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浔印象】低调的江南水乡
南浔古镇是富甲水乡,2015年正式审批通过成为国家5A级景区,也是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个5A景点。 我去过乌镇、西塘和周庄,到头来还是最喜欢南浔这份恬适。也许它的名气不如周庄、乌镇,但这里没有乌镇一样的嘈杂,没有西塘一样的破败,也没有周庄过度的商业化包装,这里的建筑中西合璧为古镇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南浔古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北部,太湖之南,东与苏州吴江接壤。南宋以来,此地已是“水陆冲要之地”,因滨浔溪河而名浔溪,后又因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祐十二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
曾经富甲一方的南浔人骨子里面是傲气的,过分的商业炒作是他们所不耻的。南浔是个富养出来的大家闺秀,总能不卑不亢地拒绝诱惑、腐蚀和平庸,虽不施粉黛、不着艳妆,却还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气质。
如今的南浔古镇基本保持着清末民初的风貌,镇北运河东西横延,镇中浔溪南北穿镇而过。这里有承载了无数文化和底蕴的墙粉、瓦黛和数也数不清的江南绿。小莲庄、頔塘居、求恕里,一楼一居,都有一个故事、一段佳话。
古镇布局共分三部分:一是景点富集区,张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景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大街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我们有时在想,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吻合你日夜牵挂的梦里江南。 总觉得,旅行最好的状态就是慵懒。马头墙、油纸伞、青石板路、亭台楼阁,当你步入南浔的那一刻,你已经邂逅了整个梦中水乡。
从象门街的入口进来,恰好是河水转弯的地方,每侧各有一座石桥,一曰通利桥,一曰蒋家桥。
每当梅雨季节,南浔的雨绵绵不尽,如诗如梦,如歌如酒,这是江南独有的风貌。当你撑着小伞,走过湿漉的石板路,穿过一道道长廊,偶尔和几个原住民或游客擦身而过,彼此相视微笑,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恰到好处。 烟雨江南是一幅画,我们都是画中人!
【民俗风情】诗情画意百间楼
欣赏江南图片的时候,有一个场景令人感到惊艳,它就是南浔古镇的百间楼。百间楼沿河而建,中间有数条拱桥可通行河对岸。成群的鸽子从古色古香的房子里飞向高空,复又盘旋回楼,更添百间楼的诗情画意。
关于百间楼,流传着一个传说:明代万历年间,时任礼部尚书董份为其第五个孙子迎娶嘉靖进士茅坤的孙女,准备迎娶时,茅家托媒人转告董家,说茅家孙女有100个陪嫁仆从,怕董家住不下。董家听罢豪气说道:‘’无妨,你茅家来多少人,我董家便造多少间房。董份随后命人在河两岸造房100间,每名婢女住一间,故叫百间楼。
百间楼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得时光仿佛停止流转,生活在这里的人似乎没有什么脾气,日子过得怡人自得。慢,不正是都市人的追求吗?在“慢”中把日子过好,才是一种原始智慧。
清晨的百间楼,清幽、静谧,有如一首悠扬的乐曲。它犹如古筝版的《梦江南》,当你听着,内心会无比平静。喜欢这样的早晨或黄昏,静静地坐立河边,什么事也不做,邂逅一份无法形容的美好!
【富甲旧居】江南巨富张石铭
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建于光绪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
大宅气势宏伟,富丽典雅,风格独待,可称江南最大的具有中西建筑风辖的私家民宅,被称为“江南第一民宅”。旧宅内庭院深深,回廊曲折,楼层错落。
【古镇美食】小桥流水品美酿
与其他几个江南古镇不太一样的是,南浔古镇临河的道路都是很宽敞的,大多数餐馆隔了道路都可以在临河的地域摆上桌椅。在这样的花前柳下、小桥流水的风景中享受美食,本身就是一件惬意的事儿。
人说,唯有美食不可辜负。几样小吃、几许香软,尝到的是浓浓的江南味道;一次闲聊、几段对话,放松的是身心,拉进的是距离。
南浔的大馄饨可谓鼎鼎大名,用春天特有的荠菜作为馄饨馅料,包的鼓鼓的,象是一个个沾满了贵气的大元宝。而小馄饨的包法亦是讲究,面皮不会粘实,漂撒在碗里,白嫩细腻,光润晶莹,皮面儿就象是一朵朵的花儿绽着。
千张包子,是浙江湖州传统的汉族名点。通常用纯精肉、开洋、干贝等作馅,豆制品千张作皮,与豆干一起,佐以大葱、茴香、桂皮等各种香料,一锅老汤中久煮入味,闻着香就觉得格外诱人。
浔蹄是南浔当地老少咸宜的一道名菜,以传统古法烧制而成的大蹄色泽红润、味道咸鲜、香而不腻。这种蹄子在乌镇、周庄等古镇都能看到影子,只要你来,美味永远在等你!
【建筑掠影】中西合璧的红房
刘氏梯号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筑群,俗称“红房子”,主人刘安泩,号悌青,刘镛的第三子。正厅名为崇德堂,故又称刘氏悌号。
房屋主人刘悌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直隶省候补道员,钦加三品衔,房屋边上有一花园弄。花园弄的名称源出于元末的南浔华家,因华家在此弄内建有一花园,故名花园弄。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