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秋收(上)
时间很快,中秋国庆8天的假期已经收尾。而我却想起早在9月初时,自己一颗不安分的心就开始谋划着如何挥霍这个假期了。其实最终敲定东北自驾游也是有些机缘巧合的。其一便是因为那时我正在读《王光美访谈录》,刚好读到1961年她陪同刘少奇同志到东北林区调研,后又去到大庆;其二是好友发来一篇介绍东北深秋美景的文章;其三便是有人说时间充裕,可以与我结伴北上。 为了能错开人流高峰,我们决定9月29日(周五)下午便出发,一路沿着京哈高速前往四平市,晚上入住汉庭。在这短短的两个半小时的行程中,路边成群结队的收割机队伍,已然让我们感受到了秋收的气息。在四平吃过晚餐后,我们决定走路回到酒店,一为运动减肥,二为看看四平市的夜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药店林立,与后来我们去的桦甸市是有的一比!为此,我们也深深为这里人们的健康状况担忧。
像候鸟一样,每年的这个时节,这些收割机便会准时启程,一路向北,深入到黑龙江腹地,开始一年的收秋工作。黑龙江的秋收结束后,他们便南下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然后回家过年。从车牌上可以看出,这些收秋大队都是来自苏,皖,豫一带的。中国人向来是勤劳的,一切都只为了生活。
9月30日,我们打算晚上到达哈尔滨与朋友集合。时间充裕,便打算到附近的伊通看一看火山群博物馆,可惜刚好赶上中午闭馆休息,我们便直接驱车前往火山群自然保护区。但事实上,那里还处于正在开发阶段。当然,上了火山遗址,就要看看火山岩,我们在路边看到很多因火山喷发时遇冷而形成的柱状节理的火山岩。下山后,我们来到了伊通市满族博物馆参观。
一路上山,一路下山,天上飞的是虫,地上爬的是虫,衣服上粘的是虫。这满世界的虫儿们,似乎是要弱弱的警告我们这些庞大的入侵者们,这块地方我们已经占领了,你们快快退下吧。哈哈
山腰上旧时居民拆迁的痕迹仍然留在那里。看着叫人感叹,是否每一次开发与兴建,都一定要将过去连根拔起?“山上有人家”不也是最美的一处风景吗?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先秦古籍中记载的肃慎人是其最早的先人。多年来他们繁衍生息在祖国的白山黑水之间。公元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诏谕,改女真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满洲族统称“满族”。
夜里我们顺利到达哈尔滨,与朋友胜利会师。当天我们入住的是位于南岗区红军街上的亚朵酒店。七人的晚餐吃了两个小时左右后,我决定独自走路去看看索非亚教堂的夜景。虽然16年夏天来哈尔滨见到过她,但是没能看到她的夜景。这样一来,也就了了我们之间的一段缘份。虽然没有再去中央大街,但是在哈尔滨的任意一处街道,都能感受到她的俄式风情。这种东西不止在于建筑,饮食上,更在当地人的血液里。印象里,哈尔滨和青岛,都是把古建筑保留的比较好的城市。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两座城市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一个人要有远见,一个城市的规划者和决策者更应如此!
亚朵是极具文化气息的一家酒店,有书,有茶,有酒。正如她的名字亚朵一样,安静,清新,最重要的是位置优越,方便了我们第二天哈工大及黑龙江博物馆的游览。
就在酒店旁边有一家名为胡桃里的音乐酒馆。我们七个人的晚餐就在这里解决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名为音乐酒吧,但是这家店里的川菜实在好吃,胜过很多所谓的川菜馆!
总能看到公路上方方正正的大坑,以前只知道为了补修公路,这次是近距离看到了原来公路也可以像披萨一样的切一块下来
再过百年,不知这颗树的命运将会如何,是会因“妨碍交通罪”被砍头呢?还是继续这样任性到马路为它改道搬家?
16年夏日我来看过你,17年秋夜我又来再见你。时间在走,人在衰老。而这些古老的建筑,似乎好像可以逃离开时间的任意摆布,永远屹立在那里,岿然不动。但是墙面上斑驳的痕迹到底还是泄漏了她的秘密。既然光阴如水不回头,那就痛饮一杯杯中酒!好好对待眼前的每一寸光阴,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10月1日晨,我们早早起床,沿着酒店旁边的河道一路走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我们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参观这所在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学,叫人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图书馆,二是机电楼(哈工大校徽上的学校主楼)。由于时间紧,我们只参观了一楼。在一楼,有众多教授专家的研究所,有些研究所与企业合作,企业出资,专家教授带着学生专心搞技术,做研究,最后把技术切实应用在工业生产当中,创造价值和效益!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好的良性循环。随后,我们回到酒店与朋友吃过早餐,又步行来到了黑龙江省博物馆参观。在临时展馆里,大大的标题“一县一展”很有特色的展示着黑龙江每个县城的历史,经济,和文化。我们当天参观时正在介绍青岗县。
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原名“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按俄国教育模式办学。1931年正式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位列我国“211”“985”工程院校。图为哈工大校徽图案中的俄式风格学校主楼建筑物,现为机电楼。
在众多阅览室以外的,图书馆还嫌孩子们学习的地方不够多,在所有大厅都摆满了桌椅,供学子们阅读,学习。它不去计较干净整洁肃穆的外观形式,一心想着如何充分的发挥着自身的功效,满足学子的需求。这一点值得太多大中小学校学习!
黑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06年,主楼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百年的历史体现着人们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另一方面,博物馆内商业气息甚浓,也体现着黑龙江经济的薄弱,政府没有充足的财政收入,事业单位就得自谋生路。
青岗县出土的大量第四纪生物化石,冰河时期代表性动物化石中,涉及猛犸象等古生物品种。青岗县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猛犸象故乡”。
另外民族英雄冯玉祥,世界铁饼冠军得主李艳凤也都是青岗人。说来也巧,16年国庆我去泰安,在泰山脚下看到了冯玉祥先生的墓。这样的机缘巧合,我想我该买本冯玉祥先生的传记读上一读了。
冯玉祥先生墓志铭:平民生,平民活,不讲美,不讲阔。只求为民,只求为国。旧志不懈,守诚守拙。此志不移,誓死抗倭。尽心尽力,我写我说,咬紧牙关,我便是我,努力努力,一点不错。
下午,我们一行四人便从哈尔滨出发前往望奎县。这个小县城啊,也真的不一般!
从图上可以看出,望奎县是一座非常规整的东北小城。南北以中央大街为中轴线,北有六条大街,南有六条大街。东西以奋斗路为中轴线,东有三条大路,西有三条大路。而且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都设有“双龙城”字样的牌楼。
望奎县,是黑龙江省绥化市下辖县。旧名双龙城,土名五井子。望奎指的是“遥望卜奎(卜奎即齐齐哈尔)”的意思。(齐齐哈尔自康熙38年起作为黑龙江省省城,长达255年之久,直到1954年8月,黑龙江省省会由齐齐哈尔迁往哈尔滨)
呼兰河是望奎县的主要河流之一,我意外的发现,它与萧红笔下的《呼兰河传》正是同一条河!
也正是在16年年初,我父亲住院时期,我读完了萧红的这本《呼兰河传》,后把书送给了我哥。16年夏,我去哈尔滨的时候,专门跑去呼兰区参观了萧红故居纪念馆。
到达望奎的第一站,我们参观了林枫同志故居纪念馆。据说,林枫同志是当时东北地区在中央担任职位最高的领导。林枫同志正是望奎人,所以当地人很以他为骄傲的!
从图上来看,当时林的位置远在邓颖超,罗瑞卿,习仲勋,乌兰夫的前面。
在林枫同志的介绍里,我发现这样一段历史,林枫同志曾作过刘少奇一段时间的秘书。在“文革”时,举国上下高呼“打到刘少奇”,很多与刘有关无关的人都受了牵连,不知林是否也难逃一劫。查了查相关历史,果不其然,林在“文革”是被迫害,并于1968年1972年被捕入狱。后又得到平反。
由望奎县了解了一段黑龙江的历史,也回忆起我个人的一段历史。怎么能说这不是机缘巧合呢? 从林枫同志故居联想到最近在看的《王光美访谈录》里的历史,从望奎的呼兰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人真的是要读万卷书,行往里路,才能切切实实明白,万事万物无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望奎的第二站,是望奎县的植物园。据朋友介绍,这个植物园是上一届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为老百姓做个一件大好事!我们沿园内小路走了一圈,有路过的人和朋友打招呼。也许这就是这座小城的美好,每个人都认识,人与人的距离是很近很近的!
这个植物园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园内栽植了众多乔木,灌木,花卉以及长白松,红松,黑松,紫叶玫瑰。春夏秋冬,人们在这里放松身心,在这里散步锻炼。朋友很骄傲的说,我们望奎这个植物园老干净了,除了有专门负责的人以外,就是在这里锻炼的人看到垃圾都会收拾收拾的!
出了植物园,我们驱车来到了望奎县的林场。这里全部都是人工林,主要以杨树和水曲柳为主。早年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时,1959年中央要求种植这批树,作为当时的战备林。主要目的是为了用木材做枪把子!在林场发现了很多由于病虫害而“断头”的树,而这些“断头”树的经济价值更高,主要作为观赏林用。另外,林场的每一树在林业局都有记录,哪怕是一棵树,未经允许都不准私自砍伐。任何枯死,病死的树木数量都需上报上一级备案! 林区出来,我们开始“觅食”,先是路边的沙果,当地的朋友一再推荐,好吃!然后到了一个大棚种植区,采摘西红柿。
说是采摘,我便只顾着采摘,忘了吃。等出了大棚,才得闲咬上一口,一瞬间,整颗心都要被西红柿融化了。太好吃了!朋友给我们带了很多。也正是这些甜美的西红柿,让我们这一路上都幸福满满!原来,为了保住西红柿本身的美味,果农早早的停止了水灌溉,为的就是要西红柿甜,更甜!
晚上朋友请我们吃饭,喝酒是必须的。但特别的是,在望奎,好朋友喝酒一定要坐着喝,不能站着喝,站着喝就客气了,见外了!我觉得有理,免了那些繁文缛节,好友才能更好的举杯痛饮! 10月2日,我们又将启程前往伊春,未完待续......
人均费用:
2000
伊通,哈尔滨,望奎,伊春,大庆,桦甸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