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浒传》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梁山闻名于世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正因如此,一部《水浒传》使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梁山闻名于世;源远流长的“替天行道、行侠仗义”的文化更赋予了他独特的魅力。
梁山,原名良山,由四主峰七支脉组成
作为土生土长的孔孟之乡人,最值得炫耀的:莫过于“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了。这里提到的“西武”, 指的就是梁山。梁山,原名良山,由四主峰七支脉组成,最高处海拔一百九十七点七米。主峰为虎头峰,四面均为绝壁,山势险峻,当年周围环水,确实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地方。汉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汉景帝次子梁王刘武到良山围猎,不幸染病,死后葬于山上,良山遂改名为梁山。东汉时,汉和帝在位的元兴年间(公元前一○五年),黄河溃决,梁山以南被淹达数十年之久,这时梁山附近开始有水。到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九四四年)六月,黄河再次大决口,梁山周围一片汪洋。以后,黄河屡次决口,使梁山四周的水久久不退,形成大泽,也就有了“水泊梁山”的称谓。
这座赫赫有名的梁山其实并不怎么雄伟
在寨前广场放眼望去,才发觉这座赫赫有名的梁山其实并不怎么雄伟,地形结构也不算复杂,给人的感觉是几个相连的并不太高的山丘而已。虽如此,但有了施耐庵的生花妙笔,随着《水浒》的广泛传播,以及梁山好汉行侠仗义的民间传说的历久积淀,梁山想不被人知恐怕也难。
这忠义堂原名为聚义厅
偶也曾粗读《水浒》,知道原来这忠义堂原名为聚义厅来着,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身亡后,黑三郎老宋谋得头领之位,他从招安角度考虑问题,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偶自己感觉:聚义厅,有聚集天下义士共谋大业的意思,他改成忠义堂就成了想封官加爵了;这也导致了山上众弟兄态度的大转变,行者武松一句话道出了心声:凉了弟兄们的心啊!
忠义堂前的杏黄大旗迎风在飘。
登山石碣亭北的高台放眼东望:艳阳高照,忠义堂前的杏黄大旗迎风在飘。恍惚之中,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古战场上的铁马嘶鸣,鼓角震天。电视画面中的梁山好汉们纳头便拜、大碗喝酒的场景又依稀浮现在眼前!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