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畔, 漪汾桥西南,与 山西博物院毗邻, 总建筑面积约为31000平方米。 山西地质博物院的前身为1960年创建的山西地质厅地质博物馆,此后又更名山西地质矿产局地质矿产陈列馆、山西地质矿产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3月1日奠基开工,201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地质博物馆。 新馆主题陈列由穿越时空、远古物种、大地宝藏和 物华天宝四部分组成,分别展示山西省的地质历史、生物演化、矿产资源禀赋和矿物岩石精华。陈列品多数为山西省本土发现整理,如在左云县发现的剑龙、云冈龙化石,在天镇县发现的 特暴龙上 颌骨、齿骨化石和在兴县发现的 大唇犀化石。特别是发现于吉县的山西鳄化石,目前全球仅此一具,为开展三叠纪中期中国 肯氏兽动物群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另一个重要陈列品,称重425克的“ 狗头金”被专家称为“华北第一金”,其形成与发现过程也充满传奇色彩。
作为肯氏兽动物群中的顶级掠食者,山西鳄是一种体型较大的假鳄类,身长超过2米,具有强壮的颔部,广泛分布于我省榆社、武乡、吉县等地……”山西地质博物馆馆长王润福介绍,在山西地质博物馆“远古物种”展区内,发掘于我省吉县的山西鳄骨架化石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具骨架。
馆共收藏实物标本7324件,其中展出2910件。包括工艺美术矿物原料50件,工艺品20件,矿床98个,矿物271件,岩石281件,古生物化石430件,地层剖面12个,各种矿石338件。有的展品有一定科学研究价值。
“狗头金”称得上是山西地质博物馆第二件镇馆之宝。狗头金因其最初发现时的外形像狗头而著称,是岩石中的金在长期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下被剥蚀、搬运,最终沉积在金矿下游河滩砂砾石层中并逐渐聚集而成。这块自然金产于山西省大同市 灵丘县的料眼金矿,料眼金矿是山西省最著名的 砂金矿床。
博物馆的整体形态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理念,建筑下方犹 如自然巨石砌成的“百宝盒”,外披网格状“珠帘”,上部扁圆形展厅外形似“玉璧”横空。在大厅内部,国内首个混凝土结构球形“穹幕影院”,可容纳百人同时观看高科技全景科幻电影。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