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 说起山西旅游,不能不提大院,一部《乔家大院》,更是让山西大院闻名天下。我先后去过乔家大院、三多堂,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王家大院。 乔家大院确实是一个大型院落;曹家现存的院落平面规模似乎还不及乔家,但三多堂那一座高耸的三层连体式堡楼却瞬间抢了乔家的风头;而王家大院几乎已经不能称其为院了,简直就是一座“占山为王”的城池! 一句话,一家更比一家豪啊!古往今来,有钱就是任性!
大院简介及图片欣赏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4公里。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汉族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 现存院落房舍,最早可考至康熙三年(1664年),最晚者为嘉庆十六年(1811年),静升村所谓“九沟八堡十八巷”中,至少有“五沟六堡五巷”,基本上属于“王土”。鼎盛时有房8000余间,虽不及故宫的9999间半,作为民间的一个家庭,也可说是叹为观止了。 王家建有恒贞堡(红门堡)、高家崖堡、崇宁堡(通称西堡子)、和义堡(即东南堡)、拱极堡(下南堡)等;分别以“龙、凤、虎、龟、麟”五种灵瑞之象建造,以图迎合天机。现开放的有恒贞堡(红门堡)、高家崖堡、崇宁堡(通称西堡子)。
高家崖
高家崖建筑群由静升王氏十七世孙王汝聪、王汝成兄弟俩修建于嘉庆元年(1796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面积达19572平方米。所有建筑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建造,院内雕艺精湛的砖、木、石三雕装饰品,题材繁多、内容丰富,集中展示了王氏家族独特的治家理念。
高家崖堡门,也是王家大院景区入口,门票旺季66,淡季40,正月居然是淡季,呵呵,让我赶上了。建议大家看建筑最好是淡季去。
门楼上的匾额“履中蹈和”,道出了王家循规蹈矩、以和为贵的家风。
王家兄弟官至二品大员,门前的拴马桩见证了门庭的繁华和冷落。
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在高家崖堡体现的淋漓尽致,触手可及,触目可见,穿行在各个院落之间,简直就像是在看一场艺术品展览。
高家崖建筑群两个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地势一进高过一进,大概也有步步高升的意思。从此门进去就是第一个院落“敦厚宅”。
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
檐下柱头上的木雕装饰,像一只蝴蝶忘记了岁月,静静的落在那里,一过百年。翅膀上却是两方世界,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底层前檐穿廊的窑洞,据说当时很流行这种户型,且冬暖夏凉。
院落最高处的子乔阁,供奉的王氏祖先王子乔。子乔名晋,为周灵王太子,自幼聪慧、通音律。十五岁参与国事,因忠言直谏被贬为太原王,遂在太原繁衍生息,渐成望族。王姓分支遍布各地,尊子乔为始祖,王氏宗祠现在太原晋祠。
连排烟的烟囱上都是砖雕,大户人家简直是武装到牙齿了。
加官进禄,体现了王家对后人的期望和寄托。不到一尺见方的砖上刻有人物、动物、植物,皆形象生动,可见匠人的功夫。
从子乔阁后面的通道可以绕到祭祖阁,是供奉王家的祖先牌位指所。祭祖阁所在的院落是高家崖建筑群的另一个主院--------凝瑞居。
拾阶而下,就进入了正院,注意观察,台阶护栏上的石雕每个都不一样,最下面的是猴子和蜂房,寓意是“封侯”,往上数第三个是胖娃和鲤鱼,应该是“吉庆有余”意思
这个应该是叫“额仿”,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木雕刀法绵密,衔接自然。色彩退尽,仍难掩其精美!
下楼梯,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层厢房,底层窑洞,二层为梁柱式木结构房屋,单就外墙来说,触目之处,尽是精美的雕刻,基本遍布整个墙面。震撼,官家就是官家啊,任性!王家大院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是清代“纤细繁密”风格的集大成者,题材丰富,技法精致,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墙基石上的石雕故事。墙基石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构件之一。王家大院现存的墙基石,体现了明清时期晋商民居的装饰风格,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图画分别为《吴牛喘月》、《五子登科》、《马上封侯》、《行佣供母》。
养正书塾,此处门框为院内石雕精品,四块青石雕刻,寓意品行高洁
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秋叶额,比较别致吧,在其它景区也没见过。
南门外牌楼夹柱石上的大象,大象造型在院落里只看见这一次,传统古建筑里好像不常见此造型
这个乍看像是一堆花纹,仔细辨识发现是四条龙在翻江倒海,上下左右对称,中间却是两只大寿桃。
脚下的过门石都是五福捧寿,五福捧寿的图案在大院里出现的频率最高,门头、脚下、照壁上都有。
瞻月亭,赏月之地,楼梯扶栏柱头上是12生肖石雕造像
红门堡
红门堡建筑群建于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总面积25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而建,从低到高,由四排院落组成,左右对称,中间主巷道与三条横巷,组成一个规整的王字。29座院落依主人身份、喜好的不同在结构和装饰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设立于红门堡的中华王氏博物馆、力群美术馆。
导游平面图,左面为红门堡,可以看出一个清晰的“王“字
往前走,一座大门,两盏红灯入眼帘。这门有大讲究啊,门楼,四个“吉”,四季吉祥。五福临门---门头上有五只蝙蝠。
脚下生莲,我猜是这意思,从此门进去就是“王”字最下面那一“横”。
照壁上下为暗八仙,中间图画没明白啥含义。左右似乎原本应该有楹联。
木雕八骏图,周围也是暗八仙图案,上面好像还有两只碗的造型。
土地神龛,精雕细刻见功夫,尤其是柱子后面小影壁上的两只下山虎,栩栩如生,很有气势。
“小小子儿,坐门礅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门礅的雕刻艺术用“巧夺天工”一词来形容是再确切不过的了,那雄浑纯朴的造型,丰富多彩的图案,常常使我流连驻足,惊叹痴迷!说到门礅的起源,当初只起支撑固定院门的作用,为的是让门栓基础稳固,防止大门前后晃动。后来,门礅的功能多样化了,除了建筑功能还增加了门礅的观赏性。
胡正文学纪念馆位于灵石县王家大院红门堡西二甲,共设6个展厅,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音像资料、创作手稿、信件书函、文学作品及生前遗物,为观众全景式地展示了他充满传奇经历的人生,对人们了解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流派“山药蛋派”以及半个世纪中国农村的发展历史,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
胡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流派“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自194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碑》开始,坚持六十多年笔耕不辍。1992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胡正的长篇小说《汾水长流》是“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首,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五位主将被称为“山药蛋派”文坛五老。2011年1月17日,胡正在太原去世,享年87岁。
城堡外面的一家民宅,看形制估计也是富农之类的大户人家
站在堡墙上,在看一下高家崖,看出来“凤”的造型没?
崇宁堡
崇宁堡,位于红门堡西北,始建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距今280年历史,占地40余亩,是静升八个堡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其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红门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岗”的院落布局。 已经被开发为温泉酒店。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