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大田东坂村安良堡
依山建造的“安良堡”,远望形似一座“小布达拉宫”。安良堡位于福建三明大田桃源东坂村,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历时5年建成。土堡南北横40米,东西纵35米,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沿山势所建;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高达14米的落差使错落有致、逐渐递增的堂屋更显气势非凡。福建大田县有大大小小90多座土堡,其中有5座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土堡区别于福建土楼、江西围屋、广东广西围拢屋、广东开平的碉楼,是土生土长、独一无二的乡土性建筑,数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楼生动活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近年来,海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纷纷慕名至福建土堡发现地大田等地实地考察,为构筑奇特、防御性强烈的土堡而震撼。
安良堡以高落差恢弘的气势一下子就将我震住。 这座防御性独特、居住形式别致的土堡与我昔日所见到的土堡从形态上都不一样,进入厚重的堡门,迎面是两组面阔三间的上下堂屋,沿大门左右墙体是用大块毛石切筑的阶梯,拾阶而上是通上堡顶最高处左右两条阶梯状的梯道,这与以往所见到平行跑马楼完全不一样,站在中轴线的厅屋放眼望出去,三面景致尽收眼底。 安良堡所用的材质均采用当地,特别是它的墙体采用的是红粘生土,它的颜色与这块土地的色彩很相像,这种大地的颜色很温暖,很让你感动老天的造化,人只有在土地上生活才扎扎实实。这与用熟土所建的土楼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从居住形态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简单地讲,土楼是用来居住与防御的,而土堡则用来临时避难的,土堡与土楼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民居中极珍贵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先民在极其困苦条件下利用他们的智慧所创造出的人类奇迹。
深入安良堡
镜头拉近,非常美的层次感~
安良堡是一座防御设施独特、居住形式别致的村中堡垒性建筑,呈不规则半圆形,正门左右墙体上分别建有15栋悬山式顶结构的木质廊屋,自上而下似鱼鳞般重叠,平时用来储存粮食,战时可做“避难所”。
安良堡内的走马廊。这是土堡的典型特征之一,所有的土堡几乎都有畅通式走马廊,可以在堡墙上自由穿行。
安良堡沿山势所建,落差高达14米。
在这样一个阳光在轻风中妩媚着的初夏,当我进入东坂村第一眼看到对面在青青翠竹簇拥下的安良堡时,曾经的宁洋县土匪们当然早已和宁洋县一起尘封在历史深处了,除暴安良的文化喻指也只停留在字面上,但是,绿草如茵的大把绿色立刻闯入我视野中,夏天在这样的地方也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乡下温度比我们城市低,早晚温差更大,晚上可以盖小面板!
堡内木建筑分前后2座房屋组成,皆歇山式,左右对称,布局平稳。前厅净深10米,后厅较浅,为8米,后厅高出前堂五尺许。
土堡南北横40米,东西纵35米,占地面积近1500平方米,沿山势所建,围墙上建有48间房间,高达14米的落差错落有致逐渐递增的堂屋更是显得气势非凡。
从安良堡的最高处的瞭望堂看出去,堡外的情形一览无遗。前低后高的结构使土堡很立体,便于观察防御。
安良堡是典型的依山而建的防御性土堡,土堡墙体周边布设射击孔,可四面御敌,不留死角。
安良堡由低而高阶梯式依山势而建,整座土堡前低后高,前后落差达14米,蔚为壮观。
安良堡是不规则半圆形土堡。左边大半圆弧形,右边两角略圆,前方脊屋平直,左右各分15栋,包括前后共由32栋组成,从上而下像鱼鳞似的重叠着,为悬山式顶结构。前楼最高处12米,后楼外围高10米,内围与地面垂直高度20米,前后落差10米左右。楼后虽是座大山,但离土楼处却较平坦。
土楼前有一小河,过小河左转上六级台阶便到大门,大门前有一小平台,石拱门上风剥雨蚀的墙上影绰可见建楼时尚有堡匾,但现已辨认不出字迹。整座土楼刚建时墙上都刷有白灰,现外观已有不同程度脱落。
最近有消息说,福建土堡可能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或者福建土楼延伸项目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这个对于藏在深山无人识的福建土楼可能会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也许对于它是一个好事。三明土堡交通:可以坐三明到大田的班车,在建设镇换摩托车去安贞堡和琵琶堡,谭城堡。安良堡比较麻烦,需要在路口换去桃源镇的班车(和司机说在桃源路口下车),到了桃源镇再换摩托进去,也可以去大田县再换到桃源镇的车,这样浪费快2个多小时的路程。夏季避暑纳凉好去处,推荐三明地区主要的土堡:永安的安贞堡,大田的绍恢堡、潭城堡、琵琶堡、泰安堡、安良堡、 芳联堡,尤溪的茂荆堡、光裕堡、瑞庆堡。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