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您聊聊北京的后海
上回带您走完中轴路,但中轴路地安门外大街两边的后海和南锣鼓巷还没跟您说,今儿个咱就穿街走胡同看看老北京旧城的模样儿,听听那里的故事。先来说说后海。在紫禁城的北面,中轴线边上有一片水域,叫什刹海。那时的蒙古人把比较大的水面称“海子”。什刹海(又称十刹海,因海周边原来有十座古刹)分三部分,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与“前三海”(北海、中南海、南海)相呼应。说是“海”,其实就是个人工湖。这个湖可不是这几十年挖的,挖湖的年头可要从元代算起。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灭金,烧了金的宫殿后,决定另建一座新城,就是设在北京的元大都。元大都的南北中轴线是以积水潭为准设计规划的,差不多就是现在德胜门大街一线位置。北京城北从惠新街到知春里以及西边的蓟门桥一线现在还保留着元大都的城墙遗址。说的有点儿远了,元大都把积水潭规划到城内,又开始疏浚开挖后海、前海。为什么弄这么大动静?可不是为好看,是为了通过元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直接把漕运的船驶入都城里,积水潭也就成为漕运码头。盛况时千船停泊,非常壮观。到了明代朱棣又重新规划建造了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皇城,通过运河漕运的码头也改在城东广渠门一带,积水潭千船汇集的景象不复存在。而什刹海的后海、积水潭也就成为内城北面的“风景”之地,特别是在清代成为游乐消夏的地方。《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来比喻后海,您说这儿该有多美!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观赏地,就在后海东岸,烟袋斜街前的小小银锭桥上。如今的后海及周边已经成为京城老城区的保护地,胡同文化的重点游览地之一。随着都市的文化发展需要,后海的沿岸不但多出了许多餐馆儿,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末,酒吧文化在这里兴起,各种酒吧一家挨着一家,夜晚的霓虹灯把后海的湖景妆点的格外华丽。假如您有兴致,晚上雇上一条船,再在船上备上美食,徜徉在后海的湖面上,那种惬意的感觉别提了。
说起什刹海,有一处重要的府邸不能不提,那就是位于前海西街(紧邻柳荫街)的恭王府。从前海的荷花市场往西走不远就到了恭王府,顺便还可以把郭沫若纪念馆也看了。恭王府是清朝京城最大的一座王府,占地面积足足有六万平方米,而且建筑规模宏大,都赶上一座“小皇宫”了。说恭亲王奕䜣您大概还觉得有点儿陌生,但要和您提和珅您不会不知道,没错,恭王府原来就是乾隆爷年间的宠臣和珅的宅子,为什么大,为什么宏伟,这下您明白了吧。恭王府经历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太多的历史信息,“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说的就是王府里住的主人都是能左右大清后半段历史的人物。王府分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在风景秀丽,王府、贝勒府扎堆儿的前、后海,可称得上是“城中第一佳山水”,建制仅次于皇宫。恭王府最初是和珅的私邸,嘉庆四年和珅被革职,等到乾隆爷死后半个月和珅也被赐死,王府自然归了皇家。当时从和珅家查抄的金银财宝据说能抵得上大清十五六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就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和珅死后,宅子归了“爱豪宅不爱江山”的嘉庆的胞弟永璘。永璘就是签了《辛丑条约》的贪官奕诓的爷爷。到了咸丰元年,恭亲王奕䜣成为宅子的新主人,这才改名叫恭王府。奕䜣就是扶慈禧上位“垂帘听政”的大清重要政治人物,可以说,没有奕䜣大清衰败的历史都要改写。民国初年,恭亲王的孙子以40万大洋把王府卖给教会(唉!都是败家玩意儿),后又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一直做女生学堂。到新中国成立后,恭王府曾被机关、工厂、学校等单位占用。总理病重时向当时的副总理古牧托付了三件事,其中一件就是恭王府的对外开放。1978年以后,北京市政府拿出数亿元支持恭王府的腾退工作,直到2008年才逐步对外开放,完成总理意愿。2012年被列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
后海的名胜古迹和名人故居还很多,咱在这儿就不一一介绍了,您有空儿自己亲自到这儿来走走看看,一来了解了解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二来比较一下有钱人和普通老百姓之间的差距。翻回头跟您说后海边上的那些馆子。
后海岸边的知名的饭馆和小商铺
后海也是北京名吃的聚集地,像银锭桥附近的烤肉季在北京那是鼎鼎有名,旁边的烟袋斜街小吃儿云集。随着后海旅游业的旺盛,后海的小吃儿也不局限于北京特色食品,烟袋斜街里就聚集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吃,还有以服饰、礼品、工艺品为主的小商铺也都簇拥在这条狭窄胡同儿里,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时髦的年轻人最爱到这里闲逛。京城的大街小巷大多是正南正北,东西直通的,所以北京人给人指路差不多都是这样:您从这儿向东,到路口北拐,到xx地再往西走。搞得有些不分东南西北的外地朋友云里雾里。北京凡是斜向的古老街道都在地名中说明,比如下斜街、樱桃斜街等。烟袋斜街就是其中一条斜着的胡同,历史也比较悠久。原来叫“鼓楼斜街”,清末至民国初因为在这里多是经营旱烟袋、鼻烟壶的,所以改叫“烟袋斜街”。过去城北居住的旗人比较多,又有抽旱烟、水烟的嗜好,到清末民初,又传进来鼻烟儿,并且形成鼻烟壶文化,烟袋斜街也就成了烟具的专卖地。另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像一只大烟袋,东头儿入口是烟嘴儿,细长的胡同是烟杆儿,西头儿拐入银锭桥,活脱脱的一只“烟袋锅儿”。除了烟具外,这儿还经营古字画、文具盒、小吃儿,是京城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现在是与鼓楼、后海为一体的旅游地。
后海的那些事儿简单跟您说完了,再带您到南锣鼓巷看看。
声名鹊起的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就在中轴路的东侧,离中轴路大概一里来地,是从鼓楼东大街到地安门东大街,近800米长的一条南北向胡同。与南锣鼓巷横向相交的还有十几条东西向胡同,“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的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也是最赋有老北京风情的街巷”。整个胡同区就像一根儿鱼刺,南锣鼓巷是主鱼骨,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等就是两边的“鱼刺”。随着古镇古民居游览成为热点,南锣鼓巷也不能免俗成为旅游大热之地。到了旺季,人挨人,人挤人,一眼望去全是脑袋。早几年因为管理缺位,商业过度开发,导致“拆墙开洞”现象普遍,挺好的一条古民居街巷被“旅游”糟蹋了。一年前,政府开始治理乱象,虽然无法杜绝商业化,但今天的南锣鼓巷已经比刚开发时好多了,古民居的样子也基本显现出来。
南锣鼓巷人多喧杂,咱还是到两边胡同里转转,胡同里的那些故居、王府兴许能让您开眼界,也让您吃惊。
南锣鼓巷两边胡同里的那些名人故居
南锣鼓巷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全长787米,距今已有740多年历史。因其地势中间高,两头低,所以民间又叫它“罗锅巷”。到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京城全图》时,正式改称南锣鼓巷。南锣鼓巷在雨儿胡同和福祥胡同西边儿有玉河通到万宁桥,水系与后海相通。巷子两侧现在各有八条胡同,呈“鱼骨状”,又像只大蜈蚣,北口又有两眼井,就是蜈蚣的两只眼,所以南锣鼓巷还被称为蜈蚣街。南锣鼓巷自北向南西侧的胡同分别是前鼓楼苑胡同、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和福祥胡同;东侧有菊儿胡同、后圆恩寺胡同、前圆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和炒豆胡同。元代时胡同基本都没有名字,到明代才陆续开始设名,现在的胡同名儿是沿用清宣统时定下的。表面上看这些胡同不起眼儿,但从清朝开始这里就是达官贵人聚集之地,王府、花园、大宅有不少。像炒豆胡同的僧格林沁王府、雨儿胡同的齐白石故居、后圆恩寺胡同的茅盾故居和蒋介石行辕、帽儿胡同的冯国璋的可园、婉容故居和菊儿胡同的清直隶总督荣 禄的府邸,还有出过众多明星大腕儿位于东棉花胡同的中央戏剧学院等。您瞧瞧这是不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儿?!好了,咱还是开始逛逛吧!咱那,从南边儿的胡同开始走起,捡几个有代表性的故居说。
说起齐白石大师有很多故事,白石大师与胡宝珠结婚定居北京后,原来在北京有宅子,1937年北平陷落后,心情悲愤,轻易不见客,生活也拮据,1944年胡宝珠去世后,干脆连当时的北平艺专配给的煤也拒绝了。抗战胜利以后,去上海办画展,200多幅画换来一捆捆“法币”,在北京竟然买不到10袋儿面。所以平时过生活非常算计。家里的佣人做饭,米用多少都得白石老人亲自过目。有时候家里实在没钱,老人就想用画儿跟胡同里走街串巷的小贩换点儿柴米油盐什么的,但交易也经常做不成,一是世道儿比较乱,二是小商小贩也不识货。弄得白石老人经常把已经放到锅里的米又㧟(kuai,三声)回一碗,故此齐白石也落得个“抠门儿”老头儿的外号。到解放后生活状况才得以改观。
好了!南锣鼓巷和周边的那些胡同咱们走完了,其中的故事也给您介绍完了,北京中轴路到此算正式走完,您还满意吗?咱这没喝过多少文化水儿的“老北京”想给您讲细致了,但水平还真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有空儿您还是自己到这儿瞧瞧,收获保准比咱给您讲的多。最后谢谢您花时间观瞧!爷们儿在这儿跟您说声:回头见了您呢!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