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小徐同学的暑假已过半,不管怎样我也得抽出点时间陪她出去玩玩。回归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也是让孩子成长的一种好方式。两年前曾去过一次沂山,但当时因时间问题只匆匆游览过几个景点,这次决定再登沂山,充分领略一番"鲁中仙山"的风采!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这首蜚声海内外的《 沂蒙山小调》已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认识沂蒙山,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光知道沂蒙山是我国的革命老区,一直以为沂蒙山就是一座山名。后来百度才知道,沂蒙山是泰沂山脉的两个支系,指的是以蒙山、沂山为地质坐标的地理区域。哎!没有文化真可怕! 沂山古称"海岳",有"东泰山"之称,居中国五大镇山之首。素享"泰山为五岳之尊,沂山为五镇之首"的盛名。主峰玉皇顶海拔1032米,被誉为"鲁中仙山"。
天气预报中说今天有雷阵雨,但出发时天气还是好得很!
到达沂山,小雨已经淅淅沥沥下的下个不停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美丽的心情!
如果今天的雨就这样一直下,两把伞还真不够用,大杨决定再买把伞!
坐游览车进山,车程半个多小时,沿途的美景随处都是!
一阵欢呼声传来,原来是一只小黑松鼠,在枝头跳来跳去,你发现它了吗?
去往歪头崮景点的候车地点。车上和司机交流,这样的天气歪头崮什么都看不到吧,司机点头默认。
可几分钟到达歪头崮停车场后,天竟变得晴朗起来,太阳也出来了,就是这么的神奇!
远处的歪头崮已经可以清晰地进入眼帘。歪头崮位于玉皇顶西北,它与狮子崮、回头崮三足鼎立,峥嵘秀出、气势巍峨。四面峭壁若劈,三面下临深谷,唯西南悬崖间有一石径可攀,因主峰向一侧略倾斜而得名。
天台亭,它的来历,与东汉永元年间的一个遇仙的传说有关。据说当时山顶的怪石上曾有一处石刻,题有:“天台荒径辞客归,东镇云路迎仙来”的字样,是在去天台山采药遇仙的刘晨、阮肇来游沂山时所留。上面的天台亭是顺帝永和年间的人们为纪念仙人来沂山所修建。
远处的狮子崮。狮子崮,原名扁崮或青崖,因为从一侧望去颇像一头俯卧的雄狮而得名。山通体裸露,群翠环绕,惟妙惟肖,鬼斧神工,被誉为天下第一雄狮。
八戒石景点,我瞅了半天,也没看出八戒的模样。木板上介绍说是酷似猪八戒腆腹酣睡,人称“八戒石”,你看出来了吗?
回到家,从百度上又查了查八戒石,原来是这样!我真是醉了,木板上你能说的再具体点吗?
鹅耳枥它的叶子像榆叶儿似的,所以这些年一直有人把这种树当做盆景来玩,称为山榆。鹅耳枥本是乔木,能高达5米。可是长在歪头崮山坡上的岩石间,可以说是最为贫瘠恶劣的生存环境了,所以只能长成这种榔头状的大疙瘩。
风动石,悬崖边上的这块巨石,重约三吨多,看上去似乎只有三分之一搁在崖上,三分之二探出崖外,面临万丈深渊,风吹能动,却掉不下去,让人一见之下,不免胆战心惊,真可谓:“英雄曰奇观,懦夫丢七魄”。
碧霞祠,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沂山行宫,始建于北宋景佑年间,清末战乱期间倒塌,在1994年于原址重修,在民间俗称为泰山老母庙。
从歪头崮返回玉皇阁,本来是想趁着天晴坐滑道下山,可就晚了十几分钟,登上玉皇阁时小雨又不断了!
雨中的山格外的静谧!撑着伞,听着雨点落下来的滴答声,这种说不出的感觉也只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才能感受的到。
每人60元,大人小孩一个价,真不便宜!不过真是刺激啊,全程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东镇庙!下山后的最后一个景点。建于宋朝初年,每当帝王将相封祭沂山,总要立碑碣以纪之;又有名人墨客,也往往题诗镌碑以记之。留下大量碑碣,遍布庙院内外,丛矗如林。
庙内古树,自唐尧至清初,今存者只有唐槐、宋柏、元银杏等四株。
唐槐,树周一丈二尺,原为三株,现仅存一株,相传为唐中宗工部尚书尹思贞所植,此树在50年代曾枯萎,近年又重焕生机。
东安王殿。里面供奉的是东镇沂山之神东安王。门口一道长介绍,塑像为九五之尊,高9.5米,近距离一看真的好大!
庙前的华表柱,耸立在天地之间!顶上的蹲兽,时刻守望着帝君的归来!
游玩结束,到达出口处时,天色也渐渐暗了下来,远处山顶的云雾像阵阵炊烟,这个点也的确饿了!
已经下午六点多了,来到临朐,不管怎样也要喝上一碗羊肉汤,因为临朐的羊肉汤是很有名的,味道真的很不错!饭后回家还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本次的游记也伴随这盆羊汤到此为止吧!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