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隐水洞洞天福地地质奇观
咸宁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鄂赣边界幕阜山北麓,东邻黄石市,南接江西省,西挨荆州市,北靠武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三国时赤壁之战遗址即位于咸宁市所辖赤壁市,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殒命通山县九宫山,其墓葬之地“闯王陵”也就在咸宁市通山县境内。 前往咸宁市通山县旅游,其景区目的地一是九宫山风景区,二是通山隐水洞;其美食目标则是以通山包砣为代表的鄂南农家系列土菜。 若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可先从武昌站乘坐城际列车至咸宁南站下,转乘大巴或滴滴打车到通山县。到了通山县城以后,注意隐水洞和九宫山两个景区是不同路的。隐水洞在县城以东偏北方向的大畈镇,离县城大概18公里,而九宫山风景区位于县城以南九宫山镇,距离县城60公里左右。可以考虑两日游,即第一天上午游览隐水洞,下午回到县城再乘车去九宫山拍摄黄昏风景并住宿,第二天可拍朝阳并游览九宫山风景,下午下山当晚返回武汉。 如果是自驾游览则相应灵活机动多了,不过建议游览顺序还是先隐水洞后九宫山为宜,具体时间安排丰俭由人。 我们老夫老妻此行自驾是由广东中山市出发一路北上,过广州从化区、韶关市出广东,然后沿G45大广高速纵穿江西全境后进入湖北咸宁,再转G56杭瑞高速,西行不久即抵达目的地咸宁市通山县城。家有亲戚住通山县城,我们受到了热情款待和一应住宿安排,故此游记没有宾馆住宿信息记载。又因连天阴雨,此行我们放弃了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览计划,仅于抵达县城的第二天游览了国家地质公园通山隐水洞,同时品尝了当地农家菜和通山特色食品包砣,以下图文详述。
隐水洞国家地质公园距通山县城18公里,距武汉市130公里,高速直达,交通便利。隐水洞名称源自洞中隐藏有两条河流而得名。其实洞穴中有地下河流倒不罕见,但像隐水洞里的河流“一条大河波浪宽”,可载10多名客人的游艇队列能在河上往来穿梭几千米,这样规模的洞中水路的确不多见。而且,走完了水路还要弃舟登车,由轨道观光车载着游客继续边走边看。 隐水洞全长5180米,平均高达20米,宽25米。洞长洞宽洞大且不说,洞内喀斯特景观更是丰富多彩,奇特壮丽。石笋、石柱、石钟乳等千姿百态,拟人状物惟妙惟肖;身旁流水淙淙,眼前雾霭朦胧,彩灯映射,燕蝠飞舞,神韵无穷;溪鸣泉唱,石洞回音如古音乐韵;水滴清潭,叮咚有致似珠落玉盘。洞内空气清新,幽深秀丽,神秘莫测,移步换景,低头脚下疑无路,昂首却又别洞天。 隐水洞是由断裂构造控制的岩溶质作用形成的特大溶洞,游客行进在距今五亿年的寒武系碳酸盐的母岩岩石上,仿佛置身于亿万年前,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这神秘的地下世界,无数的秘密尚等待着人们去寻幽探奇。 与中国已发现的地下河洞穴相比,通山隐水洞兼备现代地下河与古河道景观,其景观质量及分布结构均属上乘。隐水洞内的钟乳石质地纯净,少见风化现象,且其主要景观如“鲤鱼跃龙门”、“长征2号”、“金瀑布”、“金秤砣”等体量巨大、造型逼真。通山隐水洞景观荟萃了大自然的形态美、动态美、色彩美、声音美和朦胧美,是一处观赏价值较高的游览洞穴,被誉为“洞天华中——中华天洞”和“神秘的地下明珠宫殿”。
含丰富碳酸钙的薄层水由洞顶或岩隙间溶出,沉积成为波纹状或褶皱状的流石,学名称为石幔。此尊石幔体型巨大,色泽金黄,十分壮观,故获“金瀑布”之美称。
拍了不少,挂一删千。图片四十,可窥一斑。说到底,隐水洞的美景啊,还得各位自己去拍,自己去看!
呷通山特产包砣尝地道通山土菜
一上午都在隐水洞游览,出洞时一看已过12点,正是午饭时间。亲戚告诉我们通山人常说的一句话:“肚子饿,呷包砣!”(呷,普通话读音xiā或gā,通山方言读作qiǎ,吃的意思)正好出洞口不远处的一排商业门面中就有一家“九宫乡人”通山包砣店,不如跟着我的镜头一饱眼福口福去——
嚯,“通山包砣第一家”,口气不小啊,什么情况?据陈老板介绍说,包砣是通山传承几百年的民间小吃,原先都是各家手工制作,即用蒸熟的热芋头和进红薯粉一起揉成面团以成皮料(注意,都是杂粮健康食材哟),再包上馅料搓成圆滚滚的石头砣子形状(笔者目测跟高尔夫球类似大小),即为包砣。馅料不外乎猪肉丁、油豆腐丁、花生米、萝卜丁、竹笋丁等,各家根据自身喜好随意拌制并无统一标准。作为通山籍在外地的生意人,传承和推广家乡传统美食一直是陈老板的梦想,于是他放弃了外地的所有生意带着太太回乡创业,几经失败挫折,终于研制建成了通山第一条符合现代化食品生产标准的包砣生产线,推出的速冻保鲜产品即为“九宫乡人”通山包砣,投放市场后大受欢迎。除了眼前的这家门店,其包砣产品被当地多家酒楼餐馆订货,而且还投放到通山县和咸宁市的一些超市柜台出售,产品供不应求。所以,我们为美食点赞,首先要给为创造美食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点赞! 说了这么多,我们点的包砣已经快煮熟了,走,到后厨看看去!
煮好后的包砣本可直接食用,但通山人的传统做法是要另起油锅投放葱姜蒜爆香后下入煮好的包砣翻炒,再淋入少许生抽上色后出锅装盘。刚出锅的包砣带着锅气,闪着油亮的光泽,别提多诱人了!
放下相机“呷”着包砣,现在该说说笔者的味蕾感觉了——首先,皮料咸鲜,咬下去口感Q弹,香气弥漫(这就是芋头遇到红薯粉的味道了);接着,馅料在口腔里散落开来,有脆的、有软的,裹着油,带着鲜,掺和着皮料那没有完全释放的柔韧劲一起,在舌齿间充分搅拌;那味道,那口感,不似肉包,更不像肉饺,只有包砣,才有这样独特的味道!第三步,就是那心满意足的扎实的一口吞咽——哇,再没有多一个字的感叹!
包砣两袋一提20个,衬以泡沫保温盒 ,外套礼品包装盒,放进后备箱,回家取出放冰箱冷冻就得了。没来通山的家人,一定要带给他们尝尝鲜! 呷过包砣当点心,往县城走的路上还要去一家农家小院吃正餐、喝小酒。说话间车已开到了门口。
这农家小院规模不大,菜品可不少,食材新鲜地道,价格也公道,加上厨师烹调料理得好,便有了好的味道、好的口碑,生意就越做越好。下次再来通山,这小院值得再走一遭…… (全文终)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