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之旅
八十里黄山山脉逶迤清幽,层峦叠嶂,其余脉——齐云山,又称白岳,古代素有“黄山白岳相对峙,绿水丹崖甲江南”之称,清乾隆皇帝赞誉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它是方腊藏军地,又是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有金戈铁马,也有亘古清幽。
风轻云厚,细雨伴行。饶是如此,在山脚下依然感到燥热难耐。坐索道至半山腰“飞云亭”,俯视漫山云海,便觉一股凉意渐渐袭身。但见云海漫漫,辽远无际。浓厚的云如天公抒写大字,恣意泼墨,团团云絮在群山之间奔突、变幻,有时像弥天大幔,有时又如浮萍顺水聚散,露出清幽水下的意蕴:从云海散开的缝隙向山下望去,便见屋舍如盒,河流如带,广袤的田野上,当地人刻意“烙”下的“八卦”图案清晰可见。
我很诧异,齐云山本是500多米的高度,在半山腰,已经“伸手可摘云”了,难怪叫“齐云山”。人在山下,“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云在山上,看人间沧桑巨变,世道炎凉。齐云山的云海,也是有一颗“道心”的吧?
通过“望仙楼”,即到洞天福地,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据传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一天门处,“白岳碑林”及摩崖石刻琳琅满目,记述道家在齐云山的缘起、兴盛与发展;真仙洞府、太素宫、香炉峰、道士飞升成仙地——“小壶天”,为这座大山抹上了一层浓浓的“道教名山”色彩。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月华天街”。这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取名“月华”,是因为建筑布局巧妙,宛如一轮新月。走在街上,只见宫观和店铺栉比,香烟和饮烟互绕,完全一幅道教与民众天然相融的生活图景。
南宋时期,有方士余道元,号天谷子,游至齐云山石门岩,创建佑圣真武祠,奠定了齐云山的道教基业。
至清嘉靖年间,齐云山道观主持者为正一派门人。正一派的组织比较松散,戒律也不甚严格,可以有家室妻小,非斋也不忌酒肉,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道徒们不仅有妻室儿女,甚至连妻室儿女也随同住在道院宫房中。平时则从事生产,与普遍人无异。只有事主来邀求或有关道教节日时,他们才脱下俗衣换上道士打扮,做起传统科仪。
如果说,齐云山的道教文化,与其他道教名山有什么不同之处,那就是“月华天街”。它让齐云山的道教文化,增添了许多民间乡土气息,让人心生亲近之感。它同时给人以启迪: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道家思想的核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云山本就深具道心。在浸满水气的石道上行走,时刻围裹在一股清幽中:头顶阴翳蔽日,时泄天光;那些野花、野草,和着轻风摇曳;不知名的小虫,不知疲倦地啁鸣,仿佛千万年来它们就在那里。
路遇景区一名管理人员,在他的指点下,我们前往“神秘走廓”。原来,这条走廊为丹崖绝壁,展示的正是齐云山的丹霞地貌。这是自然演变的遗迹,——也不知形成有几万年、几亿年了。这条走廊并不长,再往前走,就被景区管理人员喊回来了:原来顺着这条路一直可以转到后山,后山有一处景点,叫方腊寨,只是太远,得一个多小时路程。
从历史记载来看,宋徽宗宣和二年秋天,方腊发动起义,杀富济贫。义军声势浩大,不到半年时间,就攻占了歙县等六州五十二县,威震东南。宋徽宗曾下令童贯率军十五万镇压,没有取胜。朝廷又三次下诏“招抚”,均遭方腊严词拒绝。方腊义军在齐云山的独耸峰上屯兵,抗击宋王朝官兵的围剿。在齐云山上,方腊义军凭借险要的崖涧和天生的云雾,把守要隘,居高临下,用刀剑和滚石把宋朝官兵打得落花流水。后来,义军中出了叛徒,一夜之中,决了池水,烧了粮库,义军陷于绝境。方腊设计退了官兵,下了齐云山后,在浙江帮源洞被捕。不久,方腊在汴京遇害。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尘归尘,土归土,齐云山的丹崖绝壁,已经把如云烟的历史层层打包,让人一眼难以看穿其行进曲线。地质活动已经无迹可循,遑论微小人类的活动痕迹。方腊的一股英雄气,尚在人间驰骋;近千年前的金戈铁马之声也不时从谷中传出。但这怎能掩盖齐云山的一抹清幽?
下到山下,已经是饥肠辘辘,好客的主人——祥源控股集团的同志已经准备好了饭菜。
齐云山风景区同在阜阳打造的颍淮生态文化旅游区一样,只是祥源控股集团众多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的一部分。近年来,这个集团已经在齐云山下打造出“自由家”度假区,以及“齐云小镇”风情小镇,让齐云山的道教文化更接地气。
红芋粉团、臭鳜鱼、红烧鳝段、清炒河虾、龙虾煲……一道道当地特色美味上桌,大家赞了声“好”,先拍照上传,再大快朵颐。绅士淑女们已经顾不上吃相,什么名胜山水,什么历史云烟,怎抵此刻“杯小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THE END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