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刘邦长陵
灯红酒绿间我寻声而来,却没有了金戈铁马铮铮战鼓,没有了万家灯火四海升平,您于凸隆的丘土间尘封了一世的英武,一腔的绵情。曾几何时,您撦鼓夺旗,萧萧战火间身披金甲所向披靡;曾几何时,您锦衣罗衫,煌煌庙堂上谈笑盈耳纵横捭阖。灯火阑珊终归尘土,月明风清奈何苍涩,孤寂的山陵中一壶清酒解愁。山林葱翠熠熠盎然,笙箫梁音云开芳华,隔世的回响中一盏淡茶倾心。思绪翻飞间,丝丝哀伤,淡淡清雅。您轻仰,吞吐间呢喃着百年的浩瀚,掩土长眠;我抬眼,起身间呼吸着黄土的甘醇,行游天下。
五陵原,位于陕西咸阳北郊,古称咸阳原,方圆百余平方公里。五陵原因其原高土厚,地势开阔,自然风光绝佳,被历代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成为皇家陵墓区。唐顺陵、秦咸阳城遗址均在五陵原;西汉11位皇帝中有9位就葬于此。这些皇陵平地凿穴起冢,沿郑国渠走向一字排开,气势磅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被誉为中国的“金字塔”群。其中五陵原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设邑建县,故名“五陵原”。西汉皇帝们在经营寿陵时,还在近旁建造陵邑,把地方上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家迁徙来,又将一些住宅赐给后宫、近臣、将军、尉侯等等,从而这些地方搞的很繁华,甚至长安城中一些达官显贵也以能迁到陵邑居住而感到荣幸。由于聚居了许多豪富之家,风气骄奢,也是汉代豪侠少年和纨绔子弟聚集之所,李白就有诗一首以五陵少年代指豪侠少年或纨绔子弟。李白有诗《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南方才子北方将,咸阳原上埋皇上”。九位西汉皇帝长眠于这片咸阳古原上,这里同时也是古代大秦帝国的都城所在之处。九座帝陵东西排成一列,如同一座座记录着历史的丰碑,与东郊霸陵和南郊杜陵一起缔造了伟大的西汉王朝,书写了一出自己的民族史诗,更是见证了整个西汉王朝的兴衰历程。这一切都起源于长陵的主人—西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秦末战乱中,项羽入关中,一把火烧掉了咸阳宫,刘邦在这咸阳宫旧址上修建了长陵,将这里作为了西汉皇家墓葬区。按照西汉王朝陵园制度,皇帝与皇后“同陵异穴”,每座陵园都有皇帝和皇后两座陵冢,并且有大批皇亲国戚、王侯将相陪葬墓。我们称自己是汉人,我们的民族是汉族,说的语言是汉话,写的文字是汉字,这些无不显示出了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由于前几天看了央视的纪录片《帝陵》,被片中帝陵的恢弘壮丽及历史的波澜壮阔所打动,便萌生了寻访十一座帝陵的想法。此次寻访断断续续共用了四天时间,第一天是长陵、安陵和阳陵,第二天是霸陵,第三天是茂陵、平陵、延陵、渭陵、义陵和康陵,第四天是杜陵。为了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概念,这篇游记是按照十一位皇帝继位的先后顺序进行编辑的。
周六,预报多云,我们出发啦,开始我们的寻访之路。驱车行驶在咸阳原上,不时会有墓冢跃入眼中,蒿草湮墓,古冢累累,而冬天略微苍白的太阳更为这片古老的咸阳原增添了一份厚重、古朴与苍凉。
第一天,依次去了长陵,安陵和阳陵。下图是我们今天的行驶轨迹,好像有点乱啊,不过小浅我可是能看懂呢。
长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东约20公里的窑店镇三义村北,是汉高祖刘邦与吕后合葬墓。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西为高祖陵,东为吕后陵。相传陵前曾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两通碑石,又因为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1988年1月13日,长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陵由黄土夯筑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达32米。根据测量,墓冢的底部东西宽165米,南北长145米。其东南280米处为吕后陵,同属长陵陵园。主要陪葬者有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纪信、戚夫人等。当年长陵邑朱颜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一派繁荣景象。在长陵的北面,有一片面积广大的长陵邑,这是刘邦设立的一种县级行政单位。刘邦将关东各地的豪强迁移到陵邑中来,一方面削弱了关东地方势力,充实了关中人口,巩固了皇权统治;另一方面,陵邑的存在使得长安城以北不再是一马平川的不设防地带,当北方的匈奴南下侵扰时,能够起到拱卫京畿的重要战略防御作用。经过刘邦的精心谋划,长陵在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都成为了国家必须重视的重要工程。长陵的修造,开启了200多年西汉帝陵修建历史,更多西汉帝陵的故事将一一登场。
因为刚下过雪,我们的车子在这里陷了,为了我们大白脱困,小浅我可是出力了哦。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
汉惠帝刘盈安陵
汉安陵是汉惠帝刘盈的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乡白庙村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第二位皇帝刘盈与张皇后合葬陵。陵区分为陵园、陵邑及陪葬区三部分。封土为夯筑覆斗形,底部东西长163米,南北宽140米。顶部东西长50米,南北宽29米,高28米.这座陵墓的主人是一位少年天子,在他的一生中,几乎不曾感受到片刻亲情的温暖,却尝遍了空有皇帝之尊而无丝毫实权的万般无奈。如同这座荒凉的大墓,在诉说着这位主人可惜可悲可叹却又可敬的一生。
张皇后奉吕后之命与刘盈系甥舅成婚。诸吕被翦灭时,因受株连,被迫“退处”北宫。卒后合葬安陵,但“不起坟”,现地面墓冢或为后代所建。封土为覆斗形,底部东西长60米,南北宽50米。顶部边长20米,高12米。其规模与一般的汉代帝后陵相比,显得小了一些,且作为后陵来说,还不如陪葬墓中的鲁元公主墓高大,这在西汉诸陵中是少有的。
汉文帝刘恒霸陵
霸陵位于浐河以东,灞河以西,四面环水,居高临下,自古就是战略要地。传说,周平王在此狩猎,发现有白鹿出现,深感天地造化之德,将此地命名为白鹿原。位于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角,即今霸桥区席王街办毛窑院村,当地人称为“凤凰嘴”。这座山峰挟带着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之气,居高临下,俯瞰八百里秦川。在凤凰嘴脚下,可以轻易找到一块石碑,为大清乾隆时候所立,石碑上镌刻着“汉文帝霸陵”五个经历了百年风雨的大字。霸陵的墓主人汉文帝刘恒,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的际遇,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令这位皇帝成就了他人所不可能成就的事业,跻身中国古代明君之列,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华章。201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通过考古研究认为霸陵不在凤凰嘴,而是位于“江村大墓”。我们今天去看的仍然是位于凤凰嘴的霸陵。
下图是今天行驶路线
文帝妻窦皇后陵在南陵北面,窦陵村西北,而《史记》之《外戚列传》记载,窦皇后是与文帝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可以推断霸陵的位置。据考证,窦皇后陵在距霸陵东北一公里左右。窦皇后陵园垣墙为夯土筑成,已发现有西汉筒瓦、板瓦、云纹瓦当等大量建筑遗存,可以推测陵园中原来必有较大规模的殿堂建筑。陵冢位于陵园正中,现高19米,周长564米。陵园之东有从葬坑多座,包括女儿馆陶大长公主(窦太主)刘嫖、刘嫖的面首(即男宠)董偃、更始帝刘玄等。外孙女也就是汉武帝废后陈氏并未陪葬霸陵,而是葬在霸陵邑境内郎官亭东边,距霸陵大约40公里,远超陪葬墓距离范围。现发掘36座陪葬墓,出土了造型优美的彩绘陶俑、陶罐和马、牛、羊等动物骨骼。
文帝母薄太后的陵寝称为南陵(薄太后陵),因其在霸陵西南。南陵在西安市东郊狄寨镇鲍旗寨村西北,封土与陵园遗址均有迹可寻。陵冢呈覆斗形,现高29.5米,周长为560米。陵冢四周有夯土筑成的陵园垣墙,垣墙正中建有门阙。陵园西北有从葬坑数十座,现清理20余座,出土陶俑、陶罐、陶棺多件。因南陵西隔渭水遥望汉高祖长陵,故史书有“东望吾子,西望吾夫”的说法,当地人称为“望子冢”。薄太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太后乃儿子汉文帝登基后被尊为皇太后的,因高后吕雉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一起,所以薄太后不能与刘邦合葬,只能陪葬,因此从其位置和当地的“望子冢”的称呼可以判断,南陵必在霸陵附近。
在薄太后陵墓旁边偶然发现一家熟悉的铁锅灶,天哪,这可是去年小浅我考试时候救了小浅一命的那家店呀。话说,去年冬天,小浅来此旁边的学校考试,教室暖气很不好,再加上原上比市区要冷,考试时候把我冻的手脚冰凉僵硬,中午墨墨童鞋拉着来吃了一锅热腾腾的排骨,终于暖和了过来。这次又偶遇,一定要再来吃一次哦。
汉景帝刘启阳陵
汉景帝的帝陵名叫阳陵,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北方向,是咸阳原上九座西汉帝陵中最东边的一座,与汉高祖的长陵遥遥相望。汉景帝一生追求集中皇权的政治理想,这在阳陵的谋划布局中可以得到反复的印证。整个汉阳陵陵区,主要由帝陵陵园、陪葬墓区及阳陵邑三大部分组成。其中帝陵陵园由皇帝陵园、皇后陵园、南区从葬坑、北区从葬坑、礼制建筑等部分组成。令考古学家感到惊讶的是,阳陵帝陵陵园的平面结构竟然酷似汉长安城。两者的城垣全都呈现近似矩形的结构,而景帝生前所居住的未央宫和死后帝陵陵园也都近似为方形,四面有墙,四侧各置一门。巧合的是,刘启的皇后王娡生前所居长乐宫位于未央宫的东部偏北,死后所葬的后陵陵园也位于帝陵陵园的东部偏北,两者及其相似。汉阳陵中出土的各种文物,无不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西汉时代的社会风貌,为今人了解西汉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今天,这座规模宏大、布局合理、保存完好、内涵丰富的巨大帝陵,鲜活地向人们展现着西汉王朝文景盛世时代壮丽宏阔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气息。从安陵到阳陵,使用导航不走高速,结果结果就给导到这无人路上了,,只好倒车退回去。既然不走高速走不通,那就走高速吧,结果又走了个U型,真是晕了我。其实知道路的人很好走,在进入高速马家堡收费站口那里掉头就可以了,不用上高速的,很近很近就到了。
孝景王皇后陵位于帝陵东北,距帝陵450米处,与景帝陵遥相呼应
汉武帝刘彻茂陵
开始新的一天寻访之路,今天又回到了咸阳原上,下图是今天的寻访轨迹。
传说,当年即位不久的汉武帝,有一次,打猎经过茂陵墓址的地方,立即被这里的风水所吸引。正当他赞叹的时候,一只麒麟状的动物朝他走来,他高兴极了,马上搭弓拉箭,利箭呼啸而出。以汉武帝百步穿杨的射箭技术,射中猎物应该毫无悬念,结果出乎意料,那只麒麟状的动物不见了,倒是突然长出一棵长生果树。汉武帝不明所以,立即找来当时的风水大师询问。风水大师来到汉武帝打猎的地方,但见地上平旷,绵延不尽,南望秦岭,北依群山,莽山北横,渭水东流,气象开阔,气脉极佳。他立即大呼宝地:“此地气息所集,风水乃千百年来第一吉壤,而且又与渭北诸陵连成一体,则西、北龙脉相连。另外,此地‘土’大盛,您名字里的‘彻’中间有土,居于此,可居中以震四方。”汉武帝龙颜大悦。刘彻下令在此修建寿陵。由于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的茂乡,故称“茂陵”.茂陵从公元前139年起修建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葬于此,建陵时间历时53年。陵园封土四周呈方形,平顶,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高46.5米,总占地面积56878.25平方米,封土体积848592立方米。以其建陵工期最长、陵冢最高、陵园最阔、陵邑最盛、陪葬墓最具特色、随葬品最多、观览性最强而成为久负盛名的游览胜地。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继汉代之后,历代名人留在茂陵的游记,有据可寻的是唐、宋、明、清等文人的诗词之作,亦有少许文辞之篇。以诗为例,举要如下:唐·李商隐·《茂陵》:“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藏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宋·王安石·《汉武》:“壮士悲歌出塞频,中原萧瑟半无人,君王不负长陵约,直欲功成赏汉臣”。 明·祝允明·《汉武帝茂陵》:“柞宫凭几画成王,泪落铜仙月似霜。王母不来方朔死,茂陵松柏自斜阳”。 清·徐开熙·《拜武帝茂陵》:“英雄从来只数君,荒坟犹自上侵云。一条渭水横飞白,万叠南山远送熏。野径几人思漠北,汉庭何客问敲汾。只令肃拜秋原上,悔过轮台痛倚闻”。 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以来,中外名人游茂陵留下的文论、影像、诗词、题字、留言、墨迹,匾联等,数不胜数,完全可以集成出书。现将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人游茂陵记述如下: 1914年,由法国人赛尕兰、拉体鸠带领的考古队先后两次访游茂陵,并著文立论多次在《亚细亚学报》上发表,虽然谬误多多,但可见他们对茂陵名胜的垂涎。 1933年,日本学者水野清一对茂陵访察、研究之后,在《东方学报》第3册上刊发论文《关于西汉的墓饰石刻——霍去病墓的石刻》。 1934年10月21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在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陪同下,游览茂陵,并摄影留念。 197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在茂陵召开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官员、文博单位领导和专家学者聚会茂陵,开会、游览、座谈。 1980年3月,法国考古学家密特朗参观茂陵博物管,并将其父在1914年拍摄的霍去病墓及其墓前石刻照片,作为珍贵礼品转赠茂陵博物管收藏。 198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叶浅予、华君武、加拿大国立美术馆馆长时学颜一行,先后游览茂陵,并题词留念。 198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游访考察茂陵,并泼墨留下赞赏茂陵的题辞。12月19日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著名诗人贺敬之,视察茂陵博物馆。 1983年,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白杨、歌唱家王昆,著名作家秦牧,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先后来茂陵参观游览、视察。 1984年,著名作家姚雪垠,国务委员方毅,毛泽东的女儿李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罗工柳等先后来茂陵参观、视察。 1985年11月13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参观茂陵博物馆,并留言:感谢你们,让我又看到一处中国伟大历史的展览。 1986年3月,国家文物局局长韩克华,7月国务院副总理谷牧,9月国务委员陈慕华,先后视察茂陵博物馆。 1987年,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林业部长刘文仁、国家档案局长韩玉虎、核工业部部长刘书林等,先后参观茂陵博物馆。 1988年,台湾著名人士胡秋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等先后来茂陵博物馆观光和视察。 1989年,台湾著名作家琼瑶,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甘肃省省长张学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国南,先后来茂陵博物馆参观,游访和视察。1990年,埃及国家文化部部长、泰国公主、“世界丝绸之路”考察团团长丹尼一行,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及孙儿毛新宇,邓小平女儿邓琳等,先后来茂陵参观、考察。 在这一年的4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同志来茂陵视察工作,给予茂陵博物馆工作人员极大的鼓励。他说:“茂陵不光有一个很好的博物馆,还有一个优美的环境”
卫青墓,西汉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墓。卫青墓位于今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西北,在茂陵东北1000米处,东侧是霍去病墓。遥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长缓,北坡中腰有平台。墓为山形,《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为冢象庐山。”
霍去病墓,“为冢像祁连山”。象征霍去病生前河西大捷,墓上石刻是中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具有艺术价值的大型石刻群。其雕刻手法简练,借石拟形,浑然天成,生动逼真,意气盎然,有出神入化之妙,被视为人类艺术之瑰宝。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素为艺术大师所赞赏。原全国美协主席、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观看石刻留言:“茂陵石刻为我国古代美术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亦是最优秀的传统,应继续发扬光大,以创更新的美术品。”霍去病17岁随卫青大将军出征,讨伐匈奴,屡战屡胜。特别是在河西走廊,祁连山一带,纵横驰骋,决战千里,将匈奴主力横扫无遗,从而彻底开通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为汉武王朝巩固、开拓西北边疆立下辉煌战功。武帝爱才,待霍去病情同父子。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悲哀,决定为其建造一座“冢像祁连山”的大墓,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勋。一道“为冢像祁连山”的圣旨,可就忙坏了茂陵工地的指挥官、设计师、工艺师、雕刻家以及各类能工巧匠。于是在一个月之内就造起了这座祁连山墓,又在一两年之内,创作出巨石群雕兽像,置于墓冢上下,这样从静态到生态就真像祁连山了。
汉昭帝刘弗平陵
平陵由茂陵东行6公里即今咸阳市秦都区平陵乡大王村东南的两个大冢,当为汉昭帝刘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因该陵地处汉代始平原边,故得名曰“平陵”。东为帝陵,西为后陵,已经默默的相望了两千多年,在历史传闻中,这位年轻的皇帝死于权臣之手,而且奇怪的是皇后陵竟超越了这座帝陵的规模。陵冢封土为覆斗形,底部周长2700米,高29.2米。西有上官皇后陵。原有陪葬墓57座,现存23座。主要有窦婴墓、夏侯胜墓、朱云墓、张禹墓、韦贤墓等。据《帝陵》所说,汉昭帝之死是病体累积之故,并非霍光弄权所致。事实上,历史上对霍光的评价颇多溢美之词,霍光忠于汉室,老成持重,知人善任,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令人赞佩,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的政策,使汉代的经济稳健发展,,很多人认为,其成就堪与周公媲美,的确达到了汉武帝对他的期望。刘弗陵,曾被汉武帝期以重任的帝国继承人,曾经少壮多知,曾经心怀憧憬,在他的心中,或许也曾为大汉帝国规划过美好的蓝图,或许也幻想过有朝一日君临天下,享受万众欢呼的帝王之尊。然而他的人生太过短暂,所有这些事,都已来不及去完成,他没有机会像父亲那样大展宏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作为儿子,刘弗陵是幸运的,在他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一切障碍都被父亲悄悄抹去,作为皇帝,刘弗陵却是不幸的,过早的继位为君,令他不得不忍受大权旁落的苦楚,在另一个人的阴影之下蛰伏,刘弗陵与霍光之家的微妙关系,只有沉睡在陵墓中的这对君臣才心知肚明吧.
汉宣帝刘询杜陵
杜陵位于西安市三兆村南,陵区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3公里。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陵墓所在地原来是一片高地,潏、浐两河流经此地,汉代旧名“鸿固原”。宣帝少时好游于原上,他即帝位后,遂在此选择陵地,建造陵园。杜陵占地120多亩,四周环绕有夯土围墙,墙基宽9米。陵园以殿为大门,殿与配殿共长30多米,宽20多米,门道宽约6米。墓冢在陵园的正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20米,高30米。陵前立有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的“汉宣帝杜陵”碑一通,碑铭清晰可辨。此外还有碑碣十余方。园内还有寝殿、便殿等遗迹,四周排水的沟渠仍清晰可见。汉代以来,杜陵一直是长安的游览圣地,文人学士常会集于此,登高览胜,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考古工作者对杜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周围的遗址进行了一些发掘,出土了很多文物。《帝陵》中有叙:宣帝被认为是西汉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他襁褓入狱,幼游民间,少时继位,毕生图治,开创宣帝中兴,他与民休息,文治超过汉文帝,他降服匈奴,武功直逼汉武帝。帝国的命脉在他手中得以延续,帝国的声誉,在他治下重现辉煌。
汉元帝刘奭渭陵
汉渭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新庄村东南,汉元帝刘奭陵墓。渭陵始建于永光四年(前40)。陵园近方形,南北410米,东西400米,四周有夯土筑成的垣墙。陵冢位于陵园之中,呈覆斗形,底边长约120米,顶边长50米,高29米。今陵冢顶部已塌陷。在陵北300米,发现一建筑遗址,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00米。建筑墙基、平铺方砖居住面和路面遗迹犹存,并出土一批玉雕和其他文物。元帝刘奭被其父亲宣帝预言将会断送汉家社稷,并且由他废止了汉高祖刘邦煞费苦心经营的陵邑制度。
汉成帝刘骜延陵
延陵位于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严家沟村,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690米,高29.2米,四阙遗迹仍然存在。陵东北500米处有班婕妤墓,俗称愁娘娘坟。形如覆斗,底部周长320米,高14米,顶边30米。有7座陪葬墓布其东翼。延陵陵顶中央陷下一个3米深的大坑,可能是墓室被盗导致的陵顶塌落。陵冢正南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汉成帝延陵”石碑。汉成帝刘骜为了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先后修建过两座陵墓,贪婪、腐朽、淫乱、荒唐是这位皇帝的标签。他一手葬送了西汉江山,留下千古骂名。刘骜的两个皇后,一个被废自杀,一个畏罪自杀,都没资格葬入延陵,因此,延陵陵中根本没有后陵。刘骜驾崩后葬于自己并不满意的延陵,由于他的一意孤行,修建双陵,国家已经病入膏肓,而西汉王朝的命运也急转直下,步入最后的旅程。
汉哀帝刘欣义陵
义陵,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刘欣(前25前1)为汉定陶恭王刘康之子,因汉成帝无子,立为太子。20岁即位,时值西汉末年,农民起义烽火燃至长安,饥民持火上屋,击鼓呼号。刘欣在位6年病死,葬于义陵。陵冢为覆斗形,底部周长900米,高30.41米。陵东封土为傅皇后陵。有陪葬墓15座。汉哀帝刘欣,勤于政事,却失于自控,壮志难酬。他的皇后是自己的长辈,却没有分毫的爱恋之情,唯一的真爱却是一位男子,他一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个西汉王朝的悲哀,就连他死后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哀”字。其帝王生涯充满了惋惜和哀痛的音符,那是王朝无尽的悲凉挽歌。哀帝死,王莽归,苍天茫茫,古冢默默。
汉平帝刘衎康陵
汉平帝康陵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周陵镇大寨村之西,西汉平帝刘衎与王皇后的合葬陵。陵园略呈正方形,东西423米,南北413米,四面垣墙之中建有阙门,今遗迹无存。陵冢形如覆斗,近冢顶内收成台,台面距冢顶5.5米。陵冢通高30.6米,陵基边长约210米。孝平王皇后陵在陵园东南距帝陵570米处,封土为覆斗形,底边长86米,顶边长33米,高10米,周围出土大量汉代砖瓦。汉平帝康陵:西汉皇室以包含有“安宁、安康”之意的“康”字来为短命的汉平帝葬身之地定名,实在是一种美好愿望的体现。平帝刘衎的一生平淡却令人唏嘘,他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他的帝王生涯与人类文明一同步入以公元纪年的第一个世纪,但仅仅过了5年,他便抱憾而亡,而西汉王朝也在3年后寿终正寝。
这次的寻访之路结束。谢谢观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