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门
只要在市中心走上一段路,就会发现一段巍峨的城墙。它就是 中国 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城墙。它是在明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指导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古城墙的原有城门共四座,东南西北分别为长乐门(东门),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 安远门(北门)。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永宁门。它是西安城墙城门中资格最老,沿用时间最长的一座,始建于隋初,明代改为“ 永宁门”。在民间,百姓都认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为避火灾,炉灶一般不开往南面,南门永宁之意,就是向火神祷告,勿起火灾,永保安宁。为以示诚心,永不开正南门。不过现在永宁门随时为八方来客敞开大门。
登上城楼
登上城楼,凉风习习将旌旗舒展开来,上面绘着的龙图腾活灵活现,一串红色灯笼喜气洋洋。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如千百年前依旧,只是时代在变,曾经的辉煌终将成为历史。而在城墙的外围,气派现代的摩天大楼,宽敞笔直的大道正是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感怀历史
明城墙如同一个四方阵,将当年的城市核心包围在其中,那时候在城墙外的人无比羡慕城里的人,想进入其中,而城墙里的人又未尝不想逃离是非纷扰之地,去墙外寻一片世外桃源呢?围城的现象无论历史的进程,似乎都不会消失,我们到底属于城里人还是城外人呢?看着来这拍照的一对情侣,我突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既非里,也非外,而是城上人呵。
碑石丛立如林
前方青砖红门的建筑头上已赫然写着“西安碑林博物馆”几个大字,此行的目的地正是它。顾名思义,碑石丛立如林,那到底有多少方碑呢?这还得从碑林历史说起,碑林的源头可追溯至唐代,正式创始者为北宋名臣吕大忠。这里原先为孔庙,为保护文物,将碑文藏于此处,一作掩饰,二儒教为历代帝王所崇尚,孔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不会被贼盗匪徒觊觎。
天下第一名钟
九百多年来,经历代征集,扩大收藏,精心保护,入藏碑石近三千方。现有六个碑廊、七座碑室、八个碑亭,陈列展出了共一千零八十七方碑石。入园后就能见到孔庙标配“德配天地,道观古今”的标语,沿主道向内,左侧有一口大钟,对所有人来说都不陌生,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每年除夕之夜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由它发出,它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名钟”的景云钟。
迎客第一碑
正前方广场上有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亭子上有一处显眼的错别字“碑林”,两字为林则徐所书,其实这并非林大人故意藏了什么字谜,而是“碑”正确的写法即是如此,亭内收藏的《 石台 孝经》被称为“迎客第一碑”。这块国宝级的碑有多牛呢?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解并书写,太子李亨篆额,如果这都不够,那说它是人人皆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原型分量就够啦,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当年在设计时正是参照了此碑。
进入后方展厅,如果你是一位书法爱好者,那真是大饱眼福,王羲之、柳公权,颜真卿、张旭、怀素、褚遂良等等历代有名的书法大家都将自己的墨宝留存于这冰凉的石碑之上。他们记录下了一段出彩的历史,或是悲愤交加,或是洋洋得意,反应出了那个时代,封建统治下的特色。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更是记载了基督教的前身在唐代已流传中国的宗教故事。除了七个展厅里巍峨厚重的碑,外围走廊也贴满笔迹秀丽的作品,一看署名都是前朝的康乾二帝,不过爷孙俩的作品等级还登不了大堂。
有趣的拴马桩
如果认为碑林只有碑,那你就错了,看到几排有趣的拴马桩,就来到了石刻艺术室,匾额七字还是由陈毅元帅亲笔所题。里面的藏品以昭陵六骏为代表的石雕当真让人叹为观止,蹲狮、石虎、石羊、卧牛、走狮等也从不同侧面反映出隋唐陵墓石刻写实传神的特点。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