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大晴天,山中气温有利于野外勘察。一大早约上开四个腿特拉卡的小吴,进南山探索红圈丹霞之谜。为什么要去南山背后红圈那块荒芜之地寻觅丹霞,还得从头说起。
今年暑假我们西部丹霞科考队在东乡县唐王一带调查丹霞时,曾站在洮河西南岸拱拜高地上观察过对岸数公里外大片红层山峦。彭队讲曾在卫片上发现那里红圈一带有拟似丹霞存在。从向导口中得知河对面属于临洮县管辖,当时我就萌生了有机会一定去探探究竟的念头。
我们从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兰州黄河谷地南北两侧各有一块大面积的由早白垩系及新近系组成的红色图斑。北边属安宁区和永登、皋兰县地界,目前已探明开发的丹霞景区有安宁大沙沟,苦水猪驮山,树屏杏花村等。南边大山及山南坡属于七里河区和永靖、临洮、东乡三县交界区域,已证实有阿干镇、七道梁、廖家湾、红塔寺、照壁山等处丹霞,但其核心区域——红圈、苏木沟、柳树沟一带(统称红圈地区)由于地处深山,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丹霞发育情况不甚明了。 上个月有网友告诉我:“延309国道到泉口附近,有条路可以进到山里红楼村苏木沟(永靖县管辖),那里有大片丹霞”。
本月初我在关山乡考察时已经找到网友介绍的从309国道进入红圈地区的路口,并了解到“联村联户”后水泥路已铺到红楼村与红圈村,但经苏木沟到临洮红旗路况不得而知,仅从网上找到这样几段只言片语的描述: “兰成渝输油管道不仅要完成对苏木沟的九次穿越,而且,穿越之后,要为苏木沟拓修出一条道路来。 历史上,苏木沟就从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条道路,散居在苏木沟的三三两两的人家,有人至今没有走进过县城。 苏木沟位甘肃临洮县西北部,发源于兰州市七里河区湖滩乡,总长27.5公里,流域面积166.3平方公里,于临洮县红旗乡扎马圈村入境。 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苏木沟为黄土高原的大型冲沟,宽处百余米,窄处数十丈,折转、扭曲如蛇动,不足二十公里的流程,高低落差竟达五百米之多,平均坡降千分之二十五,倒挂一样紧紧吸附在黄土高原上,缘沟耸起的是最不禁雨浸风蚀的红板岩,有雨的日子,泥石俱下,沟水混沌,暴戾如江河咆哮;无雨的日子,沟底卵石如斗,沟侧峥嵘怪异。” 昨天临出发前做功课,行动目标锁定在红楼村——红圈——旱台;拉林沟南西侧——苏木沟口一带大山。查阅地质图得知即将遇到的红层属于早白垩河口群Khk的下段Khk1和上段Khk2,前者由色泽褐红胶结牢固颗粒较粗的砾岩含砾砂岩及砂岩组成; 后者为色泽紫红胶结较差颗粒较细的砂岩泥岩互层。两套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为东南160∠12——30。这一路我们将通过四个均属于永靖县管辖的自然村落,分别是上蒲家村,下蒲家村,红楼村及红圈村;如果能顺利到达拉林沟,柏树,苏木沟则有可能踏进临洮县地界。
特拉卡很给力,很快我们沿309国道到达关山顶,初冬大山一路风景如画。
由岔路口换通村路下山向红圈地区行驶。上蒲家村内路口岔道太多,导航哇哇乱叫唤,整的特拉卡掉了几次头,最后在热心山民指引下才步入正道。 在下蒲家村由于老乡引渠灌溉,水溢上路面形成冰溜子泥浆,显示了这里夜晚的气温已经在零下。
随着车轮滚动周围黄土山梁逐渐变成满眼的红色,10点左右我们到达红楼村口,过水路面冰凌未消,驻车拍片手冷发僵。此红楼不是华远的彼红楼,看了照片你就清楚了,这里的民居屋顶墙壁一律呈现自然的土红色!山乡人民日过得怎样不得而知,寺庙修的倒是金碧辉煌!
也许受大山那边城市的影响,这里早上多少有点雾霾,远山拍片效果不佳。走走停停不知不觉过了红圈村,围着旱台民居转了一个圈子又倒回去进了红圈村!红圈顾名思义是周围被红土圈住的地方。确实如此,远山近岭包括村落满目皆红。
问过老乡得知水泥路到此为止,再往前行皆为兰成渝石油管道巡察专用砂石土路,一直可达拉林沟、苏木沟等地,但前往临洮红旗乡的道路正在修建,若想过洮河到唐王只能乘木船摆渡。
今年雨水相对较多,红层中开拓出来的便道损毁严重,我不得不多次下车观察引导通行。当行至数公里外坡顶想用手机“吉印”拍照时却发现手机不见了。这地方手机无信号,满车找寻未果。冷静回忆觉得应该是在水毁路段下车不慎丢失的,于是抱一线希望掉头寻找,果不其然手机就躺在刚才水毁路段前方,失而复得的惊喜,今年是第二次感受了(暑期随西部丹霞科考队在青海循化勘察丹霞时,曾将手机遗失麦田,在兄弟伙的帮助之下失而复得)!吉人自有天佑,当然也要小心,好事不过三啊!
过了拉林沟口,在坡顶用长焦眺望西南方大山梁,从豁口处隐隐约约看到峡谷后有丹霞地貌出露,这与在卫片上曾看到的较大陡崖阴影地带基本重合。
为了印证,留下小吴看车,我背着相机提着榔头独自上西面山梁观察。边走边拍便敲打忙的不亦乐乎!
这里的地层颜色与东面地层区别明显,岩石碎屑颗粒粗大胶结强度高,其间夹杂着细颗粒砂岩,整个地层向东南倾斜,角度约在15-20左右。
顺着光滑的缓坡向山顶攀登数百米后,来到单斜地层的脊梁上,再往前探深邃峡谷尽显眼前,对面数公里长、高数十丈巍峨起伏的悬崖峭壁均由近水平红层构成,实为典型丹霞景观!
为了找到峡谷口我沿着崖顶长梁奋力向前攀爬,并不时拍照,观察岩性,量测产状,顺带欣赏周边景观,不知不觉一个多小时过去,尽管身体很疲劳,血糖有点低,但心情还是很愉悦,毕竟数月的疑惑得到了证实!
下到谷底发现离开道路已经很远了,偌大荒山孤寂一人只能听到自己的喘息声,此时窜出几只野物来是啥感觉?想着想着肾上腺素分泌显然加快,手里地质锤攥得紧紧的,哆哆嗦嗦用指南针大概确定个方位,拔腿顺着崎岖谷坡快速运动,半小时后终于踏上了巡山小道,手机仍无任何信号,只好拖着疲惫的双腿往回走。一刻钟后坐在了车子上,嚼一块压缩饼干,喝一口纯净水,幸福感油然而生!
沿着土路继续前行,已经可以看到干河床边的树木了,预示着离村子不远了!估计前面就是苏木沟的村落。驻车拍片观察,车友讲的那一大片丹霞究竟在何处?
心细的小吴突然发现特拉卡左前胎扎了一颗钉子,不敢往出拔,万一漏气这荒郊野外的换轮胎太辛苦了!看着前方紧贴崖壁的道路有塌方,估计通过有难度,再看时间快到下午两点了,饥肠辘辘的我们商量后决定今天红圈初探到此为止,原路返回!
车到309国道打开手机微信收到老彭12点发给我的最新版的拟似丹霞区卫片,很遗憾图片圈起来的五个区域今天只跑了两个半,其中最有可能出露丹霞的两个区域都没跑到。太受打击,蓝瘦香菇!不过也好,为我再赴红圈留下伏笔。
下午两点半路过关山乡政府补了午餐,继续前往廖家湾,在通往巴米山的岔路口调转方向,企图寻找廖家湾丹霞谷地下游出口,以便从沟谷方向拍摄廖家湾丹霞地貌。但该路直通巴米山,没有通廖家湾方向岔路,只能失望而归!
红圈初探小结:山南地区红层地域辽阔,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抬升幅度大,总体往东南方向倾斜,断裂纵横,沟谷密布,水系发育,落差大,侵蚀切割剧烈,再加上特殊的干燥气候及地表粗疏植被稀少,风化作用盛行,导致山体表层破碎,塑造了丰富的红层地貌类型。本区作为鸡鸣三县之地,山大沟深,村落稀少,交通条件较差,勘察较为困难,实为红层地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因其距省会城市兰州仅有50公里之遥,未来开发利用前景优势明显,很有必要立项做进一步细致的红层与丹霞地貌专项研究。 本次初勘发现红层地貌以劣地式丹霞为主,个别地段不乏精彩的典型丹霞,但总体上与黄河之北永登树屏丹霞相比色彩显得单调,与廖家湾丹霞相比缺少立面完整的崖壁。虽然观赏价值打了折扣,但有作为户外穿越特色线路的潜力,特别是红圈之南拉林沟之西的峡谷切割深邃,陡崖密布曲折绵延数公里,极具户外拓展训练基地开发前景,需要进一步详查研判。我很期待下次山南之行能有更大价值的发现!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