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19日】行程:麦积山镇---(连霍高速)---西安。【10月20-24日】西安---华山---(G108)---三门峡---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郑州---(京港澳高速)---邯郸---石家庄------北京。主要游览景区: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结束环藏之旅,环藏总行程83天共20700公里。
初识麦积山石窟
大概真的是“旧雨难停”这个名字起得不好,一路藏区遇到的阴雨天气就不少,到了本该缺少雨水的甘肃10月,早起又是细雨霏霏,连带红色的麦积山色度加深。待到雨住,旧雨从麦积镇缓缓驶进麦积山景区,将车停在停车场,购票进入石窟景区。 麦积山景区不单纯是麦积山石窟,景区非常大,石窟所在的独峰麦积山周边还包括仙人崖景区、石门景区、曲溪景区、温泉景区和麦积山植物园等。想一天时间遍游整个景区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旧雨的目的仅仅是游览石窟,算计一下,包含植物园在内,差不多半天时间就够了。含石窟和植物园的门票要80元,看着导览图思索片刻,旧雨还是加上了往返15元的观光车票。 麦积山地处西秦岭北支东段的秦岭、贺兰山、岷山交汇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分水岭穿过景区,蜂巢般的石窟独峰就坐落在西北-东南展向的苍龙岭(小陇山)上。岭脊似刃,岭侧峰壁峭立的苍龙岭,以麦积山为龙头,南高北低,犹如苍龙盘踞于山野,神龙摆尾,利爪入地,昂首弓背,蓄势待发。而独立的麦积山,如堆起的农家麦垛,故而给起名叫“麦积山”。 进入景区参观石窟,一般是沿着崖下的游览讲解道,从麦积山西崖步行到东崖的石窟广场,也就是从瑞应寺处登上石窟栈道,一层层向上参观东崖南崖石窟,然后经过高处天桥栈道从西崖下行结束观览,现存的220个洞窟,7800多尊泥塑石雕,上千平米壁画,至少有一半均可看到。望着盘折在垂直山崖上的层层栈道,别说,还真有些险,恐高的人大概都会放弃了。
观景台附近的“麦积烟雨”广场设有小吃摊位,多数是甘肃天水小吃,以面食为主。
西崖壁上雕塑着石窟第二高的一佛二观音造像,其中一菩萨以完全损毁。
从西崖到东崖的参观路线上沿途设旅游工艺品摊位,多数售卖的是根雕和文玩核桃。
文玩核桃官帽、狮子头、葫芦等差不多都有,品相不错,直径也比较大,但售价不低。
东崖的“一佛二菩萨”,麦积山石窟最大造像,除了主佛下半身损毁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完整,属北周早期塑像代表。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下瑞应寺
麦积山下坐落着一座叫瑞应寺的小庙,据说是周穆王所建(公元前1001年),但此说法不可考,佛教公元前5世纪才起源,两汉之际传入中原,寺庙不可能早于此时间,不过这也说明此寺确实建寺很早。碑碣记载,寺庙东晋时叫“无忧寺”;北魏时称“石岩寺”;到隋代,隋文帝赐名“净念寺”;唐朝更名“应乾寺”;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赐“瑞应寺”名,一直沿用至今。 旧雨登山之前先走进这座寺院。寺院坐北朝南,为两进四合院形制,前院比较窄,迎面是一重天王殿。绕过天王殿是比较开阔的庭院,正位坐落大雄宝殿,两侧各有偏殿,天王殿两侧分立着钟楼和鼓楼。瑞应寺大概是刚重建不久,红墙灰瓦,比较新,殿内没有安置供奉的佛像,除了钟鼓楼的钟和鼓外,殿宇和僧舍都空空如也。寺庙可看的地方不多,倒是角落里遗柱残碑值得仔细品品,能在沧桑中探秘历史。
钟楼,清代建筑,内悬大钟为明宪宗二十五年(1484年)铸造,距今有五百余年历史。
大雄宝殿前廊左侧的《麦积崖图铭诗碑》,清道光元年(1821)立。圆额,楷书,高1.93米,宽0.78米,厚0.20米,图、铭、诗结合,为现存唯一刻图石碑。“图”为阴刻麦积山立面示意图;“铭”即《麦积崖佛龛铭》;“诗”刻七言律诗五首,是游人登麦积山唱和之作。
前廊右侧《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碑》石碑,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立,圆额方座,高1.44米,宽0.63米,费廷珍等刊刻。记录了麦积山瑞应寺常住香火田地四至的界限。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全览
观光步道一路走来就能看见崖壁上醒目的187号窟和013号窟高浮雕泥塑造像,麦积山石窟最高大的就是隋代所造,宋代重修的013号窟造像,主佛像高15.70米,依崖盘坐,面如满月,法相庄严。两旁侧身菩萨侍立,和蔼可亲。 麦积山石窟创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著名神僧玄高、昙弘聚集300僧人在此禅修,在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兴崖阁,造像万千,后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开凿和重修,现存洞窟221个,泥塑、石雕造像7800余尊,壁画1000余平米,尤以北朝等早期作品数量为多,且以雕塑艺术精湛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洞窟于麦积绝壁上“密如蜂巢”,栈道“凌空穿云”,四周群山环抱,峰峦迭翠,麦积一峰崛起,造化出无法复制的佛国神境。 石窟的编号在外人看来并没有规律可循,如果从001-200号寻数字观览,一定能走崩溃。旧雨事先拍下“麦积山石窟安全疏散示意图”,按图索骥,少走了不少冤枉路,不过因攀爬和维修等原因,他并没有将每一个石窟都一一看过,很自然按照图标所引走完大部分石窟群。
麦积山石窟安全疏散示意图,也是石窟的参观路线。从麦积山广场的中区入口上东崖石窟,到4窟、5窟过天桥后向下参观西崖石窟。
麦积山石窟代表,013窟造像。隋代(581-618)塑造,宋代重修,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主佛高15.70米,依坐式,面如满月,法相庄严,是麦积山最大造像。两旁菩萨侧身侍立,和蔼可亲。1982年修复时,从主佛右脸内出土手抄本《金光明经》一卷。
仰视013窟一佛二菩萨高浮雕石胎泥塑造像。主佛下半身已残缺。
026、027北周(557-581)时期三壁七龛七佛龛造像之一。
026、027北周(557-581)时期三壁七龛七佛龛造像之一。
026、027北周(557-581)时期三壁七龛七佛龛造像之一。
026、027北周(557-581)时期三壁七龛七佛龛造像之一。
026、027北周(557-581)时期三壁七龛七佛龛造像之一。
026、027北周(557-581)时期三壁七龛七佛龛造像之一。
003窟千佛廊石窟造像。人字坡顶长廊结构,上下共六排,全长36.5米,早期木石建筑结构形式,共塑0.9米高佛297尊。
004窟上佛阁,又称散花楼,大型庑殿顶崖阁,全长31.4米,共有佛龛7窟。
043窟魏后墓力士塑像,威武雄壮,为麦积山宋塑中精品。
187窟造像一佛二菩萨造像,为麦积山第二高造像,主佛左手侧菩萨造像几乎已完全残缺。
麦积山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单峰挺立,顶部平缓,呈方形,中部膨大,底部略小,海拔1742米,山高142米,为典型丹霞方山地貌。
麦积山石窟
漫步麦积山植物园
石窟上下来,旧雨回到石窟广场,漫步走进麦积山植物园景区。景区内游人稀少,绝大多数看客参观完石窟就都乘摆渡车折返景区大门,茂密的丛林中,只有几对情侣在幽密之中亲亲我我,让孤身一人的旧雨自觉有些碍眼,极不好意思地躲闪远离。植物园没多少可看的景致,也没有标识牌简介林中的树木和花草,偌大的林区,植物种类再多,对几乎属于植物盲的旧雨来说,分辨不出种类科属,只能在雨后的山林中尽情呼吸新鲜空气。起起伏伏的山林小道,在丛林中蜿蜒,倒也幽静。深秋催黄染红了一些植物,形不成景,但还是显示出一番秋意。站在高处,可观麦积东崖,醒目的不是石窟,而是如闯关游戏般一层层的栈道,还有当初崖壁悬阁留下的排列整齐的桩头痕迹。 漫步林间一个小时,旧雨走出植物园,在山庄门前招手拦截游览车,一辆也不给亭,他只能悻悻然独自走回景区大门,浪费了一半儿车票钱。
植物园林深草密,植被种类比较繁多,有些原始森林的味道,但一些比较典型的树种和花草没有铭牌介绍,想在此增长植物学知识,辨识植物区别除非身边有位植物学家。
植物园林间步道,道边没有什么非常醒目特别的景观,只一个字形容,静。
植物园高处是茂密的针叶林区,被称松柏园。另外混杂着虎耳草科、豆科、蔷薇科、槭树、卫矛科等植被,种类多达400余种。
进入深秋,叶未黄,花未败,一些不知名的花还在盛开。
走出植物园。在这里想拦截摆渡车却不给停,只能走回景区大门。
麦积山石窟
西安大唐芙蓉园唐市一瞥
下午15:20,旧雨驶上连霍高速(G30),晚上近21:00进入西安市区。 预定的酒店在大唐芙蓉园附近,车穿过喧闹拥挤的市区,到酒店附近已是晚上十点。大唐芙蓉园的灯火依旧辉煌灿烂,景观灯不知几点熄灭,旧雨将车停在不碍事的地方,一边寻找吃饭的地方,一边在芙蓉园唐市的小巷中穿梭。老实说,旧雨来过古城西安不下十次,但还从来没有逛过西安这处著名的网红景点,更别提与漂亮的“不倒翁”小姐姐拉手了。 唐市街巷几乎没有游人,饭馆商铺极为冷清,看不到网上展示的红火场面,可能是旧雨到的不是地方,无法感受摩肩接踵的喧闹火爆,西安倒是有几位朋友可以当向导,不过他不想去打搅,尤其是夜深时,好客的西安朋友,若是知道他的到来,怕是两天他也走不脱。在一家店铺要了两个肉夹馍和一份秦镇米皮,边走边在灯红酒绿中返回车上。回到酒店他暗忖:下次再来西安一定把芙蓉园好好逛逛。
大唐芙蓉园唐市街夜景。刚刚十点,但街上已门可罗雀,宾客稀少。
夜已深,没找到心仪的美食,就在这家要了两个肉夹馍和一份米皮,实在是饿的前心贴后背,也不管正宗不正宗不了。
西安大唐芙蓉园
拜览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
10月20日,旧雨走G108国道经临潼到华山,两年多前,他从北峰上到东峰只走了半个华山,这次想把五峰整个走一遍,但浓重的雨雾又拦阻了他的欲念。离开华山入潼关进河南,晚间抵达洛阳,宿营在龙门石窟景区旁。雨中行车400多公里让他睡的很实。
西岸往洛阳,途径华山,2016年走云南川西,落脚西安前曾登华山,但时间有限,仅仅登上北峰和东峰,此次路过,想再登华山,但被大雾阻止,终于还是放弃。
冒着雨雾走高速奔洛阳。当晚宿营在龙门石窟景区停车场。
【10月21日】 天还是没晴,但雨已住,阴云下碧绿的伊河水缺少了些透亮,雨水洗刷过的垂柳没有丝绦般的精气神,懒洋洋垂在伊河岸。购票、乘摆渡车,旧雨走进他从没涉足过的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阳石窟。 洛阳石窟坐落在洛阳南郊伊河两岸,山青水绿,虹桥飞架,东西两山崖上的窟龛星罗棋布,密若蜂巢。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即开始在龙门伊河岸的岩崖上开凿石窟,后历经西魏、东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形成南北长达一公里,具有2300余座窟龛,10万余尊佛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的石窟遗存。造诣极深的佛雕像、魏碑题记在中国佛雕和书法艺术方面都堪称上乘之作。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体现着皇家意志和行为,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成为龙门石窟标志性代表,这座摩崖式佛龛依据《华严经》雕凿,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C位卢舍那大佛,盘坐崖壁莲花之上(莲花宝座已损毁),微低眼帘凝视伊河,慈祥中不缺威严,简练线条中不失华美。大佛两侧分立的菩萨、天王、力士等群像极富情态质感,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祥和色彩的理想境界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唐代杰出的雕像,既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同时也显示出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堪称无可替代的巅峰之作。 从南面西山石窟入口进入石窟景区,潜溪寺、宾阳洞、摩崖三窟、万佛洞、莲花洞、卢舍那大佛龛、药王洞、火烧洞等近20个有代表性的窟龛一字排列在伊河西岸,密密麻麻,蔚为壮观。与云冈、麦积山石窟大多的泥塑像不同,龙门石窟几乎全部是在花岗岩石质基础上雕凿出洞窟和造像,雕刻难度相当大。由此也讲明一个问题,为什么云冈、麦积山石窟的佛造像大多保存完整,而龙门石窟很多造像却没有了佛头?云冈、麦积山的泥塑造像尽管精美,艺术造诣很深,其中云冈石窟更是北魏鼎盛时期的经典之作,但因造像大多为泥塑,所以获取头像很难,一凿就碎。而龙门石窟造像因石质坚硬,容易较完整取下,这就为贪婪的强盗提供偷取佛头和完整小佛像的机会,导致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龙门石窟的佛头佛像有很多被野蛮取下流失,至今保存在欧美日众多的博物馆里和私人藏品中。因为了解一些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旧雨一边欣赏精雕细刻的佛造像,一边为积贫积弱时期的国家遭列强劫掠,失去宝贵财富而愤懑。
洛阳龙门石窟游客接待中心附近建有龙门博物馆,比较详细介绍龙门石窟的开凿年代和文物、艺术特点。
下摆渡车后到达这道拱门(龙门桥),算是正式进入石窟景区,由此到北端的伊阙桥1.5公里需要步行。
潜溪寺第20窟,唐高宗年间凿造。本尊阿弥陀佛,着褒衣博带袈裟,姿态静穆自若,左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表情文静,三像合称为“西方三圣”。
《陈抟十字碑》。陈抟,唐末至北宋初年隐士,为中国道教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著名人物,曾先后隐居武当山、华山。宋太宗时被赐号“希夷先生”。石窟正壁上层石碑印刻一幅龙门山色图,有山峦、寺院、河流、洞窟及古都洛阳的邙山;下层是由陈抟丹书的“十字卷碑”,反映出其书法雄奇、奔放的特点,同时彰显其洒脱超俗的个性。《陈抟十字碑》虽不在“龙门二十品”之列,但在龙门石窟碑刻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第104窟宾阳北洞造像,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高宗时期。主佛阿弥陀佛,背衬繁杂而生动的火焰纹背光。
第140窟宾阳中洞造像。北魏营造,正壁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萨,南北壁均立一佛二菩萨,为三世佛题材,地面莲花宝池,窟顶莲花藻井,八身飞天。窟前刻佛传故事和皇帝、皇后礼佛图。
第159窟宾阳南洞造像。北魏开凿,正壁五尊主佛像完工于唐贞观十五年,系魏王李泰为生母长孙皇后祈冥福而作。
伊阙佛龛碑。碑文由唐太宗时的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刻于唐贞观十五年,碑高2.88米,宽1.90米,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法之最大石碑,是初唐楷书精品。
敬善寺洞。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开凿,功德主为纪国太妃韦氏,前室的二力士像个性突出。
摩崖三佛龛。唐武周时期营造,三世佛题材,因五周政权结束而中缀,留下很多半成品。
水位线碑刻上记录了伊河两次洪水的水位高度和流量,1937年8月6日水位154.32米;1982年7月31日水位154.50米。庆幸的是石窟绝大部分都在水位线以下,对龙门石窟的影响和损失不大。
珍珠泉前“洛阳牡丹石”。洛阳牡丹石也称牡丹玉,墨绿色的石体上嵌有天然形成以白色、青色为主的牡丹花形图案得名。花形逼真,花姿百态,图案清晰淡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万佛洞正位是释迦牟尼佛及二弟子、二菩萨造像,窟顶有莲花藻井,
第511、512窟双窟,南北两窟并列,始凿于唐,两窟前室布局统一,北窟刻三世佛题材,南窟正壁主尊弥勒,协侍二弟子、二菩萨,两侧刻千佛。
惠简洞,位于龙门西山中段,是西京(长安)法海寺僧惠简为唐高宗、武则天等皇室成员所修的功德窟。因洞内主佛及右侧弟子阿难面相酷似龙门卢舍那大佛龛主佛和弟子造像,又俗称“小卢舍那大佛龛”。
第669窟老龙洞,开凿于唐,穹窿顶,窟内造像五规律,满壁凿54龛,内容丰富。
第712窟莲花洞,北魏孝昌年间所造,因窟顶刻有一朵巨大的莲花得名。正壁为释迦牟尼佛立像,北侧迦叶手持锡杖,似经长途跋涉。南壁上方造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是龙门石窟最小的造像。
第1069窟破洞,始凿于唐,穹隆顶,椭圆平面,正壁为无主题造像,四壁密造龛造像,西壁一拱龛为唐高祖之妃刘氏为其子道王元庆所造。
第1280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开凿,上元二年(675年)功毕。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整个龛造像是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杰作。
“相好稀有,鸿颜无匹,大慈大悲,如月如日”的卢舍那大佛以雕凿细腻的火焰纹为背光。
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的阿难造像。
第1443窟古阳洞,始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的洞窟。主佛释迦牟尼佛略带微笑,两侧二菩萨佩戴宝冠,庄严文静。南北壁面的层层列龛多为追随孝文帝迁都的王公贵族、文武高官发愿所造。洞内还有“龙门二十品”的魏体书法第十九品。古阳洞是龙门石窟雕刻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
第1519窟火烧洞,北魏开凿,主佛被毁,窟楣尖拱火焰纹上雕有东王公、西王母乘龙图像。
第1381窟药方洞,始凿于北魏,成于北齐,唐代有续刻。因甬道两侧刻有百余个药方得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药方,140余方,主治70种病症,是唐代初年医学、药物学的珍贵遗存。窟顶刻有三重莲花及四身伎乐天,正壁造像五尊。
南门外有魏碑体书法“龙门二十品”的简介。所谓“龙门二十品”就是石窟二十件北魏碑刻题记,展现了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
“龙门二十品”碑帖,如果意欲购买,价格也令人咂舌。龙门石窟流传着“周总理青睐二十品”的故事:1973年周总理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来此参观,期间被一套拓片吸引,爱不释手,意欲购买,但所携带的钱与拓片要价相差甚远,不得不面露难色放弃。故事一是说明周总理的品德高尚,不以权势强取;二来也说明“二十品”碑拓价格确实不菲。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之东山石窟
龙门石窟景区分四个景点,伊河西岸是绵延一公里的石窟群,东岸则包含东岸石窟、香山寺和白居易墓所在的白园。景点沿伊河是一条被称为“伊河东岸景观文化长廊”的佛前东路。旧雨出石窟南门,跨过伊河桥,登上东岸石窟景区。 东岸石窟开凿于唐武周及以后,含擂鼓台、万佛沟和看经寺三个区域,南北总长约500米,相比西岸石窟,石窟规模要小很多,但环境更幽丽,别有意境。擂鼓台有着初唐最早的密教造像,雕刻精美,内涵丰富。2008年开展的窟前考古发掘,发现了窟前石砌踏道、包石台基、唐宋路面等,出土文物1700余件,一座擂鼓台遗址博物馆,让每一位游客如身临其境,感受已逝时光气息。 由于东山石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和维修,旧雨没能走进万佛沟和看经寺,错过万佛沟令人叹为观止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和看经寺29尊与真人等高,栩栩如生的罗汉像。
第2055窟大万伍佛洞,开凿于唐五周时期,正壁弥勒像坐于方形叠涩式束腰台座上,刻有骑像童子、骑羊童子、伎乐天人、果树、圆果及坐佛。洞顶部和三壁上段布满小千佛像,下部雕像为二十五尊罗汉像。
擂鼓台南洞,凿于唐代,洞窟中央砌有方坛,四壁及窟顶遍雕结跏跌坐于莲花座上的小佛像,现存700余尊。
擂鼓台北洞,唐代早期密教雕刻,洞窟三壁各造一坐佛,以正壁宝冠佛为主尊。三佛之外壁雕小型菩萨像,现存17尊。
东山石窟的看经寺和万佛沟旧雨到达参观时正在考古和维修,经典的千手千眼观音像和29尊真人等高罗汉像看不成了。
龙门石窟
佛前东路远眺石窟
佛前东路隔河与西山石窟相对,是远眺卢舍那大佛的最佳位置。与近距离观佛不同,在对岸眺望卢舍那,几乎与佛平视,大佛低眉安坐更为闲静慈祥,卢舍那造像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处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大佛面目表情都不同。 佛前东街从南至北延伸到白园,路边分立着几尊唐代高僧的塑像,另外河岸边还设立了礼佛台。如果想就此结束整个石窟区的游览,看完东山石窟可在此乘景区摆渡车返回游客接待中心。旧雨没有登上摆渡车,而是继续步行到景区最后的两个景点香山寺和白园,这也意味着他放弃了乘车返程的机会。
佛前东路。参观完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如果不去香山寺和白园,就可在东山石窟边的乘车点坐车回游客中心。
唐代高僧善无畏像(637-735),古印度天竺乌荼国人。
唐代高僧玄奘像(602-664),即国人最为熟悉的唐僧。
唐代高僧金刚智像(671-741),古印度天竺摩赖耶国人。
龙门石窟
“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寺
礼佛台对望过卢舍那大佛,旧雨步入位于龙门东山(香山)的香山寺。 香山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垂拱三年(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柯罗圆寂葬在此寺,佛寺也为之重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梁三思奏请赐名“香山寺”,延续1300多年。寺院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女皇常驾亲游幸,御香山石楼坐朝,留下“香山赋诗多锦袍”佳话。唐大和六年(832年),诗魔白居易捐资七十万贯又重修的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从此香山寺名声大振。寺院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巡幸香山,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1936年蒋介石携宋美龄到此避暑,留下蒋宋别墅。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复,借鉴唐代风格,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罗汉殿、弥陀宝殿、石楼、御碑亭、衣钵塔和蒋宋楼等建筑。登临香山寺,西眺石窟巢群,横观伊阙风光,法音绵长入耳,香火炽盛凡尘,人文与自然和谐于洛都山水。
香山寺观光平台,在这里可以眺望伊河风光及河对面的潜溪寺、宾阳三洞、摩崖三佛石窟群。
莲花池处拾级向上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此楼是为蒋介石庆祝五十寿诞而建。1936年10月,蒋以“避寿”为名到洛阳,实际是为策划西北“剿共”进行军事部署,时任国民党中央陆军军校洛阳分校主任、洛阳警备区司令祝绍周为迎接蒋宋夫妇特意大兴土木在香山寺特为蒋设建“行宫”,后被称“蒋宋别墅”。匾额为蒋介石嫡孙蒋孝严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蒋宋别墅75周年时题写。
别墅占地650平米,为半歇山顶、清水骑楼阁楼式建筑布局,共有房间20余间,建筑面积达816平米,在1930年代的中原算是最高规格的建筑精品。
蒋宋别墅后面山坡上是乾隆御碑亭,乾隆十五年秋(1750),皇帝巡幸香山时,被这座精巧清新幽静的小庙迷恋,兴趣盎然在此赋诗《香山寺二首》,称颂香山寺“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御碑亭北侧紧邻的建筑是香山寺大雄宝殿,重檐歇山顶结构,明清风格中融入唐代元素。
公元829年白居易辞去苏州太史官职迁居洛阳,游遍洛阳周边名山古刹,独钟香山寺,便将为好友元稹书写墓志铭所得酬金70万贯拿来重修香山寺。此后白居易经常白衣鸠杖,往来香山寺,并自称“香山居士”。公元845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与胡果、吉皎、郑据、刘真、张浑、卢贞、李元爽及如满大师组成“九老会”,常聚香山寺煮茗烹茶,宴游赋诗,留下诸多趣事佳话。“九老堂”就是当年九老活动场所,保留至今。
九老堂内现悬挂以白居易居中的九老浮雕像和香山寺美景相关的部分诗句绘画。
三圣殿内供奉着佛祖三圣像,侍立两边的分别是关公形象的伽蓝菩萨和赵云形象的韦陀菩萨。这在旧雨的记忆里还是第一次见。
香山寺石楼是一座小巧精致的二层袖珍小楼,很有特点。
驻足香山寺观景台凭栏眺望,伊河风光及西山石窟尽收眼底。
龙门石窟
白园拜祭“诗王”白居易之墓
白园坐落于香山寺以北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居易以“香山居士”情结与如满和尚等人在龙门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香山寺的堂上林下。会昌六年(846年)病逝寺内,遗命葬于如满大师塔侧。 白园建筑古朴典雅,曲径通幽,乐天堂、道时书屋、诗廊、听伊亭、白亭、翠樾亭等仿唐建筑幽居琵琶山林之间,成为龙门风景区中一座令人流连忘返的纪念园林。
白园入口。龙门石窟景区门票已包含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处景点。
乐天堂内全部为与白居易生平相关的介绍、诗画,以及白园兴衰史。
白园南诗廊,全部为历朝历代名人赞颂白居易和白园、伊水等的碑刻。
北诗廊。北诗廊与南诗廊一样,树立着众多历代名人诗刻。
走出白园,离开龙门石窟景区,旧雨驱车过伊水、洛河赶往有“中华第一寺”之称的白马寺。
龙门石窟-白园
领略“中华第一寺”-白马寺
洛阳,这座位居洛伊两水之间有着1500余年建都史的十三朝古都,名胜古迹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多达百余处,繁星般散布在洛邑周边,可选择之地让初到洛阳的看客多少有些不知所从。旧雨返程途径到洛阳,一则是刻意,二十年未再来古都,借此可看古都的发展;二则是想看龙门石窟和白马寺为代表的经典,补上曾经留下的遗憾。 过伊水,跨洛河,穿老城区走洛白大道,午时刚过,旧雨即到达洛阳城东的中华第一寺-白马寺。佛教自东汉传入华夏,即在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不但广传于民间,更为官方倚重。相传汉明帝曾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迎请印度迦叶摩腾、竺法兰等高僧至洛阳,并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在洛阳建立了第一座官办佛教寺庙,因把驮经的白马供奉于寺内,白马寺由此得名。白马寺弘法中原,拓展境外,并树立为我国佛教寺院的发祥地和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及欧美的“释源”和“祖庭”,在佛教界影响力甚广。自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钟楼立空海雕像;泰、缅、印等政府相继出资在寺内建造佛殿;东南亚及欧美多国僧众来此受戒,白马寺成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堪称“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主寺(中国本院)由南至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毗卢阁,中轴线两侧还分列着一些偏殿和陈列馆,包括几位高僧名人墓,苍松翠柏间,焚香沁心,毗卢阁处的陈列馆将白马寺的由来和发展介绍的淋漓尽致,可对白马寺有一个详熟的概念。
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区以东12公里的洛龙区白马寺镇。寺院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咖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祖庭”和“释源”之称。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石砌弧券门,明嘉靖二十五年重建。红色门楣上嵌着青石题刻“白马寺”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东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为东汉遗物。
山门前白马石像。白马寺因从古印度驮经回来后养在寺内的白马而得名。
白马寺鼓楼。“东楼悬钟,西楼架鼓”,白马寺在钟楼修建不久,又于山门内西南角修建与钟楼对望的方形歇山顶双重檐阁楼式鼓楼,两层,底部长宽各7.3米。“释源鼓音”雄浑厚重,晨曦初露敲钟,红日西沉时击鼓,“晨钟暮鼓”乃寺院号令,提醒僧众精进修行的同时,也播撒吉祥、如意。
鼓楼西侧建有祖师苑,苑内有东汉明帝迎请的中印度高僧竺法兰墓。
祖师苑内建筑现在为洛阳佛教协会和白马寺佛教文化研究会办公处。
钟楼初建于元代,明代重修,现今的钟楼建于1991年,为方形歇山顶双重檐阁楼式建筑。钟楼内大钟由明代太监黄锦等铸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高1.65米,重2500斤。据史载:每当月白风清之夜,更深人静之时,僧人杵击,钟声四野传响,远闻数里。更妙的是此种与远在25里外额洛阳城钟楼大钟形成共鸣,使得“洛阳两古钟,东西相和鸣”,故“马寺钟声”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天王殿是寺内第一重大殿,殿顶单檐九脊歇山式,正脊中央饰圆形“佛光”,“佛光”两旁饰龙头,两端饰鸱尾,脊背正面字“风调雨顺”,背面字“国泰民安”。
殿内正中央置木雕佛龛,贴金雕龙,龛顶和四周共雕50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为清代上乘木雕艺术品。佛龛内供奉弥勒佛,像高1米,是一尊明代“夹纻干漆”造像。
大佛殿与天王殿一样为单檐九脊歇山式建筑,东西面阔五间,南北进深4间。
大佛殿内供奉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以及观音等塑像。
上层龛额正中雕有一只大鹏金翅鸟,鸟吻人身,袒胸露腹,项配璎珞,其两翅左右张开,两翅下方,各雕一人,一臂上伸,一臂曲肘,做跳跃腾空状。大鹏金翅鸟两边,各雕有三龙。佛龛内三尊主佛结跏跌坐于莲花宝座之上,C位释迦牟尼佛,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三佛前左右相对而立护法,左是韦驮天将,右为韦力天将,一个温和,一个暴烈,对比强烈,国内罕见。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为国内仅存的一套元代“夹纻干漆”造像。
大雄殿面北伽蓝菩萨(韦力天将),为寺内现今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造像。通高2.55米。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意为“众园”,后成为寺院的总称,伽蓝神,狭义为伽蓝土地守护神,广义泛指所有拥有佛法的诸天善神,故韦力天将也被称为伽蓝菩萨。
大雄殿后这一石柱头,据说抚摸会消灾解困,已经被信众摸的如铁石般锃亮。
殿内须弥座上供奉三尊立像,正中主尊阿弥陀佛,高3.5米,左侧侍立观世音菩萨,右侧胁侍大势至菩萨,一佛二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均为清代泥塑造像。。
接引殿后面是清凉台,上建毗卢阁、藏经阁、法宝阁等建筑。
毗卢阁,明代重修,是寺内中轴线上最后一重大殿,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高耸清凉台上。
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供奉塑像三尊,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均为清代泥塑像。毗卢阁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像,所供佛像均为以香灰等原料塑造,共计5056尊。
清凉台毗卢阁左侧为藏经阁,藏经阁基座下面是释源美术馆,馆内展示白马寺珍藏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金石造塑、拓片、绘画等佛教文化艺术品。
藏金阁。1995年建成,重檐歇山式,面阔5间,进深4间,长18.5米,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
藏经阁内景。阁内供奉泰国佛教界赠送白马寺的中华古佛,收藏有龙藏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藏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
陈列馆详细介绍白马寺的历史渊源,展示白马寺出土和珍藏的文物,以及国际友人赠送寺院的佛像礼品等。
北魏、隋唐、宋、元、明、清,以及民国和新中国各时期白马寺的兴盛沿革历史介绍。
法宝阁,形制与藏经阁一样,也为1995年建,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洛阳白马寺
金碧辉煌白马寺国际园
或许有人会觉得汉传佛教寺院形制上千篇一律,看头儿不多,假如单从建筑外形上看,汉造寺院差异确实不大,了解佛教文化真的要具备一点儿佛教知识和历朝历代佛造像的特点才能品出其间的差异。不过白马寺还有一处能吸引游人眼球的去处就是它的国际园。国际园位于白马寺西园区,园内建有自1994年以来泰国、缅甸和印度捐建的佛殿,装饰华丽,充满异域风格的殿宇佛像令人耳目一新。 泰国佛殿苑位于中国本院和国际园的入口处,1992年在泰国已故代理僧王、曼谷金山寺方丈颂德帕普塔赞大长老的关心下,泰国大善使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千里跋涉,莅临古都洛阳,谒拜释源祖庭白马寺,睹殿宇壮伟,相好庄严,知圣教西来,始传于此,遂心萌大愿,向白马寺捐赠铜质贴金大佛一尊,在寺院西侧修建泰式佛殿一座。佛殿1994年秋动工,1995年夏告竣,1997年隆重举行了佛像开光大典。到2009年,瓦塔纳.阿萨瓦先生再次来白马寺朝拜,复发宏愿,以佛殿为中心,拓展规模,增殿、塔等建筑,将一座单体佛殿拓展成有诸多建筑荟萃的寺院,称泰国佛殿苑。佛殿苑东西各108米,坐西朝东,东垣建泰式山门,山门左右各立贴金铜马一个,苑中大殿坐南朝北,重檐三层,顶覆黄色琉璃瓦,内奉7.2米高释迦牟尼佛贴金铜像。苑内分设钟鼓楼、舍利塔、凉亭、藏经阁、僧寮等建筑,整个佛苑全部由泰国勘测设计和泰国工匠建造,装饰物全部来自泰国。佛苑布局有致,多姿多彩,金光灿烂,泰风昭然。
泰国佛殿苑东门。典型泰国风格样式,门两侧分立金身马匹像两个。
泰国苑佛殿。大殿高10米,廊柱和墙面均为大理石镶嵌,三重檐,顶饰琉璃瓦。
走出泰国佛殿苑继续往西是缅甸佛塔苑。佛塔苑由缅甸政府出资修建,2012年奠基,2014年6月竣工,长108米,宽65米,仿照曼德勒皇宫样式建造。缅甸佛塔苑主体为大金塔,按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总高32.92米,塔内供奉四尊背向而坐的释迦摩尼像,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像、说法像、布施像、禅定像。大金塔东北角设立总高8,23 米龙王护佛像。金塔围廊东南角为经幢柱,柱侧有千斤吉祥钟。
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的大金塔,高32.92米。
大金塔围廊东南角的经幢柱,柱下方立四位护法神,傍边是重达千斤的吉祥钟。
盘踞在池水中的“龙王”(更像一条巨大的蟒蛇),护佑着中间佛像。
泰国佛殿苑南面是印度佛殿苑,2006年7月破土动工,2010年举行盛大落成仪式。印度佛殿苑主体建筑布局规整,方正严谨,超发脱俗,别具匠心。不过旧雨参观时印度苑整修未开放,对其内的覆钵式穹顶大殿及殿中央供奉的佛祖说法时雕像也就没留下任何记忆。
洛阳白马寺
白马寺齐云塔园
在白马寺本院东南还有一处园林式园区,称为齐云塔园,是河南唯一一所比丘尼道场。园区内包括金代重修的齐云塔和新建的大雄宝殿、斋堂、客堂和禅房等。齐云塔始建于东汉明帝时,本称“释迦舍利塔”,后屡毁于战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塔高35米,13层,是洛阳一带现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清代,白马寺住持如琇依据东汉明帝创建释迦舍利塔的记载改称“齐云塔”。 齐云塔园区的大雄宝殿前,碧波百亩,环廊甬道,垂柳抵岸,芳草茵茵,若不是佛殿的存在,俨然似一处清净的府邸花园。大雄宝殿东侧就是著名的齐云塔,为中国第一古塔,驻足齐云塔南面20米处用力击掌,可听见从塔身处发出发出“哇哇”的声响,如同蛙鸣,这是齐云塔独特造型所形成的一种声学现象,是因塔面凹凸不平,使反射回声不齐所致。环塔青砖地面上铺设着53块莲花,代表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说在每一座莲花上礼拜齐云塔,可增长智慧,拜塔一周可智慧无量、增福延寿。长年累月的信众绕塔,已将青石地面磨得油光锃亮。
齐云塔园菩提道场山门,构筑在一座桥上。西面匾额“中原第一比丘尼道场”。
齐云塔,又名释迦舍利塔,中国第一古塔,创建于东汉永平己巳年(公元69年),据《释源大白马寺齐云塔灵异记》载:己巳年二月八日,汉明帝刘壮驾临白马寺,会见腾、蓝二印度高僧。摄摩腾问:寺院东南是何馆室?帝曰:很早前,那里忽涌起一土阜,高丈余,铲平而复出,其上放光,百姓称奇,故称“圣塚”,自周以来,常祭祀祈求灵验,然情由未知。摄摩腾道:《全藏》有云,如来灭度百年之后,有阿恕伽王安放佛舍利于天下,共有八万四千处,东土有十九处,陛下所言“圣塚”即为其中一处。由此汉明帝下诏,于圣塚之上,依二高僧所传佛塔样式,建佛塔九层,高五百余尺,岌若岳峙,号曰“齐云”。
齐云塔初建为木塔,毁于雷火,现存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故称“金方塔”,塔高35米,共13层。
环塔青砖地面上铺设着53块莲花,代表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说在每一座莲花上礼拜齐云塔,可增长智慧,拜塔一周可智慧无量、增福延寿。
洛阳白马寺
在古都好友款待洛阳小吃
本来参观完白马寺后,可以结束洛阳之行,发朋友圈被汽车之家旅行家红人@森哥正版看到,打电话过来,无论如何也要尽地主之谊请旧雨品尝一下洛阳地方美食。旧雨盛情难却返回洛阳城,在华侨家园附近的一家面食馆躬谢森哥的宴请。
原在北京做编辑工作的汽车之家旅行家红人@森哥正版,回到老家洛阳。
洛阳特色面食。不过名字没记住,有些辜负森哥正版的盛情款待。
洛阳市
返京第一时间的接风洗尘宴
10月22日,旧雨离开洛阳,走偃师、郑州、新乡、安阳、邯郸、石家庄,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帝都。没有进家门,直接被小X迎接到紫光园享受接风宴。食着家乡的烤鸭,80多天的行程,风餐露宿,观雪山、跨荒原、入密林、驻湖畔,都成为美食的佐餐。。。。。。
三个月没尝到北京烤鸭的味道,实在馋这一口,小X接风,旧雨毫不客气点了皮酥肉嫩,满口流汁,香气十足的烤鸭。
北京烤鸭按讲究要片108片,片片带皮,不过现在就连全聚德也几乎没有片到108片了,是刀工不行?还是鸭子太小?正宗的北京烤鸭鸭坯要用北京填鸭(人工填食喂肥的白鸭),果木烤熟,现在已不多见。
北京烤鸭标配。需要吐槽的是现在的大葱真的没法吃,纤维粗的嚼不动,甜葱已绝。
吃饱喝足回家。在外浪了近三个月,已不习惯帝都的道路。
单人单车环藏之旅全记录到此结束,谢谢各位的阅读!接下来旧雨将分享2010年再次南下西南贵州、云南、西藏、川西的旅程,敬请持续关注。
北京市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