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雪国素来喜静,置身拥堵的人流和无休止的排队,他想想都觉得头疼。但这个五月假期怕是有史以来最拥堵的假期,这是跑不掉的。计划去的康定新都桥一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住宿房价高企起来,较之于平常要多付出3倍以上的银两,还不一定订得上。当然,去一些相对冷门的线路也许会避开这些烦恼。阿坝作为川西三大藏族自治州之一,许多地方还没去过,顺理成章地作为了首选之地。至于若尔盖还是当年那场举世瞩目的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这是雪国沿途所见之后而加深的印象。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概末如此!下面先睹为快,几张照片交代沿途行旅......
走进阿坝,开启红色之旅
四川川西高原地大物博,而三州之一的阿坝藏族自治州对于雪国来说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去过。机缘巧合之下,这次五一节前往阿坝州得以成行。几年前已经去过九寨沟、黑水县以及红原县一带,那么这次正好在其中穿插迂回,沿国道213线北上松潘县,再西北逶迤若尔盖草原到达甘南扎尕那。路线规划好了,就付诸行动。雪国于5月1日起个大早,凌晨5点从德阳出发,就为的是川A大军在都江堰“宝瓶口”造成围堵之前飘然而出,率先奔驰在广阔的川西大地之上。
松潘,一座汉藏文明交汇的古城
松潘县历史悠久,明朝洪武时期先后设“松州卫”、“潘州卫”并“松潘卫”,松潘由此而得名,周围拥有黄龙、牟尼沟、松潘古城等风景名胜。松潘古城有门七道:东曰“觐阳”、南叫“延熏”、西号“威远”、北作“镇羌”,西南山麓者称“小西门”,外城两门,东西向称“临江”、南北向称“阜清”。各城门以大块平行六面之条石拱圈,使顶部呈半圆形,门基大石上镂有各种雕图案。
在松州古城内逛到下午4点过,不大的古城一会儿逛完了。于是又回到酒店歇息,等到晚上吃过晚饭再出来看看古城夜色。
威尔逊广场
穿过松州古城瓮城右转来到威尔逊广场,威尔逊是英国植物学家。亨利·威尔逊1899年至1911年间,曾4次来到中国,3次进入横断山域考察。威尔逊被西方称为“打开中国西部花园的人”,对植物的研究和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西方国家引种了大量的园林花卉植物。1913年,他出版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A Naturalist in Western China)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绿绒蒿就是他引进入西方园林,也叫植物猎人。
松潘的吃住行
在松州的住宿挺方便,既可住在老城附近,也可以住宿新城。但一般选择住宿在古城附近,这样逛古城方便。古城附近的酒店停车一般比较拥挤,晚走的停里面,早行的停外面。
今天起得早,又开了8小时车,雪国在酒店里休息到下午6点,睡了一觉,感觉精力和体力恢复了,于是外出去找寻当地特色晚饭。
夜幕下的古城
游客都在吃牦牛肉汤锅,雪国两人满足地吃完面片,然后步行去看看松州古城的夜生活。
川主寺,九寨沟和黄龙节点
松州古城在川西来说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即使远离内地城市,也感觉没有距离。经过一夜的修整,新的一天开始了,雪国又将开启新的旅程。今天从松潘县到达甘南扎尕那,全程360公里。而川主寺处于九寨沟景区、黄龙景区、若尔盖大草原的中心位置上,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也是前往扎尕那的必经之地。
若尔盖,草原有丰碑
86年前,红一、二、四方面军穿越若尔盖草原。这里的辽阔草地上镌刻着红军路过的足迹,矗立着一座座红色的丰碑。在那个火红的岁月里,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故事,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军需处长、半碗青稞面......
1935年8月底,红军过草地时,由于装备简陋,草地海拔高、气候恶劣,许多战士因饥饿、疾病而掉队。8月28日,三军主力走出草地到达阿西牙弄一带休整,彭德怀命令11团政委王平率一个营的兵力返回草地,接应滞留在班佑热曲河那边的红军战士。王平率队走到热曲河边,用望远镜观察,见对岸至少有七八百人,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过河后才发现,他们都牺牲了。这是长征过草地时有史料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为纪念这些红军战士,完成王平将军生前遗愿,王平之子范小光先后两次到若尔盖县班佑村考察,并投资建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和“胜利曙光”雕塑。“胜利曙光”四个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寓意着红军烈士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是曙光和胜利。
沿白龙江河谷进入甘南
白龙江从郎木寺顺流而下,沿着G345国道一路伴随着旅行者。道路也从草原模式变成峡谷模式。
后记
五月的草原刚刚从冬天苏醒过来,虽然还不是绿荫沃野、鲜花盛开,但已经泛出了片片绿意,草原即将春回大地,牛羊也即将迎来牧草肥美的季节。而到了秋季,草原牧草变黄的季节,又会呈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不只是若尔盖草原,整个四川川西地区都一样会进入最美的季节。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