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自驾阿坝高原行:汶川水磨古城之”水磨羌城”
2009年6月,进入了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已到花甲的我,光荣退休。当领到第一次退休工资,真是忧喜交加:一忧:告别了青壮年,进入了老年人的队伍,我老也,现已“黄昏”,,,,,,有点“失落感”。二喜:不再为每月的工资而风雨中奔波,对于热爱“自驾游”的我也是好事一桩,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周游960万平方公里大好河山的愿望。三喜:经常会会老朋友,说说心里话,参加同学会,经常与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约会,摆摆悄悄话,,,,真爽啊2017年5月3日:师兄弟相约阿坝草原五一节前,师兄弟们商量,错过劳动节高峰旅游期,决定5月3日成都出发前往色达草原“平均海拔3800米”,由于老伴当时感冒较重,大家同意临时改变自驾路线:不去色达,改走阿坝县“海拔3400米”,,,,,,。一:2017年5月3日:成都一一汶川,甘堡藏寨,毕棚沟,当晚入住毕棚沟。:注:当乘坐景区大巴上到3700米的站点时,俺突感两腿发“飘,”胸内五脏具翻,头昏脑胀,,,,,,不敢再乘坐电车上4000多米的景点,好不容易等到下山时,再也忍不住“排泄”了一番后,,,,,,神奇的发现“俺想表演一样”什么事没有,,,,,,恢复正常啦看来老爷子还是有当“演员的天赋”哈二:2017年5月4日:毕棚沟一一康玛尔寺一一嘉绒土司官寨一一阿坝县神坐村“由于神坐村正处于开发中,缺水缺电,当即离去”,当晚入住阿坝县“赛格寺大酒店”。注:::由于俺老伴感冒未好,当晚出现较重《高原反应》,立即服用速效救心丸,葡萄糖水,整夜使用制氧机补充氧气,,,,,,。第二天上午好转,,,,,,继续前行。三:2017年5月5日:阿坝县一一若尔盖途中遭遇下大雪,,,,,,穿越冬夏两季,体念“冰火世纪”。一一当晚入住若尔盖“湿地宾馆”。注:晚上俺老伴《高反》再次复发,,,,,,。四:2017年5月6日:若尔盖一一松潘牟尼沟一一松潘古城。入住松潘。注:老伴高原反应“恢复正常”。五:2017年5月7日:松潘一一水磨古镇一一入住古镇“福利宾馆”。六:2017年5月8日:水磨古镇一一映秀地震博物馆一一成都2017年5月7日: 自驾阿坝高原行:水磨古镇2017年5月7日: 自驾阿坝高原行:汶川一一水磨古镇:汶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靠震中映秀,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水磨镇距“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5公里,距都江堰25公里,距成都70公里,都汶高速、213国道、三江旅游快速通道穿越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水磨镇: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水磨古镇: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寿溪湖由五条浸百草的穿山泉溪汇流而成,这些山泉溪水具有调节身体肌能,延年益寿的特殊功效,神农百草而万寿,水磨饮寿溪而万福,宋代大文豪苏轼在《和桃花源诗并序》中记载“……蜀青城山老人村,有见五世孙者,……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名溪湖。“水磨羌城”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白塔藏语音译为“曲登嘎布”,亦称“吉祥白塔”。塔身外形如藻瓶,粗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水磨白塔是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的实物佐证,亦是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的物证,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和平、幸福的虔诚祈愿。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汶川县水磨镇建镇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镇上的老街更是镇内古建筑最为集中的的一条街道,也是县境内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镇。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水磨镇寿溪老街87户村民的房屋受到严重破坏,老街上的古建筑遭受到巨大的损毁。 汶川与广东省佛山市对口援工作组在恢复重建水磨镇禅寿(寿溪)老街项目工程中,按照统一规划、旧址复原的原则,依托水磨镇有利的自然资源,借鉴成功古镇经验,将汉、藏、羌等民族文化有机融合,全力打造川西旅游小城镇。水磨镇禅寿(寿溪)老街为龙头的恢复重建工程,不仅保留了古街“家带及院落”布局的传统模式,而且所有的建筑全部按照8度地震区设防,共安置居民87户。在水磨镇一期改造工程280米的寿溪老街上率先打造出了“宋家大院”、“大夫第”、“戏台”等亮点工程,并顺利竣工投入使用。
2017年5月7日: 自驾阿坝高原行:汶川一一水磨古镇《三》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
汶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靠震中映秀,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
汶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
水磨镇距“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映秀镇5公里,距都江堰25公里,距成都70公里,都汶高速、213国道、三江旅游快速通道穿越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快捷。
水磨古镇: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古街建筑曾经的辉煌;禅寿(寿溪)老街上恢复重建的民居既注重整体和谐统一,又讲究单独效果,将昔日古镇所蕴含的浓厚乡土风情,乡土文化承载和重要的历史记忆再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为老街的居民们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自然、安居、乐业、发展旅游经济的良好环境。
水磨镇禅寿(寿溪)老街为龙头的恢复重建工程,不仅保留了古街“家带及院落”布局的传统模式,而且所有的建筑全部按照8度地震区设防,共安置居民87户。在水磨镇一期改造工程280米的寿溪老街上率先打造出了“宋家大院”、“大夫第”、“戏台”等亮点工程。
水磨禅寿(寿溪)老街,沿街楼台亭阁,白脊青瓦古朴典雅,窗雕棂刻,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色。古色古香的水磨禅寿(寿溪)老街,沿街楼台亭阁,白脊青瓦古朴典雅,窗雕棂刻,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色。
水磨禅寿(寿溪)老街,沿街楼台亭阁,白脊青瓦古朴典雅,窗雕棂刻,尽显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特色。恢宏大气的“万年台”,既秉承着原有风格,又不局限于历史原貌;庄重神圣“字库塔”,蕴藏着当地深厚的文化积淀。
请看“水磨羌城”等你来
古朴典雅,优美环境、羌族老街:将会在随着灾后旅游市场的逐步恢复,积极地融入到成都周边短程旅游市场之中,成为短程旅游休闲度假的又一好去处。
5.12大地震后,水磨古镇重建的“禅寿老街、寿西湖、羌城”三大区:之“水磨羌城”:::
她在“丛中笑”,,,,,,。
水磨古镇: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
水磨古镇历史文化,提炼结合藏羌汉民族建筑特色精华而修建的景观建筑。建筑构思奇妙,独具匠心,主题建筑秉承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法式,细部装饰具有浓郁的宗教和藏羌文化色彩,是多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
水磨古镇:体现出各族人民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性和凝聚力,是民族大团结的有力见证,亦是登临观澜的绝佳场所。
水磨古镇: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汶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河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为水磨至今。
在 “5.12”汶川大地震中,水磨镇寿溪老街87户村民的房屋受到严重破坏,老街上的古建水磨镇: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阿坝首府“马尔康”再现:
水磨老街在建筑形式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已处于全新的高度。水磨古镇商业街:各种美食,藏羌土特产,玲琅满目。
古镇:青石街巷,雕花柱椽,迂曲回绕,融明清建筑风格与水磨震前老街风格于一体,今天的禅寿老街不仅体现了水磨浓郁的“古”情调,同时,也成为旅游的中心区域,这里集购物、休闲、娱乐、住宿于一体,形成了与羌城完全不同的建筑风貌。
藏羌武士,,,,,,威武啊
水磨古镇的特产、手式艺品、特色餐馆、老四合院中也能领略到丰富的人文内涵。
美景,,,,,,美人,,,,,,天人合一
水磨古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汶川县水磨镇建镇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镇上的老街更是镇内古建筑最为集中的的一条街道,也是县境内现存较为完好的古镇。
水磨古城之“水磨羌城”《下》。
汶川水磨古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西接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北靠震中映秀,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南大门。
水磨镇既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融区,在灾后重建中赋予其厚重的南粤新元素,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禅佛文化联袂绽放。
水磨羌城碉楼是整个羌城的标志性建筑,高10米左右,雄伟气派,大气磅礴,它蕴含了羌族的千年历史与建筑文化,凝结了羌族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建筑形式。
水磨镇主推特色农家休闲旅游,等到建设完毕,未来的水磨,是一个集吃、喝、玩乐、住宿、休闲和羌文化产品销售一条龙的旅游小镇。
羌寨:千百年来,羌族先民为了避免战乱,世代迁徙,碉楼成了他们防御的建筑。
自驾阿坝高原行:汶川水磨古城之”水磨羌城”二
水磨羌城,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水磨至今。
水磨镇旅游业的日趋繁荣,,,,,,水磨镇的旅游业将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水磨羌城占地面积61117平方米,是灾后重建的民心工程,建筑结构9度设防,把羌寨建筑的石结构、泥结构、石木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综合运用,传承并发扬羌族建筑文化,完美体现了会从古朴、粗放的传统建筑群落迈向现代化城镇的新羌城概念。
水磨羌城的传承与创新,使之成为羌族建筑城镇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最美羌城”。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字库广场照壁斗书“大爱无疆”四字,寄托了灾区人民对广东佛山同胞鼎力相助、携手共建的感激之情。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经考古调查后依原样进行修复。建筑坐南朝北,总占地面积86平方米,建筑平面是“凸”形分布,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七架九脊檩,素筒瓦屋面,灰塑脊,顶施藻井,并彩绘。
水磨羌城512地震后重建:松州古城在羌城“再现”,,,,,,。
羌城:具有古朴典雅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艺术风格,吸取了中国传统建筑及川西民居建筑结构的简洁、朴实、庄重等特点,是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宝贵的实物资料。
西羌汇建筑平面由正方形演变而来,建筑立面结合羌碉特色;碉楼碧波交相辉映,夜间玻璃体的斑斓灯光与水色交融,更添寿溪湖的奇幻色彩。
西羌汇将现代的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西羌文化相结合,并融入佛山陶瓷艺术元素,具备展览、演出、会议、接待等多项服务功能。
汶川特大地震后人们自强不息重建家园的精神面貌,寓意生命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蕴含佛山水磨之间血脉相连的山水深情。
羌城:集中国传统建议体系之大成,是典型的羌、藏、汉相结合的明清风格建筑,具有轮廓清晰、布局深蕴、多轴线明确等特点,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设计理念。
2010年,水磨古镇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备忘录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最佳范例”,被第三世界文化旅游组委会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区”称号。
水磨古镇::藏羌文化交相辉映,西蜀人文和佛教文化联抉绽放。
水磨古镇:被称为世界遗产群中的世界地震遗产。旅游区位条件优越,具有“川西高原休闲胜地”之称。
羌城::古今历史文化交汇,川广发展理念结合,藏羌人文风情荟萃,俨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益”的“水墨画”,被誉为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第一镇。
汶川水磨羌城立牌简介: 水磨羌城,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南部的岷江支流寿溪畔,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的美誉,时称老人村,后更名水磨至今。
汶川水磨羌城,是一座汶川大震后,由广东佛山地区援建,现已正式对外开城迎客的古城。水磨古城欢迎你的到来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