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庙
提起至圣孔子,地球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位名贯古今,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万世师表的大家! 曲阜小城不大,名气不小。曲阜也,华夏古都,三皇肇起,五帝龙兴,周公封地,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曲阜的明故城三孔旅游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曲阜三孔景区既是中国古代推崇儒家思想的象征和标志,也是研究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三孔景区中,其实最有看头的就是孔庙。曲阜孔庙,可谓天下第一庙,它距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历朝历代先后重修扩建多达七十多次。时光的打磨与岁月的积淀,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南北长约1130米,东西最宽处约有168米……孔庙集历史、建筑、文化、艺术、书法、石刻、古木、文物、遗迹于一体,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其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里古木参天、碑刻林立、院落密集、气势雄浑。其实,孔庙最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它的景观,更在于它的文化内涵,在于这里是祭奠中华文明文化象征与儒家学说不祧之祖孔子的圣地。
孔庙奎文阁
奎文阁建在孔庙的中心地带。奎文阁原名藏书楼,始建于宋代,重檐五间,金明昌六年(1195年)改为三檐,赐名“奎文阁”。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改为七间,清高宗乾隆皇帝题写阁匾。奎文阁东西阔30.1米,南北深17.62米,高23.35米,三重飞檐,四层斗拱,檐下八根八棱石柱,内部结构为层叠式木架,阁两层,中间夹暗层,原上屋藏御赐经书,暗层藏印板,下层藏御香帛。奎文阁是孔庙常见的建筑之一,但不同地方孔庙名称不尽相同,如南京夫子庙、上海文庙等则称“魁星阁”,而天津蓟县孔庙则称“奎星楼”。奎文阁始建于宋初,建成时名为御书楼,主要用于收藏儒家文化典籍,加之宋真宗御赐的历代善本和孔府档案,致使藏书楼藏书颇丰,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藏书之所在,故又名藏书楼。藏书楼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到了金章宗时,此楼已跨过了近200个春秋。经过200年的不断充实,已达到“天下之书,莫不备焉”的规模。金章宗完颜景在位时,正礼乐、定官制,对儒家文化倍加尊崇,在大修孔庙的同时,御笔下诏,将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相传孔子为奎文星下凡,而奎星在二十八星宿中属白虎七宿的首位,有星十六颗,而这十六颗星又“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看上去就像天上的一组文字,于是,星象学家便得出“奎主文章”的推衍。金章宗把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到公元1500年,这座楼已经过了五百年的风雨侵蚀,加之藏书众多,已显得摇摇欲坠了。为确保藏书的安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新扩建此楼,采用层叠式全木架结构,整个楼的构建未采用一颗钉子,这在我国建筑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从藏书楼到奎文阁,名称的改变,致使其文化内涵变得丰富而贴切,其建筑形式也可谓巧夺天工。据记载:清康熙年间曲阜曾经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曲阜城“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然而奎文阁却安然无恙,由此可以看出奎文阁的建筑技艺之高超。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就是孔庙的第六进院落,这里内容就丰富起来,建筑风格基本一致的十三碑亭展现在人们面前。亭内存放着从唐代至民国时期的碑刻50多通,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奠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满文等文字刻写。整个碑亭布局南八北五,共十三座,故称十三碑亭,因为都是经皇帝批准所立的碑,因此又叫御碑亭。
孔庙大成殿
杏坛以北便是孔庙内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殿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结构简洁整齐,斗栱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上共雕有1296条腾龙,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大成殿内金碧辉煌,有大型神龛9座,17座塑像,居中的一座即是孔子。大成殿前露台过去是祭孔时舞蹈奏乐的地方。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
孔子故宅
在曲阜的孔庙内,著名的景点有很多:杏坛、大成殿、奎文阁、十三碑亭等等。众多的景点之中,有一处景点鲜为人知,就是孔子故宅。外地的游客往往会直接忽视,直接游罢大成殿后就去孔府了。其实,这些地方由于平常旅游的人较少,景点更具人文价值,更是值得一去。孔子故宅首先从圣迹殿开始。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孔宅故井在孔庙东路诗礼堂后,相传为孔子当年吃水之井。明代高筑井台,立碑设栏保护。井西建碑亭,立乾隆“故井赞”碑。清乾隆皇帝在位60年,曾先后8次圣驾曲阜,有5次到孔子故宅井“饮水拜师”,并吟《孔宅井赞》赞曰:“疏食饮水,曲肱乐之,既清且渫,汲绳到兹,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呼宣圣,实我之师。”借饮水表达了他对孔圣人的无限崇敬和尊重之情。后人在井西修建了一座四角黄瓦方亭,立上了他饮水拜师的“孔宅井赞”石碑。挨着故井的是鲁壁。秦始皇焚书时,孔子九代孙孔鲋将《论语》、《尚书》、《礼记》、《春秋》、《孝经》等儒家经书,藏于孔子故宅墙壁中。这些经典终于保存下来。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将他的儿子刘馀从淮南迁到曲阜,封为鲁王,史称恭王。鲁恭王好治宫室,传说在扩建王宫拆除孔子故宅时,忽然听到天上似有金石丝竹之声,有六律五音之美,结果从墙里面发现了《尚书》、《礼》、《论语》、《孝经》等书,一共几十篇。明代为纪念孔鲋保藏儒家经书的功绩而刻制鲁壁碑。
阙里商街
阙里步行街在孔庙的东侧,是从孔庙到孔府的必经之路。这也是曲阜最为著名的旅游购物一条街,为曲阜市内商品最全的购物圈。主要经营各种孔子像、孔子书籍、孔府食品、碑帖、字画、琉璃玉器、尼山砚、陶瓷、手工艺品,以及各种服装、石雕、木雕、首饰等。
衍圣公府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中国山东省曲阜市,是孔子的世袭衍圣公的后代居住的府第。孔府与曲阜孔庙、孔林合称“三孔”,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孔府位于曲阜城内,孔庙东侧,是孔子嫡长子孙的府第,即衍圣公府。1377年始建,1503年重修拓广,1838年扩修。1885年重建遭火焚的内宅七座楼房。建国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重修,现保存良好,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府仿照封建王朝的六部而设六厅,在二门以内两侧,分别为管勾厅、百户厅、典籍厅、司乐厅、知印厅、掌书厅、公共管理孔府事务。明代建筑,共五间深三间,宽敞大方,为当年宣读圣旨、接见官员、审理重大案件之处。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包括厅、堂、楼、轩等463间,共九进院落,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孔子死后,子孙后代世代居庙旁守庙看管孔子遗物,到北宋末期,孔氏后裔住宅已扩大到数十间,到金代,孔子后裔一直是在孔庙东边。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封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至宋、明、清达到现在规模。现在孔府占地约7.4公顷,有古建筑480间,分前后九进院落,中、东、西三路布局。孔府有前厅、中居和后园之分。前厅为官衙,分大堂、二堂和三堂,是衍圣公处理公务的场所。衍圣公为正一品官阶,列为文臣之首,享有较大的特权。前厅另设知印、掌书、典籍、司乐、管勾和百户厅等六厅办事机构,为孔府服务。孔府占地240亩,共有厅、堂、楼、房463间。九进庭院,三路布局:东路 即东学,建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学,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 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孔府内宅
进入孔府开始直到三堂,我们领略的主要是孔府显赫的政治地位。然而从此处,我们开始进入孔府的内宅。它与前面的衙门不同,是孔府的生活家园,中国古代的一些家庭传统在这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三堂过后,有一门出现在面前,这就是孔府的内宅门。此门不大,功能却非常重要,它把孔府隔成了两个内外的世界。此门为明代建筑,。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灰瓦悬山顶。檐下施一斗二升云栱。内部结构:中柱到顶,以云栱承脊檩,双步梁下垫通替木,雕作雀替状,单步梁上用叉手,绘松纹彩画,柱高径比为10.6:1,外柱有侧脚,屋脊升起,均有明代建筑风格。引内宅门是官衙与内宅分隔的地标性建筑,属于内眷住的地方。在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是观念很强的“戒律”,孔府又是中国最大的书香府第,所以对内宅的控制特别严格,任何人不得擅自逾越。乾隆皇帝所赐的虎尾棍、燕翅镗、金头玉棍三对仪仗,排列于门前的两边,有不遵令擅入者严惩不贷。为了保持与外界联系,在内宅门还专设两种差役:一种称差弁,一种名内传事,共有三班人役轮番在耳房内值班守门。传事向内传话,差弁向外传话,分工明确。内宅门东侧上方挂有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的手谕,详述了内宅的有关规定。东耳房门的上方还有一差弁、传事看门的值班“水牌”。门的西侧有一个特制的水槽——石流,是挑水夫倒水的地方。因是内宅重地,成年男子不能随便进入,所以挑水夫只能把挑来的水倒入石流,隔墙流入内宅的水缸,然后再由佣人分布到各用水的地方。挑夫是府内的一种专项职业,只负责孔府内宅的用水,平时居住于大堂后东侧的小屋内。在内宅门的东面有一座用青砖砌成的四层高楼,始建于明代,俗称“避难楼”。楼的内部门和楼梯、楼板全部用较厚的铁皮包裹起来,铆钉密布,以防备火攻。楼底层装有活动吊梯,下设陷阱,袭击、盗窃者一旦踏入便会落入井内。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有来犯者也只能是望楼而叹,毫无办法。其实,此楼只是用来防御盗贼之灾而已,并未经历过冲击。清道光年间重修,档案记载“奎楼”,即奎星之意。
孔府后花园
孔府后花园位于孔府的最后边,始建于明代弦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时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的李东阳,因其女嫁给了孔子六十二代孙、衍圣公孔闻韶,做了一品公夫人,为了女儿,亲自设计修建花园。 到明代嘉靖年间,也是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国史总裁、为当朝宰相的严嵩取代了李东阳的地位,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孔尚贤为一品夫人,严嵩又帮助衍圣公扩建重修孔府和整修花园,从各地名山搬来奇石怪岩,从各地园林移植名花奇草等,使得孔府花园更为可观。 清乾隆年间又扩建,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因以园内置有湖石状铁陨石而将后花园命名为铁山园。 孔府后花园占地面积四十余亩,有山、水、竹林、曲桥、花坞、水榭亭台、水中石岛、乘凉的花厅,大量树木等。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