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龙门沿黄河溯流而上到壶口
跨越龙门过孟门 飞度龙槽游壶口 --秦晋大峡谷黄河三绝自驾游及沿黄公路韩城-壶口段体验游记 秋游黄河三绝有感 (戏改古人诗) 南接龙门千古气,北引龙槽一带天。 四时泥雾锁壶口,两岸浪击孟门山。 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千米,孟门5千米。河西属陕西宜川县境,河东处山西吉县境内,是中国一处大型峡谷瀑布景观。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区西临陕西延安宜川壶口乡,东濒山西临汾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 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是秦晋峡谷黄河河床上裂点发展和移动的结果。裂点就是河流中突然形成的急坡地段。最典型的裂点就是瀑布,而瀑布是河水垂直跌下的地方。故瀑布必须有一层坚硬岩石所成的造瀑层,才不易被河水所侵蚀,而使瀑布变为急流。瀑布的下面,有瀑布冲击形成的深潭,如果造瀑层被冲刷切割后退,那么瀑布前方就会形成一个不长的峡谷,这是瀑布不断后退的结果。 壶口瀑布的地形正是如此,孟门曾经是壶口瀑布过去的位置。由于溯源侵蚀,裂点不断沿河向上游推移,瀑布下的深潭延伸成原河槽中的小河槽,就是今天看到的的“十里龙槽”。如今这段黄河的裂点已到达龙王辿,即今天的壶口瀑布;而孟门就是较近地质时期裂点后退与河流下切时遗留在河床的两个石岛。 壶口瀑布、十里龙槽乃至孟门石岛,都是由黄河水流冲刷而成,而水流的侵蚀作用,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时期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壶口瀑布朔源迁移的速度与龙槽上延的速度不同,据统计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退移,龙槽也以同样的速度向上游推进。 壶口瀑布8大奇观:水底冒烟、旱地行船、霓虹戏水、山飞海立、晴空洒雨、旱天惊雷、冰峰倒挂、十里龙槽。 秦晋大峡谷黄河三绝:壶口及十里龙槽、孟门、龙门
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韩城市北30千米处,其北面是群山夹道的黄河峡谷,南面是坦荡的大平原,上下反差巨大。这里河宽不足40米,素有“无风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说。
黄河上有禹门口大桥,为铁路桥、公路桥、铁索桥三桥并立,贯通山陕,气势不凡,和桥下的黄河相得益彰。其中铁索桥是最早的两省通道,现已破旧锈蚀,仍然矗立黄两岸,诉说着母亲河的过往。
近几年黄河水量偏小,难以看到黄河雄浑气势,但两岸群山威势不改,尤其是陕西一侧的山崖,壁立千尺,笔直地插入水中,气势咄咄逼人。
桥下岸边有机动船,可以乘船近距离观赏黄河两岸的风光。乘船从大桥开始,一直北上,你需要仰视岸边的峭壁。
这里有百丈岩、送子洞、悬空墓、石头城、顶天柱几处景点,可以请黄河船夫娓娓道来,这里绝壁和大河搭配的整体的美感令世人赞叹不绝。
黄河龙门卫星地图,禹门口外侧正在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大型桥梁。
返身从龙门西侧的龙门隧道、桑树坪隧道口进入沿黄公路,一路北上,直达孟门小憩。路边不好随意停车,只是用长焦镜头扫视了孟门景观,拍摄了几张图片,然后直接到达壶口吃午饭。
距壶口瀑布下游五千米处,“十里龙槽”下方,在黄河谷底的河床中,有两块梭形的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中,形成两个河心岛,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的孟门山。
相传这两个小岛原为一山,阻塞河道,引起洪水四溢,大禹治水时,把此山一劈为二,导水畅流。
此二岛远眺如舟,近观似山,俯视若门。又传说古时,孟家兄弟的后代被河水冲走,曾在此获救,故将二岛称为孟门山。
壶口下游5公里处的孟门山特写,岛上有座大禹庙和一尊大禹雕像。
孟门迎着汹涌奔腾的泥流,昂首挺立,任黄水滔天,终年不没。孟门“南接龙门千古气,北牵壶口一丝天”,其雄姿与龙门、壶口组成黄河三绝,而又以自己独特的风貌著称,古诗有“四时雾雨迷壶口,两岸波涛撼孟门”的佳句。
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
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龙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
十里龙槽是壶口瀑布溯源上移,瀑下深潭随之连续延伸所形成的。此深槽嵌在原谷底基岩河床中,槽旁原河床底部的大部分,成为非洪水期的河岸,这种河岸比较宽、平,全由坚硬的砂岩构成,近水处,几乎没有一点砂石,平坦的可以在上面行车,“旱地行船”正是利用了这种地质地貌条件。
在山西一侧河岸上,几乎是看不到“龙槽”和黄河水流,只能看到紫褐色基岩河床中一线急腾翻卷的黄浊水尘和听到轰鸣不息的奔腾涛声。槽中激流就象一河滚沸之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而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
每逢汛期黄河水涨时,洪水溢出壶口龙槽一端,龙槽东岸会出现一道千米漫流水帘,十分壮观。远望龙槽,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犹如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没黄河巨流。孟门是龙尾,腹泄河水于下游。
壶口瀑布、十里龙槽和孟门石岛,都是黄河水流冲刷而成,而水流的侵蚀作用,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因素的控制,不同时期由于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壶口瀑布朔源迁移的速度与龙槽上延的速度不同,瀑布跌水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不断向上游延伸,龙槽也以同样的速度推进。
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
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
壶口瀑布极为壮观。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
在洪水时节,洪流滚滚,涌出深槽,河水就变成一股激流而下,瀑布形态随之消失。
河水沿深槽下行5千米便是孟门,出孟门之后,水面展宽,水势变缓,又恢复到龙王辿以上的景象。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的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手牵牵叫驴的老汉,在这里招揽生意。看这阵势,那个女士好意思骑驴呢?
黄河入壶口处,湍流急下,激起水雾腾空而起,蒸云接天,恰似从水底冒出的滚滚浓烟,十数里外可望。
冬季河面封冻,瀑布多成冰凌,地表来水减少,壶口流量降至150—500立方米/秒,水流落下,激浪不大,飞出槽面水雾甚少。夏季流量大增,水流溢出深槽,落差甚小,瀑布消失,不易形成升入高空的浓密水雾。
只有春秋两季,流量适中,气温不高,瀑布落差在20米以上,急流飞溅,容易形成弥漫在空中的大雾,即“水底冒烟”景像。
壶口瀑布反复冲击所形成的水雾,升腾空中,使阳光发生折射而形成彩虹。彩虹有时呈弧形从天际插入水中,似长龙吸水。有时若彩带横在水面,象彩桥飞架,有时在浓烟腾雾中出现花团锦簇,五光十色,飘忽不定,扑朔迷离,叹为天下奇观。
春秋两季,水底冒烟、浓雾高悬,每遇晴天,阳光斜射往往形成彩虹;夏日雨后天晴,有时也会出现彩虹。
山飞海立是对壶口瀑布磅礴气势的形容,黄河穿千里长峡,滔滔激流直逼壶口,突然束流归槽,形成极为壮观的飞瀑,仰观水幕,滚滚黄水从天际倾泻而下,势如千山飞崩,四海倾倒,构成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
悬瀑飞流,形成的水雾飘浮升空,虽然烈日当空,但在瀑布附近,犹如濛濛细雨,湿人衣衫。这也是水底冒烟所产生的又一有趣的景观。越接近河面水雾越浓密,在水底冒烟时,岸边观瀑就难免衣服湿漉漉,如在轻洗。
壶口至孟门约5千米,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长度约为10华里,故取名“十里龙槽”。
黄河在峡谷中穿行,汹涌的波涛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声震河谷,当瀑布飞泻,反复冲击岩石和水面时,产生巨大的声响,并在山谷中回荡,恰如万鼓齐鸣,旱天惊雷,声传十数里外。
只有在壶口瀑布附近,才能真正感受到“黄河在怒吼”、“黄河在咆哮”。
这槽中激流就象一锅滚沸的水,左奔右夺,奔腾翻滚急下,激起的水雾弥漫在龙槽之上,使黄河在这里变得朦朦胧胧。
远望龙槽,弯弯曲曲的峡中石槽,活象一条摇头摆尾的巨龙,壶口是龙头,一口吞没黄河巨流。而孟门是龙尾,腹泄河水直达下游龙门。
壶口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