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旧雨老头儿游历过腾龙洞后,第二天从利川启程直接前往最负盛名的恩施大峡谷,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最终没有走进峡谷。绕行大峡谷后山独笋岩,意外路遇网红苗族娇阿依,套近乎一番攀谈拍摄。午时刚过,老头儿回到恩施市,直接迈进土司城的寨门。到了晚间,乘兴夜游女儿城后,结束恩施一天的游览。(8月26日)行程:DAY6:利川县城---恩施市区---恩施土司城---恩施女儿城。主要看点:恩施大峡谷峭崖陡壁、朝天笋景区、恩施土司城、夜色女儿城。路线:G318利川出发/G242恩施大峡谷/Y004独笋岩/X005恩施。当日行车里程130公里。宿恩施市区内酒店。
恩施市
眺望恩施大峡谷耸天峭壁
此行虽说是以贵州之行为主,但停留鄂西恩施,主要的目的还是想见识一下中外闻名的恩施大峡谷。艳阳晴日,蔚蓝少云的早晨自利川出发,上G318,转G242,崇山峻岭,山峦逶迤中行驶一个小时到达恩施大峡谷游客中心。“惠游湖北”政策的执行,照旧免去了大峡谷的门票,扫码预约,换得了进入景区的资格。但在走入峡谷之前却犹豫止步,原因是疫情期间,大峡谷经典的一炷香、七星寨和云龙地缝等都因“景区维修”暂时关闭。乘景区大巴、登跨越峡谷的客运索道,仅仅能涉足中楼门、小楼门和绝壁长廊等1/5部分景区,失望的情绪影响下,最终放弃进入峡谷。景区不入,但不影响远眺大峡谷的峰丛绝壁。驻足观景台,三省交界的耸崖千刃,绝壁独峰,河谷深峡的喀斯特地貌还是被收入镜头。恩施大峡谷“清江升白云”、“绝壁环峰丛”、“天桥连洞群”、“暗河接飞瀑”、“天坑配地缝”五大奇观还是留待以后机会慢慢领略。
凭身份证换得一张恩施大峡谷的门票。恩施大峡谷普通票全价票包括:七星寨110元,云龙地缝40元,往返景交车30元,索道往返200元(单程上行105元,下行100元),手扶电梯30元,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乘下行索道和手扶电梯,进景区至少要花285元,费用还是比较高的。“惠游湖北”优惠免去门票,还是要从荷包里掏出135元。当然了,如果拼体力省去索道费用,仅需支付景交车费用即可。
黄线标示的是大峡谷开放部分,仅占景区的1/5,其他部分被告知“景区维修”,经典的“一炷香”看不到了,“五大奇观”仅仅能体验到“绝壁环峰丛”。
景区大部分被“关闭”,游览大峡谷也就比较鸡肋,虽然门票已到手,但最终还是放弃。
打卡恩施大峡谷观景台。全览峡谷还是等到下次机会吧。
恩施大峡谷
独笋岩偶遇网红苗女娇阿依
撼别大峡谷,挑捡了一条乡道前往恩施。峰峦叠嶂的大峡谷后山万木葱翠,山路盘旋于绝壁之下,独峰笋柱拔地于峰谷,无意间的择路而行,竟然遇到难得一见的地质奇观。独笋岩,当地人还有“日天笋”、“朝天笋”的叫法,其雄姿伟岸,屹立于峡谷高山缓坡地带,高逾百米,坚挺兀立,傲视苍穹,天地交态,尽显阳刚之美,相传独笋岩是旧时土家药农比试胆量的舞台。据说岩顶上生长着名贵的药材三七,药节越多药效越好,而只有独笋岩顶的三七药节超过一百,于是每年都有药农聚集到此,攀登陡岩至顶,谁先采到最好的三七就会受到其他药农的拥戴。传说寓意着美好,传达的是独笋岩的雄奇。妙景连绵,身着民族华丽盛装的苗家妹子娇阿依融入在美景间,一旁帅气的土家阿哥忙碌着将娇阿依的倩影记录下来。娇阿依,某音平台十几万粉丝,专门介绍家乡恩施风土人情的小网红。秀美的脸庞,凝脂般的肌肤,婀娜的身姿,一颦一笑娇羞动人,妩媚中不乏淳朴。樱唇轻启《花桥流水》小调,娇音诵介家乡美景,景美人更美,人美歌更甜。
Y004,一条盘旋于恩施大峡谷后山的县乡公路,一侧绝壁,一侧缓坡,葱郁中,陡崖峭壁似拔地而起,间或涌出石笋般的独峰。
攀谈中得知,娇阿依为介绍家乡的美景专程跑去恩施大峡谷,也是因为大峡谷封闭区域较多没能如愿,才跑到后山来。
妹子稳稳站在公路护栏上,面向大峡谷,用最美的恩施小调吟唱家乡的美。
背依绝壁,一身苗族盛装的娇阿依,引得过路游客纷纷驻足。
苗族娇阿依与土家阿哥章鱼哥。妹子吟唱,阿哥拍摄,配合默契。
独笋岩
清江鸭松溪掠影
八百里清江,古称夷水,因“水色清明十丈,人见其清澄”得名清江。清江滩险涛急,巨大的落差加剧了水流的冲蚀作用,切割出高山夹持的深谷。江河两岸山明水秀,16.8公里的伏流涌出溶洞后,在恩施河谷坡降渐缓,水势渐平,汤汤东下,420余公里碧水构建出八百里清江画廊。
鸭松溪,一条清江支流,在鸭松溪村旁汇入清江,村东有历史悠久的清江鸭松溪渡口。
鸭松溪渡口
尽览恩施土司城
清江水畔,恩施城北,2300余米坚固的城墙围合出一座小城,高大的榫卯结构四重檐城门楼、画栋雕梁的翘檐挑角风雨桥、雄峙山腰的三层三进廪君祠、小桥流水人家的土家干栏吊脚楼、巍峨富丽堂皇的九进堂、屹立于城墙之上的钟楼、鼓楼、曲栏幽径的百花园,填充在小城中的各个角落,构成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景观最靓丽的土家族土司文化标志地-恩施土司城。远古巴人生活在江汉平原一带,巴楚相争,巴人失败,巴人遂西迁夷水,在春秋时期建立了巴人第一个奴隶制诸侯国巴子国。秦统一中国后,巴人建立归属中央王朝,权利自治的土司制度。因宋代将巴人为“土人”,以后土人就称外来汉人为“客家”,称自己为土家,并与湘鄂川黔的一些部族融合,形成土家族。恩施土家族地区土司建制,大致在元代设立,以后历朝历代册封土司都有变化,元代设29个土司,明设31个土司,清设20个土司,管辖着清江以南地区和宜昌长阳、五峰部分地区。土司王实际上就是土地不入中央王朝版图,人口不入中央王朝户籍,掌握生杀大权,称雄一方的土皇帝。而恩施土司城则是按照土司王规制在上世纪90年代末重新建造的最大最完整的土司王宫花园。
高耸的土司城门楼也称朝门或看楼,显示的是土司威仪和功德。城门楼高25米,宽12米,四重檐翘脊结构,以纯榫卯结构建造的木楼。门楼装饰着189块镂空雕花的200扇门窗,内容多以戏文和民间传奇故事为题材。楼高四层、12根柱、24道梁代表着一年中的四季、12个月和24节气。门楼屋顶数只蝙蝠烘托着一枚古钱装饰,寓意“福在眼前”。门楼前左右两座神人牵龙塑像,叫做“天王送子”,表达着土家人普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
恩施土司城前放置着放大若干倍的中央王朝册封土司印。“容美宣慰司元帅府经历司印”原印为铜铸,直钮,正方形,印面长宽6.85厘米,厚1.9厘米,钮长6.4厘米,重1100克,九叠篆阳刻印文。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明朝礼部铸造。为土司田光宝和其子田胜贵司政之印。国家一级文物。
“唐崖长官司印”,原印铜质,直钮,正方形,印面7*7厘米,厚1.2厘米,钮长8厘米,重675克,九叠篆阳刻。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反清称周王,颁印于唐崖土司,扩充势力。该印出土于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国家一级文物。
恩施土司城门楼,也称朝门,四层重檐纯榫卯结构干栏式木楼。门前左右各立牵龙神,右侧墙上刻有“茅古斯”浮雕。城门楼巍峨壮观,土家韵味浓郁。土司城平日票价50元,“惠游湖北”期间预约免票。
《恩施土司城记》碑刻,全篇介绍土司城之寄往历史和再造胜境之美。
城门楼内侧匾额书写“墨卫楼”,屋顶“福报眼前”装饰清晰可见。门楼右侧是一组反映土家族先民开疆拓土的大型浮雕。
土家吊脚楼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依山旁水,绿树掩映。褐柱雕栏,灰瓦翘脊,屋脊和檐角以凤凰、仙鹤等装饰,寓意生活的红火和家人的长寿。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诠释着土家人生产生活的日常,楼上居住堆放粮食,楼下喂养牲畜、摆放农具和柴草。
依山傍水而建的土家干栏式吊脚楼和紫芝亭,代表性展示土家民居的特点和生活习俗。
土家各朝代疆域石碑,分别刻画了元、明、清汉土疆界。
土家“步伍掠阵”桩,取自《步伍掠阵》奇门阵法。土家兵民一体,常以此习武竞技,练得勇谋兼备。戚继光抗倭招募土家兵,屡建奇功,获“容美精兵,得甲诸部”赞誉。
峙立半山腰三层三进的廪君祠,是土家人崇拜先祖的场所,坐西朝东,气势巍峨。廪君原是长阳武洛钟离山巴姓人之子,名叫巴务相。钟离山赤黑二穴居住着巴、樊、覃、相、郑五姓,蛮荒之初,没有头领,五姓便商定以比武方式选出头人,经过“投剑石穴”和“土船游江”的比试,巴务相赢得比赛被推举为统领巴人的头领。胸怀大志的巴务相嫌钟离山地域狭小,便帅族人沿夷水而上,开疆拓土。西迁路上也就有了廪君(巴务相)和盐阳女神动人的凄美爱情故事。巴务相带领部族抵达夷城(今恩施),定居下来,放弃原始的渔猎生活方式开启了较为先进的农耕生活。巴务相心愿已了,便坐化升天,化身白虎,守护在盐阳宫前陪伴盐阳女神。巴人为感谢缅怀巴务相,世代将其尊奉为土家人的生命之神,建廪君祠立像祭拜。
盐阳女神,既是廪君射杀而后又化身白虎守护的情人,同时也因是土家人的盐神得到了土家人的爱戴。
三进廪君殿,供奉着廪君尊像。从“祖德长昭”的匾额即可看出廪君在土家人心目中的地位。
英勇善战,带领部族西迁开疆拓土的土家人先祖廪君像。
依山取势,逶逶绵延,全长2320米,宽1.2米的土司城城墙,山林掩映,鼓楼钟楼烽火台迭起,如微缩版的长城。农耕生活发展了生产,壮大了土司经济实力,但土司之间为争田夺地,扩充劳动力攻城掠寨的战事也经常不断,土司们便修筑城墙、垒寨戍守,城墙上广设的烽火台如长城上的一样狼烟示警,聚集兵丁守卫。鼓楼、钟楼则晨钟暮鼓,报晓一天的时辰,同时也用于土家族神和历代土司的祭祀,以及当有敌来犯时鸣钟擂鼓报警。
土司城宽1.2米的城墙上垛口箭孔密集,以当地岩石垒砌,外饰虎皮。
鼓楼,建在城墙高点,三层檐,装饰华丽,挑角装饰凤羽龙纹,顶尖莲花成塔。
九进堂,土家族干栏式吊脚楼仿古建筑群落,它将传统的土家吊脚楼、摆手堂、官言堂、书院、月台、戏楼融合为一体,亭台楼角、层檐飞爪,高低上下,错落有致,雄奇而巍峨。作为整个土司城的核心,虽说是工匠们根据传说,以容美土司田旻如建造的九进堂为蓝本复建(遗址在鹤峰县屏山),但依然以传统工艺把333根木柱、333个石柱础、330道门、90余扇数千片雕花木窗、成千上万根檩椽,集合出国内罕见的纯榫卯相接的木结构建筑,重塑了一座道地的土司皇城。
九进堂重建蓝本来源于容美土司城九进堂遗址,规模宏大,规制上采用了很多与“九”和“龙”的元素,虽然当时大有僭越之嫌,但天高皇帝远,加上土司高度自治,中央王朝对此也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并没有加以讨伐。
九进堂第一进分设龙、凤、虎三门,虎门居中,左为死门,右为生门,气派非凡,台阶中央雕有龙凤云龙石,门柱金龙盘绕,门前左右白虎护卫,两侧岩壁雕有虎背熊腰的四大武士,类似于汉家庙堂的四大天王。九进堂所有主要建筑,如第一进门楼、戏楼、什用殿、崇银堂、后堂等都建设在一条中轴线上。
第一进门右手岩壁雕刻勇猛凶悍的武士,据说是土家抗倭时的猛将。
大门左手岩壁武士一个衣着朴素,传说是土家先祖巴务相(廪君)手下部将,而身着盔甲的却是一名女性,传说是盐阳女神化身,但没有确切的解释。
一位苗族服饰的漂亮小姐姐在武士像前自拍,不知是不是少数民族。
二进是19米高的戏楼,三层飞檐高耸,雄伟气派,印证了当时土司生活的优裕和奢华。容美土司田舜年父子崇尚汉学文化,土司王府内不但建有戏班,还曾不远千里从北京迎请来戏剧名家到土司府中演戏,与顾彩一起移植演出了孔尚任的名剧《桃花扇》,自创《许田射猎传奇》剧本,客观上推动土司时期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土司鼓王,鼓为精神象征,是将天上雷鸣视作春天大地复苏,万物生长的动态之音,土家人认为鼓音能传递神力。
戏楼一侧设有义宫,供奉财神关公像。崇文尚武的土家,也把忠、义、勇、武的关公加以尊崇。
一进门楼后两边各有一个天井,分设两个石砌的丹池,一口是有水的水池,一口是无水的火池,象征着土家人对自然的崇拜。
第三进是议事厅,也叫“宫言堂”和看台,主要供土司以下的都爷、总爷、舍巴等土司官员商议钱粮征缴、军事防务接待外来使臣的议事管理场所,另一个用途就是供土司王室和官员看戏之用。
第四进是摆手堂,也叫“什用殿”,土家特有的祭祀性建筑,堂前砖地镶嵌八卦图形。
摆手堂高25米,五层结构,上三层为圆顶亭盖,下两层是四壁见方的厅堂,上圆下方体现着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人都会到摆手堂唱跳摆手舞,以此祭奠祖先和祈求庇佑。
摆手堂看议事厅,“螃蟹”状的黑影是摆手堂盘龙柱的龙爪。
第五进院。设有三道门楼,与前面祠堂相通,三门虽无生死之别,但有尊卑之别,身份高贵者走中门,卑微者从旁门进出。
第六进是土司王府的仓廪之地崇银堂,左边是粮食仓库,叫“常喜库”。取名“常喜”,就是说经常粮满囤、谷满仓,是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右边是青砖砌封的“储备库”,从厚重结实的砖墙可以看出,里面自然秘藏金银珠宝和钱财,是土司王府的银行,银钱储备多少,反映了土司经济实力的强弱。
崇银堂栏下雕刻有“五谷节”、“日虫射”、“敬秧神母”、“牛王节”、“土地节”等土家民俗节日的浮雕。
崇银堂堂内宽大,二层结构,堂内建有两个水池,也具有“风调雨顺”的寓意。
第七进双层亭楼,是土家子女的住所,左边“积墨轩”是公子书房,右边“芹香阁”是小姐秀楼。土司称未成年公子叫“官儿”,未出客女儿叫“官姐”。
第八进是内宫中堂“宾悦楼”,主要是接待、宴请朝廷使臣及友邻土司宾客场所,是土司最高规格接待。第九进是后堂,土家叫“惹巴楼”,意思是很美的地方,是土司的寝宫和家庙,属王府内最高贵圣洁之地,共有四层。第一层“淑芳阁”,土司王妃居室;第二层“宁沁殿”,土司看书、写字、抚琴赋诗、颐养心田之地;第三层“泰安殿”,土司王与正室夫人起居室;第四层“祖宗堂”,九进堂最高点,土司家庙,供奉土家族神和历代先祖神位之地。
第九进惹巴楼第四层祖宗堂,可俯瞰九进堂,后面有通道直通城墙之上。
仿古的风雨桥,桥头耸立桥亭,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建筑形式上融汇了汉族元素。两亭连接的桥廊设置了栏杆和长坐板,供商旅行人歇脚纳凉,遮蔽风雨。没有了匆忙的商旅和肩挑背驮的农人,风雨桥如今成为游客休闲小憩的好地方。
恩施地区的风雨桥过去多分布宣恩、来凤、咸丰三县,现在几乎被石拱桥、水泥桥取代。土司城中风雨桥也算是恩施独特的风景。
恩施土司城
夜游土家女儿城
恩施,安排好住宿地,驱车前往距市区4公里,建在七里坪的恩施女儿城。
恩施民族路的酒店一条街(实际由三四条街巷组成),上百家宾馆、酒店云集在此,多为经济型酒店,选择十分方便。
“世间男子不二心,天下女儿第一城”,作为全国第八个人造古镇,2013年10月19日开城的恩施女儿城,集聚了全国土家族文化,精心打造出土家风格的建筑群落,体现着土家族的民风民俗,并成为武陵地区城市娱乐消费中心和旅游集散地。华灯初上,女儿城已是灯火阑珊,光影绚烂。最楚非遗文化街、女儿街、民俗文化馆、小吃街、水上乐园早已人头攒动,街上熙熙攘攘。尤其是毕兹卡大街的土家摆手舞表演和舍巴街的传统舞狮,吸引了无数恩施市民和来自八方各省的游客,把街巷堵得水泄不通。安静的民俗文化馆内,还原了传统土家堂屋、婚房布置和生产生活用品,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把纳鞋、织锦等土家传统服饰一针一线展示给游客。夜已深,恩施特有的小曲小调还在街巷中回荡,而小吃街上四散的美食香气,开始挑逗馋嘴游客的味蕾。
走进女儿城,土家风格建筑群沿街鳞次栉比,露天电影院即可放映电影,亭台上也可上演土家民乐表演。安坐竹椅,品一杯甘醇香茶,聆听入耳的都是恩施的小曲小调。
女儿城已经十分商业化,打造的目的就是繁荣恩施的旅游和经济,宣传土家文化。置身女儿城,并没有被繁杂的商业所困扰,相反却很容易融入土家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中。
最楚非遗文化街,街心、街旁充斥着土家民俗文化的元素和商品,汇聚着鄂、湘、黔、渝等地前店后厂的土家作坊。
傩,又称跳傩、傩舞、傩戏,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祭祀活动。恩施地区是我国目前保存傩文化最丰富、最完整地区,傩文化已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傩塔,高10米,底座3.6米见方,分三层,上面刻有各色大小傩面和灵符,表现了巫傩文化和借灵符号召鬼神遵从天神之意,令天下万般疾苦得以解除的民族文化。
“摔碗酒”源于土家族,在古代是土家儿女上战场前的壮行酒。传说,土家曾有两个族长之间有了恩怨,为了部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共饮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饮过之后,摔碗盟誓,以泯前仇,也显示了土家人的肚量和豪气。
采耳,多见于蜀地,在恩施也很普及。我国民间有三大快活似神仙之说:洗澡、捏脚、掏耳朵,掏耳朵雅称采耳,为民俗七十二行中一朵奇葩。
茶肆一隅,两人一站一坐,如点穴般凝贮。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禅轻缓有道,凡亲历着顿觉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间凡事,恍如空灵,真小舒服也。
“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具有代表性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土家山寨中青年男女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目的的节日盛会。“女儿会”一般选在农历七月初七至十二的吉日,青年男女会以买卖山货特产砍价方式择选自己的意中人。所以“女儿会”又被称“土家情人节”、东方情人节。
土家人喜欢用银饰装扮自己,银饰越多意味着生活越富越美。土家银饰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有镶嵌、錾花、镂空、花丝、、点珠、锻造等多种金工技法,能制作出具有时代风貌,款式各异、令人叹为观止的银饰。过去土家族银饰制品加工十分繁盛,加工技法世代相传,并形成专门的世家,专为土官妻女打制手镯、耳环、项圈、胸排、发箍和银簪。
牛羊下水和肉在老汤中煮熟煮香,浇在嫩滑的米粉中,一碗鲜香的牛羊杂粉,加上免费提供的泡制小菜,足以安慰饥肠辘辘的肚腹。
吊脚楼舞台以最民族的吊脚楼民居形式展示土家民俗文化,上演土家人婚嫁特有的“哭嫁”风俗。
女儿城土家民族博物馆相对安静,里面展示着土家民间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实物。
土家传统民居堂屋摆设。正位是祖先的龛座,堂屋中间是一家人日常围坐的火坑。
西兰卡普是武陵山区土家族一种织锦,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叫做“打花”,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意思是土花铺盖。宋代称“溪布”、“溪洞面”,《大明一统志》中称为“斑布”。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
西兰卡普以丝、棉、麻为原料,以红、蓝、黑作为织锦经线颜色,纬线则由根据个人喜好和创作而定,在木制腰机上,眼看手背,手织正面,通经断纬,挑织而成。
土家“花铺盖”色彩艳丽,整齐素雅,结构上多以菱形、斜线条为主体,讲究几何对称,反复连续,成品可做香袋、服饰、披甲、背袋、被面等。土家人在重要节日跳唱摆手舞时,无论是神龛,还是舞者身上都会披挂精美的“西兰卡普”,以祭先祖。
土家也拥有比较发达的医药文化,青山绿水间遍布各种草药,与汉族中医一样,草药采摘后会通过干燥、烘焙、粉碎,熬制等多种方式制成方药。
五颜六色水果捞一份15元,随便选取,只要碗能盛下。
小吃街汇集了恩施州八县和国内外的特色美食,恩施油香、土家包谷粑粑、恩施豆皮、建始大饼、炕洋芋、蒸儿糕等颇受游客青睐。
女儿城不仅仅是传统的民俗民风展示,时尚现代的酒吧文化也不可或缺,流行的歌曲,网红的旋律,伴着游客将过剩的精力倾注在灯红酒绿的酒吧里。
本篇恩施旅记分享到此,下一篇介绍湘西凤凰古城和贵州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谢谢关注支持!
土家女儿城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