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怡园就是一座隐在苏州闹市区的古典园林。它坐落在车水马龙的人民路上,离观前商业圈是咫尺之遥。就造园时代来说,怡园只能算是晚辈。但晚辈有晚辈的好处,劣势可以转变成优势:虚怀若谷,参照众家之长,打造成花团锦簇的集大成者。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画舫、网师园的水池、狮子林的洞壑、环秀山庄的假山,在这里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倩影。虽然它还没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的名录,但这里确确实实是一个比较精致的古典园林。而且由于名声不及列入名录的九个园林来得响,游人较少,反而可以静静地在这儿品赏古典园林的妙处。老祖宗的话是不错的:祸福相依。怡园明代时叫“复园”,是礼部尚书吴宽的宅第。吴宽是明代的状元,曾经当过明孝宗、明武宗两个皇帝的老师。晚清时,宁绍台道顾文彬购得晚年购得吴宽宅第旧址,在他的指导下,由他的儿子顾承负责设计制造,耗银20万两,历时九年,博采众长,建成这座有文化的园林。取《论语》“兄弟怡怡”句意,名曰怡园。
怡园地处闹市,车水马龙。门外无曲巷狭弄可借,园内又没有足够的空间安排过渡用的备弄,按一般园林的入口设计有困难。造园师别开生面,精心设计了一个典雅的入口庭院。齐整精美的铺地与不齐整的湖石花坛形成“对景”,参差的峰石、摇曳的花树,在大片粉墙的衬托下,令人赏心悦目。在花树湖石相掩映的粉墙上,有篆书砖刻“怡园”二字,既是园名,又开始为游人营造“怡”的气氛。
进门见壁,欲扬先抑。从左边的回纹平底圆洞门进去,又是一个庭院,怡园的游程从这里开始,渐入佳境。
步入圆洞门,里面又是一个庭院。东面是一面高墙,将城市的喧嚣挡在外面,将清净留在园中。院内偏东有天眼古井一口,井圈是金山石,上面镌有清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潘奕隽的名字。历经沧桑,井盖已破,现在只能用铁丝捆扎在一起。
院子周围曲廊围绕,曲廊墙壁上不时有空窗和漏窗,泄露出墙外的风景。院中海棠铺地,修竹数竿,简单但不单薄。
沿曲廊一路向南,走进一个长八角洞门,里面是个很小的小院,湖石堆砌成花坛,绿树石笋,很雅致的所在。
曲廊南面中间,是一座三面临空的亭子,亭子两边是竿竿修竹。这就是“玉延亭”。亭后就是怡园的一面围墙,可能怕影响园外房屋的采光,围墙很低,不但不能起到“隔凡”的作用,而且有种“人在风景中,被人当风景”的很奇怪的感觉。
亭内匾额是竖式的,由清代名士汤纪尚所题,篆额行款。从中可以知道“玉延亭”亭名的由来:一是原来复园旧榜;二是小亭周围割地植竹;三是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玉”就是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正好与园主的理念相符,“玉延”亭名就呼之而出了。
院子西面的中间是“四时潇洒亭”。这是一座四角亭。亭西面的墙上是圆洞门,从洞门往西望去,可见一南一西两条曲廊,分别通向园子的东西两个部分。
为四时潇洒亭题匾额的是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丁敬,字敬身,是“西泠八家”之一。他书写的匾额就像是治印。“四时潇洒”,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在怡园游园赏景,一年四季都自在潇洒,有美景可看。
院子的一角有茶室。怡园身在闹市,茶室又很有品位。每天这里都有人前来品茶,有固定的老茶客,也有来这儿品茗谈事的过客。
单面廊的墙壁上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书条石。怡园各处廊间壁上共有书条石一百多方,美不胜收,这就是有名的“怡园法帖”。颜真卿的《祭侄稿》等都是书法杰作。不但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长廊边上有一幢比较高大的建筑。建筑分为东西两室,东为“坡仙琴馆”,西为“听琴石室”。怡园数代园主都精通音律诗画。园中曾藏有北宋苏东坡监制的一张古琴,蛇腹断纹,金徽玉轸。这张古琴就是有名的“玉涧流泉”,从琴的名字可见琴音的清泠。苏东坡喜欢古琴,是当时的专业级大师。厅东部“坡仙琴馆”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清代吴云手书匾额并加跋。名叫吴云的人太多了。这位估计是曾任苏州知府、精通书画篆刻的那位了。
坡仙琴馆悬挂着东坡居士的小像。苏东坡有才有德却命运坎坷。面对他的小像,令人油然而起敬意。
坡仙琴馆中央有一扇槅扇,裙板上的雕饰十分精致。
厅西部是琴室,靠窗的琴石上安放着一张七弦古琴,据说这已不是“玉涧流泉”原琴,而是仿制品。
建园时,顾文彬得到当时著名的书画家、金石学家、文学家翁方纲手书“石听琴室”旧额,加跋悬挂在厅内。这座建筑卷棚式拱起的屋顶让古琴在这里演奏可以取得最佳效果。不少次琴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石听琴室”西北窗外有两座太湖石峰,分别是“停云”和“殊秀”。两座石峰似乎像两个人伫立窗外,正在侧耳聆听室内的优美琴声,沉醉在音乐的旋律之中。“石听琴室”的名字由此而来。
坡仙琴馆南面是一座三间卷棚歇顶式建筑,这是怡园东部的重要建筑,屋前屋后都有庭院,因北面庭院多怪石,所以叫做“拜石轩”,因南面庭院多种松柏、冬青、方竹、山茶等经冬不凋的植物,所以又叫“岁寒草庐”。
“拜石轩”的名字也是有出典的。米芾是北宋著名书画家、鉴藏家,恃才傲世、大胆创新、目空无人,但常常出人意料地拜倒在顽石之前,称呼“石兄”。这是中国石文化史上有名的“米芾拜石”。“拜石轩”就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拜石轩的北院怪石林立,在银杏、桧柏等大型乔木的烘托下,更显雄浑壮观。
这棵银杏已经近200年树龄了。仍枝叶繁茂。算起来比怡园的历史还长。
拜石轩北院还有一座叫“东安中峰”的湖石立峰。嵌空而不玲珑,粗重而显飞动,看起来十分奇怪。从正面看还像个草书的“笑”字。有人把它称作“怪笑石”。如果米芾还在,是不是会连呼“石兄”呢?
拜石轩的南院东、南、西三面都是湖石砌叠成不规则形状的花坛。十五株石笋疏密错落地分布在竹树中,像是雨后春笋。竹林中的石笋,布满了斑痕,又像是斑竹一样。顾文彬为此曾经集宋词中的句子成一副对联“石笋埋云,风篁啸晚”。
庭院边上有一个上有砖额“延月”的圆洞平底门,通往园林的西部。
门外的景色完全是不同的风格,更像是田园风光,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路,路旁是整整齐齐的景观草,两边起伏的土坡上,种植着很多梅树。相信在冬去春来时,这里会是一片花海。
梅林旁边,有一只半亭——南雪亭。亭名取自杜甫的《又雪》诗“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不过杜甫是实写雪,这里却是移花接木,以南雪比喻周围的梅花了。匾额上有晚清著名词人杜文澜写的跋。
南雪虽然仅是半亭,而且体量很小,但却是怡园的一个节点。在这里可以看到怡园的荷花池和池那边的假山、林木和亭子,往西的一条走廊可通往锄月轩,往北的一条复廊通向锁绿轩,从锁绿轩可到园北的假山区,也能到园东的坡仙琴馆等。
怡园的复廊是受到沧浪亭复廊的启发而构建的,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是比较有名的。曲廊一边是荷花池,一边是庭院。中间墙上整齐地排列着各式漏窗,使园内东部建筑庭院区和西部山池胜景区似隔非隔,欲断还连。
走在廊中,透过一个个不同花纹的廊窗,影影绰绰看到的是不同的景色,真是移步换景。奇妙的复廊,奇妙的漏窗。
喜欢摄影的朋友会注意到。这里的复廊顶端没有遮拦。可以在一张照片上同时留下复廊的左右两条走廊。这种结构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也是不多见的。
怡园的山池胜景区的布局也有奥妙。西北堆山,东南多水。山系主要是池北逶迤的假山,主峰偏西,峰顶螺髻亭使山看上去更高。池水以藕香榭前为中心,向东南伸展为较宽的水池。正好契合了古代关于共工的神话传说,而且也契合了中国地理的形势。这是“芥纳须弥”的哲学理念在造园艺术上的反映。佛教中传说,小小的芥子可以容纳高广无限的须弥山,而古印度人认为须弥山是宇宙的中心。
白皮松是怡园的主要树种之一。水池边,山石间,这棵白皮松横空而出,好像虬龙探海。树皮上斑痕点点,古气盎然。
沿着走廊往西行。廊边有一座立峰,瘦而多孔,也可算是佳石了。怡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算是晚辈,这些太湖石峰可不是晚辈。苏州的不少宅园在清咸丰年间的战火中被毁,怡园的这些太湖石峰就是造园时从这些废园的荒烟蔓草中搜集得来的。
曲廊的西面有一座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这是怡园的主体建筑。从外面看,这是一座四面厅;从内部看,这是一座鸳鸯厅。
厅的东面就是梅林。所以叫做“锄月轩”,取宋诗“自锄明月种梅花”的意思。“锄月”就是在月光下种地的意思。顾文彬喜欢这句诗,也有归隐田园的意思。锄月轩的匾额“梅花厅事”由《团结报》总编辑、社长许宝骙补写。匾额下是清末朴学大师俞樾题写的《怡园记》。根据匾额的边款所说,俞樾还是许宝骙的外曾祖父。两人同为怡园的同一厅堂题书,也是一段佳话。
厅的北面是“藕香榭”。匾额“藕香榭”由当代书法家顾廷龙所书。杜甫“棘树空云色,茵藤春藕香”就是“藕香榭”名称的出典。
榭前有一平台,平台前面就是荷花池。在平台上不仅夏季清风中荷香四溢,而且一年四季都有好景可赏。
藕香榭临池而建,顾文彬将它兼作顾曲的地方,有时在这里拍昆曲。隔着水面,音色更显清亮空灵。《红楼梦》中也有藕香榭,贾母也曾在那里听曲,认为“借着水音更好听”。清末时《红楼梦》已在民间流传很广。顾文彬熟读诗书,当然知道这部奇书,是不是在起名时借鉴了呢?
锄月轩的西面有一个小院,太湖石、藤萝、枇杷树掩映着小门,显得格外清静。这里是园主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碧梧栖凤小院是由云墙来回合的。云墙上起伏自如的波状线和墙上的圆洞门配合起来,给人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
桐荫深处,凤尾竹下,是“碧梧栖凤馆”。馆名得自唐代白居易“楼凤安于梧,潜鱼东于藻”诗意。匾额由清代苏州人吴观乐在光绪年间题写。室内长窗和八角形花窗上的冰裂纹跟室外的婆娑竹影意喻读书人的情操,凤栖梧桐暗喻读书人的清高。
碧梧栖凤馆旁边的廊壁上有几块砖刻法帖值得细细观赏。其中有一块是明代苏州才子之一的唐寅在正德年间书写的一首七律。
院旁一个不宽但比较长的附房,不知叫什么名称,看格局跟“碧梧栖凤馆”一致,可能也是当年园主静读之处。
沿着曲廊继续往西,前面就是面壁亭。这是一座四角攒顶方亭。面壁亭建在池边,方向朝北,正面对着池那边假山上的石壁。
面壁亭匾额由清末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吴大澂篆书题写。“面壁亭”的得名有三种说法:一是以亭为主体,面对对面山上的石壁,所以叫“面壁”;二是高僧达摩折苇渡江,在少林寺面壁悟道的典故,亭的石柱上有俞樾题写的对联“扫地焚香无俗韵,清风明月有禅心”,很有禅意;三是文人面对墙壁默坐静修,修身养性。很可能是三者兼而有之吧!
面壁亭地方比较逼仄,难免会给人带来一点枯燥的感觉。造园者妙手回春,在南面墙上放置了一面明镜,设镜扩景,镜即成画,将对面的的松、桧、峰,附近的画舫斋一一纳入镜中。
从面壁亭往画舫斋去的一段曲廊,也是“怡园法帖”集中的地方。因时间关系,我没有细看,据说有名的“玉枕兰亭”就在这里。这是宋代的仿作,刻在玉枕上,传闻这是与王羲之原作十分接近的一种摹贴。
面壁亭和画舫斋之间,有一水门,不通行人,曲岸绵延,人称“抱绿湾”。
画舫斋前一棵造型很美的老树,虬枝绿叶,直探水面,有古风,有生气。
一座小桥,通向画舫斋。旱舫是古典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外形仿船而又是陆地上静止的建筑。上船当然要有跳板,这座小桥就是画舫斋这座旱舫的跳板。
船首平台伸入水中,台下以湖石支撑,三面临池,好像浮在水中。平台上设有石几和黄石栏杆。石栏显得古朴敦厚。游人可倚栏赏景观鱼。
画舫的船舱由一组不同类型的建筑集萃而成。前舱似亭,屋顶卷棚歇山;中舱如榭,屋顶卷棚双坡;后舱楼阁,重檐歇山卷棚顶。三个组成部分结构不同,高低不同,形成对比。不过中舱虽然较高,功能如厅,但屋顶与前舱相似,从侧面看起伏不够。
前舱有花篮柱雕刻十分精美。两侧有鹅颈椅可供休息,中间有石桌可供手谈。这里的匾额原来是清末学者俞樾大师书写的篆书“碧涧之曲古松之阴”,正是对画舫斋周边环境的诗化。现在的匾额是由苏州园林专家、书画家谢孝思先生补写。
中舱不得而入,只能看到八扇嵌有书画的长窗与后舱相隔。正中悬挂的匾额是耦园园主,曾任苏松太兵备道的沈秉成书写的黄庭坚诗“舫斋赖有小溪山”,与画舫斋斋名相近,与周围环境相合。后舱是一座楼阁,想必上楼能看到更多风景。
画舫斋的左右一边是单面廊,一边是高墙,未免显得有些单调。幸亏正面附近溪潭幽曲,亭山高耸,风景较好,弥补了两侧单调的局面。我们可以想像这是一只刚从船坞下水准备远航的画舫。
一条长廊,通向湛露堂。我猜测,那里是顾氏老宅的一部分。顾氏是苏州的大家族,宅第在铁瓶巷,与怡园相邻。我想怡园可以说就是顾宅的后花园。顾家宅第就是“过云楼”。顾文彬是晚清的道台,他官声不显,但文声很高。作为一个大收藏家,家藏的过云楼书画碑帖历经六代。其中精品之多,名满江南。
沿北侧的围墙东行,前面就是园内的主山。怡园的主山由太湖石堆叠而成,面积很小。但有山有峰,有桥有亭,有石壁,有洞壑……弯弯曲曲的山径左盘右旋,就像走入了迷宫。有时对面相见,相逢却不知要走过多少路才行。真是“咫尺远,海样阔”。
有的山洞明亮,像神仙洞府
有的山洞黑黝黝的,只有一线阳光通过山石的缝隙射进来。
有时石壁上一梁飞架,似乎在深壑中架起高桥。
建园者为假山中的一些湖石起了专用名词,为游人品石增添一些想像的空间。“绛霞峰”,是不是夕阳西下时,暗红色的霞光正好照射在这块湖石上?
听松峰边,大风起处,静心聆听,几株苍松却展现出“万壑松风”的境界。
曲径通幽,几番在山径上盘旋,终于到了山顶,迎面就是六角攒顶的螺髻亭。因为亭下的山石层次与石材纹理相统一,形成的山峦轮廓形状如螺。宋代苏轼有诗“乱峰螺髻出,绝涧阵云崩”,“螺髻亭”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螺髻亭是怡园的制高点。四周如画的景色奔来眼底。
亭东山上是古朴的“小沧浪亭”,山下是如带的复廊,复廊那边就是东部建筑区,层次分明;亭南山下荷花池水面广阔,池南是园中的主体建筑藕花榭,正好与亭子组成一组对景;亭西小池中,楼船仿佛缓缓行来;亭北虽然是高墙,但墙上花窗绵延,墙下茂林修竹。
出螺髻亭往东走,假山山势平缓,“小沧浪亭”就坐落在山顶的一片平地上。六角攒顶,北面设壁,壁上是六角形的漏窗。亭中央是一只古老的极小的石桌,但雕刻了很好看的花纹。亭名当然来自《楚辞•渔父》那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从亭名也可以看出园主的心态。
坐在亭中可俯瞰荷花池周边景色。
“小沧浪”北面,有三片像屏风一样的湖石,虽然是太湖石,但不透不漏,却又三块相并,成扁平形横向排列,高低相仿但参差不齐,既和谐又有差异。排列在最西面的石上有四个篆字“屏风三叠”,题词取自“山谷老人题石语”,字是由谢孝思书写。这种屏风石,在园林中是很少见的,是怡园的镇园之宝。在自然山水中,东山附近太湖中三山岛上的板壁峰也是如屏风一样的并排矗立着。
沿山上的石砌小径徐步下山,山下不远处就是一座简约的“金粟亭”,亭旁是一片桂花树。“金粟”是桂花的别名,因为桂花花蕊像金色的粟米。由此,石亭就叫“金粟亭”。
亭内悬挂着的匾额是当代书法家华人德书写的隶书“云外筑婆娑”匾额。“云外筑婆娑”出自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的词句“杜陵有客,刚赋云外筑婆娑”,意思是风吹桂树,树枝摇摆起舞。可惜,时节不对,桂花已谢,无法亲身感受桂香满园的感觉。
转遍怡园西部,来到锁绿轩。锁绿轩是一个云墙围回的小院。院外一峰倚墙而立,没有太湖石的“瘦透漏皱”,浑沌未凿,但可以联想起一只张开的手掌。可能这就是怡园的“承露茎”,但似乎跟汉武帝神明台上承露盘的差别太大了吧!
前面是一座婉曲而充满动感的云墙。穿过云墙上的圆洞门,就到了锁绿轩小院。门洞上方有一方砖额“挹爽”,这原是宋代诗人白玉蟾所写的一首诗的诗题。
院内长六角的铺地,院外古木参天,绿荫蔽日。院北一座高高的粉墙,不透绿意到园外。锁绿实在是应有之义。“锁绿”来自杜甫“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浦为谁绿”诗句。锁绿轩是一座敞轩,只有东面是壁,壁上是八角形的洞门。
这八角形的洞门实际上是怡园复廊的北端。不过洞门,从锁绿轩边上的小门走出去,是复廊的西廊,可以欣赏怡园的池山;走过洞门就是复廊的东廊,可以欣赏怡园的庭院。
沿曲廊一直往东,又见那正在聆琴的两位“石丈”,奇石的北面就是“白石精舍”。
白石精舍是长方形的建筑,室内的窗也有与船有相似之处,又因为室内几、桌、大理石屏都是用白玉人工雕削而成,所以被称作石舫。如果你的发散思维够强的话,也许能浮想联翩,想像自己在浮舟海上。不过这毕竟只是象征性的舟,跟画舫斋不能同日而语。室内有一副郑板桥的名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令人回味。
室内悬挂的篆书匾额“绕遍回廊还独坐”,可以看出园主做学问时的恬静心态。
满园绿意锁不住。怡园地处姑苏城中心,文化元素又那么丰富,琴社、棋社、曲会,很多文化活动都会选择在这里举行。这是怡园的优势。希望这里的文化活动常在。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