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我们在路上
皖赣站一行数人,在歙县河西柴火灶用完午餐后便浩浩荡荡的开向下一个目的地,我们徽州站的4辆车奔赴江南第一村呈坎,黑哥带领其他车友一路风尘仆仆赶往江西婺源。同行了一端路程,路上景色宜人,行进中拍车队,买当地的甜甘蔗,好不热闹。
游呈坎一生无坎
呈坎(kǎn)位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的南麓(北纬29°55′,东经118°15′;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组成部分,在徽州区通往黄山的公路佛子岭段折向东北五公里处),北距黄山40公里,南距徽州区政府驻地--岩寺镇15公里。呈坎地处青山翠竹之中,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一体。呈坎古名龙溪,原为徽州首府歙县辖地,现属黄山市徽州区(原歙县西乡)管辖。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元张旭《罗氏族谱序》)呈坎自宋代以后徽商兴起,文化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在徽州文化历史发展中独树一帜。呈坎镇人民政府驻地--呈坎村,1996年5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门票:成人票107元RMB/人;学生票50元RMB/人开放时间:夏季:07:30~18:00 冬季:08:00~17:30包含景点: 东汉水口、下屋(易经馆)、五房厅、燕翼堂、钟英街、石柱厅、罗纯夫宅、环秀桥、罗东舒祠、众川小学堂、罗润坤宅、老虎洞、长春大社
古村晒秋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呈坎·永兴湖
从景区入口进入,眼前是一个人工湖——永兴湖。永兴湖是在2006年呈坎旅游开发,在村西边整理挖掘出的一个人工湖,它主要水源来自永兴泉,使得湖水形成活水。呈坎村原本是依潨川而建,将沿潨(读cōng;此字未做简化,简繁体相同)川西边的街道叫“前街”,原来村子最西边的街道(靠近永兴湖边)叫“后街”。永兴湖的挖掘和开发,使湖周围的景观变得非常漂亮了,游客对呈坎村原有格局、风貌的有了新的认识。
古村建筑群
呈坎,这个偏徽州大地一隅的小山村,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在村落建设上,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同时呈坎村内古老的龙溪河宛如玉带,呈“S”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这里历来被视为徽州的风水宝地。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古徽之最。
环秀·印象
环秀桥建于元代,是溪东街和前后街的主要通道,也是古代休宁通往许村、歙县的交通要道。该桥是一座五孔石桥,有两孔因河道拉直被湮,桥长26.65米,宽 3.85米,高距水位4.55米,桥上有亭、亭中有座。元时,呈坎村有对青年夫妇,因家境贫穷,丈夫则别妻离乡,踏入商途,成为富商,却因心力交瘁,客死他乡,其妻秉承夫志,捐资建造了这座便民石桥,并以丈夫的名字命名。桥上廊亭为清代罗福俊改建,因他小名黑仂,村民称此桥“黑桥”,时至“文革”期间,“黑桥”改名“红旗桥”。
遇见醉美唐模
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唐模古村,始建于唐、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传说因其经济活跃,民风淳朴,而被誉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历史悠久、人文沉淀深厚的文明古村。游历其中,如诗如醉。徽州唐模村落在选址和布局上非常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田园风光幽雅别致、亭坊街桥古韵悠悠,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特别是别样的古老水街,使人备感吉祥平和,堪称徽派气息浓郁的典型古村落,现已成为安徽省全国文明村、安徽省优秀文明示范景区。
法国家庭旅馆
村落改建而成的住处,隐秘在古村落之间,由数栋民居构成,非常有感觉,服务很好。一砖一瓦一竹一草,诉说着悠悠的历史!房间宽敞,后门还附带着一个小院。整体的环境和感觉非常幽静,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应该感觉更好。有机会再来的话还想住在这里,会给你时光倒流的感觉。
唐模夜景里邂逅紫霞
唐模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一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古有民谣“唐模、棠樾,饿死情愿”,足见唐模自古以来物阜民殷,人杰地灵,富甲一方。村头矗立的康熙皇帝恩荣的同胞翰林(许承宣、许承家)坊及晚清翰林许承尧故居就是佐证。唐模现在是黄山市十大景区之一,全国文明村。唐模村,原为歙县所辖,现属徽州区。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公元923年,汪华的后裔汪迁回故乡,起先居住在山泉寺。年近古稀的汪思立博学多才,精于天文地理。他用八卦相中了山泉寺对面的狮子山,而且那里有太祖叔举种植的大片郁郁葱葱的银杏树,认为在这里居住可以发子发孙。故汪思立率儿孙迁到狮子山居住。经过几代人的辛苦劳动,先后建立了中汪街、六家园、太子塘等建筑物,逐步形成了一个聚族而居的村落。汪思立率儿孙重返徽州时正值五代年间后唐建立,诸侯纷争,强盛的唐朝已不复存在。汪氏子孙不忘唐朝对祖先的恩荣(即随朝名将汪华归顺唐朝后被封为越国公,死后谥“忠烈王”),决定按盛时的规模建立起一个村庄,取名“唐模”(一说按盛唐时的模式、风范、标准建立)。1087年,郡北许村的许贵一、许贵二兄弟俩因父母双亡,投靠唐模姑父家。经过几代繁衍,许氏比当地的汪、程、吴三姓人丁更为兴旺,成为唐模的大姓望族。但他们不忘姑父的收养之恩,仍沿用“唐模”这个村名。唐模村庄的形成、命名,是古代的徽州人重视风水与忠君思想结合的产物,深深地烙上了历史文化的印制。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