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直达门头沟潭柘寺
老舍《住的梦》,这样描写北京的秋天:“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秋天的北京原本就非常的美,再加上一座又神秘又有历史感的建筑,那就让人更是欲罢不能。今天踏秋的目的地就设在了京西门头沟,素有“现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第一古寺。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东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余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宝珠峰。潭柘寺寺内占地2.5公顷,寺外占地11.2公顷,再加上周围由潭柘寺所管辖的森林和山场,总面积达121公顷以上。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
潭柘寺大体介绍完咱们也该“戏说”起来了。戏说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传说。 话说,早年间在北京、天津地区有一条恶龙,这恶龙一摆尾永定河(原名无定河)就发大水,一吐火这地方就得三年大旱,旱涝频发,民不聊生。当时明朝的开国宰相刘伯温奉旨修建北京城,决定除掉这恶龙。刘伯温活捉了恶龙之后,镇压在了‘北新桥’下,并且用一支箭作房屋的大梁修建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的咽喉,以此镇住它。这样,海水退去,人们安心在此繁衍生息,后来就成了城郭。据说,在北京城里修建皇宫时,都必须得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怕皇宫阻挡了箭可以直接射到北新桥。这就是“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由来。
戏说二“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 这个得接着第一个传说。话说这恶龙被刘伯温活捉,镇压在了北新桥下。恶龙问刘伯温:“什么时候放了我?”刘伯温回答:“等此桥旧了。”恶龙答应,刘伯温赶忙提笔在桥上写了“北新桥”三个字,并告诉众人,此桥不能改名。恶龙一看,这桥永远是“新的”,自己永世不得翻身了,便扬言道:“你是个人,能活多少年?待你死后,我一定要‘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刘伯温一听赶快在潭柘寺里建了个大烟筒,亲手在上面刻着‘潭柘寺’三个字。又在“北新桥”下面刻了“北京城”仨字。若干年后刘伯温死了,恶龙等到了时机,果然“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可它哪有刘伯温聪明,恶龙“火烧潭柘寺”时烧在了潭柘寺的大烟筒里;“水淹北京城”时洪水只淹到“北新桥”桥下面刻着的“北京城”三字。
戏说三,千年银杏树。 在潭柘寺里面有一棵被称为“帝王树”的千年银杏树。这棵银杏有40多米高,树干周长9米,得好几个人手拉手才能环抱,遮荫面积达到600平方米,真正的参天大树,科幻片里的既视感。秋天来临,置身树下,恍若千万金蝶坏绕周围,好不梦幻。相传这棵树种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大约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清代的乾隆皇帝曾经封这棵树为“帝王树”。 传说清朝的皇帝在登基即位的时候,树的根部会长出新枝,并很快与主干合拢;如果皇帝驾崩的话,银杏树一根巨大枝条会自然的折枝。有趣的是,一般银杏树都是一雌一雄两棵生长在一起,才能结果。这棵“帝王树”比较无语,估计种树的人当时蒙了,旁边也种了一棵雄性树,两棵树都结不了果了,那棵树称之为‘配王树’。
戏说四,叫“潭柘寺有名的和尚三千六,没名的和尚数不清”。 这句话是有一个故事的,潭柘寺在明清时期,由于是皇家寺院,所以僧人数量非常多。乾隆皇帝有一次到潭柘寺游玩,想对寺里的和尚进行赏赐,就让老方丈把和尚都叫出来,一个一个的进行赏赐。然后随从抬着两大筐铜钱站在山门前,过来一个和尚发一枚铜钱,可是从早上发到了晚上,还有很多的僧人在排队。乾隆皇帝就很纳闷儿,就问老方丈说:“都发了一天了,怎么这么多和尚?”老方丈就说了:“潭柘寺的和尚是数不清的,您带来的钱是不够的。”实际就是老方丈让僧人从前门出来,领了钱之后呢,又从后门绕回去。
戏说五,真龙天子和龙的“儿子”。 在大雄宝殿大脊的两端,有一对碧绿琉璃瓦做成的“鸱吻”。鸱吻是龙九子中的其中一个。这一对碧绿琉璃鸱吻高达2.9米,仅比故宫太和殿上的小0.4米。 传说当年康熙皇帝来潭柘寺游玩,正好赶上一个雷雨天。他走到大雄宝殿前的时候,这两个鸱吻看到真龙天子来了,就要跳下来参拜。康熙皇帝担心他们下来,不再守护着潭柘寺了,于是就跟它们说:“你们不用下来,继续呆在那里吧。”但是,他还是担心这两个龙子万一要是有一天飞走了怎么办,于是就命工人铸造了四条镀金剑光吻带,赐给了潭柘寺。实际上康熙皇帝非常博学,他知道古建筑很容易遭受雷击,这四条镀金剑光吻带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起到避雷针的作用。
戏说六,潭柘寺的房子999间半。由于历代皇帝对潭柘寺青睐有加,从寺院的命名、寺院建制、寺院土地等都给予了特殊的待遇,更是由国库中拨出大量银两来修缮潭柘寺,使得潭柘寺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在佛教界的地位,在京郊寺院中都是屈指可数的。潭柘寺是可以使用黄色琉璃瓦的少数寺院之一。据说,北京城里的故宫有房间9999间半,潭柘寺在鼎盛时期的清代也有房间999间半,俨然是故宫的缩影。而明朝初年修建紫禁城时,据说也是仿照潭柘寺建成的。
戏说八,漏沙不漏米的神锅!灶台上的那口锅是过去师傅们炒菜用的最小的一口锅。锅的直径有一米八五,有一米一的深度,是铜制的。因为当时僧众比较多,其实用过的锅当时有三口,其它的两口大锅在文革的时候都被毁坏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但大锅可以通过拓片来看到。这个是当时最大的一口粥锅,煮粥的时候漏沙不漏米,在锅底的这部分比较特殊,凸起来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小锅在底下,锅开之后会上下翻滚,沙粒可以自然的沉落到小锅里面来。所以当时那么多的僧众喝粥的时候就不用担心会嗑到牙齿。在当时来讲,这是非常先进的一口锅。”
戏说九,潭柘寺一宝“石鱼”。 在潭龙王殿殿前的廊檐下悬挂着一条黑青石雕刻成的大鱼,这就是潭柘寺两件镇寺之宝中的另一宝。 相传,古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国北方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旱灾,庄家干死,又赶上瘟疫,百姓的日子非常的苦。 老百姓只得求神拜佛,乞求龙王赐场救命的雨。事情传到天宫,玉皇大帝知道后想起南海龙王曾献给他一条宝鱼。这条鱼有呼风唤雨,除病灭灾的本领。就降旨把这条鱼从瑶池取出来,赐给人间。 有天夜里,人们都已经睡了。突然“咕冬”一声巨响,把大家从梦中惊醒,急忙跑出一看,原来是从天上掉下一个东西,是一条摔得模糊不清的石鱼。住持看到说:“此乃天赐之宝,为民间除病灭灾之物。”赶忙让石匠按原样精雕细刻,恢复原形。当匠人锤凿的时候,钎子一打在上面,它就发出清脆悦耳的乐声来,而且随着乐声,火辣辣的天气,会渐渐凉快起来,接着又阴云密布,当宝鱼显出原形时,大雨早已哗哗地下起来了。这雨下了三天三夜,人畜都得救了。 据说石鱼身上的13个部位代表了当时中国的13个省,哪个省有旱情,敲击该省所在的部位就可以降雨。
最后一站到了石鱼,也算完整的游览过潭柘寺了。此次行程也将高于段落,这里是北京,这里是潭柘寺,这里有很多故事,这里很神秘。要下山的时候我们还碰上了一只小狐狸,民间称之为胡大仙。不怕人,蹦来蹦去很招人喜欢。这就是缘分,生活就是惊喜永远都在未知的路上。如果您就在北京,抽空来这座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的古寺来看看吧,说不定就是一段新的开始呢,您说是不?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