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邯郸之旅之前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处于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西依太行山脉,东连华北平原,北接邢台,南毗安阳,素有河北南大门之称。从济南沿济聊高速、青兰高速一路向西行驶260余公里,即可到达邯郸,或从北京沿G4高速到达。邯郸是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8000年前就孕育了新石器早期的磁山文化,战国时期为赵国都城,几千年的历史延续和极佳的地理位置让邯郸成为人杰地灵之地,地名延续三千年不变。邯郸还是成语典故之都,与之相关的成语达1500条之多,最令人没齿难忘的比如“邯郸学步”、“黄粱美梦”“完璧归赵”、“围魏救赵”、“毛遂自荐”等等。邯郸周边古迹和景区无数,如果都走一遍怕是几个月也走不完。这次来邯郸没有做详细攻略,本着随走随看的原则,仅凭脑中的印象和根据以后出游的路线选择了几个景点景区。简单介绍一下:【第一天】广府古城。(进城无需门票,参观武家大院35元,登古城城墙20元)【第二天】响堂山石窟、响堂山森林公园。(黄金周免票)【第三天】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娲皇宫门票80元,网上提前一天订票65元;129师司令部旧址免票)先放几张图,手机拍的,这次出游多日没使用相机,全部照片都为手机拍摄,围观的朋友就不要挑剔了,凑合看。
广府古城的街巷
青兰高速在进入邯郸市区前一个出口(有古城提示)下高速,然后北行十几公里就来到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广府古城。广府古城又称永年城,最早记载于春秋时期,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明清时期曾为冀南三府之一的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古城现有保存完好的4.5公里城墙(已修复完整),坐落于4.6万亩永年洼湿地中央,为北方独有的旱地水城,被誉为“北国小江南”。广府古城原为土筑,明嘉靖年间砌为砖城,有二十四铺首,四瓮城(现今只有东西两座瓮城),四角楼,具有重要建筑史学价值和文物价值。从南门步入古城是一条南北向的主街(古城南街),主街最北尽头是广平府署所在地。府署前横亘一条东西向的大街,与古城南街大致构成“十字架”,古城内所有的建筑格局基本上就是围绕这个十字架修筑的。古城内的丁字街重新修复建造了临街的仿古建筑,尽管比较新,但还是很有古色古香的味道,不过临街建筑几乎都成为店铺,经营的物品无非是与古城旅游有关的物件和小吃、餐馆等。进入广府古城无需门票,但城内的一些院落和城墙需要购票。
广府古城的大户——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是广府古城中最具游览价值的地方,其规模和院内保存的建筑、家具、饰物不逊于山西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参观武家大院门票35元。武家大院主要是以清代武汝清为代表的武氏三兄弟(武澄清、武汝清、武河清)的府邸,大门上有“广郡三武”的匾额,后来大院主要由武汝清掌管。清道光、咸丰年间,武氏三兄弟在其母赵太夫人的教育下,具成大家。武澄清,字秋瀛,咸丰二年进士,曾教学于成安、保定、房山、乐亭等地,门徒很多,有“大清同治皇帝敕封武澄清夫妇圣旨碑”立于府城门外。武汝清,字酌堂,道光二十年进士,授二品顶戴花铃,为人清正。曾国藩曾评价:“上由是知汝清名,尝谓某大臣曰:武员外清正,汝辈不及也”。武河清,字禹襄,贡生,首开文人练拳之先河,创武式太极拳,成为一代太极宗师,“太极拳”一名就是武禹襄(武河清)首创。武家大院不仅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群,规模宏伟,而且还有浓浓的“武式文化”蕴含在里面,“忠臣孝子、德义文章、文韬武略、富甲一方”就是武式文化的写照。
内院分为武氏三兄弟的住所和赵太夫人的居所、书房,以及家眷、小姐们的秀楼卧室。至于哪座都是谁住的就不一一介绍了,都记住也挺费脑子。另外,房屋很多,再加上室内陈设,限于篇幅图也捡一些有代表性的放出来。
广府古城的城墙
广府古城坐落于永年洼湿地中央,城墙外被护城河和湿地环绕,护城河的宽度足有五六十米,比紫禁城的护城河都宽。城墙总共4.5公里,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城墙原为土筑,六里二百四十步;元代增至九里十三步;到了明代改为砖墙后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广府古城还有一处保存完好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小赵州桥”——弘济桥,造型与赵州桥如出一格,只不过规模小了点,算赵州桥的姊妹桥。不过我这次没去。
太极之乡
广府古城除了满眼的“古建筑”遗迹,还是一座“太极城”,是杨氏、武式太极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是闻名遐迩的太极之乡。杨露禅的故居位于古城南门外,边上还有一个纪念广场。而武禹襄(武河清)自习武搬出五家大院后,就在东门安家,现在那里留有武禹襄故居。
广府古城的小吃
如果进入古城您就会发现满街都是酥鱼、缯肉、驴肉的幌子,还有肉肠。这几样已被当地政府作为古城旅游的推介大力宣传。而酥鱼、缯肉、驴肉的烹制也很特别,是用陶罐在小火炉上煨出来的,味道咸香有些厚重,还是蛮有特点的,不过更适合北方人的口味。
广府古城周边的景点还有很多,不过大多现代是人造景观,游乐场最多,几乎环绕古城半圈儿。另外什么还有甘露寺、广生寺等,城东的太极文化广场附近商业设施很多,聚集的人流和车辆也多,开车环绕城墙一圈后离开古城前往邯郸。
酒店、晚餐
进入邯郸城区在城东部入住驿动365连锁酒店,酒店门前是比较宽阔的联纺东路,周边几乎都是高大的新建筑,离邯郸植物园和丛台公园都不远。尽管邯郸是座历史名城,但市区内的古迹现留存的不多,与成语“黄粱美梦”相关的景点也在城外,最近的就是丛台公园里的一些小景点。为节省时间,这些景点没再前往。
响堂山石窟赏析
早起退房没再邯郸市区停留,直接上兰青高速奔五十公里外响堂山景区北区。响堂山石窟分南区和北区,北区在邯郸以西的峰峰矿区,营凿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鼓山最优质的石岩上。响堂山石窟又称响堂寺,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公园500-577年),以后在隋、唐、宋、元、明均有增凿。现保存还有洞窟9座,4000多雕像,目前供游人参观的有12窟。石窟内的雕像虽然与著名的四大石窟的无法比拟,但雕凿的也十分细腻精美,只不过规模要小很多,最大的雕像也不过5、6米,石窟高度近12米。可惜的是响堂山石窟内的雕像大多无头,全是被认为砍去的,据说日伪时期被日本人盗砍的最多。到了响堂山景区,不知是真的黄金周免票(问游客中心停车场的人售票处位置,答:不要票),还是没从正门进入,反正随着人流进入景区没看见有验票的地方。
过了仙人洞就是石窟区了,除了有些石窟被铁栅栏保护起来,多数石窟都对游人开放,九号石窟最大,剩下的都比较小,每个石窟内仅容下几个人参观。
独行响堂山森林,冒险下绝壁
响堂山森林公园面积不小,从石窟区往上到天宫峰还要攀爬几里山路,不过因为有路,所以走起来还不是太难,沿途有一些小庙。大多数游客看完石窟就反身下山了,少数不嫌累的开始走山路到天宫峰。到天宫峰听当地人说,响堂山的主峰鹰嘴峰也是可以上去的,离鹰嘴峰不远的老石台有一条岩缝也可以上到老石台顶部,这勾起我攀登的欲望,于是从天宫峰背后下到有绝壁的小风门,按响堂山游览示意图标示的大致路线进行深度游。不走不知道,走了才知有多难,从天宫峰下到小风门就没有路,只有密林中的一条一人宽的羊肠小道,而且到鹰嘴峰还不能直接攀爬,得绕过小风门的绝壁从鹰嘴峰后面爬上去,然后再下到老石台。整个路线就是在山里绕来绕去,丛林密集得行走只能猫腰低头才能通过,而且还要攀登一些岩壁。此时的大山里只有我一个人,能听到的响动就是风吹树叶的哗哗声,小动物被惊动逃窜的嗦嗦声,还有就是从对面响堂山生态谷山顶传来的游人走玻璃栈道呼叫声。虽然孤身一人,但我并没有害怕的感觉,只是担心路程还要走多远,能不能在天黑之前返回来。因为走森林探险是临时决定,所以水带的不多,食品也只有两块黑巧克力,照明设备也没带,更别提露营装备了。没有照明,路在森林里不好找,有些地方没有路,只有痕迹。估算了一下路程和时间,决定在下午四点之前如果还不能到老石台就原路返回。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登上鬼见愁顶,也就是电塔最高处的那座山峰,鹰嘴峰和老石台就在眼前。在鬼见愁遇到一位巡山的中年人,告诉我到鹰嘴峰和老石台还要走一个多小时,而此时已是下午3:30左右,看看时间到老石台后返回的时间显然不够,果断放弃继续前行的打算。估算了一下时间,要返回天宫峰时间还够,所以就在鬼见愁峰上转悠,山顶上也有一条羊肠小路,沿小路走到尽头,忽然发现下面就是小风门,心中不禁一阵狂喜,原来跋涉了近三个小时就是在围着小风门那个绝壁在转。但欣喜过后又犯愁,如何下去呢?那可是绝壁呀!如果不能从这里下去,那还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回头路。不甘心!仔细观察绝壁的状况,发现有人走过的痕迹。既然有人走过,说明一定能下,不再犹豫,寻着痕迹往下爬。过了大约三分之一又令我绝望,实在是没有可以下去的地方了,正在欲哭无泪的时候,一探头发现有一根三角皮带拴在一株小树根上,长度大概五米左右,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把皮带拉上来检查一遍,没有损坏的地方,很结实,看来应该是当地人或巡山,或采药走的路。下去!借助皮带把无法下去的一段绝壁渡过,想想过去玩儿过的速降方法,这回又用上了,不过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下去时也是心惊肉跳的。过了有皮带那段,再往下虽说同样没有路,但有可借助的岩缝,这难不住我,手脚并用登着岩缝下到绝壁底部。此刻心中无比爽快,太刺激了!重要的是少走了几公里丛林密集的山路。想想,年过半百的我还能有这样的历险机会,自己都佩服自己起来。从鬼见愁下来返到天宫峰,又沿景区道路走出景区,回到游客中心的停车场,此时才觉出腿软,不是吓的,是真累,休息一会儿,驱车赶往涉县,在一家快捷酒店入住,这一夜睡的格外踏实。
接下来就是我冒险下绝壁的过程。
把下绝壁的路线大致说明一下。
最后,虽然我成功从绝壁上下来,但绝对是冒险行为,如果没有经过野外生存和速降训练过的朋友还是别学我,特别是一个人到根本不熟悉的地方。冒险虽然刺激,但无畏的冒险没有必要。我之所以敢走这样的路是因为在野外的经历比较多,随走随观察随判断,能下决心走这样的路,是根据自身的体能、胆量和平衡能力做出决定的。不过响堂山的风景确实挺漂亮,只是我到的这天天有薄雾,给美丽的风景打了折扣,但能走一次已经觉得有价值。
涉县的食宿
从响堂山景区出来,继续沿兰青高速到涉县,第二天要到娲皇宫,所以决定在涉县住宿。涉县是邯郸太行山脉中的一个小县,但涉县的旅游重点也是以太行山为重点,其中娲皇宫最为著名。另外涉县还是革命老区,129师司令部旧址和晋冀鲁豫边区旧址都在涉县,刘邓大军也由此出山南下,成为令对手胆寒,享誉全国的铁军。
娲皇宫拜祭女娲神
邯郸市涉县地处南太行山,虽然旅游资源很多,但因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许多乡镇还属于贫困地区。涉县最知名的景点就是娲皇宫,国家5A级景区;另外129师司令部旧址也在涉县的赤岸村,与娲皇宫相距不远。周边还有许多景点,这里就不一一介绍,单说娲皇宫和129师旧址。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女娲补天”的故事,而神话中所说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地方就在涉县中皇山上。后人为纪念这位中华始祖在此地营造了气势宏伟的娲皇宫。娲皇宫始建于北齐,初为北齐文宣帝所建离宫,开窟造像,后历代都有修葺续建。到了明清时期已形成现今规模,而北齐的遗迹仅留存石窟与摩崖刻经6处,是中国摩崖刻经中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娲皇宫下的有众多佛教寺庙,对于信奉多神的中国人来说这在正常不过了,佛道合一的也是中国宗教中外来宗教与本土教共生的一大特点。娲皇宫是全国五大祭祖圣地之一,是全国规模最大,肇建时间最早,影响地域最广的奉祀女娲的历史遗迹,被誉为“华夏祖庙”。娲皇宫俗称“奶奶顶”,朝向有些特别,不是国人习惯的坐南朝北,大致是面朝西南方向。登顶有三条路可选,一条从“奶奶顶”下方的补天广场拾阶而上;一条乘缆车先到静泉庵,经补天谷观光路线到娲皇宫;还有一条是从景区大门直接穿林区走凌云台,到静泉庵后与第二天重合,不过这条路比较远,游人极其稀少,一般是对登山有兴趣的人的下山之路。进入景区,沿步道先经过补天湖(一座小水库),然后到补天广场,过了广生宫就是登娲皇宫的台阶路。沿途主要寺庙有朝元宫、停骖宫和广生宫等。娲皇宫主体建筑建在唐王峧山腰,依山就势,为三重檐歇山背式建筑,两侧建有配殿和钟楼、鼓楼。从侧方向看有山西悬空寺的感觉,远看就像一把太师椅,三面环山,以娲皇阁为主大小建筑12座,面积大约1.5万平方米。娲皇阁通高23米,用9根铁索系于崖壁之上,建筑技术和艺术高超,在全国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也不多见。
娲皇宫建筑群包含娲皇阁、梳妆楼、迎爽楼、钟鼓楼、六角亭、木牌坊、皮疡王水池房及山门等12座建筑。现建有房屋135间。娲皇阁有四层,每层都供奉着女娲神像。
行走补天谷,赏中皇山美景
中皇山群山叠翠,流水环绕,风景秀丽。从娲皇阁钟楼门走出先拾阶而上就可到补天谷、补天台、静泉庵、凌云台等景点。尤其过了静泉庵后,林间的小路上基本就没有游客了,因为此路比较远,所以有人稀少。但走这条路下山不但能欣赏附近的山间美景,而且还可以从正面完整看到娲皇阁,能把娲皇宫景区一览无余。
出娲皇宫景区几公里就是129师司令部旧址,驱车前往接受红色教育。
参观129师司令部旧址,缅怀革命先烈。
位于赤岸村的129师司令部旧址几乎与娲皇宫景区隔水相望(漳河),但要驱车前往需绕行十余公里,如果从漳河上修建的悬索桥上步行进入景区则要近得多。129师是免票的,但停车要付费十元。129师全称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29师,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共领导的三大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四方面军第4、第31,西北红军第29、30军和独立第1、2、3、4团以及第15军团骑兵团等改编而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129师司令部位于涉县城西5公里的赤岸村,由129师司令部旧址、将军岭和129师陈列馆三部分组成。从这块红色土地走出刘伯承、徐向前两位元帅、三位大将、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名少将,以及总设计师邓小平。并诞生威震敌胆的刘邓大军。这里也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
奔赴南太行路边的风景。
走完129师司令部旧址,意味着我的邯郸之旅行将结束,下一个行程就是位于河南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从129师司令部旧址出发沿S202省道和任石线奔驰,因已进入南太行山脉,所以一路的风景极佳,被峻美的太行山所震撼。因导航指示到太行屋脊景区的道路被封闭,因此改道而行,在红旗区景区附近拐入一条乡道,天黑时分夜宿在白云寺门前。
欲知我的太行山大峡谷和大恼村挂壁公路的详情,敬请看后续的游记贴。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