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个地球上发生太多不平凡的故事。谱写了太多的悲伤,太多难过,太多的眼泪和辛酸。2020年实鼠不易,愿2021年能牛转乾坤!在弃旧迎新的牛年开年完成此篇“救赎之旅”的终结篇意义非凡。祈祷人类安康,愿世界和平!
(备注:此游记初稿完成于2021年1月初,由于本人的个人原因耽搁了,一直没有上传发表。本人保持了当初写作原汁原味,如有不妥敬请大家谅解!)
上篇我们在亚美尼亚Bulghourji餐厅午餐后,继续沿着老城的街道,穿过市场,前往基督教徒区,参观圣墓教堂和重走苦路14站。(按上图箭头)
狭窄拥挤的街道两旁排满了充满异域风情的市场,这是一个文化与生活相交相融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群穿梭其中。
在这里,你可以买到头巾、陶瓷盘等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多样的色调吸引着游客的眼球。
导游讲:店铺里售卖商品的价格各异,个别心思活络的店主还会根据不同的面孔,开出不一样的价格,所以中国式的砍价,在这里也是必备的技能。
今天我们要跟随圣经的描述,走过当年耶稣所步行的苦路14站。这是基督教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耶稣背负着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刑场,其间经历了14件事,因而苦路也就有了14站。
18世纪,人们把耶稣在这段路上的苦难历程编号,在事发地点用刻有罗马数字的铜牌标明,以示后人。对于基督徒来说,这是最虔诚的朝圣之路。苦路的起点位于阿拉伯区内,距离狮门和金门都不太远。苦路的前九站都位于阿拉伯区内,苦路的后五站都在圣墓教堂里。
圣墓教堂:天下信徒跪拜的圣殿
我们最先到达的是苦路的最后一站——圣墓教堂,东正教称之为“复活教堂”。这个教堂并不大,对于基督徒来说却意义非凡,因为这里就是耶稣基督为救赎世人遇难、安葬和复活的地方,这也是苦路的终点。
由于初代教会不愿敬拜罗马诸神,因而一直处于非法状态,直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归信基督,准许教会合法化后。于公元4世纪时,君士坦丁大帝派其母亲海伦娜前往巴勒斯坦查访圣迹。据称,海伦娜除发现耶稣受难的十字架外,还将此地确认为耶稣受难地,并且后来在此修建圣墓大教堂。
不过此建筑在公元11世纪遭到了法蒂玛后裔的破坏,最终在拜占庭人手中彻底摧毁。当年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就是将“圣墓教堂被伊斯兰国王摧毁”作为借口派军。现存的圣墓大教堂实为1808年左右修复重建的样式。
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背景为圣墓教堂。 从十字军东征时期到19世纪,圣墓教堂的管理权都掌握在希腊东正教会、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三大教会手中。
在19世纪期间,又有三个教会加入了管理圣墓教堂的行列,即科普特东正教会、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会和叙利亚东正教会。众教会因相互制衡才得以和平共存。不难想象,这些中世纪的教堂守护者之间时而会有意见上的分歧,有时甚至会诉诸暴力,就像今天一样。
导游给我们讲,当年数个教派争吵得厉害,最后只好将大门的钥匙交由一家阿拉伯人来掌握,每天由这家人来打开教堂大门。谁知这家人一干就是几百年!
苦路第十站,“耶稣被剥去外衣”。发生在位于圣墓教堂外的这个圆顶小礼拜堂——法兰克小教堂。
从法兰克小教堂的台阶上去就是当年的“各各答Golgotha”小山,即苦路的终点。为了方便朝圣者上山进入教堂,教堂内外都修了楼梯。如今可能出于安全原因,那扇铁门并未开通,有信徒就在坐在台阶上祷告。
每天都有大批的基督徒和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膜拜与凭吊。(我们去的时候,圣墓教堂内部已经禁止相机拍照,下面文中只好用了质量欠佳的手机照片,望诸位谅解!)
一进教堂正面整个墙上是耶稣受难整个过程的壁画故事。壁画和大门之间正前方地面正中有一块被装裱起来石板,这就是著名的“涂油礼之石”。这也是苦路第十三站。
苦路第十三站,“耶稣从十字架上被取下来”。圣经记载,有一个叫约瑟的人是耶稣的门徒。他去见彼拉多,就是判耶稣死刑的人,请求彼拉多把耶稣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彼拉多同意了。约瑟把耶稣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后,就放到了膏抹石上进行身体处理。这块石头上浸满沉香、药膏以及圣母玛利亚的泪水。众多朝圣者跪在这里,亲吻石板,感受最真切的主的气息,在这里痛哭得不能自已。
因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长年跪倒在这块石板前,不住地抚摸、用嘴亲吻着,久而久之,这块石板看上去变得格外光滑。而且信徒们还会带着自己的一些物品,放在石板上,宛如开光一样,沾染耶稣的灵气。再将“沾了圣物的东西”带回家去供奉。
圣墓教堂里空间和造型相当复杂,皆因它包含了不同年代不同人所建造的长方形教堂、殉教教堂和内有耶稣墓的复活教堂,还有地下的一个怀念最初的建造者海伦娜的圣海莱娜教堂。
古罗马的建筑样式、拜占庭建筑风格都在此有所体现。不同的空间里,甚至砖石的新旧程度有很大差异。大量的壁画和装饰画也说明了这座教堂曾经所经历的辉煌时代。
圣墓教堂曾两次被毁, 位于教堂中心的圆形屋顶正在修缮,很遗憾我们看不到教堂全貌。借网图感觉一下教堂的宏伟华丽。
圣墓大教堂圆形大厅中央的“圣墓小堂”,也称为复活大厅,是教堂中最显赫的部份。归三教共有,其中央是海伦娜发现的安葬耶稣的洞穴遗址,修建教堂时铲除了洞穴周围的岩石,造了一座小房子,就是耶稣的坟墓,其实是个空坟,因为耶稣死后三天他就复活了!
世界各地赶来朝拜的人可不少,虔诚的信徒绕着小房子排队等待。因为排队时间太长,我们只好放弃没有进去。
苦路的第十四站,“耶稣被安放在坟墓里”。这最后一站,是耶稣的陵墓——“圣墓”。据说圣墓是一个石洞,不足2米宽。
穿过被遮挡的教堂顶端,阳光如天光下泻照进庄严的教堂。
这是网上找到的,位于教堂中心的正在修缮的圆形屋顶全貌,高大的拱券是由十字军于公元1149年建造的。
这里是圣海伦娜小堂,是12世纪亚美尼亚教会为圣海伦娜所建。
圣墓教堂右转上楼,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各各他山,楼梯非常的陡峭。
苦路第十一站,“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罗马天主教小教堂的祭坛。耶稣就在这里被钉上了十字架。墙上描绘的基督受难像。圣经记载耶稣说:“他们扎我的手和我的脚,连我的骨头他们都数了!”
祭坛内全部是壁画,描绘着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白色身体和穿着黑衣的马利亚。
苦路第十二站,“耶稣死在十字架上”。这里是在与罗马天主教小教堂相邻的希腊东正教会小教堂的祭坛。圣经记载,耶稣死在十字架前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意思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
祭坛上方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模型,模型后方墙壁上有个耶稣像,像前的祭坛下有一个大理石的圆孔,据说是当初竖十字架的孔。
祭坛下的岩石上做了记号的地方,据说是被处刑的耶稣的十字架放置的地方,耶稣就是在这里断了气。
祭台似乎比一般的桌子高度要矮,洞口的位置非常靠里,唯有双膝跪地,才能容身在祭台下。无数虔诚的教徒排着长队跪拜抚摸这个祭坛下的石坑。
小小的蜡烛,代表着基督徒们对基督耶稣的永恒的怀念。
我们在教堂的二楼俯瞰楼下虔诚的信徒们。此时我想上帝是爱他们的,上帝应该会保佑他们的!
走出圣墓大教堂的约3米高的厚重木制大门,沉浸在基督教幽暗的历史长河。跨过它,进入的就是基督教徒们内心最神圣的一条漫长苦难的小路。
为了活跃下沉重气氛,让朋友们看得不枯燥,给朋友们讲个趣事:看到二楼窗户下那个梯子吗?那可是“一个不能搬动的梯子”!!据说在近几百年的时间里,这把梯子其实还是被移动过几次,但结果都神奇的被搬回原地。想不想知道原因?慢慢听我道来:在1981年若望保禄二世遇刺案后仅仅一个月,有人试图搬走梯子,但很快就被以色列警察阻止。在1997年,梯子一度失踪,几周后被送还。这起事件被认为是一场恶作剧,但仍险些引发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和希腊正教会的进一步冲突。
以色列导游在表情夸张讲述着这梯子的故事:由于基督教内部分支纷争不断,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者奥斯曼三世在1757年颁布皇家公文,命令耶路撒冷的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徒,都必须“维持现状”,以当时争端发生时的范围为永久范围,将教堂内每一钉子、烛台、石头都登记在案,分归各个教派所有。比较戏剧性的是,颁布维持现状那天,刚好希腊正教教会的梯子放在属于亚美尼亚教派的窗户外,就是教堂主入口上方右侧二层窗户旁的那把梯子,而且这把梯子本身也并非基督教的圣物,但为了要维持现状,就只能把梯子永久留在那里。
至于希腊正教教会的梯子放在属于亚美尼亚教派的窗户外是不是属实,而且其用途已经不可考究。有一种说法是,窗外的平台则作为亚美尼亚教徒的阳台使用,通过梯子到达阳台,这是他们不出正门获取新鲜空气和阳光的唯一途径,在阳台上还能和朋友喝咖啡,还曾有一段时间在阳台种植蔬菜;有一种说法是,梯子是用于给被锁于教堂内的亚美尼亚修士递送食物而放置的。依据维持现状的规定,没有所有教派的一致同意,六大基督教派的任何一派牧师或神职人员不可移动、更改、重置圣墓教堂内没有明确归属权的任何物件,也包括这把梯子,这便导致了无人有权移动这把梯子,形成了这个历史僵局。
走出圣墓教堂,边看到附近有一个宣礼塔,它属于奥马尔清真寺。据介绍,在638年,哈里发奥马尔前往耶路撒冷接受拜占庭投降,他拒绝了在圣墓教堂内祈祷,而是在教堂外的外院祈祷,那里被认为是大卫王祈祷的地方。这样就避免成为先例,从而保护了这个基督教的圣地。12世纪,为了纪念这次事件修建了奥马尔清真寺。
从教堂出来,路过了奥马尔清真寺的入口。导游说这是一座非常漂亮的清真寺。可惜我们只能从门外看看,因为这里只允许穆斯林进入。
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离开了圣墓教堂,街道尽头高耸的是奥马尔清真寺观礼塔。
苦路:循着耶稣基督的足迹
苦路第九站位于圣墓教堂东北的院墙外。现在这里是科普特教会的圣海伦科普特教堂,科普特教会是古老的埃及基督教会。据说这里的主持是一位黑人。
苦路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耶稣走到这个放置十字架的位置时第三次跌倒。因为十字架不能带进圣墓教堂,耶稣淡淡说:“我的神啊!我愿意按照您的旨意去做!”
远处圣墓教堂半圆形后殿上的十字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导游讲,耶稣走到这里时,遇见了一位耶路撒冷少妇,这个女人因为耶稣的遭遇而哭泣,耶稣对她说:“耶路撒冷的女人,不要为我哭泣,应该为自己和女儿哭泣,如果把悲伤寄托在枯萎的树上,那枝繁叶茂的树该怎么办呢?”
墙壁上除刻有罗马数字8的铜牌标明外,还刻有一个拉丁十字架。拉丁十字架下方的NIKA是希腊语“胜利”的意思(胜利女神尼凯),在此意寓耶稣最终的胜利。上面的IC XC是希腊语“耶稣基督”的缩写,这种写法在以希腊语为主的东罗马帝国内很常见。
苦路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这里是一座圣方济会礼拜堂,礼拜堂内有一个罗马柱上,记录着耶稣从老城城门走出时第二次跌倒的过程。传说,当年耶稣的处决判文就贴在这里,所以,基督徒们也把这个礼拜堂的大门叫“审判大门”,就是照片那个男人身后的大门。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伊斯兰教区,苦路的前九站都位于阿拉伯区内。
这里于公元546年到563年圣达米亚人修建了修道院,1953年的时候进行了最后一次维修。传说,耶稣走到这个地方时,一位圣达米亚人用自己的衣服给耶稣擦了汗,而这件衣服最后竟然成了很像耶稣脸的装束,好像是在说,耶稣的脸永远光照着人们。
街巷里不断能够看到一队又一队虔诚的教徒们,扛着十字架重走苦路,亲身体会耶稣当年为拯救世人背负的苦。
苦路第五站,“古利奈人西门被强逼背上十字架”。这座古利奈人西门教堂现在是圣方济会的一个祈祷室。传说,耶稣背着十字架走到这里时实在走不动了,押解耶稣的士兵就在路边随便抓了一个人帮助耶稣背十字架,这个人就是西门。关于这一段,《马太福音》27:32有写。
教堂小门上的拉丁文可以看出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的意思,古利奈是北非(利比亚)的一个城市,而西门后来也追随了耶稣,据说可能是第一个黑人基督徒。马可福音15:21记载他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
教堂外墙上有个手印,被认为是耶稣曾经用手扶过的地方。数百年来不知被多少人抚摸过。
路边的商店都没有时间看,稍微慢点就掉队了。真想好好转转这座老城,可惜时间不够只能走马观花。
街道前方是一座清真寺的宣礼塔。继续往下走就是苦路第三和第四站,这两站基本是在一起的。
苦路第四站,“耶稣遇见母亲”。这是一座亚美尼亚天主教礼拜堂,亚美尼亚天主教是全世界第一个接受耶稣基督的教派,这座教堂也是全球亚美尼亚天主教的圣地。
教堂拱门上的浅浮雕是19世纪波兰艺术家制作的,大院门楣上是耶稣与母亲相见的浮雕,旁边就是第四站的标记。
传说,圣母玛利亚当时站在路边就想见儿子一面,这座教堂的祈祷室被称作圣母的痉挛(Our Lady of the Spasm),喻意圣母在这里遇到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即将赴死的儿子,她内心的痛苦。
紧邻第四站的是苦路第三站,“耶稣第一次在十字架下跌倒”。大门的门楣上雕刻着耶稣在十字架下跌倒的浮雕,还有第三站的标记。这是一座亚美尼亚天主教堂,19世纪波兰的亚美尼亚天主教会所建。属于东仪天主教会下的亚美尼亚礼天主教会,是承认罗马教廷但又保留东正教礼仪的东正教分支。唉,亲们是不是也觉得耶路撒冷的众多教派实在是太复杂了,写得我都有点晕。
教堂内的正面是耶稣摔倒的雕塑,后面一排天使在为耶稣祈祷。
这座礼拜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被改建成了洗澡堂。这是不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啊?
进入了可能引发动乱之地,政府专门设立了武装警察岗哨。导游介绍我们脚下是罗马时期的大块地砖。
这扇门很特殊,导游介绍说:这是苦路36号,是亚美尼亚收容所。亚美尼亚是个有四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王国,罗马时期(公元前一世纪)就有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活动,拜占庭时期是帝国主要民族之一。7世纪倭马亚穆斯林控制耶路撒冷时期,亚美尼亚教会就任命了耶路撒冷主教。12世纪开始在耶路撒冷修建亚美尼亚教堂,所以耶路撒冷老城的四个区中就有一个亚美尼亚区。
我们继续沿着街道走。远处横跨街道的拱门,据说是苦路第二站荆冕堂的一部分。荆冕堂现在与锡安姐妹修道院在一起。不过这个拱门也是哈德良时期修的,据说是和第二站的两座教堂一样都是搞错了地方而将错就错了。
我们所经过的古老街上都有“Via Dolorosa(苦路)”的标牌,还有街巷的名称。使用希伯来文、阿拉伯文和英文。
在耶稣背起十字架的地方,后人建起了两座教堂。鞭笞教堂和定罪教堂。
这是其中之一的“鞭挞教堂”。当时彼拉多将戴荆棘冠冕的耶稣交给犹太人示众。现在这里是锡安修女院的一部分。
教堂门上的雕刻代表荆棘,表示为羞辱耶稣而给他戴上的荆棘王冠。
教堂内有三块花窗玻璃,分别讲述了在此教堂发生的故事:彼拉多洗手、鞭打耶稣和释放巴拉巴。本图展示的是彼拉多洗手:彼拉多是罗马总督,开始他本无意处死耶稣,但犹太人以向罗马皇帝告状为要挟,所以只好判处耶稣钉十字架了。彼拉多开始还劝说众人,但他见说也无济于事,反要生乱,就拿水在众人面前洗手,说:“流这义人的血,罪不在我,你们承当吧!”按照惯例总督可以赦免一个罪犯,彼拉多让犹太人选择是耶稣还是强奸犯巴拉巴,没想到人们竟然选择释放强奸犯巴拉巴。可见当时犹太教祭司等人对耶稣的恨意之大,超过了对强奸犯的恨意。
当犹太众人选择释放巴拉巴而不是耶稣后,彼拉多也没办法了(之前彼拉多的夫人为耶稣求情也无果),他洗了手后,就把耶稣交给人钉十字架。当时的罗马法律,犹太人无权判处人死刑,必须要由罗马地方执政官才可以。而钉十字架一直是罗马人处死非罗马公民的刑法。
鞭笞教堂的对面是定罪教堂。即给耶稣定罪和背负十字架的地方。
耶稣被人脱去衣服,戏弄地披上象征王权的紫袍(罗马皇帝专用的颜色),戴上用荆棘编的“王冠”,并有人跪在耶稣面前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向他脸上吐唾沫,用芦苇抽打他。
戏弄一番后,弄来十字架,让耶稣自己扛着去各各他(又叫骷髅地,钉十字架的刑场)。
《约翰福音》19:13,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的话叫厄巴大,就在那里坐堂。GABBATHA就是厄巴大,即审判耶稣的地方。
导游在讲解:20世纪初,方济会在这里修建这两座教堂时是因为发现这里有大型的罗马石板,被当做福音书中的“铺华石处”彼拉多的住所或办公地。但近代的考古发现以及根据古代犹太人的记录,这些铺石是哈德良时代修建的(比耶稣晚了一百多年),而铺石下方原来是个水池,彼拉多不可能在水池上审判耶稣,所以应该能确定耶稣不是在这里被审判并背上十字架了,但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在两个教堂的对面,我们找到了“苦路”第一站的标识。苦路第一站,“不公正的判决”。当耶稣为真理作证时,得到的不是真理的彰显,却是犹太教长老的诬告。当他想以法律取回公道时,却得到彼拉多不义的判决。四部福音书有记载,耶稣被押到一个“铺华石处”(见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本丢.彼拉多)。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一个铺着大石路面的街道或者小空场上。
人们将苦路的起点,设在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官邸遗址处。不过目前这里是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一个学校,谢绝参观。
【特别注释】“拜苦路”是天主教的一种模仿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过程重现的宗教活动。但是据考证现在在耶路撒冷走的苦路,根本不是真正当年耶稣走的苦路。
相传最早在拜占庭时期,当时的信徒会在每个(圣星期四;耶稣升天节)走苦路,当时的路线是:(1)从橄榄山的山顶开始,(2)一直走下山到客西马尼园(也叫蒙难地,即现在万国教堂旁边的花园),(3)然后从狮门进入老城区,(4)最后到圣墓教堂。
后来从8世纪开始,教徒们又改变路线了,从(1)客西马尼园(也就是现在万国教堂旁边的花园)开始走,(2)沿着西山走,(3)走到该亚法之家(该亚法是主审耶稣的大祭师,现在在锡安山上面的圣彼得鸡鸣教堂),(4)然后进入圣索菲亚大教堂,(5)最后进入圣墓教堂。
在中世纪时期,罗马天主教分裂。一部分控制了东山,另一部分控制了西山。两边都互相说对方走的路线不正规……
到了14世纪的时候,天主教会设计了一条比较公平的路线。这条路线,部分涵盖了现在老城区走的路线,不过当时比较奇特的是,他们把圣墓教堂,作为了苦路的第一站…… 后来欧洲的朝圣者们来了,根据四福音,还是把圣墓教堂作为了最后一站。
当然,上面那些路线都是不同时期,朝拜者们设计的苦路路线。历史学家们都认为,耶稣受难的时候,真正的苦路,起点应该在老城区的外面,就是罗马总督彼拉多的官邸,那里有个台阶一样的东西(这个《耶稣受难记》里面有比较详细的画面)……
现在的苦路的起点位于阿拉伯区内,尊贵禁地附近,距离狮门和金门都不太远。苦路的前九站都位于阿拉伯区内。
但是真的要想在耶路撒冷重走耶稣当年走的路线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走的苦路,其实根本不是原来耶稣的苦路,也不是原先朝觐者的苦路。
走出街巷,离开了苦路。内心久久不能安静下来。有基督徒告诉我:耶稣战胜世界一切的苦难,不单单为了给我们洗罪。同时告诉我们不要软弱,我们所发生的任何苦难再大也不会大过他所受的,用神眼分开红海只是魔术,但在贫穷苦难时还能心存感恩敬畏的信德,才是奇迹!这使我不禁想起泰戈尔曾经说过的话:“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