,总能让人有一种天上人间的感觉。
更何况,德贡公路的尽头还有一处“人神共居”的绝美村落。
许多自驾游爱好者对德贡公路又爱又恨,是因为它很美,但同样也很虐。原本这地区就没有现成的公路,都是重新开挖的地基与路面。再加上这里雨季长,雪季也一样长,风平浪静的日子不占全年的一半。再加上全年能施工的周期本就十分短,还要承受时不时发生的泥石流、塌方、水毁,实现全线通车就花了整整12年。据说就在通车后的没几个月又因为地址灾害破烂不堪。
当地人也说了,这同西藏的318国道一样,也是一条永远修不好的路。
最主要的是德贡公路是连接德钦和贡山之间最短的捷径,全程也不过百来公里。地图上也显示假如不走这条公路,往返这两地就得跑到大理州,绕上一个大大的“U”字型,太累太费时。所以除了真得爱好自驾越野,也有不少游人不得不走这条路。但是老司机开车都不免磕碰、刮底的情况下,新手或者底盘很低的车更是要谨慎开车了。
其实从山脚到孔雀山垭口的道路还凑活,只是小塌方路线、碎石挡路等,实在不行下车手动搬石,普通SUV也都能过。
真正难的是孔雀山到丙中洛的下山路段,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水毁路段,山体滑坡、泥石流堆积得石头堆。积水得大坑,两边冲垮得防护栏、塌陷得路基,有些地方甚至只够一辆车惊险通过,无时无刻不在考验司机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
我们去的季节应该是最安全的时候,不是雨季、没有积雪、天气干燥无雨,整个路段已经够险了,更别说雨季了。果然同很多走过德贡的自驾爱好者说的一样,走德贡,不知看技术,还得看运气!
在德贡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少之又少,如果能遇见同行的车辆,感觉跟见了亲人一样激动。有趣的是大家为了保证安全,很多时候都会默默选择随行,有事情可以相互照应。
不过现在德贡公路有些路段还在修路,下来的时候时不时会有小堵车。
后来在网上看到2021年孔雀山隧道通车的话,德贡公路全程又将缩短18公里。就是这样一条包含滇西北独特美景的公路,鲜少有人知道,又有驾驶乐趣,自驾爱好者怎么能不去呢。还好我们算是有惊无险的开出了德贡公路,其实我很担心我们的小吉普动力太小,有些爬坡路段还挺吃力的,但是我们家老司机总对我说没,“没有怂车,只有怂人,别小看了你的小吉普”。说真的他还挺靠谱的,除了在文布南村爬坡时爆过一次胎,这3个月的旅程都顺利过来的,我真的要谢谢他的“没有怂人”。
有几个地方能称为“人神共居”,丙中洛
其实,按照我以前的格局,云南大概也就只知道大理、丽江、德钦这类我走过的地方,雨崩村或许已是我能到达的最远最深的一个地方。相对于我的无知,丙中洛在自驾车友中却早已久负盛名。
云南丙中洛——西藏察瓦龙——察隅,俗称“丙察察”,被公认为是第八条进藏路线,也是现在最原始、最危险、最快捷、却也风景极美、人文丰富的一条路线。丙中洛到察瓦龙的两处死亡路段,悬崖烂路与大流沙不知是多少自驾爱好者心中的噩梦。而丙中洛作为这条“最艰难进藏路”的起点和终点自然而然被很多人关注。
除去“丙察察”的缘故,丙中洛作为一个村镇却被赋予“人神共居”的称号,这份霸气与自信让我觉得它一定有独特的过人之处。来过之后才知道这里有我从未见过的神奇风景,真得称得上“仙境”二字。这里有霸气外露得怒江第一湾,遗世独立得桃花岛,气势磅礴的石门关,雾里仙境雾里村,世外村寨秋那桶,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这个外人刚到新奇不已。我想我这辈子都忘不了丙中洛的雾,那浮在半空中的大雾仿佛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这几个村寨不受外界打扰,逍遥自在。
不过从德贡公路下来的那天我们没打算逛村子了,太累,就找了附近为数不多的饭店炒了几个菜就休息了。
第二天丙中洛村的行程很简单,我就按照路线远近列了路线表
丙中洛游玩路线:从云南方向进入丙中洛镇的路线:怒江第一湾—丙中洛牌匾—桃花岛—重丁教堂—石门关—雾里村—秋那桶—滇藏界
怒江第一湾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南麓,上游叫做“那曲河”,后流入云南被称为怒江。怒江在云南丙中洛乡日丹村附近由于绝壁和大山的阻隔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欧米伽形状,气势磅礴、风光旖旎。第一湾是游玩怒江路线一个必打卡的景点。
丙中洛牌匾这个石碑就在进村口的观景平台上,是每个来丙中洛的游客都会去打卡的地点,拍了才算真正得进入了丙中洛。从这个观景平台上向下俯视,是拍摄桃花岛全貌的最佳视角。
桃花岛桃花岛三面环水,呈一个半岛形状,只有从丙中洛仅有一条铁索石桥通往岛的中心。车子可以开上石桥,但是需要徒步进村。原生态的怒族是岛上的主要居民,因为每年三、四月份岛上的桃花盛开,而他们也依旧保留了最古老的桃花节活动,而被称为“桃花岛”。它不仅有桃花绽放的绚烂,也因被怒江环绕,背依群山而多了一份大气。
重丁教堂丙中洛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村镇,有扎根最久的藏传佛教,也有天主教和基督教,有时候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就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重丁教堂是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19世纪,花了10年的时间建造的一座天主教堂。原建筑因为诸多原因被毁,后来又在原址上重建了,但是规模小了很多。我们去的时候因为疫情并没有开放,很可惜的只能在门口张望一下。(因疫情原因关闭也没打上卡)
石门关怒江石门关就在离雾里村不远的地方,开车过去就可以看见两个石将军一样的山壁站在怒江两侧,给人一种这就是天界的大门的感觉。特别是我们来的时候正是丙中洛的大雾最漂亮的时候,阳光下是白色的,但是石门关上方的雾因为没有照到阳光而呈现深蓝色,一种诡异、危险及圣域的感觉。石门关的左侧是碧罗雪山,右侧是贡山,以前也是茶马古道危险的卡口。还有就是石门关观景台边有一个当地人买风干牛肉的,真的好吃,一点不柴也不是特别硬,而且越嚼越香,强烈推荐五香味的风干牛肉。
雾里村我认为丙中洛的精华应该就在雾里村了,就像它的名字取得一样,雾里的村庄,感觉住在这里的都是世外高人。雾里村在怒江的对岸,也是由一座铁链桥联通,自驾来的话得把车停在一旁的停车带上,然后通过铁链桥,走上石阶和木栈道,大概10分钟就能到村里。这个村不通路,所以有什么物资都是靠驴队一点点驼上去,路上遇到的还得让它们一下,不然驴脾气一上来就不乐意走了。也许是因为雨雾比较多,早上的雾里村就像被雾水浇灌过一样,绿油油生机蓬勃的样子。村里多为木头房子,当地人喜欢在自家院子里种上各种绿植和花卉,显得美丽而又宁静,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的样子。但是再加上雾气的加持,整个村庄就在云雾飘渺之中,前面是怒江水,后面是高耸的绝壁,的确是神仙也喜欢居住的地方。
秋那桶秋那桶大概是云南在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子了,极具怒族民居的田园特色,风格又与雾里村不大相同,是个能让人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滇藏界假如你要走丙察察,那么从这里开始就要告别板油路,走上非铺装路的艰难之旅了,也表示着进入了西藏界。温馨提示:1、 丙中洛的雾非常得人性化,要等雾气散了一般要到中午11点这样,所以即便你像我们一样早上实在起不来也不要紧,它会等着你。2、 我所经历过的雾一般都是江浙的晨雾,就是那种稀薄的,置身其中的雾,但是丙中洛的雾是在上面的,人们在雾的下面毫无影响的正常生活生产。怎么形容呢,这里的雾就像一条天然屏障,隔绝了村落与上面的世界,你抬头望天,看见的不是天空白云,而是一片雾的海洋。有时候想,也许小说里的情节还都是作者考察过的,或许仙人就是穿越这层雾之后,才下界称为凡人的。3、 丙中洛的住宿条件才可以,有许多民宿,有的稍大的民宿还自带洗车功能的,这点满足了不少自驾游旅客的需求,毕竟无论从丙察察还是德贡公路过来,都得溅一身泥。丙中洛旅行小tips:现在到达丙中洛大概有3条路线:1、西藏过丙察察到达丙中洛,艰难程度5颗星2、从云南德钦过德贡公路,这也是一条常年修不好的路,水毁、泥石流、塌方,也是看天气通路的,艰难程度4颗星3、还有一条就是走219国道,怒江自治州的主干道,全程板油路,毫无难度,一路还有各种关于怒江的景点。
云海之上的村庄,老姆登
古来云海茫茫,道山绛阙知何处。——苏轼《水龙吟。古来云海茫茫》如果苏大才子还在世,我肯定告诉他云南怒江边就有这么一个神仙般的地方,它就是老姆登。“老姆登”是云南怒族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人喜欢来的地方”,整个村子坐落在碧落雪山半山腰的缓坡山,下面流淌的是波涛汹涌的怒江水,对面就是一水之隔的高黎贡山。从老姆登的村落向对面望去,皇冠山就这样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一座巨大的天然桂冠,游客可以选在在清晨或是傍晚,光线照射在皇冠山顶时找个绝佳的位置,戴上这顶大自然精雕细琢的王冠。
欣赏皇冠上的最佳位置就在老姆登村的观景台,从台上不仅一览无余的拍摄整个皇冠,还能俯览怒江水从北向南的流过,也能远眺怒江大峡谷向远处延伸的无止尽头。山脚下的村镇更是被你收进眼底,还能听到谷底人们忙碌奔走的喇叭声,这个时候你次啊能感觉到生活种产生的各种压力在离你远去。
一直上坡往山上走,就能找到一座颇具欧式风格、红白相间的房子,这便是附近村民的信仰和慰藉的地方,老姆登基督教堂。在我的印象中佛教是我们中国无论哪个地区都普遍接受的信仰,而少数民族更多的是对大山、神木的崇拜而产生的各种神,所以在这里发现基督教的教堂让我颇感新鲜和熟悉。这座教堂并没有特别华丽的建筑装饰,简简单单的红漆木窗、长条凳,屋外是一塘碧绿的水池,体现着一种最本真的信仰力量。可惜的是我们去的时候并不是礼拜的时间,教堂关了门,我们想听傈僳语唱诗歌的愿望也落空了。
大概9点半,我们打算去观景台拍一下皇冠山,却不曾想碰到了至今为止为最让我震撼的云海。原本以为丙中洛的雾和云海已经够绝了,没想到一山更有一山高。老姆登的云海才是真正的会当凌绝顶。这里的云海特别厚重,一层叠着一层,从南至北延伸开去。同时才连接着高黎贡山和碧落雪山,皇冠山独冲云稍,更加显示出了它的王者之气。随着云浪翻滚,山下的电塔若隐若现,伴着山下乡镇清晰的车水马龙声,顿时觉得自己就是那俯看俗尘的仙人。老姆登的云海一直要持续到中午11点才会陆陆续续地散掉,所以我称它为最人性的云海。如果你有缘来到老姆登,至少来瞧一瞧这了不起的云海之景。
旅途温馨小tips:1、观景台位置:就在福贡老姆登客栈旁边,一个转弯口处。客栈旁边就有一条向上的游人步道,一直往上走就可以到教堂,不然就得一直往山上开,到老姆登村委会处可以停车,右边有一条往下走的台阶路,就可以到教堂。可惜的是老姆登及往后一些日子的航拍照片都随着无人机丢失了。
从老姆登下山,下一站便是云南大理,这之后便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未完待续中
这趟旅程最大的遗憾便是陪了我们一路的无人机炸机了,其实原本它就在羊卓雍错旁的山上撞过一次,但是后来幸运的捡回来了,没想到这次居然会在没有难度的怒江上失利,果然机在江湖飘,哪会不炸机。请期待阿里自驾游后续的下篇,云南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