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聊城运河文化简介
与运河文化孕育的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相比,明清之际的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当时运河九大商埠之一,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长97.5公里,属于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聊城市有8个遗产点段被列入运河申遗名录,即会通河临清段(含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会通河阳谷段等。可以说聊城的运河文化积淀极为深厚。为了比较透彻的了解聊城运河文化,我们这次在聊城停留了两天。但面对拥有如此丰厚运河文化的聊城,小伙伴中的某两个人却不太愿意停留,理由是没听说过,没意思!有点文化行不行?唉!队伍不好带啊!我只好告诉他们,这里是西门庆老家,很多与西门庆相关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在此进行深入了解。听闻此言,这两位小伙伴终于欣然留在了队伍里!
山陕会馆(一)
关于西门庆老家的事,虽然那两位小伙伴非常感兴趣,但咱们还是先将之搁置一边,去看看更有意思的山陕会馆吧!聊城这个山陕会馆固然是清朝所建,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放到美国,肯定是了不得的建筑!但在历史悠久的中国,这不算什么吧?更何况全国保存比较完好的明清会馆建筑众多,面积巨大的也不少!可是,聊城的山陕会馆却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来此参观过!这说明了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估计这里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所具有的特殊魅力,是吸引众人前来的主要因素。
山陕会馆(二)
山陕会馆在一条小河边上,这条小河叫小运河,就是清代运河的一段。门口原来还有一个码头,是巨商富贾的私家码头。现在可以开车到山陕会馆,会馆门口有一个小型免费停车场,平时停车还算方便。实在停不下可以把车放到北边更大的停车场。山陕会馆在聊城非常有名,导航直接过去就可以。会馆建筑虽然不少,但面积并不大,一般参观的话两个小时足够。会馆有导游服务,但导游很少,我们去的时候就没有导游给讲解。会馆门票三十,一次有效出来就再进不去了。
山陕会馆(三)
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客商集资合建的一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商人自己就能搞这么大这么漂亮的会馆,可见那时候在聊城的商人得有多富。商人们挺有意思,见个吃喝玩乐的场所就算了吧,还把关老爷也给请进来一块看戏,不过瘾又把财神、火神也给请来了,可为啥不请雨神?现在在会馆里还能看到山门、过楼、戏楼、左右夹楼、钟鼓二楼、南北看楼、关帝大殿、春秋阁等建筑,共有亭台楼阁160多间。关帝大殿里就住了三位大神!
山陕会馆(四):
山陕会馆从清乾隆八年(1743年)开建,到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竣工,整整持续了66年。供商人休闲娱乐的戏楼,可谓是下足了功夫。戏楼后山墙的处理,与山西大同华严寺下寺薄伽藏殿壁橱有相似之处。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山陕会馆戏台山门钟鼓亭记》中有如下记载:斯役也,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积虑劳心,以有今日。今众商聚集其间者,肫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之间……即便是竣工多年以后的维修,秦晋商人仍一丝不苟,用家乡汾阳的工匠,用家乡终南山上的木料,可谓费尽心思。正如大殿前的石板路,也是从山西运来的。或许,在这些商人看来,踩踏着家乡的石头,触摸着家乡的木材,心里更有归属感,做事更踏实。之所以如此讲究,他们就是想在他乡营造家乡的感觉,“如处秦山晋水之间”。这与会馆创建的初衷“以祀神明而联桑梓”是丝丝相扣的。
山陕会馆(五):
山陕会馆在建筑、雕刻、壁画等方面都做的极为精细繁复,堪称精美绝伦!比如,戏楼顶部处理模仿北京紫禁城角楼,非常精致。其中,正面檐下的五块额枋,是木质透雕的。据说当年当工匠把木雕送来,等待领赏时,筹建人员把木质透雕用夹板夹住,放平,往里面倒满银粉,然后用木板刮平。工匠站在一边,看得目瞪口呆,如坠云里雾里。“把银粉倒出来吧,这就是您的酬劳。”会馆建设者支付薪酬的不是计件,而是按质论价。木雕,做工越用功越到位,透雕出来的空间越大,得到的酬劳相应越多。这不正是今天我们提倡的工匠精神吗?总之,聊城山陕会馆是历史上聊城商业发达、经济繁荣的见证。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于一体。整个建筑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连接得 体,装饰华丽,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它的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更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对于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史、商贸史、戏剧史、运河文化 史、书法、绘画、雕刻艺术史以及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产生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重大意义。
聊城古城之光岳楼
聊城的老城区也就是古代的东昌府所在地,现在是聊城东昌府区。这个东昌府区目前已规划为聊城古城了。如果从空中俯瞰东昌府,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非常规整的四方形区域。方城外围是东昌湖和运河河道相围,方城内以一个中心为基点,有笔直的四条大道从中心点开始向四方延伸。这个中心点就是光岳楼!光岳楼目前已经封闭维修,只能在外面看一下光岳楼雄伟的身姿了!光岳楼,亦称“余木楼”、“鼓楼”、“东昌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光岳楼最大的看点不在其历史悠久与其外观的雄浑,最大的看点是这个楼浑身上下没有一个铁钉,是全木制锁铆结构的!这样一个木头喽历经六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天灾人祸,居然大体完好,这真是奇迹!现在整个东昌府区都被规划为古城了,虽然古城风貌还未完全得以恢复,但仅凭光岳楼就有了来此看看的充分理由。光岳楼周边现在有很多具有当地特点的饭馆、客栈,来此参观非常方便。
吃在聊城古城
您来聊城古城玩的时候,如果饿了想吃东西了,我来给你推荐一个餐馆。就是这个东阿驴肉包了。理由1:位置好。从古城北门进去大概三百米路东就是这个餐馆。距离光岳楼不过三百米左右,步行即可。理由2:味道好。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包子的鲜美就不形容了。东阿那把驴皮都拿去熬胶了,剩下的驴肉做成驴肉宴也算是物尽其用了。理由3:环境好。这个店应该是个连锁店,面积不小,有大堂有包房,干净整齐装修的很有地方特点。理由4:性价比超高。一碗汤几个包子,吃饱喝足用不了二十块。理由5:服务好。门口可以停车。服务员很热情很朴实,点菜还会帮你出主意,帮你省钱。总之,这个餐馆值得隆重推荐!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一):
从台儿庄古城开始,一路北上了解运河文化,终于来到最有文化的地方了。博物馆距离光岳楼不远,大概一公里。这个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选址很好,东临古韵悠长的大运河,西依美丽的东昌湖,是聊城市近年来建设的最大的一处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宣传教育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陈列面积近7000平方米。馆名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博物馆共五层,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分陈列区、收藏区、研究和学术交流区三个功能分区。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二):
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整体陈列以“运河推动历史,运河改变生活”为主题,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护和研究运河文化,反映和展示运河的古老历史、自然风貌和民俗风情。基本陈列为“运河文化陈列”与“聊城历史文物陈列”。里面有很多馆藏很有意思。不仅有实物馆藏,还采用了不少的声光电技术手段来全方位展示、演示运河文化,很有吸引力。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
现在全国的博物馆、文化馆都免费了。这里也不例外。用身份证换票即可入场。换票机有点像火车站的打票机,使用方法简单,很便利。博物馆广场巨大,但好像没有停车场,只能在路边的划线停车位停车,但数量也不多。不知道我们是不是没找到停车场?如果来参观博物馆,一定要避开中午时间,这里中午是要下班的。另外,周一会闭馆维护。总之,想全面了解运河文化,来这个博物馆是没错的,不会令人失望!
住在聊城(一)
我们这次在聊城住了两晚,都住在了这个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本意是考虑到小伙伴们一路奔波非常辛苦了,可以泡泡温泉修整一下。结果连续两个晚上都是半夜才跑回来睡觉,不仅没放松,反倒更辛苦了。不管有没有泡上温泉,现在先来介绍一下这个酒店吧:
住在聊城(二):
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地处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角,门前是宽阔的湖南路,距离聊城古城很近,出行方便。酒店设施设备现代雅致,有一个很大的园林,园林风景不错。酒店占地面积巨大,客房有好几个楼,大堂距离后面的客房很远,累死人。客房面积不小,设备齐全,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总感觉距离五星级酒店还是有差距。不过这里是聊城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五星级酒店,来聊城休闲度假泡温泉,这里恐怕是唯一的选择。推荐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其他可推荐。当然这里优点很多,比如停车场巨大,还可以只花98泡温泉,自助餐品种不错,服务态度好,等等!所以,还是值得推荐的!
西门庆老家…临清
前文回顾了在聊城市追寻运河文化,很多朋友估计已经不耐烦了,肯定在抱怨咋还不写西门庆!这种不耐烦我是能体会到的,因为我们队伍里就有这么两位。本来临清在我们的计划里是最后一站,但妖娆爷和坏滋味听说西门庆是临清人,而且临清还可以追寻西门庆的足迹,于是这两位哭着喊着非要先去临清,以解对西门庆的相思之情。拧不过他俩,于是我们先去了临清,现在就回顾一下临清怀古的经过。西门庆是谁?自己百度去。西门庆是临清人?其实这也是一笔糊涂账。按原著记载,武松、西门庆都是清河人,明朝的时候,清河就是现在的武城县,而武城县是隶属于临清州的。但不知道现在的人是咋想的,各地都有一股争名人的风潮,好像当地要是没有名人都不好意思出门一样。这不,西门庆做为名人也开始被争抢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西门庆是临清人的说法的,因为这个泼皮是依靠着运河发的家,原著里很多描写也是鲁北文化,整个故事有非常强烈的运河文化背景。所以,依此判断,临清的确是西门庆老家!(闲得蛋疼不?一个虚构的人物有啥研究价值?)先不管这些了,请大家一起与我怀古临清吧!
临清钞关(一):
临清运河钞关,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派驻临清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其实就是现在的海关,运河上的海关。临清钞关曾经占地达四万多平方米。内有厅堂、有仓库、有巡栏舍,仪门之外南为舍人房,北为船料房;前为正关,有坊二,日“裕国”、日“通商”;南侧为玉音楼,又临河为坊日“国计民生”。坊之北为阅货厅,河内沉铁索达两岸,开关时撤之。临清钞关建立之后,给当时的朝廷带来了巨大财富。明朝中前期,大约每年收金折合白银40000两,到万历年间,临清钞关年征收船料、商税83000多两,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课税额的1/4。不过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之后,北运货物皆由陆路运输代替,运河停运。钞关也失去了其原来的作用。沿运河的八大钞关,纷纷改作他用,多数被拆除。唯临清钞关,尚保留大部分原貌。这也是运河沿线保留至今的唯一的地方税收机关,为研究明清时期的税收、漕运、经济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因此,2001年,临清钞关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钞关(二):
虽说临清钞关是唯一保留下来的运河海关,但很多建筑也只有残存的地基了。也仅可凭这些地基去想象当年的规模。这个钞关为当年的朝廷做了不少贡献,但因为钞关严苛的征收,还曾经激起民变,差点把曾经繁华的临清给整得断了气。成也钞关败也钞关。现在的钞关藏身在一片民房中,据说门前的民房下面,在挖下水道时曾挖掘出明代的街道,这个街道到运河边有几十米。政府有规划要恢复钞关的原貌。但愿以后能看的更多。
临清钞关(三):
临清钞关的位置在临清市马市街,藏身一个小巷子里,车进去会把路堵死的,所以不建议开车进去。想去钞关可以导航到临清青年路,马市街口那里可以停车。现在进钞关需要买门票,每位二十。这种行为虽然短视,但考虑到当地不是特别好的经济状况,收门票的行为也可以理解,毕竟不贵嘛。钞关有天热的明朝历史博物馆的称号,花二十来怀古还是不错的。现在的钞关虽不破败,里面的陈列室也很有看头,但毕竟规模不大。不知日后的钞关遗址公园会建成啥样。
临清鳌头矶(一):
鳌头矶是临清运河文化中一个非常有名和重要的标志。也是聊城三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平江伯陈瑄开凿南支新河,为绝水患筑石为堰,横亘数丈,高埠宛若鳌头,北支旧河临清、会通二闸与南支新河板闸、砖闸分列左右如鳌足,广济桥尾其后,正德初年临清知州马纶题曰“鳌头矶”,并筑“观音阁”于其上,后又续建其它建筑于院中,久而久之,这一组明清古建筑便被习称为“鳌头矶”。“独占”二字相传亦为马纶所题,并由明代著名书法家方元焕书丹,取“独占鳌头”之意。明清两代,运河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运河帆樯如林,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矶凝秀”遂成临清一景。”按理说,这么重要的古迹,又是国家重点又是世界遗产,怎么保护都不为过,但现在这里却是处于一种无保护状态,里面居然住了几个小道士,实在令人费解。
临清鳌头矶(二):
本来我们是进不去鳌头矶也登不上观音阁的。因为里面住的小道士天还没黑就准备睡觉了。教授看我们一脸的失望,就不厌其烦坚持不懈的咣咣咣咣的砸门,终于把小道士给砸出来开了门。不管资料上怎么介绍的天花乱坠,鳌头矶里面的面积很小很小,可以说一眼望透。在这里有一个“古砖陈列室”,但因为小道士住在期间且面露不悦,故我等就没有去打扰他们的清修。只是登楼一观。本想上楼看看能不能拍到汇通河河道,那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可惜楼上看不到河段。但在楼上看到了非常令人惊喜的东西!那就是铸有嘉靖年字样的贡砖!所谓临清贡砖其实是营建北京皇城的重要建筑实物,明清两代修建北京皇宫各大殿和紫禁城墙用砖,以及明代修建的北京十三陵和清代修建的东陵、西陵等皇帝陵寝用的砖,绝大部分是临清烧制的。临清砖以“击之有声,断之无孔,不碱不蚀”而著称于世。去鳌头矶完全可以用导航,但也要小心。因为临清市毕竟地处偏远,靠近两省之间,且名气不大经济发展不好,所以各个导航地图对此地的更新都慢,我这次就被结结实实的坑了一下。鳌头矶对面现在是一个公园,车可以停在公园门口。鳌头矶门口是没办法停车也没办法拍照的,只能站在公园门口拍。好在路上车不多。不过也要注意安全。会通河河道几乎已经看不出来了,我真担心这个遗址很快就会消失!呼吁一下,这可是世界遗产啊!
临清小吃
因为运河的存在,因为漕运的带动,历史上的临清是一个极度富庶的地方,乾隆就曾经写下了“临清傍运河,富遮甲齐郡”的诗句。因为富,所以临清人就变得特别的会享受爱享受。在清朝,如果一个“角”不能在临清得到喝彩,那在哪都唱不响。而如果得到了临清人的认可,才能开始进京成“角”的演艺生涯。这一点表现在饮食上,就出现了临清人爱吃、会吃、讲究吃的现象。临清虽已衰败上百年,但在饮食文化上的三百多年的积累沉淀可不是轻易能消失的。尤其是临清小吃,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名气越来越大,还曾登上央视的“行走的餐桌”栏目。现在来介绍一下我们这次吃到的两种小吃。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