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地-钟鼓楼广场-驻地
晨钟暮鼓不远闻 南山明月总关情 西安市钟鼓楼广场自驾游记
游记标签:编辑原创、西安市、钟鼓楼广场、钟楼、鼓楼、回民街
钟鼓楼广场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钟楼坐落于广场东侧,鼓楼坐落于广场西侧,广场居于钟鼓楼之间。
钟鼓楼广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是一项古迹保护与旧城更新的综合性工程。环境艺术设计沿着“晨钟暮鼓”这一主题向古今双向延伸,在空间处理上吸取中国传统空间组景经验,与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理论相结合,为古城西安呈现出了一个现代城市大客厅。
钟鼓楼广场又叫尚书省广场,面积达6万平方米,仅次于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早在盛唐时期,这里是执行国家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尚书省所在地。尚书省统辖六部,典领百官,统览政令,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把国家带到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期。
钟鼓楼广场上绿草如茵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经九纬,就是唐长安街坊棋盘式的结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这种城市格局,是大唐都城长安独有的典型格局。广场北侧,建有久负盛名的老字号店铺。钟鼓楼广场下面也得到了充分开发建设和利用,如今已成为西安市标志性地段,也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昔日楼上悬一口大钟,用于报警授时,故名钟楼。钟楼整体以砖木结构为主,从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楼体及宝顶三部分组成。楼体为木质结构,深、广各三间,系重檐三滴水、四角攒顶建筑形式。
钟楼自地面至宝顶通高36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为6米的券形门洞,与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通。钟楼分两层,每层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细窗及雕花门扇,尤其是各层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古典优美的图案,是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宏伟建筑,也是我国现能看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钟楼。
钟楼屋檐四角飞翘,如鸟展翅,由各种中国古典动物走兽图案组成的兽吻,在琉璃瓦屋面的衬托下,给人以形式古朴、艺术典雅、色彩华丽、层次分明之美感。高处的宝顶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使这座古建筑更散发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魅力。
钟楼北侧拾阶而上,一层大厅天顶万道霞光的圆形彩绘图案首先映入眼帘,四周伴有184块由四季花卉组成的彩绘天花,鲜亮艳丽、栩栩如生。一层大厅的西墙上分别镶嵌着三方碑刻 ,第一方是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后留下的碑文记载;第二方是清乾隆五年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碑;第三方是由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将钟楼的价值及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色彩给予恰如其分的体现和评价。----------------------------------------------------------------------- 鼓楼是与钟楼相媲美的姊妹建筑,两楼遥相辉映,故有姊妹楼和文武楼之称。唐代诗人李咸用诗云“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即是对两楼的精恰写照。
鼓楼是我国现存明代建筑中仅次于故宫太和殿、长陵棱恩殿的一座大体量的古代建筑,且在我国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无论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性方面都属于同类建筑之冠。
鼓楼位于钟楼以西约200米、鼓楼什字北75米处。楼体为砖木结构,呈长方形,通高34米,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楼基用青砖砌成,高8米,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南通西大街,北通北院门。
鼓楼建筑结构为上下两层,重檐三层,正面为七间,进深三间,四周回廊深度各为一间,按楹柱距离计算,正面则为九间,侧面为七间,即古代建筑中俗称的“七间九”。屋面覆盖以剪边灰瓦,楼基除两端尾外,不加其它装饰,却尽显出雄浑和庄严。
鼓楼的构造技术,在应用了唐朝风格、宋代建筑法则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创新。全楼结构无一铁钉,楼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构造原理,外观楼体雄健宏大、古雅优美,极赋浓郁的民族特色。鼓楼的屋顶形式为歇山顶式,与天安门等同。 ------------------------------------------------------------------
作为西安人之一,从小一直仰视着西安老城墙、老街道、钟鼓楼、大雁塔长大,虽在外漂泊一生,退休后仍旧回到故都圈子,落叶归故土,长安不漂流。
和很多人一样,总以为家乡风景再多也不稀奇,似乎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到头来远处的风景看过无数,反倒是家门口很多熟悉的热闹所在,都在不知不觉中冷落了。今日到城里回民街买东西,和老伴儿一起专门登一次钟鼓楼,认真地游览一下家门口的景色。
参观鼓楼二层内的鼓专题展览
鼓楼二层的明清古典家具陈设展览
钟楼内部正在修缮施工,眼下仅有部分钟楼摄影展供游人参观。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