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街是一条济南特色的老街。位于济南市中心,南临济南泉城路。芙蓉街以街中芙蓉泉而得名,街位于珍珠泉群之中,邻近历代两大府衙和贡院、府文庙及古城主干道。金、明、清时,向是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地,清代诗人董芸曾寓居"芙蓉馆"。芙蓉街,北起济南府学文庙,南至泉城路,因街中芙蓉泉而得名,长432米,平均宽约6米,是济南市的老商业街。
借此次到省城学习的机会,又恰好朋友新购一台小相机,于是我们约定,下午放学后到芙蓉街试机去。
四个人、两台相机,出发!一切从简,开着我的大博越,绕过泉城广场,路过恒隆,奔向芙蓉街,可能是周五的缘故,芙蓉街的人格外多,琳琅满目的小吃,刺激着游客们的眼球和食欲。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可能是最热闹的。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芙蓉街上每天人流不断。相比于大多数寂寂无声的老街,这芙蓉老街充满了商业活力。
热闹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决定的:南起繁华的泉城路的中段,北到西花墙子街南口。黄金宝地,商机无限,想不热闹都不行。
这么多的人熙熙攘攘的挤在这样一条老姐上,其实感觉还是挺可怕的,街边卖的各种小吃以北方小吃为主,涮羊肉、烤牛肚、炸油旋、鲁家菜馆等,让人看得应接不暇。
芙蓉街 ,这名字得自街中路西的芙蓉泉。芙蓉泉藏身在民宅之中,自然天成。老残游记里说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一直被视为济南的写照。因此,可以说芙蓉街体现了济南的泉水文化的特色。
人们住在这儿有多美?有诗为证:"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这是清代一诗人董芸写的《芙蓉泉寓居》。
来之前就听说芙蓉街是济南最热闹的吃货街,无数的小商小贩,在路两边各据一摊或一店,各色小吃琳琅满目,人流不断,然而真正来之后,才真正体会到这条老街的商业活力。
据说从前,这里曾是济南府最繁华之地,商贾聚居,多有豪门大 芙蓉街夜景院。繁华如过眼烟云。现在的芙蓉街,以小吃闻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来芙蓉街是冲着它的小吃来的。许多逛街购物的人饿了累了都会来这里吃饭,几元钱就可以混个饱肚。
在济南的老街中芙蓉街是很热闹的。明清时期这条街的四周多是巡院、都司、布政司、贡院和府学衙门,良好的地理环境吸引了众多商家来此开店营业。
。著名的瑞蚨祥布店,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的第一家眼镜店"一珊号",当时济南最大的百货商店"文升行" ,著名教育家鞠思敏、王祝晨、许德一等人开办的教育图书社均曾在芙蓉街落户。
脚下是水泥的路面,眼中是路边一个个的小吃店,鼻中是各色小吃的香味,耳中是各路小贩的吆喝。傍着繁华的泉城路,芙蓉街,依然热闹,但这热闹是轻松的,是市井的,是锅碗瓢勺叮叮当当的热闹。而芙蓉街,在老济南人心目中的深厚感情,绝不仅由于它现在的商业位置。
光阴的故事,多么富有诗意的店名,我想店主一定是位诗人吧
更为现在人们所熟悉的是芙蓉街的民俗、商业风貌。清同治年间,这里已有多家眼镜店、乐器店,与邻近的书、碑贴、文具、古玩店主的大小布政司街构成了济南文化商业中心,民国后,又开有武学官书局,文雅斋等多家书店、瑞蚨祥祖店、济南最早的镶牙馆、照相馆以及燕喜堂等著名饭店都诞生或集中在这里。
芙蓉街的建筑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发展变化,中西合璧至今仍存。芙蓉也即荷花,是济南人最喜爱的花,因而,芙蓉街的四泉一街一巷均以"芙蓉"为名,其所承载的悠久而灿烂的文化,成为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街巷之芙蓉街一。
芙蓉街正位于泉城济南的中心,南起泉城路、北至西花墙子街南口,因街中路西有芙蓉泉而得名。如果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泉城济南的绝妙写照的话,那么"家家泉水、户户垂杨"就是芙蓉街及其周围地区的真实描述。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