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祠内有几十座古建筑,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 晋祠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1961年3月,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别旅游景区。
进门就是“三晋名泉”庙宇,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
会仙桥,明代石质建筑,东西各有台阶数级,南北有石栏围护,两则均有题词。
西过会仙桥便是明清戏台--水镜台,面向圣母殿。戏台分前后两部,后台为明代建造;前台是清代补建。“水镜”二字,取于《前汉书·韩安国传》中“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的句子,意为忠奸是非,在清水明镜中昭然若揭,显现原形,故曰“水镜”。
西南角的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9百多年的历史,依然闪闪泛光,毫无锈迹,可见宋代铸铁工艺之高超。
金人台前为对越坊,坊上匾额由明代书法家高应元所题,相传,应元之母患头痛顽症,在吕祖面前求得一签,写着“添砖加瓦”,于是高便建了这座牌坊。“对越”语出《诗经》“对越在天”。“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对越”即“报答宣扬祖先恩德”,既指报答宣扬母德高尚,也指圣母邑姜功德无量。
鱼沼飞梁另一端与圣母殿相对的是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是祭祀圣母的殿堂,每逢重大庙会,尤其农历七月初二,这里便是举行隆重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八百多年只经过1594、1955年两次大维修,至今保护完好。是晋祠的国宝建筑之一。
晋祠古建三绝之一。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
全桥由34根铁青八角石支撑,柱顶有柏木斗拱与纵、横梁连接,上铺十字桥面,鱼沼飞梁,汉白玉栏杆,方砖铺面,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游人都可以通过。因这桥构造奇巧,民间传说是鲁班建造的。在我国只此一例,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立交桥”。
晋祠古建三绝之二。木雕盘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盘龙雕柱,雕于宋元佑二年(1087年)。八条龙各抱一根大柱,怒目利爪,周身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虽已近千年,鳞甲须髯。
圣母殿为晋祠古建三绝之三。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1尊、明代补塑2尊。
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帔,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
晋水之源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南,为晋祠三绝之一。泉名取自《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泉上有亭一座,”难老“匾下还有一匾”晋阳第一泉“
晋祠只能是走马观花的游了一遍,只是听导游边走边介绍,无法深究了。下一站王家大院丶壶口瀑布,待续。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