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梅县雁洋镇桥溪古韵
大家好,我是出名的唠叨王,今天开篇之前,照例,我给大家科普下我们客家,谢谢!!
-----------------------------------------------------客家缘由----------------------------------------------------
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a或Khak-ka,客语拼音:Hag5-ga1或Kag5-ga1);
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
古代客家先民的历史开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经过千年演化,最迟在南宋已逐渐形成一支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族民系。
客家人以粤赣闽(惠州、梅州、赣州、汀州、河源、韶关、汕尾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 分布在广东(2009年约2300万,约占广东人口的27.5%)、江西、福建、广西、四川、湖南、海南、浙江、香港、澳门、台湾(台胞约500万 )等省区的180多个县(市/区),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约占中国汉族人口的5%;约1000万分布于除中国外的80余个国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客家”的说法既是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客家民居是客家建筑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部分客家美誉-----------------------------------------
(1)客家腹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赣州、汀州八县,梅州、河源、惠州、深圳一带);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 (客家摇篮);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侨城/客家侨都:惠州;
(8)客家古邑:河源;
(9)客家吾州:韶关(客家第五州)。
-------------------------------------------------------梅州介绍-------------------------------------------------
梅州,广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东部与福建省龙岩市和漳州市接壤,南部与潮州市、揭阳市、汕尾市毗邻,西部与河源市接壤,北部与江西省赣州市相连。
梅州是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也是广东省的重要电力基地之一。梅州地势北高南低,兼有台地、丘陵、山地、阶地和平原五大类地貌类型,面积15876.06平方公里,下辖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2区1市5县,2016年末户籍人口为551.40万人。同时也是全国重点侨乡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700多万。也是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而台湾500万客家人中,就有180万祖籍在梅州。2013年10月1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中国国内唯一的移民纪念项目——中国(梅州)移民纪念广场在梅县区松口镇正式落成。同时,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也开馆迎客。 并于2013年成功举办了中央电视台中秋晚会。
梅州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被誉为“世界客都” ,同时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素有“文化之乡 、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客家菜之乡 ”之称,同时还享有“广东汉剧之乡、广东汉乐之乡、金柚之乡 、单丛茶之乡 、温泉之乡、长寿之乡” 、版画之乡 等美称。
-----------------------------------------------------大片来袭------------------------------------------------
地点: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位于梅州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全村127户、548人。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茶叶、和林业,有山地面积1678亩,耕地面积1014亩。距镇政府8公里,辖16个村民小组,492户,人口1812人,土地面积8030亩,耕地979亩,林地5280亩。 桥溪古韵景区已于8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首阿鲁阿卓的《梦里客家》MV取景于此,大家有空,可以聆听下。
而本屌,作为一名地道的梅县人,也多次前往,这次,带着朋友,一同体验地道的客家文化、、、、、
10月7日,灵光寺之旅
-------------------------------------------------------灵光寺简单介绍--------------------------------------------
梅州灵光寺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阴那山五指峰西麓半山海拔约500米处,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 是广东四大名刹之一。[ 该寺原名圣寿寺,相传为唐代懿宗咸通年间高僧潘了拳(自号惭愧,福建省延平府沙县人)创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广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易名“灵光寺”,并亲书“灵光寺”三字嵌刻在山门殿的门额上。惭愧祖师,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
梅州灵光寺占地面积4290平方米,大殿面阔14.52米,进深19.21米。坐东向西,寺宇由佛殿、天王殿(山门殿)、罗汉殿、诸天殿、钟楼、鼓楼、太史馆、半日闲等组成建筑群。灵光寺主体建筑是佛殿,佛殿与天王殿(山门殿)位于同一轴线,佛殿左右是罗汉殿和诸天殿,殿与殿之间设有天井,并有走廊过水亭相通。形成总体平面布局兼容北京“四合院”和粤东地区客家民居“围龙屋”厢房的方形平面布局,空间上既有连接又有间隔,宽敞明亮,均衡对称,结构合理。建筑为“三合土”夯墙,木梁架,木(石、瓷)窗棂,灰瓦面。采用的建筑材料与粤东客家民居建筑相同,在建筑形式的艺术风格上,既显现了佛殿的庄严肃穆,又使整体建筑群颇具客家民居建筑特色。寺内主要建筑---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式。
殿前设有卷棚式木轩通廊,殿顶设有玲珑精致的“斗八藻井”。状似菠萝,故俗称“菠萝顶”,“藻井”为独立构件,由两层内转斗拱承托在“井”字梁架上,每朵五辅作,双抄天昂,藻井内有螺旋形圆穹,工艺高超,结构严谨,风格独物。灵光寺是梅州市梅县区现有较为完整的佛殿寺庙建筑群,整体布局均衡对称,庄严肃穆,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1987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梅州灵光寺布局奇巧,主殿以"菠萝顶"建筑为最大特点,乃全国罕见,堪称庙堂建筑艺术的杰作。这个最大的佛殿(又名“菠萝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寺内香火盛时,殿内仍不留一丝烟缕,殿顶亦片叶不留,可能与菠萝顶有关,这是建筑科学史上的一大杰作。寺前有古柏两株,一荣一枯,相传为潘了拳手植,至今已逾千年。枯柏经300余年而不朽,人称"生死树",给灵光寺更添了几分神秘。
灵光寺出名于80年代,然而由于本地居民对灵光寺的保护意识不够,灵光寺曾被美国、英国、法国的建筑师花低价钱把它拆开来分析其中的建筑奥妙,因此我们看到的灵光寺的菠萝顶已经没有当年的魅力了。
从梅州灵光寺沿山登6750级石阶,就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玉皇顶,凌晨2时可观日出。历代名人墨客游览此处,留下许多诗词墨宝。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