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瓦舍旅行酒店
成都,尽管以前来过,但属于路过没逛过。这次托游记平台的福,与先生一起参加【浪迹天涯.西藏篇】之旅,结束后转机成都,也算路过,总算有个逛的时间了。 原计划,准备在成都逗留一天一夜的,因为飞机晚点7个小时,生生将停留时间压缩到16个小时。只能就在宽窄巷子走马观花了! 关于成都的话题很多很多.尽管我也只是匆匆忙忙触摸了成都.有些感触,也不一定对.感觉成都是福乐窝,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为什么先说“住”?因为飞机晚点,到了成都,安顿下来,已经是晚上11:00了!
逛在宽窄巷子
对于宽窄巷子,我还是通过成都的官方网站才了解的。 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蒋介石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到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自由的房产买卖使得宽窄巷子的居民更加多元化。历经了300余年的风风雨雨,当年修建的42条兵丁胡同如今只剩下宽、窄、井这三条巷子苦苦相依。 宽窄巷子是成都惟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成了北方胡同文化在成都以及在中国南方的“孤本”。作为一个城市最后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重要物证,见证了成都的历史和变迁。
老成都缩影井巷子
井巷子,与宽、窄巷子平行,过去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据说康熙年间,大批的清军驻扎在少城内,人口的密集使得这条巷子的用水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就在巷子西口凿井取水,为驻防清军提供水源,井巷子也因此得名。 据说当年居住在井巷子的满人地位较低,多为仆人、家丁,所以房屋比较破旧,时过境迁,现在井巷子就只有半条街了,成都市政府因地制宜的打造了这段国内唯一的墙体砖文化博物馆,长约380米,是二维片墙建筑。 如今的井巷子,一面为原有街面,一面为历代砖文化墙和民俗留影墙。如果说宽巷子、窄巷子完美阐释了成都人的休闲与安逸,那么井巷子则是典型的民俗成都缩影。除了引人入胜的砖文化墙,也把老成都的市井生活状态还原在了这里。井巷子汇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儿,展现着地道老成都生活的独有味道。让人们在井巷子的停留变成一种互动的真实生活体验。 井巷子更适合我们这个年龄的人。
街边小吃解解馋
各院各景,白菜百味,是宽窄巷子的真实写照。 享受成都,享受成都人对美食的精致追求,宽窄巷子是再好不过的地方。地道的小吃,精致的大菜,豪华的大餐,异国风味的西餐…… 宽窄巷子简直就像万国美食博览会。在宽窄,你可以按照主题来吃:有养生主题,有豪放主题,样样精彩;也可以按照派系来吃:川菜、粤菜、湘菜、江湖菜,派派好味;可以跟着名人一路吃将过去: 在宽窄巷子,遇见美食的同时也邂逅文化。 宽窄巷子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贵贱同台,一元一支的烧烤同场PK成千上万的鲍鱼花胶,完全不输场。你可以站在路边随口叫上一份三大炮,有吃有看,乐趣十足。也可以在私家会所包下整个红酒窖,来场奢华派对。随性随情,自由自在,才是宽窄巷子美食精神的关键所在。 我们没时间去品味精致大菜,就随手拍一些街边小吃,解解馋吧!
吃在龙抄手
逛也逛了,看也看了,该到付诸行动,动嘴的时候了!我哥哥的舅爷,也算是我们的亲戚,得知我们在成都,一定要请吃饭。那好吧,因为是下午的飞机,我就让这位在成都生活近20年的亲戚找了一家地道的小吃店:青羊区草堂龙抄手(浣花店)。 老字号的店了,却早已装璜一新,没有了真正老店的样子。再说味道。也许还是它原来的味道吧,因为我发现到店里去的本地人,多数是老年人,多数是该店的老顾客,熟络到客人吃什么都知道,这一点说明它的味道和原来应该差不多的。 这家浣花北路的龙抄手,店子还是蛮大的,一共有两层楼,一楼是吃抄手小吃的,二楼是专门吃川菜的。因为把我们当客人,非让我们坐到二楼的包间,其实我们更愿意在一楼大堂。算了,客随主便吧!因为我们想各种成都小吃都尝一尝,就点了一个38块钱的套餐,小吃套里大概有14种小吃。外带几样川菜里的代表菜品。大概在80元一位左右吧。
第一次发游记,杂乱无序。好在家里有一位游记达人,手把手指导,哈哈!不少照片都是先生拍的,自己大部分都是手机照片,凑合着看哦!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