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次凤凰山之行后,这次又独自来到了狮子林。明天是最后一天假期了,后天就要正式上班,想想真的是难过呀
狮子林始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为前寺后园布局,是天如禅师纪念其师中峰禅师所建。因中峰禅师曾在浙江天目山狮子岩居住,故把寺园取名“狮子林”。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寺毁园废。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性和尚重建狮子林圣恩寺,恢复寺园。清初,废为民居。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建狮子林,景观胜于从前。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南巡至此,题赐“狮林寺”匾额。清乾隆初年,寺、园隔墙分开,后园改名“涉园”。因园内有五棵合抱的古松,又称“五松园”。1917年,著名建筑师贝律铭的叔祖父、苏州颜料巨商贝润生购得此园,历时7年重建扩建。
首先是西侧,西侧是全园的主厅“燕誉堂”,堂名取自《诗经》“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句。燕誉堂建构华美、装饰华丽,是苏州园林中比较有名的鸳鸯厅。
堂南悬“燕誉堂”匾额,为清代江苏太仓籍名士毕诒策手书,屏门上刻有园主贝润生1925年撰写的《重修狮子林记》
厅北院落有一太湖石峰,气势雄伟,名“九狮峰”。九狮峰以湖石镶嵌接叠而成,却无人为痕迹,叠石技艺高超,为狮子林众多湖石峰的代表。
九狮峰后面有四副漏画,分别代表琴、棋、书、画,设计独特,构思巧妙。
院落西侧有一海棠形门洞,东西两面各嵌砖刻“涉趣”和“探幽”,进入门洞,即是狮子林的主景区。
主景区东南多山,西北多水;亭台楼阁环水而筑,曲廊石桥勾连其中。
与揖峰指柏轩相对的,是横亘东西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的大假山。相传,狮子林假山所用湖石为宋代花石纲遗物,可以说是身价不菲、履历不凡。
花篮厅向西,是“真趣亭”,亭内悬乾隆帝御笔“真趣”匾额。由于是帝王亲临之地,亭的装饰金碧辉煌,尽显雍容华贵之气。乾隆帝回京后即先后在北京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狮子林,其对狮子林的喜爱可见一斑。真趣亭背后是“古五松园”,一座幽静的小院,是园中仅存的元代建筑。
古五松园西是“暗香疏影楼”,专为观梅而建,以宋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得名。暗香疏影楼前是一座石舫,就单体而言,这座石舫建造考究、工艺精湛,少有不足之处,但其过于写实的设计,与周边的景观不甚协调,曾招致一些园林专家的非议。
石舫西岸是一座石包土假山,山顶最高处建有“飞瀑亭”。
问梅阁南有一长方形单檐亭,叫“双香仙馆”,屋顶与廊共用,三面围木质栏杆。这里所说的“双香”,是指梅香和荷香。从双香仙馆出来,即转入池水的南岸。
南岸沿墙建有高低起伏的长廊,自西向东有“扇亭”、“文天祥亭”和“御碑亭”3个小亭。
扇亭在长廊转角处,形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置身其中,可饱览园中景色。
在长廊的东端尽处,有一处小庭院,叫“立雪堂”。立雪堂原为狮林寺法堂,天如禅师曾在这里说法授徒。堂名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佛教“慧可雪地断臂立志参拜达摩为师”的典故;二是源自“程门立雪”的典故。但不论是哪种说法,都有尊师的意思在里面。
从立雪堂出来,几经峰回路转、上下回旋,终于爬上了假山。峰石环抱中,有一两层楼阁,名“卧云室”。
从北到东,围着一池碧水转了一大圈,湖岸上的景致基本上都看到了。从假山上下来,走过小巧的单拱石桥,进入紫藤棚。
在古典园林的古树名木中,那些高大的乔木,像银杏、园柏、白皮松,比较引人注目,但像紫藤这样的藤本植物往往不太引人注意。实际上,狮子林曲桥上的这些紫藤,有些已经有100多年的树龄,是名副其实的“古董”树。
池水中的另一处景观是六角“湖心亭”,因正对池西假山上的瀑布,是观瀑的最佳位置,又叫“观瀑亭”。湖心亭两边有曲桥,东接花篮厅,西连问梅阁。
野了一个月,也是时候收心了,明天在家休息一天,调节下心情,后天就上班去了
祝之家的各位车友工作顺利,用车愉快,拜拜~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