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介休
大周末,好天气,喝个茶,自驾去。上高速,去哪里,史公塔,介休去。
一说到介休,我们山西人第一反应便是绵山,可殊不知这里还有一座古迹,史公塔。关于介休的名字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呢。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年)。因史出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东汉时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时期出将入相五十载的文彦博三位贤士名达,素有"三贤故里"之称。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37.25万人。 介休历史悠久,国内史籍最早记载介休历史为周代鲁隐公五年(前718)。时,曲沃庄伯伐翼,晋翼侯奔随,随在今介休城东,当时为晋大夫士会食邑。前636年,晋文公返国赏随臣,介子推不言录,与母隐居绵山。晋文公焚林求贤,子推竟与母抱树而死。后,介休即依介子推休于此而得名。自前514年起,介休历史上先后东部建置邬县,西部建置平周邑,秦始皇设郡县,城区建置界休,以后改为界美、介休、平昌。东魏时,定阳郡一度侨治境内。北周时期,曾设置介休郡。隋、唐时期一度设介休郡、介州。邻县灵石590年建县前,一直为介休地域。隋、唐时设介休郡、介州时,兼领平遥县。孝义历史上曾几度并入介休县。宋、元、明、清时期,介休县域和领属关系基本保持不变。
山西介休城外西北,有一座高35米的八角七层砖塔,名曰“史公塔”。“史公塔”是介休百姓怀念史县令德善,遂集资建塔以资纪念。史公名记事,字义伯,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介休县令。他在四年任期内,督导当地百姓凿井修渠,整顿水规;抑制豪强,怜悯贫苦百姓;在文庙一旁创立育才馆,亲自授课培育人才;大旱之年,带头捐献俸金,又动员富户出粮,以赈济灾荒;其善迹流传闾里,一直为当地人民所传颂。“史公塔”建于清乾隆十三年。
史公塔为八角七级砖建楼阁式,下有三米左右石砌底座,高约40米,塔顶饰以黄绿两色琉璃,塔刹黄琉璃配绿琉璃,显得金碧辉煌、雍容华贵。每层塔檐均为砖雕仿木结构,各角悬挂风铃;塔的每层四面都开有窗户,供游人登临远眺,其余四面设有琉璃佛像,踏的整体外观雄浑秀丽,在国内这种布局还比较少见。令人惊奇的是塔顶上不知何年竟长出一株银杏树,民间相传此树果实可医百病,每当银杏树成熟掉落,人们争先捡食,视为仙物。塔的后面是诸葛亮庙,名“胜因院”,内建有孔明楼为乾隆38年所建。
高速大堵车
前面有施工
到了
矗立在公园中央
仰望
保护很完整
旁边有个小庙
再来一张
这种松树应该是引进品种吧
遥望一眼
找个面瘫尝尝这里的炒灌肠 和炒面皮似的
饸烙面,凉菜,炒灌肠
啥花
小蜜蜂
露个脸
现脸了!谢谢欣赏!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