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 鲁山县
一周的辛勤工作,就是为了换来周末的轻松,是不是有点自私呀,可是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话说也就是凑了个巧啦,来了场说走就走的小旅行....... 好友是鲁山县的,刚好组织了一个户外自驾,立马加入,组队,收拾行囊,约定集结地点,开始出发,一路上欢歌笑语,在两个半小时到达目的地鲁山县,这里的宾馆,好便宜,虽说环境有限,但是还是很值得,在这里一定要入乡随俗哦。好吃到爆的爆肚,爆肚烩面,还有好多,比如黄焖羊肉和烤串,这了的羊肉可是好的极品了,大家有空可以来尝尝!
昭平湖-刘氏始祖发源地之环湖行
从库区南部出发,听个故事把:说起刘姓始祖刘累,可谓是鲁山人的骄傲,位列平顶山市十大历史名人之首。二十六岁时就带领家少奔鲁(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避祸,遂迁于河南平顶山市鲁山县安家置业。 刘累墓于平顶山市鲁山县城西国家水利风景名胜区昭平湖景区附近,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风景名胜区尧山(又名石人山,古称大龙山)东麓。207,311国道交汇于此,在鲁山县城乘坐鲁山至石人山、江河的汽车沿311国道行驶10公里即可到达昭平湖景区大门,再顺沿景区大道东北方向0.2公里到达刘累墓,刘累墓距刘氏与龙文化碑林0.2公里,紧邻刘累祠。 刘姓是中国五大姓之一,与张、王、李、赵并称。现在,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人口约六千万,在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可以称得上是遍地流刘了。 刘姓的“刘”字,不像其他姓氏的字,有其他意思,可以组词,“刘”字除了用作姓氏外,没有任何意义。从“刘”字的繁体字“劉”,拆开来看就是:卯金刀,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在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这也可能是“刘”的本来意思。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就是夏朝后期的刘累。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留氏肇姓大始祖。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一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后来给夏帝孔甲喂养了四条龙,被孔甲赐为“御龙氏”。 因为刘累养龙技艺不精,没过多久死了一条,他怕孔甲怪罪,就灵机一动,把死龙做成了美餐,献给孔甲享用。由此深得孔甲喜欢,重重奖赏了他。未曾想,数日后孔甲让他再做如前次的美餐。刘累怕再难蒙混过关,于是携家眷乘夜逃走,到河南鲁山躲了起来。从此,刘累世代定居此地,成为中原刘姓最早、人口最多的一个家族。 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中原的刘姓为避“董卓之乱”而不断向四方迁徙,其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靠蜀汉。 魏晋南北朝之时,刘氏大举南迁,在这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刘氏加入到汉族刘姓之中。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 魏晋到隋唐五代,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 宋代以后,刘姓就已遍布全国各地,从明末开始,闽、粤刘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明清时期刘姓一方面继续保持晋唐以来就开始的由华北向东南的迁徙大势,同时又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开始大规模地由东部地区向西南地区迁徙,并由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大规模向南洋地区拓展,从而形成了刘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关于刘姓的起源,刘累,现在普遍被认为是刘姓的始祖。鲁山也就成为刘姓的发祥地。关于鲁山地名的来历,因为周朝初年,鲁国的封地最开始在鲁山,周公时,将鲁国的封地从河南鲁山移到山东曲阜,一说到鲁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曲阜,实际上鲁国最初的封地在鲁山,这也恐怕是鲁山地名的来历吧。
昭平湖--姑嫂石-回到酒店
目的地,姑嫂石,照平湖中屹立着一尊奇石名为姑嫂石,关于姑嫂石有着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此地有一户人家,老两口和一儿、一女。儿媳妇刚过门,婆婆待儿媳十分刻薄,专门做一对尖底桶让儿媳担水,水缸不满还要挨打。路远,桶底又尖,无法歇息。为不让丈夫替她,婆婆就让儿子出外经商。善良的小姑,疼惜嫂嫂,偷偷在路上挖些坑,让嫂嫂放桶歇歇肩膀。此事被婆婆察觉后,把嫂嫂毒打一顿,吓得小姑再也不敢帮嫂嫂了。日复一日儿媳含着眼泪,忍气吞声,从很远的地方往家担水。一天,她担水走到半路,遇见一位骑马的白胡子老人。老人说:“我的马渴了,给点水喝吧!”媳妇二话没说停住脚让马喝了。水喝完了,她就又回去挑。老翁先后三次向她讨水,她都毫不吝惜地给了他。老翁非常感动,便把马鞭送给她说:“你把鞭子放在水缸边上,没水时轻轻一动就行了,以后再也不用来挑水了。”媳妇照着去做,果真如此。婆婆发现儿媳妇没去挑水,水缸却总是满满的,百思不得其解。为弄清真相,她对儿媳假颜欢笑,说:“你过门也不少日子,回去看看你的爹娘吧。”儿媳一走,婆婆就去查看究竟,发现缸内有一条脏分号的马鞭,婆婆信手抽出,不料缸内的水汹涌喷出。小姑见势不妙,赶快去找嫂嫂,等二人赶回来,村庄早已被洪水淹没,成了一片汪洋。姑嫂二人用镇水石制服洪水后,便四处寻找公婆,发现公公被水冲到金山环挂在树上,所以金山环又叫挂爷山。姑嫂埋葬公公后继续寻找婆婆。恶婆婆被水冲至沙河南岸,狗吞其尸,吞尸处长出一棵小树,树枝像恶婆娑披头散发的样子,随风摇摆、婆娑不停,后人建村于此,取名婆娑村。姑嫂二人屹立于镇水石上,翘首期盼亲人早日归来,天长地久遂化为石,故名姑嫂石。后人感姑嫂美德,在两石相接处建一小庙,塑有姑嫂像。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行庙会,朝拜者络绎不绝。多少年来,这里社火如潮,煞是热闹。姑嫂石从东侧看,似姑嫂二人并肩而立,从西侧看大有遥遥欲坠之势。当年冯玉祥将军带兵路过此地,怕其坠落伤人,曾铁索捆石,用三十匹大马用力拉,结果铁索断而石却纹丝未动。(以上文字来自网络)姑嫂石与现在的婆婆村等构成了一串传奇故事。姑嫂石景色优美,傍晚时刻姑嫂石倒映在水中与天上晚霞相映成趣形成水中有山,山中有水,风景奇特壮观。水天一色,周围峰峦叠翠、鸟语花香,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节假日里携亲带友,乘坐小船环绕姑嫂石领略不一样的感受吧。风和日丽的时候还可以登上姑嫂石遥望四周水天一色的景观。
返程郑州-平安回家,家的温暖胜过一切
计划好时间,避开拥堵。安全反回。
早起后,吃了点油茶,鸡蛋灌饼和煎饼后,回郑,为的是错开下午的交通高峰,始祖山的隧道是一个易堵点,到家基本在11点多,到家吃饭休息,缓解下,准备周一开始上班、下次出游再见!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