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4年国庆,过得还是比较愉快的,连续几天都在周边的景点游玩。10月4日,本没打算出游,午饭后,实在百无聊赖。心血来潮,我提议去太谷,大家举手通过!按我的想法,一下午时间,三多堂和孔祥熙故居都看了,事实证明,网上推荐的游览时间,应该是跟团速度,随心所欲者,不可参考。 一点四十才出发,有点晚啊!沿滨河东路,一路向南,小店上二广高速(G55),呵呵,第一次享受免费高速。高速上车很少,估计长假期间,大家都出远门了。榆次出口下高速后,沿108国道大约走半小时,就到达目的地。 榆次出口附近就是常家庄园,如果一整天时间的话,可以顺便看一下。 回太原时,17:40,天已经快黑了,上高速,天已经完全黑了,第一次在高速上走夜路,着实有点提心吊胆,还好一路平安。
三多堂(曹家大院)
说起山西旅游,不能不提晋中一代的晋商文化,也就是大院文化。乔家大院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了,一部《乔家大院》,让其一时间声名鹊起。实际上,在山西代表晋商文化的深宅大院有许多,我们今天去的三多堂就是一处代表之作,《乔家大院》剧组也在这里拍了不少场景,剧中乔致庸的老丈人就是太谷曹家的老爷子。 三多堂的所在地------太谷县,最早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这个世纪前的几百年中,他是整个中国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尤其在山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就是为美国人称为中国的华尔街,中国人褒扬的晋商中心“金太谷”。 三多堂(三多即:多福、多子、多寿之意)为太谷商业资本家曹氏旧宅,位于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处北洸(音wang)村的地方,为曹家大院众多堂之中历经近现代的战乱与动乱后保留尚为完整的一座城堡式大院。 太谷曹家,以其始祖曹三喜创业,生意最兴盛时,国内各地的商号竟达640多家,雇员近五万人。三多堂占地面积6468平方米。院落呈“寿”字形,(本来是福禄寿喜四个字,动乱的时候都拆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上接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房舍270多间。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具有高耸、厚重、古朴的特色。这个布局完整的建筑体系,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理念。院内,砖、木、石“三雕”技艺高超,绘画艺术精美。
景区停车场因地制宜的设在三多堂后面一座废弃的大院里,感觉像以前的村部儿,破旧的房前一条大狗虎视眈眈,这PARK绝对安全。
一下车,便能看见蓝天白云下一道高墙上并排着三座城楼,那便是三多堂的制高点,曹家的家丁们曾今警戒巡逻的地方。秋高气爽时,老爷们也在这里吟风弄月。
景区东面临街的砖墙上残留着斑驳的白灰,以前肯定写过诸如“少生孩子多种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标语,现在挂满了各种剧照,充满了商业气息。
沿着东墙往前几十米,就是三多堂景区的东门。与其它我去过的大院相比,三多堂的大门是最简单的,没有漂亮的斗拱,也没有飞扬的檐角,到像是一座开在墙上的便门,二层的阁楼才多少为其增添一些气派。不过二层上卷棚顶,确是在其它大院不多见的。想必过去的曹家也是如此低调的奢华。
进入大门后,一条横贯东西长达66米、宽4.5米,用条石铺砌而成的甬道,将大院一分为二,成为南北两段。曹家很讲究风水,常言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这条甬道东低西高,房屋墙壁却是东高西低。
甬道北面是内宅,是“三多堂”大院的主体建筑,由东西并排的、各自分割又相互连属的三座穿堂深宅楼院组成。内外宅隔道相迎,院门相对,共同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建筑整体。
北边从西往东第一个院落是多寿院,门口两尊小狮子,寓意“双狮护(富)门”。从大门往里看,正有一群游客在院里参观游览。这里似乎不像乔家大院那么人多,也不像王家大院那样喧闹,可能还是宣传不够吧。不过我确是喜欢这份清净。
多寿院供长辈居住。为二进四联环套院,长宽比为4:1,前有倒座二层楼,后院三层主楼,中间厅堂,面宽五间,进深九架粱,前后院均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东墙壁垂花门与偏院相通。此处为过厅,请客摆宴
厅里的一面大鼓,鼓面上有图案,圆周上等距分布5只蝙蝠,中间靠下,两只麒麟四蹄腾空,作回首状。正中间上方有个字,像是“余”字,字形看起来又像古建筑的纵截面。
穿过大厅进入里院,迎面一座高楼拔地而起,楼长66米,将三个院连在一起。楼宽8米,高17米,底层墙厚为1.6米,在三四百年前,建筑如此高大宏伟的民居,实不多见。
楼的地基坚实,全部用1.8米和3.3米长的木柱打进地层,然后用砖、灰、土混合灌铸,地面加砌1.5米高的石条缠腰后才开始砌墙建屋的。主楼的窗户为斗拱形,它把桥梁力学与房屋建筑力学巧妙的结合起来,上面越重下面越结实。且楼墙呈宝塔式结构,即一楼墙厚1.6米,二楼墙厚1.4米,三楼墙1.2米,有效地减缓了墙体的自身重量,有很强的抗震保暖功能。
虽然没有门楼,但门是由铁皮包裹、铁钉铆出的,并由好多铁钉铆制成“五蝠捧寿”图案,蝠为福的谐音,表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门的坚固程度堪比如今的防盗门,后人据此断定银窖入口就在此屋内。
楼的一层卧房墙上的一幅画,像是小儿的涂鸦,不知是不是古物
楼顶当年是家丁站岗放哨、巡更守夜的地方。据说当年寿字院周围其它禄、福、禧也有同样的顶楼,据说四个院象城墙一样的垛口都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简单的三个字,蕴藏着很深的含义:斗山天,“斗”古代计量单位,斗可汇成山,山可高与天齐,体现了曹家聚沙成塔,溪流成海,由小到大,创造财富,积累财富发家的经营过程。天山斗,“天”取其谐音“添”、“山”谐音“三”古人讲:日进斗金,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曹家要日进三斗,可见曹家的财大气粗。另外,“斗”还可读成“dou(4声)”,体现了曹家敢与山和天相斗,欲与天公势比高之气魄。
多福院为主院,为二进院,一进院南面二层倒座楼,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为厅堂,面宽三间,进深八架梁,厅堂左右另辟通道,前院东墙有旁门与东主院相通,二进院东西厢房各五间,正北设面宽五间的三屋楼房,始建于明代,是三多堂最大权力者东家居住。
百寿大屏风,国宝级。用硬木制成,上面镶嵌着92块天然花纹的大理石。屏风分五扇,正面是五面大玻璃镜子。那时的玻璃乃是很名贵的材料。底座和上部满是雕花。屏风背面上下,有100个不同写法的“寿”字。中间是号称“三代帝师”的祁隽藻所书写的古代十七位学者的格言摘录。
主楼顶上是大平台,建有3个榭亭,有人也叫看楼。3个榭亭,造型各不相同,凌空而立,雄伟挺拔,西边的主楼榭亭斗拱架梁、飞檐角翘、挑角上兽头昂首张口,或呼风唤雨,或迎接远方来的宾客。多福,多寿两院的楼顶是相通的,而多子则与之隔开。多子院的重楼为歇山顶,而其余两座重楼为悬山顶。重楼三面透空,仅有后墙。据说其造型酷似祭祀用的牛、羊、猪头像。不过我们可没有看出来。
楼顶,多福,多寿两院的楼顶是相通的,而多子则与之隔开。多子院的重楼为歇山顶,而其余两座重楼为悬山顶。重楼三面透空,仅有后墙。据说其造型酷似祭祀用的牛、羊、猪头像。不过我们可没有看出来。榭亭 主楼顶上是大平台,建有3个榭亭,有人也叫看楼。3个榭亭,造型各不相同,凌空而立,雄
顺楼俯视,“三多堂”的里外院和大厅上的青砖青瓦线条整齐、分明。细细看去,一个偌大的篆体“寿”字型在“三多堂”大院里呈现出来。呵呵,又没看出来
站在三楼顶上,凭栏远眺,数里之外,皆收眼底,俯视四周,北汪村舍看得一清二楚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方,辑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安汝止”这样的牌匾,蕴含着儒家文化那种在其位谋其政,不谋私利,才能得到安定的思想。从中也衬托出了:晋商精神,诚信之美。
多子院,即西偏院。为贴身女佣居住。后院正北建二层楼,为小姐绣楼,偏院男性不允许随便出入。
绣楼,被夹在西主楼和中楼之间,而且后缩数尺,明显是低矮后退。意指女子不能出人头地。在封建大家族里,遵循纲常礼教,年幼的小姐依照家训,13岁时便被关到楼上,学做女红。有句民民谚说:“十三留头,十四嫁,十五岁生个毛娃娃。”直到小姐出嫁时,才能离开绣楼。
西门比东门小,可通向西花园。门上有一阁楼,为神祖阁。阁楼里供奉着祖先画像、整整齐齐地陈列着6件物品:推车、沙锅、打狗棍、扁担、石磨、豆腐筐。桌上摆放着香炉、长香、油灯。两边有对联一副,上联“推车扁担开创三泰商号”,下联“三泰商号经营推车扁担”,横联“饮水思源”
从这里下去是地下大厨房,地下厨房夏天凉快,没有蚊蝇,冬天暖和,别说在北方,就是炎热南方也少见.
戏台院。甬道南面并列着三串院子,标牌写的都是“戏台院”。但西头那个,实际是曹家的学堂。东边那个,应该是账房。中间的可能是戏台
戏台院,故名思义,就是家人看戏、唱堂会,自娱自乐的院子,整个小院为四合院,正南厢房前建四角小亭一座,下设有护栏杆为戏台所在,东西厢房呈徊廊式结构,可在屋里观赏品茶。据戏曲专家考证,这座家庭戏台院是目前山西民居中仅存的两座家庭戏台院之一,(另一座在太谷孔祥熙宅院)。
明末清中曹家商业发展到鼎盛时期,物质的富裕也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侈奢享乐,其一就是赏戏、评戏、唱戏,为排场也为方便,曹家建筑了这座戏台院,并广请戏班前来献艺,而每逢戏班淡季时,则把名角接到家里包吃包住、施舍钱物,在唱堂会的同时,让这些名角在这里相互交流,研究新剧本、新唱腔。如当年有名的盖天红、毛毛旦、三儿生、狮子黑等名艺人就在曹家这所戏台上唱过戏,并且研究出了许多新曲目,新唱腔,曹家人也在品戏的同时与这些名角同台演出,自得其乐。 -------引用网文
从东门出景区时,发现打更楼上面的一匾“客亦三多”,道尽了当年曹家宾朋满座,车水马龙的盛况。
光绪甲午以后,曹家的商业开始衰落。一方面,外洋入侵使严重破坏了晋商的商业,曹家也不能幸免。更重要的是曹家子孙的骄奢淫逸,坐吃山空,曹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早已荡然无存。成于俭败于奢,古往今来,家族朝廷,都逃不过这个宿命。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