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乐山大佛蓝图,走进仁寿高家
又是一日天晴时,早就听说过四川的大佛居多,乐山大佛、仁寿大佛、荣县大佛,还有全川数不胜数的大佛寺,当以乐山大佛居首,谁第二就不得而知了。今天,让我们走进仁寿高家,去探寻仁寿大佛、牛角寨大佛、高家大佛,呵呵,当然没有那么多,只是他的别称而己。因为仁寿大佛地理位置偏僻,导航也不太好找,一路上问过去的。成都出发,走人民南路直下,过华阳左转走骊山大道,然后右转走成简快速通道,过二绕后再右转双简路,临近简阳三岔湖左转乡189道到高家镇,全程中也只有此段6~7公里是荒废道路,多碎石,多坑,需减速小心驾驶。这里,我再隆重介绍一下仁寿不佛:仁寿大佛位于仁寿县城北35公里的高家镇鹰头村牛角寨山上,龙泉山脉中段东侧,海拔760米。南北西群山连接,重峦叠嶂;东面平畴千里。近观鹰头水库,远眺简阳市三岔湖,水面银光闪闪,野鸟成群;寨上古柏苍郁,怪石嶙峋;寨东侧崖壁依山镌造弥勒佛胸像一尊,坐西向东,双手齐胸合十,高15.85米,宽11米,于公元707年建成,6年后始建乐山大佛。两尊造像均为弥勒佛,外貌清晰,面型丰满,嘴微闭,目微启,眉似弯月,慈眉善目,平视东方,神态安详,发成螺髻,线条流畅。由此可推测是仁寿大佛雕刻成功后再将图样放大选址在乐山造更大的佛像,6年时间作准备正好合适。再从现存大佛比较,四川地区10米以上的大佛就有18尊之多,且都形态各异,唯有仁寿大佛在工程布局、人物形态与乐山大佛如挛生兄弟极为相似,只是仁寿大佛小些而已。因此,文物专家一致认为它是乐山大佛的蓝本之一,属全国最大且唯一一尊胸佛,被誉为“中华第一胸佛”。 高家午饭后进山,途经鹰爪湖水库,波光鳞鳞,甚是美丽,湖边也有不少垂钓者、野歺者在此小息。过湖后,山道变窄,需小心驾驶。寺庙前修有停车场,无收费,旁边的香烛店主动说代为看守,意思大家都懂的,要买点她的香烛、纸钱。
看苍松古柏,觅献忠遗迹
看过大佛,延着小道前行,山势渐高,路也越来越烂,到最后渐渐无路。轻拾间,一转头,豁然开朗,草中有径,林中有迹而已。《仁寿县志》载牛角寨有‘大佛阁’、‘观音堂’及‘’避暑胜地”。寨中原有4株大古柏,现在早已覆盖成林。寨中怪石林立,望乡、香炉、雷打、盘海、鸭子、奶奶石等等。明末清初,张献忠三次入蜀,在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大西农民军曾两次攻取仁寿。崇祯十四年(1641),农民军自蓬溪入川南,兵分三路攻重庆,克仁寿,杀知县刘三策。清顺治元年(1644),张献忠军直驱入蜀,再次攻占仁寿城。相传,张献忠攻仁寿前曾做一梦,一老翁相告:"攻陵州(仁寿),须牛角寨为营。"第二天,他就到牛角寨观察,正遇大雨倾盆,山洪暴发,山间小溪渡桥被淹。张献忠涉水过河,一下被漩涡卷入水底。正当岸上的人惊恐之际,他却随漩涡翻滚,从对岸溪边冒出水面。张献忠上岸后冒雨赶路,沿途叩拜,磕了360个头才来到大佛阁,求方丈指点迷津。张献忠率军来到牛角寨就筑工事、备粮草。特制养马槽和饮水缸,由兵士下山挑水供人畜饮用。坡陡路窄,十分困难。神奇的是到了七七四十九天,山上就冒出一股清泉,免去挑水之苦。如今清泉长流,举行过上万人的庙会都能保障供应。张献忠军与豪绅武装激战数月,终将知县刘三策斩杀。清顺治元年,张献忠再到牛角寨,只见三年前他面朝家乡叩拜的石包上长出的草木如香烛插于佛前。这次,他率军直驱县城将知县顾纯贻斩首。后来,人们就把张献忠思念家乡所站的石包取名望乡石;焚香叩拜的石头取名香炉石。如今此处的草木也如香烛拱佛,四季常青;当年的养马槽和饮水缸还保存完好,供游人观赏。回程的话,咨询当地人会建意你往南走仁寿上高速,我个人建议往北翻小山走三星回成都。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