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悠悠伊水迎客来,巍巍石窟两岸开。圣教千载多劫难,佛光永照众生怀。 话说那一日从白马寺出来,洛阳的老同学已经订好午饭,且已打了无数电话询问什么时候能到她那儿,急切之情,可见一斑。其实,我的心情也是一样的迫不及待,整20年不见的老同学了,说要相见,能不急吗?所以后半程的游览也有些意马心猿,走马观花了。 见了老同学,没有任何因时间产生的不自然,一切交流都是那么的随意。连同学7个人,整了估计有20个菜,都是洛阳水席里的特色。一桌丰盛餐,满腹知心话。想起彼时情景,我就不由想得瑟一下!得儿意得儿笑啊 不扯了,回正题吧!
西山石窟
龙门石窟与白马寺一个洛阳市南边,一个在北边,相距大约25公里,驱车约半小时。快到龙门石窟时,导航有点不太灵光了,只好下车问路,问好路了,突然发现一家“龙门客栈”。此龙门是彼龙门吗?
好不容易找到停车场后,从停车场到景区走了大约20分钟,真是有点坑啊!大老远来,光走路了,不埋怨了,为见真佛,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关键是在途中又发现2个停车场,规模不大,但离景区近。快元宵节了,景区门口挂了好多红灯笼,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灯笼啊!正月里最后的狂欢了,呵呵。
伊水中流,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皇宫大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沿用至今。
一座漂亮的拱桥连通伊水东西,景区入口就在西岸的龙门山下,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为景区的精华所在,所以游览路线都是先西山后东山。
对岸的东山,也就是香山,半山腰的寺庙就是香山寺。伊水之名也有来历,因为上游是辅佐商汤创下五百年基业的贤相伊尹的家乡。据说这位伊尹还是一位名厨,真正是上得朝堂,下得厨房的高人啊!
沿着青石铺就的河边大道,直往前行,巍巍石窟,精彩纷呈。走没几步发现一个非主流景点,禹王池,一群小鱼,游来游去,生机勃勃,这可是跨过龙门的鱼,说不定“一遇风云便化龙”呢!呵呵呵
禹王池据说是唐宋时期人们为纪念大禹开凿而建的,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一年四季都保持在二十五六度。龙门有多个泉眼,禹王池的泉水最盛…门石窟景区内分布有禹王池、珍珠泉等泉眼,流量充足、水质良好,水温常年在24℃至26℃,是游人驻足赏玩的著名景点。
潜溪寺是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窟,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又名斋祓堂。唐高宗年间(650-683)凿造,相传曾是宰相李藩的别墅,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1990年改建为仿唐木结构样式,铺石板地面。窟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
本尊阿弥陀佛,著褒衣博带袈裟、坦胸、盘膝正坐于叠涩须弥方座上,面相饱满,姿态静穆自若,手施无畏印。左右有观世音,大势至二胁侍菩萨,表情文静,身体比例适当,衣褶线条流畅,三像合称“西方三圣”。此图为迦叶和观世音菩萨。
紧挨潜溪寺有个小洞,里面有陈抟老祖的真迹---陈抟老祖十字卷碑,就是看不明白啥意思,呵呵。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养生家,尊奉黄老之学。实乃一神人,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有兴趣的同志可以问度娘。
其实宾阳三洞就是一个北魏王朝的“烂尾”工程,呵呵。宾阳南洞与北洞,虽然也开凿于北魏,但因战乱、宫廷事变和社会动荡而半途荒废,直到唐代才重新开凿。而这时供奉的主像和造像风格,也已从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逐渐向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过渡,表现的是另一种艺术风格。
宾阳中洞是三洞中最具规模的,高约9米,宽与进深约11米,从北魏景明元年(500年)开凿,至正光四年(523年)完成,耗时24年,是北魏宣武帝为亡父孝文帝所营造的石窟。
潜溪寺往前就是宾阳洞。始凿于北魏,原名“灵岩寺”,是北魏皇帝元恪为父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建。明清后易名“宾阳洞”——据说是根据吕洞宾的字(洞宾)和号(纯阳)得来;据清顺治年间洛阳令武攀龙《重修宾阳洞碑记》中说:“寻为宾阳,盖取寅宾出日之义”及“迎接出生的太阳”的意思。
中洞石窟内共有11尊大像,又分为正壁主像一组5尊和南、北壁各一组3尊,分别代表佛的过去、现在、未来——正壁主尊“现在佛”释迦牟尼通高8.4米,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结跏趺坐,高鼻大目,微露笑意。他左手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一手势表示佛在说法,称为“说法印”。
宾阳中洞南、北两壁的两组造像,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可惜的是,南壁左胁侍菩萨和右胁侍菩萨的头像都已被盗,现分别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和东京国立博物馆。北魏为鲜卑拓跋氏所建,佛像高鼻大目,体现了胡人的面部特征。
其实宾阳三洞就是一个北魏王朝的“烂尾”工程,呵呵。宾阳南洞与北洞,虽然也开凿于北魏,但因战乱、宫廷事变和社会动荡而半途荒废,直到唐代才重新开凿。而这时供奉的主像和造像风格,也已从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逐渐向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过渡,表现的是另一种艺术风格。
宾阳南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多,原是北魏宣武帝于景明元年(500年)为亡母文昭皇太后营造,后中途缀工。直到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了给其母文德皇后追福才继续开凿,并雕造了石窟内的五尊大像——主佛阿弥陀佛高约8米,脸形稍长,胸部微隆,两侧侍立着二弟子
其中左侧的弟子迦叶雕工十分精细,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双手合十,生动显示了一个饱经风霜、深谙世故的形象。外侧侍立的二菩萨身着披巾,饰璎珞,造型古朴,仍保留着北魏造像的遗风。
北洞中的弥勒佛造像,右手造型被誉为“剪刀手”,佛祖却有先见之明啊!
这张图片,主要想说一下画面左侧打电话的同志后面那块白色长方形的东西。那就是龙门碑刻中又一处名家书法作品-------《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可惜没有专门拍照,提醒有书法爱好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学习欣赏的机会。在白马寺就错过了赵孟頫的碑刻,真是两大遗憾啊!
《伊阙佛龛之碑》亦称“褚遂良碑”。篆额题《伊阙佛龛之碑》。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刻于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壁宾阳洞内。《伊阙佛龛之碑》通高约 5.00米、宽1.90米。由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谏议大夫褚遂良书。是早期传世褚书的代表作。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体清秀端庄,宽博古质,是标准的初唐楷书。字共三十二行,满行五十一字。计一千六百余字。
游人们一边拍照留念,一边还要粘点儿佛气,摸一摸手能够得着的佛像,经过千万只手的洗礼,有些佛像衣服上的纹饰已经快消失了。长此以往,后人们还能看见什么?建议大家,从我做起,高抬贵手吧!
崖壁上,有很多小佛龛,它们与那些皇室开凿的大石窟相比显得较为单调,佛龛里的造像也与通常所看到的佛像不同,线条简单、简朴洗练,甚至有点呆板。但是,这些造像奇特——他们身躯健壮,鼻直口小,面平且方,大多光着脚,直挺挺地坐在莲台上,一副闭目冥思的样子。这种造像被称优填王造像。
优填王造像,虽然不起眼,但却是流传中最初的释迦牟尼雕像,佛教最原始的偶像崇拜。佛教最初的这种释迦牟尼像为什么称为“优填王造像”呢?佛教故事说,当年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一去三月不归,天竺桥赏弥国的优填王十分思念他,便请目连尊者“以神通力接画工上天宫,亲观妙相”,将他的形象用旃檀木雕刻下来带回,从而制作成世界第一尊释迦牟尼雕像——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在很长时期内是没有偶像崇拜与制作的,优填王开了这个先例,他用旃檀木雕刻的这尊释迦牟尼造像也便成了佛教最初的偶像,所以被称为“优填王造像”。
优填王造像传入我国,最初是在东汉初期。汉明帝刘庄派蔡愔、泰景等往天竺求法时,收集了一些优填王造像的释迦牟尼图像带回来,但由于佛教当时并不盛行,所以没有广泛传开。直到唐玄奘西行,在天竺桥赏弥国亲眼见到这尊最初的偶像,并在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桥赏弥国》中作了专门的记述——“域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即优填王)之所作也。”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天竺取经东归,带回了一尊(有说三尊)“刻檀写真像”,便是他在桥赏弥国所见的优填王造像摹本。玄奘回到长安,谒帝于洛阳,从此优填王造像也便在洛阳传开。据专家考证,龙门石窟发现最早的优填王造像,纪年为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正是玄奘归来后的第十年。而此类造像在宾阳洞附近共有10龛15尊,在敬善寺一带有21龛40多尊,均为唐代所雕凿。我国石窟中有优填王造像的,以龙门石窟为最早、最多,这也是龙门石窟造像中一个独特的景观。(摘自网文)
敬善寺位于宾阳三洞南半崖处,它是因石窟外有唐代李孝伦(唐代记室参军)撰写的《敬善寺石像铭并序》而得名。原是北魏时期龙门八大寺院之一,唐代亦为繁盛。窟门两侧刻两力士、两菩萨。其中两力士造像威猛,有种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两侧的菩萨则躯体修长,仪态文静,与力士造像形成鲜明的艺术对比。在敬善寺石窟,最值得关注的也许就是刻于四壁的浮雕“一佛五十菩萨图”了——围绕主佛,53尊思维菩萨坐在同一根而数十茎的莲花上,姿态万千。它是佛教净土宗“西方净土变”最古老的图画。可惜未拍照。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天竺鸡头摩寺有一位五通和尚,一次到西方极乐世界时向阿弥陀佛索求画像,他说:“娑罗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象,愿求无由,请垂降许”,阿弥陀佛便赐予他一幅画在贝叶上的“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花”的画像。五通和尚回来后复制了多幅而逐渐流传开来。这是最早的有关西方净土的图画,在佛经中称为“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也有称为“阿弥陀五十二尊曼荼罗”或“五通曼荼罗”的,而最通俗的说法便是“一佛五十菩萨图”。东汉初期,汉明帝刘庄派蔡愔、泰景等往天竺求法,取经并带回天竺和尚摄摩腾与竺法兰,后来摄摩腾姐姐的儿子从天竺带来一幅“一佛五十菩萨图”,由洛阳白马寺僧人临摹了一幅珍藏在“兰台石室”(即当时的皇家图书馆)——这是“一佛五十菩萨图”第一次传入我国,但是并没有流传到社会。直到隋、唐净土宗日盛,“一佛五十菩萨图”才广为流传。由于通常的“一佛五十菩萨图”都是绘画,而敬善寺石窟中的则是圆雕石刻,所以显得尤为珍贵。(摘自网文)
由敬善寺沿石阶南行约50米,即来到摩崖三佛龛。它高7.3米,宽16.85米,进深8米,是一个依山凿石敞开式的露天造像龛。凿于唐武周时期(684-704年),一铺七尊像,主像弥勒佛居中,高约6米,二佛坐于两侧,在三佛之间还雕有两尊胁侍立佛,外侧正壁角隅,尚有两个造像毛坯。
整座佛龛给人的印响似乎是尚未完工,除本尊弥勒佛之外,其他六尊都只雕出了身躯,有的已磨光,有的仅呈半成品,有的才凿出石胎便中途废弃。没有完工的造像也许是一种缺憾的艺术,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为后人研究古代艺术创作过程提供了最好的蓝本。通常佛教中的“三世佛”都是以释迦牟尼居中,而这里却成了弥勒佛。另外,一般主佛两侧都是胁侍菩萨,而这里却成了两尊立佛。以佛为胁侍的造像是十分罕见的,在这里显然是为了更加突出主佛弥勒的权威,这种造像安排即使在龙门石窟也是绝无仅有。在佛教中,未来佛是弥勒佛,据《弥勒下生经》讲,弥勒只是居住在兜率天宫修行的第十二位菩萨,他将在未来世界里成佛,然后降临人间,接替释迦牟尼继续人间的统治。 在龙门石窟北魏时期所开凿的洞窟里,弥勒就是作为菩萨的形象雕刻和供奉的。但是,在摩崖三佛龛中,弥勒居中,似乎是在表示,他已修业期满,离开兜率天降临人间,取代了释迦牟尼的位置,成为主宰当今世界的佛了——后人联系到当年唐王朝宫廷演变的历史,微妙便突显起来。当时,正是武则天公开宣扬自己就是当今弥勒,并取代了唐朝李家置,做起了皇帝。
洛阳特产梅花石,棒棒糖组合合影留念!梅花石,又名汝玉,独产洛阳洛阳南部山中。其底油黑、褐红、墨绿,间映孔雀蓝、玛瑙红、水晶白、竹叶青、金黄、嫩绿诸色。连枝梅花,栩栩如生。也有珍品,纹理呈虫鸟蝶兽状。
沿途的小型佛龛,数不胜数,龙门总共有大小石窟2345个,是四大石窟中,石窟数量最多的一个!
万佛洞位于龙门西山中部的崖壁上,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是专为唐高宗、武则天做“功德”而开凿的功德窟,因窟内南北两壁所雕15000尊小坐佛而得名。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
河边树上的干枝挂满了小红灯笼,也在为迎接元宵节做着准备!
惠简洞, 位于万佛洞南侧,是一个敞口中型洞窟。大唐咸亨四年,法海寺僧惠简敬造此窟,主尊为弥勒佛,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所以,惠简洞也被人们称为“小奉先寺”。正因为惠简开凿这一石窟造像深得武则天赏识,所以他后来担任了开凿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龛的检校僧。
沿着图中楼梯上去就是莲花洞,莲花洞右下那个看着较大的洞窟是老龙洞。老龙洞为多人开凿,都是以祈福、求功德为主,并无突出主题,所以附带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研究初唐的民间造窟风气、特色提供了有力地考证。
老龙洞是就着自然老龙洞山洞开凿而成的,其平面呈长马蹄形,顶部近似穹隆顶。该洞因不是由专人出钱开凿的,所以没有造出主要的一铺大佛。全窟密布小龛54处,俱有永徽元年的造像题记。
莲花洞又名伊阙洞,在龙门西山奉先寺以北。开凿于北魏晚期,因窟顶浮雕一朵美丽的大莲花而得名。主尊为圆雕释迦牟尼游说倚立像,高5.10米。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龛就在这座洞里。
奉先寺大佛龛东侧的下部,还有两个紧靠的中型石窟,他们分别因洞内有多处唐代或北魏纪年造像文字而得名。靠北侧的是“唐字洞”,南侧的是“魏字洞”。中间那个就是唐字洞。
终于到了整个龙门景区的精华之处,也是龙门招牌景点,门票上就是这儿------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龙门石窟现存唐代开凿的洞窟数十处,其中最重要的石刻造像是奉先寺造像。它是唐高宗时期最重要的造像,可能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而修。
奉先寺南北约30米,东西深35米,原高约40米。奉先寺本尊是卢舍那坐佛像,高约17米,据唐碑记载,大佛通光座合唐尺高85尺,两侧迦叶、阿难50尺,二菩萨70尺,二天王、二力士均为50尺,其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据说是根据武则天的
奉先寺造像的价值还在于形象的塑造,卢舍那大像、天王、力士以及脚下的地神等形象,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性格气质。艺术家在这里一方面遵循佛像礼仪制度,一方面又融入对现实人物性格的观察和理解,创造了各种不同的理想化的典型性格。
力士像,虽然毁坏严重,但仍然能够从其手臂、腿部隆起的肌肉,仿佛被风吹起的微微扬起的衣服下摆,想象出其挺拔孔武的身姿。
不知不觉已经日头偏西,一缕阳光暖暖地照在水波荡漾的伊水河面上!
看过奉先寺,来到了另一个独具特色的洞窟——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时代延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为集中的洞窟,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多达1000余个,碑刻题记800多品,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
火烧洞开凿于6世纪初,是北魏时期开凿的最大石窟——它高10米、宽9.5米、进深12米,毁于北魏熙平至正光年间(516-520年)的宫廷权力之争。现在火烧洞最值得观赏的是洞窟门楣的雕刻。它为火焰纹尖拱装饰,外为流云和莲花化身童子。流云上方刻二人乘龙相对飞升,传说是东王公与西王母相会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