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丘--中国上古文化的缩影!
曲阜作为孔子家乡、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灿烂的文化和璀璨的历史遗迹让人惊叹和着迷。然而,当前快餐式的大众旅游模式使得部分游客步入“曲阜”旅游等于“三孔”旅游的误区,而尼山、颜庙、周公庙、九龙山、寿丘、少昊陵等文化遗迹则往往被人遗忘和冷落。寿丘作为人文始祖黄帝出生地,就是群星中最为夺目的一颗。 12月10日下午,初冬的曲阜天气还不算很寒冷,艳阳高照之下,没有一丝雾霾的天空非常的纯净,这样的好天气对于北方的小城来说是非常的难得,如果不出去转转的话,实在是一种浪费。想着前段时间一直想在游记发一篇关于寿丘的游记,那就去寿丘转转吧。也是怀揣着崇敬的朝圣心情,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探究远古三皇五帝所流转下来的传说和遗迹…….
旅游小贴士!
1、景区概况:寿丘景区主要分两部分,一是寿丘公园,二是少昊陵。它们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各有墙垣围绕,又均呈长条形,南北向延展。寿丘(景区)在南,少昊陵在其北,中间有林道贯通。相对于不远的三孔人满为患,寿丘景区异常冷清,石板常长青苔,不像孔庙那边石板都磨的很亮,说明游人很少,也许是三孔太过盛名吧。但是这里建筑为古代建筑,原汁原味,人少幽静,更有意境。2、交通情况:出租车:由旅游集散中心打车至景区约10元,乘坐公交车2路车距离景区较近;自 驾:由京台高速曲阜站口下,右转西行约五百米,再右转向北行3、景区门票:持“三孔”联票可以免费参观,切记,售票处没有“三孔”联票可卖,若没有提前买“三孔”联票,则要单独购买门票50元,1.2米以下免票,老年票、现役军人军官、二等残疾人、离退休干部凭证免票。4、开放时间:每天8:00-17:00。
寿丘公园!
寿丘现在的位置,现已经辟为公园。时值寒冬,走进寿丘公园,满目枯黄的柳树、芦苇,池水如滞一般。占地37亩的寿丘遗址公园内,荒草萋萋,园内空无一人。北风吹过,还未上冻的池水发出轻轻的声响,似乎从远古传来,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一湾碧水,可曾倒映过轩辕黄帝童年的笑脸。
寿丘公园目前来看就是一座杂草丛生、荒凉寂静的古院落。但公园内却巍然耸立着两座巨型石碑,碑帽昂首直刺蓝天,冷竣的石碑,是否在诉说着黄帝的传奇。
万人愁碑和庆寿碑!
寿丘公园内,东西两侧各矗立着一座巨型石碑。 巨型石碑原共有四块,宋朝时立于景灵宫大门外。景灵宫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为祭祀纪念轩辕黄帝而在曲阜故城东修建的大型宫殿。《重修景灵宫碑》记载:“鲁为禹贡兖州之境,有岗隆起于曲阜县城之东北曰寿丘者,相传为黄帝所生之地”。宋朝开国后,认定轩辕黄帝为其赵姓始祖,于是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将曲阜更名为仙源县,开始在曲阜修建著名的景灵宫用于供奉祭祀轩辕黄帝。修建供奉轩辕黄帝的宫殿名为“圣祖”殿,并琢玉为像,供于中殿;修建太极殿供奉“圣祖母”,工程繁杂浩大,“越四年而宫成,总千三百二十楹”,在少昊陵前为纪念轩辕黄帝诞生的“金字塔”型石砌建筑物就是在那时建成。宋徽宗时期又对景灵宫进行大规模整修,“万人愁”和“庆寿”巨碑就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间修建。
东侧的名为万人愁碑。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建成景灵宫,宋徽宗时期又进行整修,“万人愁”石碑便是在少昊陵宣和年间(1119——1125年)整修时建。碑的位置似在景灵宫门外,共有石碑四幢。据传说因为石料沉重难运,人称之为“万人愁”。当时,碑帽蛟龙已经刻成,西碑也已磨光。但工程未竣而金兵至,后人有诗慨叹“丰碑不书字,遗恨宣和年”。据《曲阜县志记》记载:“清圣祖(康熙帝玄烨)东巡,山东大吏因碑无字,恐触圣怒,击碑埋土中。”多年来,碎为140多块。1991年政府拨款修复。修成后碑高16.95米,宽3.74米,厚1.14米。碑额浮雕六条盘龙。昂首向天,雄壮生动,两侧各雕一尊护神力士,实属罕见。碑额与碑身虽为1:1.4,但矗立之石,都显得十分协调。
水塘西侧的名为庆寿碑。碑长约7米,宽3.6米,厚0.6米,现残为三块,刻有“庆寿”两个,劈巢大字,书法遒劲。碑上原有小篆题跋十六字,惜已漫灭无存,“庆”字右旁刻“燕山任筠时七十五岁……”,少昊陵“寿”字左边刻字一行,“至圣五十五代孙世袭曲阜县尹”监刻。《山左金石志》记载:“以《志》考之,五十五代孙孔克坚袭封衍圣公,其同时昆弟行袭曲阜县尹者,至元四年则孔克钦任,至正十四年则孔克昌任,皆五十代孙也。”刻字年代为元末。
景灵宫遗址!
出寿丘(景区)后门,步入林道,前面不远道旁有一堆乱石,中树文物保护单位的刻石,上有“景灵宫遗址”、“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等红字。景灵宫遗址位于少昊陵前的一片高地上。《重修景灵宫碑》记载:“鲁为禹贡兖州之境,有岗隆起于曲阜县城之东北曰寿丘者,相传为黄帝所生之地。”宋代开国后,认为轩辕皇帝为其始祖,于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闰十月,“诏曲阜县更名为仙源县,徙县治于寿丘”,开始兴修著名的景灵宫,“祠轩辕黄帝曰‘圣祖’,又建太极殿、祠其配曰‘圣祖母’,越四年而宫成,总千三百二十楹”,并且“琢玉为像,龛于中殿,以示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后又多次重修。可惜此建筑毁于元代一场火灾。
景灵宫建成时多达1320余间,规模宏大,玉塑成像,富丽庄严,祭祀时用太庙礼仪,等级最高。富丽堂皇的景灵宫毁于历代战火,仅留巨碑两块;黄帝却走过滚滚硝烟,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和象征。
少昊陵神道!
过景灵宫旧址继续前行,步入林道,又见姿态各异的老树。神道两侧古柏森森,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陵园。
来到古木参天、荫翳蔽日的少昊陵,踏上布满青苔的秦砖甬道,也就走近了历史。临近少昊陵,也就走近了原始部落,走近了那位兽皮裹身的部落首领少昊。抚摩着一块块光滑的石头,就象翻检着一部部古老的史书。
少昊陵!
传说少昊为黄帝之子,五帝之一,号金天氏,“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少昊陵南北长231米,东西宽90米。少昊陵现占地24700平方米。内存古建筑17间,碑22通,古树391株。由南至北依次是呼昊陵石坊、陵门、享殿和陵墓。陵墓顶供奉石刻少昊像。陵园内有重修陵墓和历代祭祀的纪事碑石刻多座。陵阔28.5米,高8.73米,顶立12米,状如金字塔,故有“中国金字塔”之称。是北宋时用石块叠砌的。陵占地25亩,桧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围墙、享殿、宫门、石坊等。
好几百米长的林道北端,建石牌坊一座,上书“少昊陵”。少昊陵位于陵院大门及古柏夹抱的神道之间。建于五级石阶上,四楹三间,石质结构。四根八棱石柱为石鼓夹抱,柱上分别雕以华表、宝瓶。石坊枋额正书“少昊陵”三字。此坊为乾隆六年(1751年)十月初一月奉敕重建,曲阜知县孔毓琚监立。
过石坊,有陵门三间,两侧邻接砖砌墙垣。陵门面阔3间,但两扇大门上的铜钉却是纵九横九共八十一颗,彰显其等级之高。门前矗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少昊陵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的石碑。大门的门扇很残旧,上面横九纵九共八十一颗门钉,很是符合帝王之数。
少昊陵享殿是少昊陵前的主体建筑,为奉祀少昊的殿堂。共五大间,绿瓦覆顶,殿顶四脊上,鸱吻、神兽形态各异。格棂门窗及廊下明柱皆朱漆到顶,梁椽彩饰蓝地云龙花纹。
殿内有神龛,置“少昊金天氏”木主。龛上部悬乾隆皇帝手书“金德贻祥”匾额。正中置“少昊金天氏”木主,红底金字。据《曲阜县志》记载:“少昊金天氏。姓己,名挚,黄帝之子玄嚣也。”少昊金天氏,因“能修太昊之法”,“以金德王天下”而得名。登帝于穷桑,迁都于曲阜。当登帝位时,凤鸟适至,故以鸟纪官。少昊施政,“民无淫,天下大治,诸福之物毕至”,“实为五帝之冠”。据传少昊在位八十四年,卒时百岁,葬于云阳山。
殿前及陵墙上又有大量明、清皇帝和大臣们祭祀少昊留下的祭文碑。这些碑刻,不知陵园管理者是否已经都拓片存留了,如果能够整理出来便宜出售,倒也不错。
张孟男祭少昊碑位于少昊陵西庑南头靠东。高1.55米,宽0.88米,龙纹碑头正书“大明”二字。此碑立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内容为对少昊的赞颂,张孟男祭少昊碑为少昊陵中几十块祭祀碑的代表之一。
三皇五帝的传说!
少昊陵享殿前两侧建东、西配殿各三间,均为乾隆三年(1738年)建成。现在东西两殿内所展示的为三皇五帝的渊源、传说和遗迹等文史图片资料。三皇五帝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其实也就是原始社会中的部落大首领。三皇,指燧人氏(燧皇)、伏羲氏(羲皇)、神农氏(农皇);五帝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少昊是汉族神话中的五方天帝之一(按照周礼,各个诸侯国都会祭祀五方天帝),为五方天帝中的西方天帝。依,已,己姓,或说已姓,名挚,号金天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八十四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见于《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
东方金字塔!
享殿后便是陵墓,由2662块磨光料石堆砌而成,呈覆斗状,俗称“万石山”,今人有“东方金字塔”之谓。这般形制,在中国帝陵中十分独特罕见。
中国传统崇敬死者的办法是修坟立碑,岁时祭祀,所以不知从何朝何代开始,少昊陵就不断被重修和扩建,至宋朝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将陵墓四周用一万石块修砌,故少昊陵俗称万石山。该地原名寿丘,金人避至圣孔子讳,改为寿陵,俗称万寿山。《帝王世纪》云:“黄帝生于寿丘。”《路史》记载:寿丘“在曲阜东北六里”。《史记》说:“舜作什器于寿丘,”均指此地。可能今万石山,即黄帝出生地的标志。
万石山平地突兀而起,呈覆斗型,全部以青石覆盖,计二十五级。上下皆呈正方形。底部边长约28米,顶部边长约9.4米,坡高15.2米,底面积786.8平方米,顶面积90.82平方米,总体积为3017.27立方米。它的造型似苟简而实工巧,有一种整一写实的韵致。质地坚硬而细美的石料,砌治精整,四面棱角如舒缓下行的流线,拂动着宋代艺术优雅纤细的风格。
黄帝生地、少昊葬地等等,当然只是传说,然而传说是事实的影子。史前无史,古人只能从传说提炼信史。“百少昊陵家言黄帝”、“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所以一部《史记》从黄帝写起,后世中国人认黄帝为华夏之祖。少昊也名列三皇五帝之一,自然备受尊崇。中国传统崇敬死者的办法是修坟立碑,岁时祭祀。所以不知从何朝何代开始,少昊陵就不断被重修和扩建,至宋朝,修成了这座“万石山”。
云阳山:少昊陵寝!
金字塔型陵墓之北,还有封土堆一座,前树“少昊陵”石碑。或说少昊陵建于公元1012年(宋大中祥符五年)至1111年(宋政和元年)间。然而显见这里有不同的历史积淀。
转过万石山,有一处土丘,为云阳山。据传为少昊陵寝。
《帝王世纪》记载:“少昊自穷桑以登帝位,徙都曲阜,崩葬云阳山。”颜师古说:“云阳山在曲阜,邑人谓今陵后一丘为云阳山。”元人杨奂《东游记》又说:“东北亵丘,少昊葬所。”此处所言“东北”,如依县城位置来看,实指一地。
今之云阳山仍为一土丘,略低于万石山。方圆1124平方米,坡高约24米。少昊属传说中的人物,是否确有其人,史学界尚聚讼不已。
1978年在少昊陵院西约80米,深1.5米处,发掘出石斧、石铲、红陶鼎、钵等文物,均属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据此可知,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确已有人在此劳动生息。
金、元、明、清各朝,少昊陵皆由曲阜知县奉旨致祭,并行修缮管理之责,因此受到较好保护。1992年曲阜文物局专为此设立文物管理所。
中华文明的起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伫立在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时空永恒、岁月易逝的感叹油然而生。遥想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从这里出发,披星戴月、栉风沐雨,走上开创中华文明的道路,其中艰辛,今人已无从体会,但是,当我们处在现代社会中去审视中华文明的起点,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池一丘,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么?
暂无评论,来做第一个吧