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第一个目的地——云南大学
周末闲着无聊,打算出去逛逛,最好是消费低一点的地方,考虑了一下决定去翠湖那一片逛逛。这次我选择的交通工具就是共享单车了。
进入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原名东陆大学,简称云大,是中国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云南大学创建于1922年12月,1923年4月20开始招生,八十多年来六易校名,从最初的私立东陆大学发展成云南省唯一的国家重点综合大学,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七万多人。目前,云南大学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61所“211工程”大学之一,已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的行列。1930年学校改组为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又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1958年,云大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2001年6月,云大“211工程”、“九五”建设顺利通过验收。
云南大学随拍(1)
云南大学——至公堂
云南大学至公堂是明清云南乡试活动的中心。云南大学校址(校本部所在地),曾是科举时代举行乡试的贡院。云南贡院至公堂,居贡院坡顶宽敞平地的中心和贡院中轴线上,高爽适中。建筑面积564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前坡作卷棚式延伸,柱粗梁大,庄重典雅。南北两面皆雕花门窗,金碧彩绘。堂前有一方形平台,既增添了建筑的气势,又便于组织人员进退。至公堂是举行乡试大典的重地。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皆在秋季举行,故称秋闱。南明时期,云南贡院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永历皇帝朱由榔的皇宫。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性的学术活动和著名学者的精彩演讲经常在云大至公堂举行,至公堂成为全国最活跃的科学大讲堂。1987年,云南贡院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大学随拍(2)怀周院——泽清堂——钟楼——东陆院文津楼
在校园里随便逛逛。
银杏大道——理科实验楼——从云大宾馆出学校
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云南陆军讲武堂
在文化巷走着走着遇到一个朋友,我没看到他他看到我,然后拍了我一下,差点吓死。
到达第二个目的地——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
进入陆军讲武堂,可能有些写的不正确的还请多多包涵,没好好读书,所以历史不好。
学生课堂场景及教官寝室
曲氏大药房——学生寝室——食堂
滇越铁路通车场景——第五次秘密会议会址
小凤仙马车复刻——棉花破之战场景
护国门碑记残碑——民国起义纪念碑——放映室
河内受降仪式场景复刻
云南陆军讲武堂结尾篇——下一站翠湖
进入翠湖逛“人间仙境”
简介:翠湖,位于昆明城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称。翠湖在元代以前,是临近滇池潘家湾的一个湖湾,李专《菜海行》诗中说:“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菡萏之国蛟龙窟……”翠湖涌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旧校场,以至海口。”(见方国瑜《元史·赛典赤传概说》) 翠湖的历史翠湖,位于昆明城五华山西麓,是城区的中心观光点。因其八面水翠,四季竹翠,春夏柳翠,故称“翠湖”。南眺碧鸡、北瞰蛇山,水光潋滟,垂柳摇曳,“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佛楼台”,被誉为镶嵌在昆明城的“绿宝石”。 元朝以前,滇池水位高,这里还属于城外的小湖湾,多稻田、菜园、莲池,所以又叫“菜海子”。因东北面有九股泉,汇流成池,又名“九龙池”。至民国初年,改辟为园,园内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茶花,始有翠湖的美称。翠湖在元代以前,是临近滇池潘家湾的一个湖湾,李专《菜海行》诗中说:“昆明池水三百里,菜海与之为一体。菡萏之国蛟龙窟……”翠湖涌出之泉水,直接入注滇池。 方国瑜先生考证:“元初以前,滇池湖岸西阻山麓,其北、东、南三面,自碧鸡关下高峣村,经上普坪村、眠犬山下夏家窑团山南麓、梁家河村、菱角塘、潘家湾、土桥、官渡、海燕村、石寨山下金沙村、昆阳城边旧校场,以至海口。”(见方国瑜《元史·赛典赤传概说》)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赛典赤拜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至元十三年(1276年)初,“昆明池口塞,水及城市,大田废弃,正途壅底,公命大理等处巡行劝农使张立道,付二千役而决之,三年有成。”(元赵子元《赛平章德政碑》)这就是第一次疏浚海口水利工程。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州革,县如故。其地有昆明池五百里,夏潦必冒城廓,张立道为大理等处劝农使,求泉源所出,泄其水,得地万余顷,皆为良田”。(元宋濂《元史·地理志·云南行省》),元代几次大型水利工程,滇池水位下降,翠湖与滇池湖面分隔,成为“清回秀澈”的一泓秀水,湖水“赤旱不竭,土人于中种千叶莲”,周围“蔬圃居半”,称菜海子,又称翠海。翠海东北面湖中,有九个出水泉眼,“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之水经河道注入滇池。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