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年3月11日 3月11日周末闲来无事带领儿子去爬诸城密州东南卢山放松心情第次行驶在崎岖萦回山路心里既害怕又激动山路约有3米宽全石头有有山路时而陡峭时而曲折忍让惊心动魄…… 卢山,原名故山,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海拔382.9米,是苏轼知密州期间经常登临和赞咏的诸城境内名山之一。 卢山位于城区东南三十里,呈东西走向,连绵近十里,主峰海拔382米,属七千万年前受燕山运动影响而形成的褶皱山地。由于自然的风化剥蚀,山上悬崖陡峭,怪石突兀,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从城内远眺,群山相连,峰峦叠翠,颇为壮观。苏轼曾赋诗赞曰:“东望峨嵋小,卢山翠作堆。”卢山的奇光异景,引人人胜,自古以来,游人不绝,山上山下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前阿有卢敖洞,主峰之上有饮酒台,西南坡上有圣灯岩,东峰上有阎王鼻子、探海石。山下有兴国寺、卢山寺等。 《水经注·潍水》云:“潍水又北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日:‘水出琅琊横县故山,王莽之令丘也。’山在东武县故城东南,世谓之卢山也。”清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卢山,在县东南三十里,为县主山,汉《地理志》 之故山也。山以卢敖得名。前阿有休粮洞,洞之左有圣灯岩,西巅有石,名饮酒台,皆敖遗迹矣。东南阿有安国寺。”苏轼《超然台记》中云“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北宋熙宁八年(1075),苏轼从杭州移知密州不久,即被卢山的雄姿胜景所吸引,多次邀约友人登临游览。在一次游卢山时,苏轼与同僚互相唱和,作诗《游卢山次韵章传道》,抒发了他不受约束的“野性”, 表达了他“超然物外” 的情感。为了抒发对卢山的喜爱之情,还写了《卢山五咏》一诗,将卢山名胜的卢敖洞、饮酒台、圣灯岩、三泉、障日峰等,一一赞咏。 卢敖洞即休粮洞,又称卢山洞。秦博士卢敖隐遁此洞,山亦因此而更名。传说卢敖晚年, 于此洞中绝食修炼,后成仙飞升而去。石洞位于山南半坡上,系因地壳变动而形成的罅隙石洞,呈不规则形。洞南向,洞口上方的石壁上横刻“卢山洞”三个大字,字径五寸。洞深5 米,宽4 米,高约2 米。洞室的东北角有一处仅能容身的石罅可通山上。当年洞口有石门屏护,洞中置石桌,供奉卢敖石像,俗称“卢山老祖”。洞前一片平地,留有前人建筑的房屋残基。洞内石壁上刻有历代游人题记,除陈行之、赵周宾、高大用等人的题名依稀可辨外,其余皆模糊难识。据清道光《诸城县志·金石考》载:“宋至和元年陈行之等,宣和三年赵周宾题名摩崖刻,见存卢山洞壁。” 饮酒台位于卢山的主峰之上,是一块因风化剥蚀而残留的巨石。石呈方形,边长近10 米,顶面平坦,东、南两壁高1米,西、北两侧为悬崖,从山下眺望似一平台。相传卢敖隐遁此山时常在此饮酒,故名饮酒台。 圣灯岩又名蜡烛台,俚语称“拴马橛子”。在卢山的西南坡上,一排巨石拔地而起,高数米,顶端尖峭,状似灯台,故有其名。三泉在卢山北坡的深谷中,泉水清例滑甘,分为三股,顺谷流下,成为卢河源头之一。 清同治甲子(1864)春,四川丹陵人彭促尹来诸城登户山,写下《游东武卢山记》,其中云:晨起,效东坡祷海神。巳刻,登山。山极峭,屐几损。至巅,忽见东南有青黑气屏挡如障,俄,五嶂结为浮屠,有僧来往。又顷刻,杰阁摩天,飞檐厂楔,气象直欲吞日,紧与浮屠对。其下,沃野中开,阡陌横袤,垂柳夹道,茅屋土垣隐露人家半面.......未几,景物消散,目前唯烟雾掠耳也。仆夫为余言:“此山市也。本地官民数年不见,公似有缘焉。”
展开全文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