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西北大省的风光与美食同在
温馨提示: 本游记宜餐后观看,如饿着肚子看,会有墙裂的生理反映…… 正文开始—— 关于旅行与美食,好像没有谁能抵挡得住其极大的诱惑,有人甚至将它们称之为生活中最美好的两件事。每一次旅行回来,除了那里迷人的风景和风情之外,美食和美味似乎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 我承认,在旅行中,我的眼睛总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了,而嘴巴却往往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因为,对于我这个以旅行观赏美景为主,从没将美食和美味当作必须的人来说,只能勉强算得上是个“伪吃货”——但这一次,我决定不再亏待我的胃了! 因为,这次去的甘南地区想不尝美食都难,真正做到了边走边吃,真是个不会让人失望的地方。而实际上,甘肃去过多次了。西北大省甘肃地处黄河上游,荒凉的黄土高坡并非其固有的标签。那里的山山水水,同样会亮瞎你的眼!
那里的风土人情,会令你一直难忘……
甘肃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近1/10。我国正式确认的56个民族中,甘肃就有55个,堪称全国民族最多的省份! 在甘肃的少数民族中,回族、藏族、蒙古族较多,那里民族特色鲜明的美食,每次想起来都要流口水……在这里,请随我从兰州开始,向甘南而行,一路风光一路美食地大饱一顿吧!
兰州:“黄河第一桥”与牛肉拉面
甘肃省省会兰州,是个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城中穿过,滔滔西去。数千年来,随着黄沙的不断沉积,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也厚积起来。 随便走在兰州的街头,也许无意之中,就能看到那些唤起历史记忆的标志(关于兰州,此处省略1500字……)
在兰州,可以坐索道缆车或游船、快艇“涉黄”。远处的铁桥便是兰州标志性的建筑——中山铁桥。
中山桥被称为“黄河第一桥”,也叫镇远桥,建于清光绪时的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其实这个西北大都市最响亮的名头,却是“牛肉面”。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只要提到“兰州”二字,脑子里第一的反映就是“兰州牛肉面”。据说,兰州全市有二千多家牛肉面馆——我想,在吃货们的眼里,不如把兰州称为“牛肉面市”或“牛肉面之城”吧!我是否可以大胆地下个结论:兰州四百余万人,应该都是吃牛肉面长大的吧?
我毫不怀疑,兰州人都是吃牛肉面长大滴!
但我要说的是,“兰州牛肉面”不仅是兰州人民的家常餐食,也堪称国民食品!因为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无论是在京津沪等国际大都市,还是在各省区的二、三、四及N线城市里,找一座WC应该是公认的难事,但要找一家不考虑装修档次的“兰州牛肉面”馆,却全然不费工夫——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吧?
兰州,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当我又一次去往这个城市的时候,没想到竟然就是从拉面开始的——在宽阔明亮的沈阳桃仙机场候机厅里,你仔细瞧瞧,发现了什么?没错,有一家兰州牛肉面馆啊! WOO,这是什么节奏啊?我明明要去的是兰州,难道有人提前用拉面来引诱我啦!望着窗外的灰机,我在心里呐喊道:我不怕你引诱——等我到兰州以后,会好好享用你滴……
到达兰州市区时,已近午后2点,朋友直接将我们载到一家有名的牛肉面馆——北滨河中路的这家“安泊尔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传说起源于唐代,如今有着“中华第一面”的美誉,被称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其实,关于兰州牛肉面还有一句话可以高度概括:“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就是:汤清、萝卜白、辣椒红、葱绿、面条黄亮!
兰州牛肉面吃起来筯道、汤喝起来有种独特的清香,均与一种叫蓬灰的东西有关。蓬灰是用生长于戈壁滩的蓬草烧制出来的碱性物质,已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但目前对蓬灰也是褒贬不一,野生蓬柴草烧制的蓬灰本无大碍,但一些店家采用含铅砷的工业合成蓬灰便不厚道了。
牛肉面的牛肉也是很讲究的。它是经过了颇为繁杂的一个熬制过程:将浸泡后去除血水的牛腱子肉和牛骨头、肥土鸡下入温水锅同煮,水将开时加入姜皮、盐等调料再小火炖4小以上,才可出锅备用。 一碗热气腾腾的面,加上香嫩可口的酱牛腱子肉,谁也无法抗拒其诱人的美味。据说,兰州的年轻人将牛肉面称之为“牛大”或“牛大碗”,便是取“大碗牛肉面”之意。 然而,拉面里的那些牛肉对我来说远远不够解馋,必须得单独来一份才爽啊!
此后几天,在多家面馆数次品尝拉面……这家黄河索道边的牛肉面馆,许多兰州本地人,或外地游人都知道的吧?
而这家“中国兰州牛肉拉面”灰常滴气派啊!墙上挂满了牌匾——这是家名店无疑,难怪店里宾客满座!
更重要的是,可以欣赏到现场拉面表演!这拉面堪称一门绝活,只见一块面团在师傅的手中,左右拉抻上下翻飞,往往只需10秒钟左右便拉出柔韧绵长,粗细均匀的面条来,其过程有如杂技一般精彩,令人叹为观止!
拉面的这位小伙挺帅啊,面对众人的目光和各式镜头,他的脸上似乎还有些羞涩……
临夏:红园与清真美食
兰州的牛肉拉面名闻天下,但它“拉”不住我们——那天,离开兰州去往拉卜楞寺、桑科草原,朋友途中特意带我们到临夏银星清真餐厅,简单品尝了几道风味。
设立于1956年的临夏回族自治州是我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是甘肃省唯一的回族自治州。临夏的饮食以清真风味为主,以当地鲜美的牛羊肉为原料的手抓肉、羊肉筏子、清真牛杂割等都是那里著名的美食。
银星清真餐厅是临夏的老牌名店,创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它位于临夏市红园院内,据说这是马步芳原来的宅子。
餐厅的招牌非常漂亮!虽然赶上门脸装修,但依然正常营业,食堂众多。
来到这里吃什么菜好像不重要,餐厅那种精致而特别的氛围,以及浓郁的清真特色的菜品的一定是令人难忘的。精致的餐具,彰显了这里精致的品味,它在努力营造“工薪消费,星级享受”的氛围。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名吃就是东乡手抓羊肉。当地如此形容:“说起手抓,想起临夏”、“不吃手抓,枉来临夏”。 东乡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2500米左右,有8000多种牧草,生长着兼有蒙藏混血羊种。据说早在南北朝前后,东乡的手抓羊肉就是帝王的贡品。 其实,手抓羊肉如今在南北城乡各地大小餐馆并不鲜见,但东乡的羊肉看起来更让人胃口大开:精选的羊肉煮熟后被剁成适合的小块,好抓并且好入口,不像有的地方的手抓羊肉抓起来容易啃起来难。这种上好的羊肉拌以椒盐、大蒜等调料,色香味美,肥而不腻。 当地人还神秘兮兮地说,东乡手抓羊肉还具有滋补温中,强骨壮阳的药理作用。我不知道,这是在炫耀东乡手抓羊肉的好吃呢,还是在提醒食客们尤其是外地游人不要多吃呢?否则,吃多了内火太旺,身在他乡的你后果你懂的……
牛羊杂割也是临夏响当当的名吃了。所谓杂割,就是牛羊内脏烹制后混杂而食,俗称杂牛羊杂。
不过,临夏更有特点是这里的清真面食:河州包子和油香。 河州包子馅料多种多样,主要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萝卜或白萝卜混合剁碎搅匀为馅。装笼蒸熟后盛入盘中,淋上几滴椒油,白白的包子立刻显得油黄光亮,吃起来更是有股清香鲜美的味道。
临夏当地人还喜食油炸食品,普通家庭都会制作一些造型奇丽、香甜脆酥的传统油炸食品。油香便其中一种。 油香其实像常见的油炸面饼,它有普通油香、糖油香、肉油香三种。外脆内酥,香甜可口。
而这种类似花的两色面食,对不喜油腻者来说非常可口,微甜而松软。在以牛羊肉为主的餐食中,如果要吃点主食的话,它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对象。
寓意吉祥的四季发财汤当然是少不了的,它是老临夏传统八大碗之一。之所以叫“发财”,是因为里面和一种黑色的发菜。发菜细若人发,其实是一种叫做发状念珠藻的菌类。而那些面块似的白色条形物则完全与面无关,因为它们是鸡蛋清做成的!是不是有点出乎你的意料? 美味的牛羊肉、独特的面食,再有这样一盆撒着蒜苗、香菜和红椒丝并且如此诱人的发财汤,我可以告诉你:这一餐很perfect!
夏河:拉卜楞寺与桑科草原烤肉
尝过临夏的美食之后,继续赶路。36公里后到达土门关,南边道路旁立有一藏式白塔,过了这里就意味着进入藏区了。
穿过土门关,行驶约70公里到达著名的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其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拉卜楞寺的建筑,下宽上窄近似梯形,各庙宇依其不同的功能和等级,分别涂以红、黄、白等土质颜料。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辉!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告别拉卜楞寺,去往十几公里外的桑科草原。这片令人向往已久的无尽草原之美色,毫无悬念地让我们“醉”得一塌糊涂!
在这里,我们不仅大饱了眼福,更是饱尝了草原上的民族风味。瞧,上菜啦!
还有喝的——酥油茶与自酿美酒哦!
大块吃肉、大瓣吃蒜、大口喝酒……一个字形容:“爽”!
藏族歌舞表演和篝火晚会,将这顿草原夜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而表演的那些演员,就是刚才为我们上菜的服务员们!
高潮当然是草原篝火晚会: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在藏族群众的带领下,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跳着、唱着,一起嗨起来了……
当一切喧嚣归于平静,草原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景致。夜空中星光闪耀,一时间,竟然找不出词儿来形容这种梦幻的感觉……
朗木寺:川甘交界处的美食小镇
郎木寺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包括甘南碌曲县下辖的郎木寺镇,以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星乡下辖的郎木寺村。 到达郎木寺时已经傍晚,我们住宿在甘南碌曲县的郎木寺镇上。晚餐过后,特意上街去感受一下这个一街通两省的小村镇的独特魅力——郎木寺镇,被称为“中国魅力名镇”。
在路人的指引下,沿着这条小街往前走去,甚至路过了著名的丽莎餐厅……
随着夜色的渐暗,灯火辉煌起来。林立的店铺里,人来熙往。这家名叫拉姆的藏族手工服饰店里,花花绿绿的商品让不少游人伫足。美女店员的现场织布操作,更如欣赏表演一般不忍离去……
想让这位藏族大姐穿戴上漂亮的服饰,为我们客串一下模特,她却十分害羞,也不愿面对镜头。
告别拉姆手工店继续往前走。这有个叉路口,往左走就去往四川了。这里明显热闹得多,几乎都是从四面八方前来的游人。
这家云南特色菜馆,可不光是吃货的天下,更是驴友聚集之处,店里的墙上贴满了留言条!既有旅途的感悟心得,也有寻人、问路的——是否有寻艳遇的,那就难说了啊!
要说整条街上最热闹、最嗨的地方,还要数藏香园餐厅这里面了……进来者好像都是有组织的人啊——只见各色大旗也贴满了一面墙。
之所以说这里的人嗨,是因为他们围着一堆火转起了圈圈,在《小苹果》的歌声里,又喊又闹,不停地疯狂!而我们,没有时间跟他们一起嗨了——明天还要出发,还是回去洗洗,睡了吧……
天水:麦积山石窟、伏羲庙与浆水面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从兰州至天水,全程高速约300公里。此行的主要目标,就是游览闻名世界的麦积山石窟,以及市内的伏羲庙。
到达天水时近中午,直接在景区附近找了一家面馆品尝当地有名的浆水面。如果说兰州牛肉拉面的关键在“拉”,那么天水浆水面的关键就在“浆”字了。此面由陕西汉中传入,相传面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陕西汉中吃面时所起。 当地人将鲜嫩的苦苣、苜蓿、荠荠菜等放下瓷罐内盖好发酵,三天后即沤成浆水。再捞出浆水入锅烧开,将面下入汤中,配以葱花、香菜等佐料,即成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炎夏之际来上一碗颇有清热解暑之功效……
吃罢浆水面,即刻前往景区。麦积山石窟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以及甘肃敦煌莫高窟一起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4年6月,麦积山石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形如农家麦垛而得名。在这里虽然要费力地高高仰望,但在心中只有虔诚的膜拜……
石窟所在的麦积山,似乎并不太高——最高峰仅142米而已。但它形状奇特,孤峰崛起,加上凭狭窄的样子迂回曲折,真正攀登起来,感觉并不轻松。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至隋代基本建成。现保存北魏至清代各窟194个,包括各种泥塑像、石刻像7000余身。出于保护的原因,一些石窟被封闭起来,人们只能费力地贴近铁丝网,去一睹其风采。
然而,正当我沉浸于麦积山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之中,突然感觉肚腹一阵阵的绞痛袭来……不得不匆匆结束行程,回到天水市内的酒店…… 次日,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参观伏羲庙——我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留下遗憾。伏羲庙位于天水市内的伏羲路,庙前有个庞大的广场,仿古建筑营造出了种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无论是游人,还是当地人,脚步轻缓,悠闲自得,乐享着安逸舒适的小城生活。
出生于天水的伏羲,也称皇羲、太昊等,伏羲庙原名便为太昊宫。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以,伏羲庙也被俗称人宗庙。
伏羲庙始建于1483—1484年的明朝时期,前后历经九次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包括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以及钟楼、鼓楼、来鹤厅等共10座。
因身体原因,走马观花游览过伏羲庙后,立即驱车赶回兰州,之后整整卧床了两天,一度拉得脱了水…… 回想起来,虽时值8月,但晌午抵达天水时气温依然很炎热,吃光碗里的浆水面后,我连浆水也没放过,那浆水喝起来的确过瘾!没曾想,危险就潜伏埋在碗里……同行的两位朋友吃的是同样的浆水面,却嘛事儿也木有。想来应该是我吃的那几块菜有点问题吧——他们恰恰没有吃碗里的菜。 如今,我早已忘了那家农家饭馆的地点,也不记得它的名字。虽然那碗浆水面让我败走麦积山,但我还是期待有机会再到天水,尝一尝真正爽的浆水面。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