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位于云南省中部,北接省会昆明市,西南连普洱市,东南邻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靠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的地级市里离昆明最近的城市,两地相距不到100公里,昆玉高速也是云南省第一条通车的高速公路了。
1916年,“玉溪”因横贯玉溪市区的珠江源头之一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沿用至今。初置玉溪县,1983年升为县级市,1997年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市改为红塔区。
一天闲极无聊,突发奇想去玉溪逛了逛红塔区的一些文物,让我来和大家款款哇家玉溪的那些旧事。
款到红塔区,肯定先款红塔,毕竟红塔山可是赫赫有名呢,红塔也是玉溪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红塔位于红塔区东南2千米红塔山上。经塔原为白塔,始建于元代,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建。
塔身用青石支砌,内填土,为密檐式结构,八方七级实心塔。塔高35米,阁楼式的逐级往上收缩,西面五、六、七级各有一佛龛,每龛内置有铜佛像1尊。
1958年塔顶置一五角红星,以紫土涂红塔身,并将宝鼎、铜佛拆除。从此,白塔改为红塔,山亦称红塔山。1958年也是玉溪卷烟厂第一包红塔山上市的日期。
1986年6月玉溪卷烟厂拆除红塔上的五角星,又用红油漆涂刷塔身。
这是红塔旁边的一个文化馆,很新,我没进去看,主要我车停路边,有点怕怕。
如果是步行上山的话,可以选择这块大草坪两边的人行道,看这坡度也不大。
逛完红塔就去玉溪小庙街,红塔区的文物古迹主要集中在这附近。
顺小庙街前的棋阳路走过去,就能看到红塔区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文兴祥商号(另一个是玉溪窑址)。
文兴祥商号是玉溪人郭兴民在上世纪30年代建造并用来做棉纱换布生意的一个商号,占地700多平方。
商号是中法结合的“五天井天台”的建筑代表,是玉溪市唯一保存较完整的近代优秀建筑物。
文兴祥建于1934年,由一个正房、倒座(前厅)、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而成的四合院,一座六角亭组成。
四合院平面布局为云南民国时期典型的“走马转角”和“四合五天井”(后做商号时改为“两天井两露台”)民居布置方式。
文兴祥商号的开办人郭新民是玉溪商贾名人,他积极办学,对乡里、族人、亲眷之有志升学而乏力者,都乐于资助。
现在的文兴祥商号是玉溪市文物管理所的办公地址,平时好象是可以进去参观的,蛋疼的是我休息的时候,他们肯定也休息……
玉溪文庙始建的时间是“肇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已丑七月十一日讫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己十一月十五日”。而费用则为“用金凡四千七百三十两用夫一十五万八千六百九十七人”。
当时文庙的建筑规模甚为雄伟,计有启圣宫、大成殿、两庑、大成殿门、敬一亭、神器库、名宦祠、乡贤祠、省牲亭、更衣亭、棂星门、天地坊、道冠古今坊、左书室、明论堂、魁星阁、文昌宫桂香殿、后寝殿、书院等,一共七十一间房屋。
原来的玉溪文庙一直是玉溪军分区大院所在地,近些年重新对外开放。
如今的大成门已经是重新修整的了,话说我家昆明文庙现在也在修,不知道修好后会是什么样子。
玉溪文庙大成殿座东朝西,前面有两层石砌月台,系单檐歇山屋顶。正脊、垂脊均为黄色琉璃瓦,正脊、垂脊上有走兽,顶端各有垂兽。
最早的玉溪文庙内只供奉有孔子的牌位,现在的孔子像是新修的。
和很多地方的文庙一样,玉溪文庙现在也变成了老年人活动的聚集地。
玉溪文庙文星阁,古朴典雅。阁楼高16.8m,台基高0.4m,面阔3间,通面阔9.6m,进深9m,系两楼一底木结构建筑,重檐攒尖屋顶。
各层高度和四周均由下至上逐层收缩。每层四角均有四根红漆木柱,四周均有12根红漆柱。每层飞檐下各有一只风铃。
文星阁又名魁阁,阁楼内原供奉魁星,后曾改为玉溪军分区俱乐部。
文星阁外镶有玉溪文庙两块保留下来的碑刻,这块《重建新兴州文庙碑记》是大清国新兴州知州任仲宜所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记述新兴州文庙历史和重建的情况。
而这一块则是康熙五十二年云贵总督、云南巡抚郭王栗撰写,记述修建文庙的重要意义:“使天下谓滇土之人材与邹鲁不相上下,征特山川生色,桑梓与荣。”
“新兴州旧有州学,以历岁既久,荒芜不治。州中管若梁先生名灏,与州守任君名中宜慨然念之,以为学校者人材所自出也。古者政治之盛衰视学校之兴废。学校兴,则化导之功作于上,而师懦之教行。学校废,则人才之心涣于下,而师懦之教熄。”
哇家玉溪现在也是寸土寸金啊,文庙变成一个大停车场了。
聂耳故居系聂耳的曾祖父聂连登于清未所建,传至聂耳的父亲聂鸿仪。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聂鸿仪去昆明行医,留给聂耳的大嫂王静珍居住。
在故居门口还有聂耳和母亲彭寂宽的铜像,名为哺育。聂耳1927年初中毕业后,曾随母亲彭寂宽回玉溪,于农历6月22日至7月10日在此复习功课。
聂耳故居免费参观,但是需要凭身份证或驾驶证等证件领取门票,我只能又折回车上去拿驾驶证,啊啊啊......
这就是千辛万苦晒着太阳又走了二十分钟路才换回来的聂耳故居门票。
聂耳故居是一楼一底木结构建筑,临街面楼下原为半截砖墙,外有护板,上部为活动木板窗,开为铺面。
聂耳故居除了玉溪外,昆明也有,聂耳1912年2月15日出生于昆明,在昆明求学,去世后也葬在昆明西山,所以一直有人争论聂耳到底是玉溪人还是昆明人。
不过玉溪聂耳故居和昆明聂耳故居最大的不同在于,玉溪故居是聂家产业,而昆明故居是聂家租住。
虽然聂耳在玉溪一生只呆过两三个月时间吧,但他对玉溪有很深的感情,聂耳自己也坚持说自己是玉溪人。
虽然聂耳是玉溪人,但他也是玉溪昆明两市的骄傲,是我们全云南省的骄傲。毕竟除了《义勇军进行曲》,没得哪首歌能做到全国人民都会唱。
看完了聂耳故居,我去找玉溪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地方——讲武堂李鸿祥故居。
李鸿祥和另一位玉溪籍的谢汝翼一样,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与唐继尧、李根源是同学,也是后来讲武堂的主要教官之一,以前我写的《讲武堂108将》里面对其有过介绍,就不多讲了。
李鸿祥的故居位于聂耳路4号,现在是一家幼儿园,休息天进不去。由于历史原因和产权归属问题等,文物部门无从涉入其中对其加以保护,这个有点老火。
没找到李鸿祥故居,透过围墙看到有一幢传统一颗印的房子,爬上围墙拍了两张。
这里是玉溪两大兄弟名人——郑一斋和郑易里先生的故居。
从外面看,郑氏故居已经全部进行了修缮,现在感觉是个茶室还是私房餐厅之类的,我去得太早没有开门。
郑一斋是云南商界名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郑易里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译家和中文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电脑汉字形码理论体系的奠基人,郑码输入法的发明人。主编的《英华大词典》经再版修订后,印刷几十次,发行100多万册,是一部影响面广的英汉翻译工具书。
郑氏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幢凹字形、砖木结构的一楼一底两层旧瓦的三合院,有房屋二十二间,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该旧居建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为当时云南典型的民居建筑样式。
继续穿行老街,去找寻下一个目标,这个法式建筑也颇有一番历史。
玉溪的老街集中在新兴路、南门街、北门街几条街道,和昆明的花鸟市场周边很像,颇为热闹,小吃繁多。
一家小吃店,门口挂着百年老宅的招牌,进去看了看,小院不错,可惜我刚在另一家甩了碗猪脚卷粉,不然倒是可以坐下来慢慢看一下。
逛到南门街18号的黄允中故居门口,黄允中,字愚生,光绪时期玉溪著名商贾黄占魁四子,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参加过台儿庄战役,曾主持重修玉溪大桥,历任楚雄县长、玉溪县长、昆明县长。
黄允中故居又称愚公馆,坐北朝南,建盖于民国年间,大门上悬有古色古香“愚公馆”匾额;可惜这道门没有开,估计得从另一边的军区里面绕进去。
在新兴路一个相当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赵佩青故居,仅开了一道小门。
赵佩青故居建于清末时期,房屋整体建筑布局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坐北朝南,是云南特有的“一颗印”式走马转角楼建筑。
主体建筑除了正房、厢房外,最有特点是是还有一个倒角戏楼,也是个会享福的主啊。
赵佩青,玉溪名人,担任民国时期玉溪水利司管(相当于水利局长),曾和郑宝臣、李森若共同主持修筑玉溪关索坝。灌溉田地,造福玉溪人民,而且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在世扁鹊”。
赵佩青故居整个主体结构尚存,大部分木构件糟朽,可以看出,除了配备有一些灭火器外,目前赵佩青旧居无任何保护措施。
也正因为赵佩青故居无人修缮,所以局部还是有古色古香之感。
而从整个院子看,由于房屋出租使用,缺乏妥善保护,院内杂草丛生,年久失修,部分构件损坏或已被改造。
发贴完毕,谢谢观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本人【QQ带你游云南】系列。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