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河之都
淮安也已经快十年没去了,新修复的总督漕运部院和河下古镇景区听说很不错,这个周末正好去转转。现在的淮安可能也就是江苏一座很普通的城市,比起南京、苏州、无锡等大城市来,名气要差很多,就算是扬州,也因为瘦西湖和大明寺成为了著名的旅游城市,而淮安的知名度相对来说就要小很多。其实淮安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在漕运退出历史舞台之前,淮安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这里可以算得上是全国的经济中心,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历史上的淮安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而且淮扬苏杭,淮安排在首位。现在的淮安当然早已经风光不再,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优势,这里依然是交通要道,是江苏省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遗址,不但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淮安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不但是周总理的故乡,历史上还诞生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巾帼英雄梁红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名人辈出。所以淮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但人文底蕴特别深厚,而且风光秀美,是一座非常值得细细游览的城市。
【最佳季节】到淮安旅游最好是选择春秋两季。横贯淮安市境内的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一线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因此淮安市兼有南北气候特征。一般说来,苏北灌概总渠以南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地区为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安12月下旬至2月中旬气温最低,7月中旬至8月上旬气温最高,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雨季,气温不太高,但降雨频繁。所以,淮安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夏天太热,冬天太冷,所以春秋季节来淮安旅行最舒适,景色也最美。如果您是小龙虾的狂热爱好者,每年9月的盱眙龙虾节则是前往淮安的最佳时机。
【交通】淮安交通发达,通过飞机、火车、客车可以很方便的抵达淮安。淮安境内有淮安涟水机场,是国家一类开放航空口岸,可通达北京、南京、上海、深圳、广州、厦门、三亚、台北、天津、大连、西安、张家界等城市,进一步巩固了淮安的交通枢纽地位。机场位于淮安市涟水蒋庵空港路1号,距离淮安市中心22公里,距离涟水县城10公里。机场大巴市区始发地是淮安市万达票务中心,运营时间为6:00-18:00,机场始发以万达票务中心为终点,发车时间根据航班情况而定。行程约40分钟,票价15元一位,如果乘坐出租车行程约30分钟,100元左右。淮安火车站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淮海北路与珠江路交叉处,距淮安市中心约6公里,市区乘坐1、7、11、12、17、39、52、游3、116路公交车均可到达。淮安火车站隶属上海铁路局,为二等站,一共有22趟列车经过,列车主要往来于北京、哈尔滨、兰州、成都、济南、太原、扬州、泰州,南通、如东等城市。淮安市共有12个长途汽车站,以位于淮安市淮海北路67号的淮安市汽车总站最为重要,市区乘坐1、4、6、7、8、13、15、16、18路公交车均可到达。
【美食】作为淮扬菜发源地的淮安,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淮扬菜,始于春秋,兴于隋唐,盛于明清,素有“佳味之美”之誉,与鲁菜、川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扬,是指扬州,淮,就是淮安。淮安很注重吃,所以对于美食很讲究。这里的美食当然是以淮扬菜为主,著名的有平桥豆腐、活鱼锅贴、软兜长鱼、朱桥甲鱼、博里羊肉、老侯野鸭、高沟捆蹄、钦工肉圆等等。其实除了那些光鲜诱人的淮扬大菜外,淮安的街头巷尾也有很多当地的特色菜肴,深受市民的欢迎。例如淮饺,俗称“馄钝”是淮安最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淮饺可煮,可拌,可炸,俗称“淮饺三吃”。文楼蟹黄汤包也不可错过,河下古镇的文楼,历来是文人骚客集聚之处,文楼汤包便是由文楼名厨在加汤肉包的基础上改成水调控面汤包而制成的。其皮透亮明澈,其馅选用蟹黄、老母鸡汤、鸡丁、猪五花肉、虾米等20种原料拌制而成,鲜美滋腻,以其晶莹剔透、绵软异常、鲜气扑鼻,而享誉中外。还有现在满街可见的茶馓,据说始于唐,成名于清,选用面粉、麻油、精盐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以质地酥脆、色泽嫩黄、味道清香、造型美观而深受青睐。
行程预览
淮安古城墙遗址公园旁边的蛟龙岗上,几经兴废的龙光阁如今又被重建。因为这里地势高,最高处的平台位置不错,四周美景可以一览无遗。据说自从龙光阁建起后,淮安的文人墨客每逢重阳都相约攀登龙光阁,凭栏四顾,不仅三城在望,辽阔肥美的田野也一览无遗,西眺运河中的帆影徐徐摇动。不过现在高楼大厦太多,早已经看不到那么远了。
魁星楼虽然是新建的,但是仿古城墙和城楼还是气势雄伟,仿佛早已消失的古城又重现了一般。旁边的城墙有一部分是残存的遗迹,这里就是现在的古城墙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得非常漂亮。说起来也很可惜,淮安城墙原由旧城、新城、夹城三城组成,是中国仅有的三城相连的古代城墙,但是1958年后逐渐拆除,现仅存一段长约500米的旧城土垣。
总督漕运部院原来可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位于淮安区的中心,面积不小,和楚州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奇迹。所有建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逐渐被拆除,现在将所有的遗迹保护起来,修缮恢复了龙旗、旗杆、石碑、影壁,再现了宋明清三朝漕运遗址地层。
中国漕运博物馆和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完整地展现了漕运古迹和历史。这里陈列了古代漕运及运河水上运输的工具和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李三才、史可法,清代段祺瑞等的信函、书札及生活用品,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
驸马巷7号是著名的周恩来同志故居,也是周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历史伟人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故居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曲折的三进院结构,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
现在的萧湖,比上次来漂亮了许多,因为这些年逐渐重新修复了萧湖周围的部分名胜,恢复了旧日的几分容颜。曾经的萧湖是个漂亮的园林,明清之时,多有文人雅士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描写赞叹萧湖秀丽景色的诗章。那时萧湖堪称江淮流域最富丽风雅的私家园林群。随着漕运退出历史舞台,繁华的萧湖也同勺湖、月湖一样,逐渐萧条败落了。
如果说总督漕运部院见证了淮安曾经的无比重要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座河下古镇则见证了淮安曾经无比繁华的经济地位。河下古镇在汉朝有韩信和枚乘,唐朝有赵嘏,可以说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这里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所有古镇中文化底蕴最丰富的一个。明清两代这里出过67名进士,素有“进士之乡”之称。
这里还诞生了巾帼英雄梁红玉,在河下古镇的中心,有新建的梁红玉祠,仿明代建筑,规模不小,庭院四面有围墙,庭院中遍植松柏花木。旁边还有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雕像,位于水塘正中,有弯曲的栈道相连,景色很漂亮。站在雕像旁,虽然位置不是很高,不能看到河下古镇的全貌,但是可以看到古镇的这片新景区和周边淮安市区的美景。
龙光阁
又到淮安,上次来这里差不多是十年前了,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的人文景观特别多,里运河文化长廊、勺湖文通塔、镇淮楼、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淮安府署、古城墙遗址公园、河下古镇、韩信故里、汉韩侯祠、韩侯钓台、萧湖漂母祠、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关天培祠、周恩来故里、周恩来纪念馆、清晏园、楚秀园、古淮河生态文化园、南北方分界标志园以及淮安市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淮扬菜文化博物馆、淮安运河博物馆等景点数不胜数,来这里一定要安排好时间,不用担心没得玩,要担心的是时间不够。
淮安古城的西南角,有淮安仅存的古城墙遗址,不过先别着急去遗址公园,旁边的蛟龙岗上,这座几经兴废的龙光阁如今又被重建,也值得去看看,因为这里地势高,上面的风光很不错。
龙光阁是明末漕督朱大典修建的,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中间祭祀魁星,主要建筑聚星堂,是供士子读书会文的场所。道光二十四年重修,可惜抗战时毁于战火。
这里是淮安区书法家协会,很小的房子,古香古色。
最高处的阁楼关着门,这里好像没有开放旅游,也没有什么游客过来,不能登塔远眺,很遗憾。但是最高处的平台位置也很不错,四周美景都可以一览无遗。
这里有礼门悬规和义路植矩的说法,很有意思。聚星堂大门称“礼门”,上端挂着正圆形的“规”,象征规则、典范。通往聚堂大道称“义路”,路植正方形的树木方阵,象征做人要正派,讲原则。
据说自从龙光阁建起后,淮安的文人墨客每逢重阳都相约攀登龙光阁,凭栏四顾,不仅三城在望,辽阔肥美的田野也一览无遗,西眺运河中的帆影徐徐摇动。不过现在高楼大厦太多,早已经看不到那么远了。
淮安城市绿化得非常不错,而且建筑规划也很合理。尤其是楚州区以淮安古城为依托,并没有太多的高楼大厦,整个城区看上去像一个大花园,干净整洁,让人心旷神怡。
对面淮安古城的魁星门和旁边的城墙在这里清晰可见,虽然经过修复,但是仿古城墙和城楼还是气势雄伟,仿佛早已消失的古城又隐隐地重现了一般。
魁星门
龙光阁下来过马路,不远处就是淮安古城的魁星门。这当然是新建的仿古城门,但是威武雄壮,古风犹存。旁边的城墙有一部分是残存的遗迹,这里就是现在的古城墙遗址公园。
淮安古城城墙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因为倭寇犯境,始建夹城,后来逐渐成型。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年间,多次修整。
说起来也很可惜,淮安城墙原由旧城、新城、夹城三城组成,是中国仅有的三城相连的古代城墙。但是1958年后逐渐拆除,现仅存一段长约500米的旧城土垣,非常可惜。
整个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得还是非常漂亮的,包括刚才的龙光阁景区以及巽关景区、东城墙遗址景区、古城新貌景区四个部分。
依托着有厚重底蕴的古城墙,加上小桥流水亭台廊榭的设计,这里古香古色,体现了淮安古城的历史文化风貌。
历史上的淮安古城墙就与众不同,中国古城不计其数,但淮安古城墙因其布局独特、雄伟坚固被载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可见其价值所在。要是没有被毁坏,那对于淮安人民来说,将会是多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啊。
关天培祠
镇淮楼旁边的巷子里,不到200米处有座古朴肃穆的祠堂,就是这个关天培祠。这是为纪念在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关天培将军而建造的,这位清朝著名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应该来拜访一下。
这里正式名称应该是关忠节公祠。关天培是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区)人,在任广东大清水师提督其间,全力支持民族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爆发,关天培守卫虎门要塞,抵抗英军进攻,壮烈殉国。朝廷追谥为忠节,加封振威将军。
林则徐听到关天培殉难的噩耗,悲痛欲绝,愤而挥笔写下的一副挽联: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壈,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联语如泣如诉,锋芒毕露,矛头直指卖国贼。关氏后裔悬此联于祠堂中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请当时淮安的大书法家周木斋重新书写此联时,将“何人”改成“何时”。现悬于关祠的这幅挽联,就是修改后的。
镇淮楼
镇淮楼也叫“鼓楼”,只要是有点历史的城市都会有这样的鼓楼。不过叫镇淮楼的只有两座,除了淮安的这座镇淮楼,安徽和县也有一座。
镇淮楼始建于北宋年间,原来是镇江都统司酒楼,清代乾隆年间,因为水患不断,人们为震慑淮水,才改名为镇淮楼。
登上镇淮楼,北面的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和南面的繁华市区,都可以尽收眼底。镇淮楼如今已经成为淮安的象征和地理中轴线,整个淮安区就是以镇淮楼为中轴线进行区域规划和发展。
十年前曾经登上过镇淮楼,这么多年过去了,这里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门票还是只要5元,里面还是那个没什么看头的楚州区博物馆展览厅。
鼓楼的位置一般都是在古城的中心,现在的镇淮楼还是淮安区的中心,有很多居民在这里休闲。镇淮楼的四周已建成市民公园,在这里转转可以体会到淮安老城的历史和韵味。
总督漕运部院遗址
镇淮楼前的并排的三座桥叫“三思桥”,意思是进入官府衙门须三思而后行。镇淮楼对面就是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这里经过修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
遗址公园旁边是新修的商业街,依托着有着悠久历史内涵的古迹镇淮楼和总督漕运部院遗址,这里已经成为淮安旅游的核心区域。
现在的淮安名气不是很大,可能还没有下面的盱眙县有名呢,毕竟那里有闻名全国的盱眙小龙虾。但这座新修复的总督漕运部院可是代表了淮安昔日的辉煌,这是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漕运自古以来就是每个大一统王朝兴衰的命脉,因此总督漕运部院以及淮安府当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按照封建帝王时代的建筑规制,整个漕运总督官衙是参照北京前门、金水桥、天安门、故宫进行建设的。总督府衙大门前有一对石狮,与北京故宫前石狮同等规制。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对石狮是复制品,这里原有一对全国罕见的、纤尘不染的白矾石狮,是元代波斯进贡的艺术珍品,共进贡两对,一对运往京都,一对留在淮安。可惜,留在淮安的这对石狮,文革中被砸成碎块。
总督漕运部院所在地是淮安区的中心,规模庞大,和楚州标志性建筑镇淮楼、淮安府衙大堂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兴衰的历史见证,更是华夏文明的一大奇迹。
掌控漕运的机构全称为“总督漕运行政公署”,它“统衡七省,遥禀两省”,漕运公署最高官员由中央派朝廷六部大员或皇亲国戚担纲。至清代康乾时期,漕运更为兴盛,规模扩大,漕运关乎国运越来越重要,因此规制上升,官阶擢升,遂改明代总督漕运行政公署为总督漕运部院。总督一般由八旗官员担当,只有极少数汉臣担任。
进入大门,看到面积虽然很大,但是非常空旷的广场,无比凄凉。这里原来可是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总计600多间,中轴线上分设大门、二门、大堂、二堂、大观堂、淮河节楼,东侧和西侧都有很多附属建筑。清朝末期,由于通了津浦铁路,解除海禁,加之运河疏于疏通,漕运日衰。1908年撤漕运,总督漕运部院改为江北陆军学堂。后来,所有建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逐渐被拆除。
现在已经将所有的遗迹全部保护起来,虽然为时已晚,但也算是聊胜于无吧。这里修缮恢复了龙旗、漕运旗旗杆,“旌善”和“申明”碑,影壁,再现了宋明清三朝漕运遗址地层。
为便于游人参观,修缮时将原有的凌乱的石构件有序排放,并设立了很多展示台,用木栈桥相连接。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去的时候全都是拦起来的,不能走进去参观。
中国漕运博物馆
走过整个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公园,就像走过了辉煌千年的漕运历史。望着眼前这残存的遗迹,更觉得满目苍凉。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也和这眼前的遗址公园一样,只剩一场不堪回首的旧梦。
据说刚开始遗址公园和漕运博物馆是隔开的,现在已经打通了从这里到漕运博物馆的通道,游览起来就更方便了。
不过这个中国漕运博物馆的门票有点坑爹,居然要100元,虽然网上订只要一半的价格,而且博物馆也确实很有参观的价值,但感觉票价还是有点太贵了。
漕运博物馆建筑采取我国明清时期风格,总体为“品”字形布局,东侧建筑为临时展厅,西侧为多功能报告厅,中间是门厅及服务空间。地下局部一层,面积5000多平方米,有三个展厅和办公配套用房及文物库房。
在这里集中陈列了古代漕运及运河水上运输的工具和附属遗留物品,漕运总督府内工作与生活用品,曾经担任漕运总督及其他漕运官员,如唐代副宰相刘宴、宋代范仲淹、明代的李三才、史可法,清代的施世伦、琦善、段祺瑞等的信函、书札,墨迹及生活用品,以及历代有关漕粮流通的记录、证券、量具、代用品。
这艘宋朝汴河漕船在《清明上河图》中有过表现,没想到今天在这里看到了它复原后的完整面貌,真的是非常古朴,但又非常精美。
在历史厅,有组清江造船厂彩绘雕塑。工人们正在制作一艘漕船,只见他们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铁钉连接、锔加固、拼接榫构、麻絮桐油砺灰捻缝、船底涂漆,俨然就是一部真人演示版的漕船施工工艺图。
综观历史,南北大运河的漕运畅通与否,对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局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隋唐以后,运河的开凿,漕运畅通,无不是围绕着巩固和强化皇朝统治而展开的。每一代皇朝统治者都想借运河漕运畅通,总揽大局,驾驭全国。特别是元朝实现全国统一后,直至明清,再没出现大的分裂。
这里是漕运兴盛时期淮安古城的模型,可以看到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历史上主管全国漕运的惟一机构所在地,曾经淮扬苏杭之首的淮安城,令人向往。
淮安厅的河下古街,有种亦真亦幻的错觉。张记铜铺内炉火熊熊、淮丰米行里五谷满仓、淮宾楼美酒飘香、清溪馆的宴席上摆着软兜长鱼、开洋蒲菜、平桥豆腐、钦工肉圆等淮扬名菜,两位士子觥筹交错、谈诗论文。
在淮安厅的一个橱窗内静静地安放着从河下古镇龙泉窑瓷片堆积遗址发掘的上万块瓷片。瓷片旁是经考古人员修复的碗、盘、盏、炉和高足杯等,计有30多种。龙泉窑产于浙江龙泉县,如此大量的龙泉窑瓷器集中到楚州,与这里的漕运枢纽地位密切相关。
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漕运衙门,积淀下经济、文化、交通、运输、税收、漕粮、漕兵、漕略、漕渠、漕议、漕船、漕仓等大量信息。漕运博物馆与漕运总督署遗址相整合,完整地展现漕运古迹和历史。
驸马巷
镇淮楼西北约三百多米处有一条驸马巷,这里原名望仙巷,因明惠帝朱允炆在此巷内为驸马都尉黄琛建造了一座驸马祠,故改名为驸马巷,一直沿用到今天。饮誉海内外的周恩来同志故居就坐落在这条巷内。
淮安茶馓是淮安著名的美食,用上白精面,拉出象麻线一样的细面丝绕成四寸多长、一寸多宽的套环,环环相连,呈梳状、菊花形等网状图案,放入麻油锅中泡炸而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
据说这玩意儿还不简单呢,孕妇产前吃茶馓有舒筋活血、松骨、催生之妙用,产后吃馓,可强身、助健康。
驸马巷并不长,但是建得古朴典雅,在这里走走感觉很不错。
周恩来故居
驸马巷深处有片开阔地,旁边就是驸马巷7号,著名的周恩来同志故居,也是周总理的诞生地,是这位周总理一至十二岁童年生活的摇篮,如今成了国内外人士瞻仰周总理光辉一生的纪念地。这里当然不收门票,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出。
周恩来故居现有清朝咸丰至光绪年间的青砖小瓦木结构平房32间,由东西相连的两个普通的老式宅院组成,东宅院临驸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进院结构。
整个故居的建筑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苏北民居的建筑风格。
想不到周总理还有两个弟弟,而且小弟弟周恩寿长得这么帅。
故居院子里这棵郁郁葱葱的观音柳年头不小了,现在也成为了这里的一景,导游带着旅行团参观在这里还要逗留讲解半天呢。
胯下桥
来看一看著名的胯下桥,就在淮安区兴文街与胯下街交叉处,韩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实际上也没啥可看的,这里只有巷口一个木制的牌坊,写着“胯下桥”三个大字。据说胯下桥原在淮安城外面北有小沟通胭脂塘,沟上架筑小桥,后来渠水几经变迁, 该处已无桥可寻了。原址有圈门,门前有碑,上刻“韩信胯下受辱处”,现遗址只留条石。明万历年间,好事者将古迹移至这里,在此立有牌坊,原牌坊早已腐烂,清同年间曾重修,文革中再遭破坏,一直到1978年再度重修。
月湖
大家都知道淮安楚州区有萧湖和勺湖,都是有名的景点,其实南边还有个月湖,也相距不远。月湖和萧湖、勺湖并成为淮城三湖,三湖相连,形成很美的风景。月湖又称万柳池,这里现在没有规划景区,湖面杂草丛生,但湖水还是很清澈的。月湖西傍大运河,旁边有小学校,去的时候正赶上放学,接学生的汽车把岸边的马路都挤满了,看来哪里都是一样的啊。
萧湖
月湖看完本来想接着去勺湖,但没想到这里关门整修了,还不知道啥时候能修好。十年前就没有来这里,没想到这次又没有看成,可能是没有缘分吧。没办法继续往北,去萧湖。萧湖十年前来过,现在可完全不同了,旁边修建了这么气派的淮河美食文化广场。
现在的萧湖,比上次来漂亮了许多,因为这些年逐渐重新修复了萧湖周围的部分名胜,总算是恢复了萧湖旧日的几分容颜。
曾经的萧湖是个漂亮的园林,这里以水见长,是淮上胜地。著名的军事家韩信就曾在此钓鱼,旧时萧湖西岸运河堤旁“韩侯钓台屹然而耸峙”,台之南有御诗亭,台之北有漂母祠,祠侧有蒹葭亭;湖之西北则“近古枚里,为居民稠密之地”,湖中“石堤横亘,以便行人”。
明清之时,多有文人雅士来此游览,留下了许多描写赞叹萧湖秀丽景色的诗章。那时萧湖堪称江淮流域最富丽风雅的私家园林群。
方苞、沈德潜、吴敬梓以及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金农、淮安边寿民等,经常出入园中,吟咏风月,泼墨言志,谈笑风生。
湖中有水田数百亩,遍长菰蒲,风光秀丽,渔艇往来,与鸦鹜相争逐,小坝茶楼晚风笛韵,普光禅院落日钟声,游舫弦歌,遥相应和。
一年四季风景如画,“或当暑雨初霁,或逢寒雪乍晴,或春风柳绿之时,或秋水葭苍之候,茫茫洲渚,渺渺烟波”,令人心旷神怡。
清末由于纲盐改票,铁路的建造,海运的兴起,漕运退出了是历史舞台,水运之都淮安也从此没落。可惜如此繁华的萧湖以及周围的园林,也同勺湖、月湖一样,逐渐萧条败落了。
状元阁是萧湖打造的迷园景区里面的主体建筑,也是萧湖的核心,只要走近萧湖,从各个角度都能看到湖心这座高耸的状元阁,这里也将成为萧湖的标志建筑。
现在的萧湖分南、北两区,中间有莲花街,莲花石板长有数千米,像长虹一样,中间横跨三桥,桥下可以通船。最东边为通城桥,西边是通惠桥,再往西是通济桥。萧湖南区主要为韩信纪念建筑群,北区主要为盐商私家园林群。
毛主席题词碑亭。
萧湖中历史积淀最为深厚的,应该说是韩信纪念建筑群中的韩侯钓台及漂母祠。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大将韩信落魄城下无人识,只有慈善的漂母以饭接济。故乡人民为了纪念韩信及乐善好施的漂母,在萧湖中建了韩侯钓台及漂母祠,寄托故乡人民对韩信及漂母的崇敬与怀念。
漂母祠旁就是“韩侯钓台”,为明万历年间建,清同治年间重修,相传是西汉军事家韩信少年时代钓鱼处。韩信是世界冷兵器时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兴汉三杰”之一的大将,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在民间也有很高的声望。
现在的萧湖,看来看去也就只有这座新建的状元阁了,难以想象这里周围曾经名园环筑,游赏几无虚日。明代夏日湖的恢台园,清代张新标、张鸿烈父子的曲江园、黄兰岩的止园、程莼江的晚甘园、程镜斋的获庄、吴揖堂的带柳园,这些曾经耗费无数钱财修建的园林,全都已经灰飞烟灭了。
清代诗人赵翼以“是村仍近郭,有水可无山”形容风光秀丽的萧湖胜景,性灵派诗人袁枚也以“名花美女有时来,明月清风没逃处”赞叹风流雅致的萧湖风景。这些美好的画面,现在也只能在想象中为眼前的萧湖增添几分颜色了。
河下古镇
淮安最值得一游的,除了总督漕运部院,还有这座重新恢复出来的河下古镇。如果说总督漕运部院见证了淮安曾经的无比重要的政治地位,那么这座河下古镇则见证了淮安曾经无比繁华的经济地位。
在运河经济时代的中国,淮安与扬州、苏州、杭州成为都市繁华的典范,并称“淮扬苏杭”。河下古镇在汉朝有韩信和枚乘,唐朝有赵嘏,可以说是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作为南船北马的交通中枢,淮安曾经鼎盛一时,由于清江督造船厂设于清江浦, 河下镇曾经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
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河下古镇鼎盛时有“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的美誉,而现在,却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苏中小镇。
现在淮安的各个景点都有无数卖茶馓的,虽然这是淮安著名的美食,但太多了也就有点无趣了。别看这玩意儿简单,但历史悠久,据说始于唐,成名于清,选用面粉、麻油、精盐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以质地酥脆、色泽嫩黄、味道清香、造型美观。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还为此赋过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玉人缠臂金。有著名诗人专门写诗赞美的小吃还真是不多见呢。
现在的河下古镇知名度并不高,也缺乏宣传和推广的力度,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古镇。因此除了节假日和周末,基本上没什么游客,显得非常的萧条,不知道这里什么时候才能重现昔日那样的辉煌盛况。
明清时期的河下镇是淮安的重要商埠,全国各地客商多聚居于此,商铺林立,人居稠密,防御火灾非常重要。河下消防机构即水龙局,多为民间自行建立,现在只保留了两处,这个花巷水龙居就是其中之一。
这文楼可不是读书的地方,而是一家酒楼,但既然叫文楼,当然历来也是文人骚客集聚之处。这里就是以前酒楼,传说名字是乾隆御赐的,不知道真假。但是里面有一个绝对:“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据说数来年来至今都没有人能对出下联。
这里最有名的是文楼蟹黄汤包,号称人间第一鲜,是由文楼名厨在加汤肉包的基础上改成水调控面汤包而制成的。其皮透亮明澈,其馅选用蟹黄、老母鸡汤、鸡丁、猪五花肉、虾米等20种原料拌制而成,鲜美滋腻。它以其晶莹剔透、绵软异常、鲜气扑鼻,而享誉中外,成为楚州传统名吃。
河下古镇看上去毫不起眼,但是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丰富的传说故事,可以说是所有古镇中文化底蕴最为丰富的一个。明清两代这里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其实这里还有汪筱川老宅、章湘侯老宅、谭继安老宅、玛继宗老宅,全都继续荒废着没有开发,如果都能够进行保护和维修,并开发出来参观或加以利用,那这里就会更有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这歪叽楼很有意思,上面还有主人自己创作和手书的提醒:正否充耳不闻,谁去没事找事?现在风平浪静,所以继续飘移。偶遇恶劣天气,也有可能发飙。小心屋檐掉瓦,游客注意安全!
吴鞠通中医馆
河下古镇也是一座中医重镇,是山阳医学的发源地,现已建好的吴鞠通中医馆,是对许氏中医老宅挂牌保护。
吴鞠通是中国古代名医、清代温病学家,他的《温病条辨》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在民间可能只知道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但在医学界,吴鞠通名头不比他们小。
吴鞠通诞生在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的一个书香门第,整个中医馆分南北两路轴线,组成一个古朴浑厚、疏朗淡泊的淮上园林。
中医馆通过对中医资料文物展示、名老中医坐堂问诊、中医保健茶艺、太极拳剑表演等营造“养眼、养心、养性、养生”的浓郁中医文化氛围。这里可以再建一个“山阳医学陈列馆”,“河下历代名中医陈列室”,在大门两旁开个国医堂诊所和药店,那样就会更有特色。
梁红玉祠
这里还诞生了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等历史名人。河下古镇不远处就是吴承恩故居,而在河下古镇的中心,有新建的梁红玉祠。
梁红玉祠大门朝南,门头上为我国已故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所书“梁红玉祠”四个大字。原祠附设在北辰坊火神庙内,明清时多次进行修建,后来因为毁于兵火,到解放时已破烂不堪。
解放后在原址重新建祠,文革中被拆除,现在又重新了建祠。新建的梁红玉祠仿明代建筑,规模不小,庭院四面有围墙,庭院中遍植松柏花木。
旁边还有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的雕像,位于水塘正中,有弯曲的栈道相连,景色还挺漂亮。
中华民族是十分崇尚英雄的民族,上下五千年,英雄千千万,而巾帼不让须眉让人敬慕的女英雄却是很稀少的。穆桂英、花木兰都是杜撰出来的,而梁红玉则是我国历史上真正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战黄天荡的故事和“梁红玉抗金兵,战鼓隆咚,战鼓隆咚”的歌词耳熟能详。
站在雕像旁,虽然位置不是很高,不能看到河下古镇的全貌,但是可以看到这片新景区和周边淮安市区的美景。
十年之后,又来淮安,曾经漕运中心淮安都给我们留下了完美的印象。好了,又要告别淮安,结束这次短暂的旅行。下次再来,希望不要再等十年。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